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研究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对肝硬化患者脑默认网络(DMN)的影响。方法:10例拟行TIPS治疗的肝硬化患者(患者组)和10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纳入本研究。10例正常对照者及10例患者术前、术后(平均8天)均行rs-fMRI。利用独立成分分析方法分离得到各受试者的默认网络脑区,采用单样本t检验对患者术前和对照组进行组内分析,观察各自的DMN空间分布模式;分别对患者TIPS术前与正常对照组、患者TIPS术后与术前的DMN功能连接进行组间比较,观察静息状态下脑默认网络的改变情况。结果:TIPS术前肝硬化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均显示出典型的静息态脑默认网络空间分布模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IPS术前肝硬化患者默认网络脑区功能连接既有降低也有增高,降低脑区包括左侧额中回背外侧、双侧顶下小叶及颞叶;增高的脑区主要位于双侧后扣带回、楔前叶及内侧前额叶。与TIPS术前相比,患者术后出现双侧楔前叶及角回功能连接增强,而后扣带回及内侧前额叶功能连接度减低。结论:静息状态下,TIPS术后早期肝硬化患者脑默认网络功能连接即出现改变,既有功能连接减低也有增强,提示TIPS对肝硬化患者脑默认网络既有功能损伤又有代偿机制。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基于独立成分分析(ICA),探讨肝豆状核变性(WD)患者默认模式网络(DMN)功能连接(FC)的改变及其与临床神经精神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021年1月-2021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85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85例健康志愿者(HC组)纳入本研究。对每例被试采用统一肝豆状核变性评分量表(UWDRS)进行评估,包括神经功能症状(UWDRS-N)和精神症状(UWDRS-P)评分,并根据UWDRS评分将患者分为神经精神症状重度组(>10分)和轻度组(≤10分)。使用3.0T磁共振BOLD序列采集静息态fMRI数据,采用ICA方法提取DMN内各体素的FC值,并在HC组与WD组之间进行比较,对有差异脑区的FC值与临床量表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DMN内所有体素的FC值为特征变量采用支持向量机(SVM)的方法构建分类模型,包括正常组与WD组以及轻度与重度WD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WD组的DMN内表现出广泛的FC值减低,包括前默认模式网络(aDMN)内的左内侧前额叶皮层(L_ MPFC)和左侧前扣带回(L_ACC),以及后DMN(pDMN)内的左侧角回(L_ANG)、楔前叶(PCUN)、左侧顶下小叶(L_IPG)和左侧后扣带回(L_PCC)。aDMN内的L_MPFC、L_ACC和pDMN内的PCUN的FC值与UWDRS-N评分呈负相关,aDMN内的L_MPFC、L_PCC和pDMN内的L_IPG的FC值与UWDRS-P评分呈负相关。采用SVM构建的二分类器,在鉴别WD与HC组时的符合率为80.23%,AUC为0.865;在鉴别轻度与重度WD组的符合率为70.89%,AUC为0.723。结论:WD患者的默认模式网络中存在广泛的功能连接减低,其可能是导致患者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高阶认知障碍)的潜在神经病理机制。基于DMN的FC值构建的SVM分类器可提高对WD疾病及其病情转归的评估效能。  相似文献   

3.
陈晓晖  张健  李澄 《放射学实践》2020,(12):1507-1512
【摘要】目的:以突显网络三大重要节点为感兴趣区,运用功能MRI技术探讨慢性主观性耳鸣患者静息态功能连接的改变。方法:共纳入31例耳鸣患者(患者组)及33例年龄、性别和受教育水平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对每例被试进行神经学量表评估及听力学检测,并使用3.0T磁共振仪采集T1WI结构数据和静息态功能成像数据。提取突显网络的三大节点(左侧前脑岛、右侧前脑岛及背侧前扣带回)作为种子点进行功能连接分析,然后将功能连接出现改变的脑区与耳鸣相关临床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慢性主观性耳鸣患者听力正常,其背侧前扣带回与双侧眶额皮层的功能连接增强,而与右侧中央前回及顶下小叶的功能连接减弱,左侧前脑岛与左侧小脑Ⅶb叶的功能连接增强;背侧前扣带回-顶下小叶的功能连接程度与耳鸣病程(r=-0.538,P=0.002)和耳鸣量表评分(r=-0.559,P=0.001)之间均呈负相关,且背侧前扣带回-中央前回的功能连接程度与耳鸣THQ量表得分呈负相关(r=0.479,P=0.006)。结论:慢性主观性耳鸣患者存在突显网络与多个脑区的功能连接异常,这种改变可能是导致耳鸣的神经生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司徒卫军  朱云龙  谭长连   《放射学实践》2009,24(12):1309-1311
目的:用扩散张量成像(DTI)的磁共振技术探讨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的脑部结构的病理改变。方法:对15例成年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5例成年男性健康对照者行DTI磁共振检查,比较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的部分各向异性(FA)差异性。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右侧额中回、额下回、右侧颞上回、左侧颞下回、左侧颞中回、左侧扣带回、左侧中央前回的各项分数异性(FA)值较健康对照组低(P〈0.05)。未发现患者组白质FA值有明显增高的脑区。结论:额叶区域白质结构的异常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额叶的执行功能损害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静息态fMRI(rs-fMRI)结合图论分析方法研究儿童及青少年难治性癫痫(ITE)脑功能网络拓扑属性的变化,分析异常网络属性指标与病程、智商之间的相关性,探讨ITE患者脑功能网络改变。方法:收集ITE患者23例(ITE组),同期招募23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3.0TMRI扫描仪进行扫描,获得T2-FLAIR、3D-T1WI、rs-fMRI数据。利用GRETNA V2.0软件包进行数据预处理并计算网络属性指标,使用SPSS18.0软件分析组间差异。结果:ITE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及受教育年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TE组与对照组均有小世界属性,ITE组局部效率及标准化聚类系数减低(P=0.014,0.027)。ITE组节点属性有差异的脑区主要位于默认网络及视觉皮质。ITE组左侧楔前叶节点中心度、左侧楔前叶节点效率均与病程呈负相关(r=-0.564,P=0.005;r=-0.539,P=0.008)。结论:ITE组脑功能网络全局及节点属性均存在异常,脑功能网络改变以局部分离功能降低为主,为ITE脑功能网络研...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静息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观察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患者脑缺省模式网络(default-mode network,DMN)的改变.资料与方法 对12例HE患者和14名健康自愿者(对照组)行静息状态下fMRI,利用独立成分分析方法,分离得到各自的脑DMN脑区,各组进行单样本t检验组内分析和两样本t检验组间分析,观察HE患者静息状态下脑DMN的改变.结果 HE患者组经校正后左侧海马功能连接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组间分析后,HE患者大部分脑DMN脑区功能连接度降低,包括:双侧内侧前额叶、双侧楔前叶、左侧后扣带回、左侧海马旁回、右侧角回.结论 静息fMRI可用于观察HE患者脑DMN的改变.HE患者大部分脑DMN脑区功能连接度下降,提示HE患者的大脑内源性功能组织发生损伤.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基于图论的复杂网络方法,探讨高度近视患者(HM)与视力正常者(NC)之间静息态脑功能连接网络的拓扑结构变化。方法:采集25例高度近视患者及27例视力正常被试的静息态fMRI数据,以BN246脑图谱为模板,分别构建两组样本的脑功能网络,计算和比较两组间脑网络的全局属性:小世界性、脑网络全局效能、脑网络局部效能,并进一步对比各节点属性:节点度、节点效能、节点聚类系数和节点局部效能的组间差异。结果:HM组和NC组的脑功能网络均具有小世界性,两组脑网络的小世界性在各稀疏度下均大于1。与NC组比较,HM组的网络局部效能显著降低(t=2.11,P<0.05);HM组中部分视觉相关脑区的节点属性发生改变,双侧颞下回和右内侧顶枕沟的节点聚类系数和节点局部效能显著降低(t值分别为4.54、4.56、3.73、3.72、3.79和3.82,P值均<0.001),右侧额下回岛盖的节点聚类系数降低(t=4.15,P<0.001),右侧尾状核的节点度、节点效能均提高(t=3.74、t=3.72,P值均<0.001),左侧杏仁核的节点聚类系数降低(t=3.54,P<0.001)。结论:高度近视人群的静息态脑功能连接网络具有小世界属性,但其视觉响应的注意力调制、视觉注意力及与情感相关的脑区节点属性发生了改变,提示高度近视者局部网络信息传递异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独立成分分析方法比较轻度颅脑损伤后早期病人与正常人默认网络(DMN)的完整性,同时比较DMN的联接改变与神经认知功能测试和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本研究经单位伦理委员会批准,符合HIPAA的要求。23例于外伤后早期(2个月内)出现临床症状的轻度颅脑损伤病人和18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志愿者纳入本研究。采用3.0TMR设备进行静息态fMRI扫描,采用独立成分分析方法来确定DMN,选取后扣带回和前额叶内侧皮质作为种子点在广泛应用的模板上进行。比较两组人群中DMN各部分独立成分分析的z值图,采用Pearson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比较其与神经认知功能测试和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轻度颅脑损伤病人的后扣带回和顶区联接减低,而前额叶内侧皮质周围额叶的联接增强(P<0.01)。DMN内这种前额叶与后扣带回的相反改变表现具有相关性(r=-0.44,P=0.03)。后部联接减低与神经认知功能障碍(如认知的灵活性)呈正相关,而额叶联接增强与外伤后的症状(如抑郁、焦虑、疲劳和脑震荡后综合征)呈负相关。结论研究结果显示轻度颅脑损伤病人出现异常的DMN联接方式改变,从而为进一步探索轻度颅脑损伤后神经元通讯与信息整合异常所致的DMN重要结构的改变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躯体形式障碍(SFD)患者大脑葡萄糖代谢网络的拓扑变化。方法用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18例SFD患者[男10例、女8例,年龄(39.5±12.0)岁,病程(3.67±3.20)年;SFD组]、21名健康体格检查者[男13名、女8名,年龄(43.9±8.4)岁;对照组]的18F-脱氧葡萄糖(FDG)PET图像,建立静息状态下2组的大脑葡萄糖代谢网络。使用图论的方法计算脑网络的全局参数(标准化聚类系数、标准化最短路径长度、小世界属性和全局效率)和节点参数(聚类系数和介数中心度)。2组脑网络参数间的差异采用重复1000次的置换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聚类系数和介数中心度定义前20%(18/90)的节点为脑网络的关键(Hub)节点,分析SFD患者Hub节点的改变。结果SFD组患者的脑网络和对照组一样具有小世界属性(σ>1),但标准化聚类系数、小世界属性和全局效率有降低趋势,标准化最短路径长度有增加趋势(P>0.05)。与对照组相比,SFD患者左侧苍白球、左侧杏仁核、左侧楔前叶和右侧角回的介数中心度明显升高(置换检验,P<0.05),左侧颞中回和右侧枕上回的介数中心度明显降低(置换检验,P<0.05);双侧苍白球、双侧丘脑和左侧杏仁核的聚类系数明显降低(置换检验,P<0.05)。SFD组发生改变的Hub节点多数(16/24)位于边缘系统。结论SFD患者的葡萄糖代谢脑网络拓扑性质发生改变,小世界属性和全局效率呈降低的趋势及Hub节点的改变,导致网络信息传递效率有所降低,功能整合和功能分离的平衡被打破,这为躯体化症状的脑功能异常提供了有效的影像学证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首次发作抑郁症患者脑区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的低频振幅(ALFF)值和低频振幅比率(fALFF)的变化,并分析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与ALFF、fALFF异常脑区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广济医院的首发抑郁症患者17例(抑郁症组:男性5例、女性12例,年龄19~54岁)和17名正常志愿者(正常对照组:男性8名、女性9名,年龄20~58岁),收集两组受试者的人口学资料以及HAMD-17评分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受试者均行rs-fMRI扫描。基于MATLAB R2017a平台,采用ALFF和fALFF方法对rs-fMRI数据分析,比较2组受试者的ALFF值和fALFF,提取2组受试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2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脑区的ALFF值和fALFF分别与HAMD-17评分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抑郁症组患者右前扣带回(0.51±0.11对0.76±0.12)、右前扣带回和旁扣带回(0.56±0.08对0.77±0.16)的ALFF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8、?4.56,均P<0.05),右前扣带回的fALFF降低(0.96±0.06对1.04±0.05)、左舌回的fALFF升高(1.11±0.09对0.99±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4、4.61,均P<0.05)。首发抑郁症患者右前扣带回ALFF值与患者HAMD-17评分呈负相关(r=?0.640,P=0.006),而右旁扣带回ALFF值、右前扣带回及左舌回fALFF与患者HAMD-17评分均无相关性。 结论 静息状态下首发抑郁症患者右前扣带回及左舌回的ALFF值和fALFF可能发生变化,这些脑区的自发性脑神经活动异常可能与HAMD-17评分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失眠相关情绪障碍患者的脑内神经活动异常改变。方法:纳入18~60岁原发性失眠相关情绪障碍患者(失眠组)和正常受试者(对照组)各20例,对比2组低频振幅(ALFF)差异,并分析ALFF值与临床评估量表的相关性。结果:2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失眠组ALFF值升高的脑区有左侧颞下回、右侧眶额皮质、右侧前扣带回、右侧颞中回、双侧额上回、右侧枕上回、左侧中央后回,ALFF值降低的脑区有左侧中扣带回、左侧额中回、右侧额上回(AlphaSim校正,P<0.01)。SDS评分与右侧眶额皮质的ALFF值呈正相关(r=0.528,P=0.024),SDS、SAS评分与左侧中扣带回ALFF值均呈正相关(r=0.641,0.494;均P<0.05)。结论:通过ALFF可发现原发性失眠相关情绪障碍患者的脑内异常神经活动,主要是情感、认知相关网络脑区(扣带回、眶额皮质等)存在脑自发活动异常,且部分脑区的自发活动与临床指标存在相关性。异常脑活动改变可能是原发性失眠相...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VBM)方法比较阿尔茨海默病(AD)和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和健康老年人灰质体积的不同,探讨VBM方法在AD、MC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包括10例AD患者(AD组)、9例MCI患者(MCI组)、10例老年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检查系列包括头常规轴面T2WI、T1WI、轴面FLAIR、矢状面T1WI,全脑3D-SPGR。应用VBM方法处理数据,把脑组织分割成灰质、白质和脑脊液,最后应用两样本t检验两两比较灰质体积改变。结果:AD组与正常对照组脑灰质体积比较:AD组大脑皮层灰质体积弥漫减少,激活区域几乎分布整个大脑半球,以两侧内侧颞叶(海马、梨状皮层、内嗅皮层)为著。右侧海马减少的体素总数为2358个,左侧海马减少的体素总数为2967个,前后扣带回体素明显减少;MCI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CI组灰质减少的区域依然较多,但与AD和对照组相比,激活区域明显减少。其中最明显的是内侧颞叶内嗅皮层、海马旁回区域,右侧体素减少总数为1368,左侧1135;MCI组和AD组的比较:MCI组较AD组灰质减少的区域更多,内侧颞叶和海马区域基本没有激活区域,较明显的激活区域位于双侧额顶颞叶、扣带回。双侧尾状核头部和左侧丘脑亦有较明显激活,而豆状核没有明显激活。结论:内侧颞叶和海马体积减小是评价AD和MCI最敏感的区域,VBM可以有效评价灰质体积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级别肝性脑病静息态下脑低频振幅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研究对象共59例,分三组:正常对照,单纯肝硬化组与低级别肝性脑组。组内ALFF强度检验使用单样本t检验。两组间ALFF差别使用双样本t检验。三组间ALFF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组内t检验显示扣带回后部、楔前叶、额叶前内侧和顶下小叶等脑DMN相关区域内ALFF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低级别HE组ALFF在楔叶、楔前叶、视觉皮层等脑叶显著减低;增高区域主要位于皮层和皮层下区。与单纯肝硬化组相比,低级别肝性脑病组ALFF在楔叶、楔前叶、视觉皮层、小脑左后叶显著减低;扣带回前部、双侧额上回,双侧额中回ALFF增高。单纯肝硬化组合对照组间没有差异。结论在低阶级肝性脑病患者中存在ALFF的异常变化,这些神经元活动异常可能是低级别HE患者神经病理机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探讨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两侧内囊前肢神经纤维束的微观结构改变。方法:对13例治疗前(病程〈5年)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病例组)和11例年龄相匹配的男性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DTI检查,在12个方向施加扩散梯度磁场,采用小兴趣区(ROI)法测量并比较两组受试者内囊前肢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差异。结果:病例组左、右侧内囊前肢的FA值分别为0.587±0.034和0.620±0.042,ADC值分别为(7.349±0.414)和(7.359±0.340)×10-4mm2/s,对照组左、右侧内囊前肢的FA值分别为0.627±0.032和0.639±0.045,ADC值分别为(7.186±0.302)和(7.243±0.389)×10-4mm2/s。病例组左侧内囊前肢FA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297,P〈0.05),两组右侧内囊前肢FA值和双侧内囊前肢ADC值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治疗前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白质微观结构发生改变,提示左侧丘脑与前额叶、扣带回前部相互联系的白质功能障碍,可以解释男性精神分裂症的一些临床症状和认知缺陷。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图论分析方法研究(vascular congnifive impairment,VCI)患者与正常者之间的脑网络节点灵活度差异,并将脑网络节点灵活度与临床认知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VCI患者认知功能改变的神经机制。方法纳入28例VCI患者作为病例组,纳入30例认知功能正常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构建静息态脑网络,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两组脑网络节点灵活度的差异。在控制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的情况下,采用Pearson偏相关分析对VCI组的脑网络节点灵活度与MoCA评分作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VCI组在右侧顶内沟、左侧后扣带回、左侧颞叶、左小脑下部的节点灵活度显著降低,右侧枕叶节点灵活度显著升高,P值均<0.05。在控制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情况下,VCI组在右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及右枕叶后部的节点灵活度(r=-0.399,P=0.035)、(r=-0.387,P=0.042)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在左侧顶内沟区节点灵活度(r=0.393,P=0.039)与MoCA评分存在呈正相关。结论脑网络节点灵活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反映VCI的影像学标志,为VCI的早期诊断、病程监测、动态观察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使用独立成分分析(ICA)方法探讨伴脑室周围白质损伤(PWMI)的痉挛型脑性瘫痪(SCP)患儿网络内和网络间功能连接改变。方法:对28例伴PWMI的SCP患儿(患儿组)及性别、年龄匹配的19例正常儿童(对照组)行fMRI,应用ICA方法提取2组网络成分,并用SPM12及NBS软件比较2组网络内和网络间功能连接差异,同时应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验证患儿组功能连接差异脑区与临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患儿组默认模式网络(DMN)内左侧额中回、左侧楔前叶及右侧角回,vAN内右侧中央后回,VNm内双侧舌回功能连接减低。以上功能连接差异脑区与临床变量均未发现显著相关性。结论:SCP与大脑网络功能连接异常有关,推测网络功能连接改变可能成为早期识别和诊断SCP的影像学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预脉冲DWI技术(FLAIR- DWI)测定不同年龄段脑灰质ADC值来探讨脑老化变化规律.方法:120名来自社区的健康志愿者分为青年组(20~39岁)、中年组(40~59岁)和老年组(60岁及以上),均采用3.0T MRI仪完成FLAIR - DWI扫描,采用感兴趣区法分别测定两侧额叶皮层、扣带回和丘脑的平均ADC值,并分别比较三个年龄组间不同灰质区的ADC值差异及其与年龄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额叶皮层的平均ADC值高于丘脑和扣带回(P<0.001);老年组的丘脑和左侧额叶皮层的ADC值显著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中年组和青年组间没有显著差异,右侧额叶皮层和扣带回ADC值在不同年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丘脑(左、右两侧的相关系数分别0.577、0.508,P<0.01)和左侧额叶皮层(r=0.307,P<0.01)ADC值与年龄增长呈显著正相关,而右侧额叶(r =0.150,P=0.102)和扣带回(r=0.011、0.024,P>0.05)ADC值与年龄增长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结论:丘脑和左侧额叶皮层ADC值在正常脑老化过程中可能存在年龄相关的ADC值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动机特质包括趋近系统(BAS)和行为抑制系统(BIS),利用静息态功能MRI研究不同动机特质的被试在静息态下大脑活动的差别,以及与默认网络(DMN)、背侧注意网络(DAN)和额顶控制网络(FPN)之间功能连接强度的相关性。方法? 将38例完成BIS/BAS问卷的健康在校女大学生分为3组:高BAS低BIS组(高BAS组),高BIS低BAS组(高BIS组),低BAS低BIS组(对照组)。采集静息态fMRI及结构像数据并进行预处理及统计。计算低频振幅(ALFF)值,将高BAS组及高BIS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利用双样本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得出显著差异的脑区。利用种子相关分析法获得3个脑网络并获得其间的功能连接强度,将功能连接强度同每个被试BAS、BIS得分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两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ALFF值呈显著性增高的脑区分别为:高BAS组主要位于左侧距状回、左侧楔前叶、后扣带回皮质、右侧尾状核、两侧前扣带回皮质、左侧额中回;高BIS组主要位于右侧顶下小叶、额叶、颞叶、距状回及左侧后扣带回。ALFF值呈显著性减低的脑区分别为:高BAS组主要位于两侧丘脑、右侧颞上回及左侧顶叶;高BIS组主要位于左侧顶叶、额叶及两侧前扣带回。BAS分值与DMN-FPN、DAN-FPN功能连接强度呈显著相关(r=0.69,P<0.001;?r=-0.40,P=0.037);BIS分值与DMN-DAN功能连接强度呈显著相关(r=-0.41,P=0.036)。?结论? 静息态下不同动机特质呈现前额叶偏侧化活动。动机特质与网络间功能连接强度存在一定相关性。动机特质是多个脑区组成的网络水平负载的神经活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研究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SIVD)患者在静息状态下的脑默认网络(DMN)。方法收集缺血性脑小血管疾病患者68例,经临床痴呆量表评分后分为血管性痴呆组(VaD组)12例,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组(VCIND组)21例,认知功能正常者35例为对照组,分别采集高分辨率结构像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通过独立成分分析方法(ICA)计算并对比3组患者脑功能活动的改变。采用两样本t检验分别对VCIND组与正常对照组、VaD组与VCIND组、VaD组与正常对照组DMN的功能连接进行组间比较,观察静息状态下脑默认网络的改变情况,并分析VaD患者DMN默认网络与认知功能间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VCIND组患者默认网络脑区的功能连接既有增高也有降低,增高的脑区包括双侧顶叶及颞中回,降低的脑区包括眶额叶、内侧前额叶、前扣带回及双侧枕叶;VaD组患者出现双侧小脑的功能连接增强,VaD组眶额叶、额中回、额下回、双侧枕叶及双侧颞叶的功能连接减低;VaD患者DMN统计脑图与数字连线A、数字符号转换、MOCA等多个临床量表评分存在显著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静息状态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大脑默认模式网络存在异常,并存在以执行功能障碍为主的多个领域的认知功能损害,其认知功能障碍可能与额叶-皮质下环路受损有关。独立成分分析在评价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及其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半球间镜像功能连接变化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采用静息态f MRI扫描及REST软件计算21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病例组)和24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VMHC差异,并分析VMHC与患者PANSS(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前额叶内侧皮层、前扣带回及前额叶背外侧皮层VMHC减低。前扣带回VMHC与PANSS阳性分及总分负相关(r=-0.57,P=0.008;r=-0.62,P=0.003)。前额叶内侧皮层VMHC与PANSS阳性分及总分负相关(r=-0.44,P=0.047;r=-0.75,P0.001)。前额叶背外侧皮层VMHC与PANSS阴性分负相关(r=-0.61,P=0.003)。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前额叶多区域VMHC下降;VMHC下降与症状相关。VMHC可作为病理生理学上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神经失连接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