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治肝实脾”是根据中医五行理论确定的治疗肝病的重要治法,是五脏一体观的重要体现。“治肝实脾”即通过“实脾”以治疗肝病,从而达到脾胃健、肝病愈的最佳治疗效果,在肝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成为治疗肝病的重要法则。酒精性肝纤维化(ALF)归属于中医“酒癖”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肝、脾,湿热酒毒为致病之因,脾胃虚弱为发病之本,且贯穿于疾病始终,病机的关键为脾胃受损、肝脾不和。中医历来重视整体观,本文基于“治肝实脾”理论浅谈“实脾”在酒癖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为酒癖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实脾法在急性肝炎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靖 《陕西中医》2005,26(9):973-974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见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这一理论告诫我们,临床治疗肝病时,无论肝脏虚实,时时要兼顾脾胃,应用"实脾"法.这是治疗肝病的1条重要原则,为临床治疗肝病所遵循.  相似文献   

3.
经曰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其本意为肝病最易传脾 ,在治肝的同时 ,先调补脾气 ,使脾气充实 ,不受邪侵。这个治法已被广泛用于肝病的治疗中。笔者认为 ,顾护脾胃应贯串于诊治慢性肝病的始终 ,如患者有脘痞、腹胀、纳呆、便溏、苔腻、脉细等症状 ,此时不论肝功能指标如何异常 ,或肝纤维化指标是否正常 ,都应先调理脾胃 ,以顾后天之本 ,脾旺方能正气旺 ,倘若滥用攻邪之法 (诸如具有抗病毒、降酶之功能的清热解毒药 ) ,则重伤脾气 ,必致肝病缠绵难愈。但是 ,“实脾”是否就是“补脾”?是否就是运用“芪、术”之类药物 ?笔者现就…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重脾胃学术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重脾胃的学术思想,追溯其源,当首推东汉张仲景,这在《金匮要略》中已有充分体现。笔者试就《金匮要略》中重脾胃的学术思想并结合临床实践讨论如下。1 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仲景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一语道出肝病治脾的重要性。因为人体五脏之间在生理上存在着“生克”关系,在病理上存在着“乘侮”关系,肝脾之间的这种关系尤为突出。所以在治疗肝病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调补脾脏。通过补脾,使脾气健旺,就能防止肝病传脾。如果“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则肝病未愈,脾病又起。仲景“肝病实…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实脾,则肝自愈”。这种肝病实脾法,在目前治疗慢性肝脏疾病中越来越广泛而有效地应用,充分体现了中医理论脏腑关系的合理性。肝与脾生理上相互依赖肝属木,藏血而主疏泄;脾属土,统血而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  相似文献   

6.
对顾护脾胃在肝病治疗中重要性的认识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芳 《河北中医》2001,23(2):148-149
充分认识顾护脾胃的重要作用 ,正确运用顾护脾胃的方法 ,对临床各种肝脏疾病的治疗 ,坚持辨证论治 ,防止“肝病只知治肝”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对此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 ,总结出两点体会 ,现简要论述如下。1 “木克土”又“木植于土” ,辨证肝脾之间的关系“比类取象” ,以肝木脾土及五行生克规律来说明肝脾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正常情况下脾胃的运化功能需要肝木的疏泄 ,木气条达 ,则土气自舒。若肝木气盛 ,则可发生木旺乘土 ,而导致一系列脾胃功能失调的症状。故治疗上“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实脾使脾土正…  相似文献   

7.
陈磊  杨思华 《光明中医》2011,26(3):468-469
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言:“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强调在治疗肝病时,即注意调补未病之脾,目的在使脾脏正气充实,防止肝病蔓延,如果脾脏本气旺盛,则可不必实脾。反之,见肝之病,不解实脾,只知见肝治肝,导致肝病未愈,脾病又起,这是缺乏整体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何炎老师治疗慢性肝病的经验刘石坚主题词乙型肝炎/中医药疗法肝硬化/中医药疗法@何炎何炎老师治疗慢性肝病有独到的经验,认为各种肝病常出现脾胃症状,故《金匮要略》所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有着重要意义。实脾不能局限理解为补脾,应理解为调整...  相似文献   

9.
三、病理学方面《金匮》对杂病传变的规律,提出了脏腑相传之说,以与伤寒之六经传变相鉴别。前已述及,首篇第1条即以“肝病传脾”为例,分析说明了杂病之脏腑相传的原理。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脏腑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从生理上来看,肝主疏泄,脾主运化,二者在功能上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在病理上,如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就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引起脾不健运,遂导致肝脾不调证。这就是“肝病传脾”的临床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熊秀峰 《河南中医》2004,24(2):79-79
肝病实脾 ,始见于《难经·七十七难》。《金匮要略》进一步指出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这一理论是从五行学说推演发展而来的。因肝属木 ,脾属土 ,木能克土 ;肝木旺盛 ,则克脾土。《素问·玉机真脏论》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 ,传之于其所胜……肝受气于心 ,传之于脾……”此即肝病传脾之论证。从肝脾的生理关系上讲 ,肝主疏泄 ,脾主运化 ,脾得肝之疏泄 ,运化才能健旺 ;肝得脾所输布的饮食精微滋养以后 ,疏泄功能才能正常 ,此即所谓“土得木而达之”、“木赖土以培之”。所以张锡纯说 :“欲治肝者 ,原当升脾降胃 ,培养中宫 ,俾中…  相似文献   

11.
刘政 《山东中医杂志》2004,23(6):377-378
肝病“实脾”是治疗肝病的一个重要治则,该法首见于《难经》、《金匮要略》。然肝病传脾及其未病先防的思想则源于《内经》中“风起火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也焉”。《难经》指出“所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其受肝之邪,故日治未病焉”。《金匮要略》又进一步指出“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并将肝病“实脾”谓之上工之举,一直为后世医家奉为金科玉律,为临床治疗肝病所遵循。  相似文献   

12.
《难经》云:“……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充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金匮要略》中喻肝病实脾者为“上工”,云:“见肝之病,知其传脾,当先实脾。”实脾之法在肝病的不同时期又有直接和间接之分。清热利湿,温中健脾,补脾益气为直接实脾法;疏肝理气,祛瘀通络,养阴柔肝,清肝利胆等为间接实脾法。但在临床实际中,往往是夹杂进行的,如《景岳全书》中解肝煎(白芍、苏叶、半夏、陈皮、砂仁、厚朴),方名为解肝,实际上除白芍养肝、苏叶芳香舒气外,均属化湿行滞、调理脾胃之品,适应于土壅木郁的症候。因脾胃湿阻气滞,影响肝气条达,必须注重中焦治本,故方中不用柴胡疏肝而用苏叶,取其既  相似文献   

13.
“疏肝达脾”对糖尿病治疗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疏泄”是“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具有疏畅气血,调节情志,控制胆汁分泌与排泄,协调脾胃消化吸收和能量代谢等作用。“肝木达脾土”集中反映了肝的疏泄作用对脾的影响,肝脾协调共同维持脾胃消化吸收和能量代谢功能的正常。若肝疏泄不及,就会出现“木不疏土”的肝气郁结证;若肝疏泄太过,就会出现“木旺克土”的肝气横逆证。故临床治疗必须注重肝脾同调,“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疏肝达脾”等等。这一理论对于糖尿病的辨证论治很有指导意义。 一般认为,糖尿病的病位主要在肺、胃、肾,主要病理变化是阴虚燥热。然而,中焦脾虚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脾病者,身重善饥”(《素问·脏气法时论》),“脾脆,善病消瘅”(《灵枢·本脏篇 》)。近年来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发  相似文献   

14.
正《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病"实脾"是治疗肝病的一个重要原则。临床所见杂病中,肝病十居六七[1],故清代医家魏玉璜称"肝为万病之贼"[2]。然而在临床中治疗肝胆病时,对于调理脾胃也当为重中之重。1生理病理关系脾为阴中之至阴,属土;肝为阴中之阳,属木。实脾胃,是因为土能克水,实脾能抑制肾水;肾水弱,不能上济心火,则心火旺盛;心火旺盛,则火刑金,肺金就会  相似文献   

15.
调肝理脾法属于中医治疗“和法”范畴,主要是协调肝脾功能,包含各种调肝、理脾以及二者的相互配伍应用。张声生教授认为肝脾失调与脾胃病关系密切,临床常常表现为各种肝脾相关证候。张教授针对脾胃病的病因病机特点,在运用调肝理脾法治疗脾胃病时,善用对药,用药精简轻灵,屡有卓效。  相似文献   

16.
肝脾两脏生理、病理密切相关,“肝脾同治”是治疗脾胃相关性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金匮要略》之“治肝实脾”理论是对肝脾同治理论精髓的高度概括.本文集大家之说,结合临床实际,对“治肝实脾”理论之应用探讨如下. 1 “治肝实脾”理论概述 “治肝实脾”理论出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相似文献   

17.
顾雄华 《光明中医》2002,17(4):33-35
钱英教授是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数十年如一日 ,勤于临床 ,在治疗肝病实践中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待诊学习 ,颇有心得 ,现将随诊经验总结如下 ,以飨读者。1 慢性肝炎立足于调补养育 ,首重脾、胃、肝、肾钱老认为慢性肝炎病人虚证为多 ,其病程长 ,外邪久羁易伤正 ,这是慢性肝炎病理传变特点。一般医生见“肝炎”二字便联想到“炎症” ,于是一味使用清热解毒之品以冀“消炎” ,陷入治疗误区。汉末张仲景早已告诫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金匮要略》)验之临床 ,确实常见肝病以脾胃受害为多 ,…  相似文献   

18.
黄远媛 《中医杂志》2004,45(6):477-477
<内经>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其本意为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先调补脾气,使脾脏正气充实,不受邪侵.这个治法已被广泛用于肝病的治疗中.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正如李东垣<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所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肝藏血,主疏泄一身之气机.肝脾密切相关,正如<经脉别论>所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精".笔者认为,顾护脾胃应贯穿于诊治慢性肝病的始终,若脾病则肝病难愈.临证见到患者有脘痞、腹胀、纳呆、便溏、苔腻、脉细等症状,不论病毒滴度、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有无异常,都只能先调理脾胃,以顾后天之本,脾旺方能正气旺,有利于正气抗邪而使肝病向愈;倘若滥用攻邪之法,则重伤脾气,必致肝病缠绵难愈.但是,"实脾"是否就是"补脾",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19.
金洪元教授在其近40年临床、教学、科研实践中,始终重视脾胃学说,临证之中注重调理脾胃已成为老师整个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多年跟师学习的一些体会整理如下. 1慢性肝病从脾胃论治 金师擅治肝病,尤以治疗各类慢性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更著蜚声.他认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病因为湿热疫毒,其病机演变可分为三期:初期湿热疫毒,蕴结肝脏,气机郁滞;中期木郁土壅,湿热未尽,脉络瘀阻;后期湿热留恋,瘀热互结,肝肾阴亏.治疗时,有清热解毒、行气化湿、活血通络.滋补肝肾之不同;但无论病至何期,金师都非常重视疏肝运脾法,认为肝与脾在病机上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常谓“知肝之病,必要传脾,治肝之病,当先实脾.”  相似文献   

20.
试论肝和脾胃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振生 《陕西中医》2002,23(1):89-91
肝和脾胃之关系 ,历代医家均有论述 :早在《素问·玉机真脏论》就说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 ,传之于其所胜…… ,肝受气于心 ,传之于脾……。”《金匮要略》进一步指出 :“见肝之病 ,知肝传于脾 ,当先实脾 ,”这一理论是从五行学说推演而来的。再者 :肝和脾同居膈下 ,足厥阴肝经挟胃两旁 ,且肝能制胆汁。所以 ,肝和脾胃之关系比较密切。   1 肝和脾胃生理上相互为用 肝藏血而主疏泄 ,脾主运化 ,主统血 ,为气血生化之源 ;胆贮“精汁”,胃主受纳 ;肝脾宜升 ,胆胃宜降。肝得脾所输布的精微滋养以后 ,疏泄功能才能正常 ;脾得肝之疏泄。运化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