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定义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通常为脑底部动脉瘤或脑动脉畸形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又称自发性SAH。脑实质或脑室出血、外伤性硬膜下或硬膜外出血流入蛛网膜下腔为继发性SAH。SAH约占急性脑卒中的20%。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慢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8例经CT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根据出血2周后CT检查有无脑积水分为脑积水组(25例)和非脑积水组(183例),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高血压史、Hunt—Hess分级、多次出血、动脉瘤位置、脑室积血、急性脑积水等方面的差异。结论:脑积水组和非脑积水组在性别、年龄、发病后的Hunt—Hess分级、多次出血、脑室积血、急性脑积水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慢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蛛网膜下腔的炎性抑制对交通性脑积水发生的预防作用。方法:按急性期CT显示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量参照Hijdra方法评分,选取积分为4分以上的SAH患者,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常规治疗加地塞米松鞘内注射组(治疗组),分别于病程的初期和20天后在头颅CT上行脑室各值测量,包括哈(Huckman)氏值、三脑室宽度、前角指数、侧脑室体宽指数等。结果:全部75例患者各脑室测量值在病程后期均有不同程度的脑室扩大(P〈O.001),而对照组较治疗组脑室扩大明显(哈氏值、前角指数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炎性抑制对SAH后脑室扩大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4.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后急性脑积水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隙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约占全部脑卒中的5%~10%。其中85%出血原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SAH后急性脑积水是指SAH后1周内发生的脑积水,是SAH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9%~27%。可导致患者明显的神经功能损害,常加速病情进展甚至导致死亡。脑积水的诊断标准为:(1)双侧侧脑室额角尖端距离〉45mm;(2)两侧尾状核内缘距离〉25mm,(3)第三脑室宽度〉6mm:(4)第四脑室宽度〉20mm。急性脑积水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尤其是蛛网膜下隙出血后3d内病情恶化,逐渐出现意识改变、瞳孔缩小、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脑脊液置换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及原发脑室出血能够减轻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已得到众多学者的共识。关于置换方法及置换量,各家报道不一,为进一步探讨置换方法、置换量及安全性,我们自1993年1月~2000年12月采用大量不等量脑脊液置换法,治疗SAH及原发脑室出血126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脑血管痉挛 (CVS)、脑积水、蛛网膜粘连是原发性脑室出血蛛网下腔出血 (SAH)严重的并发症。我们采用脑脊液 (CSF)置换疗法并与药物常规治疗脑室出血及 SAH,并进行比较,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我们对 1994年 7月~ 1997年 7月我院住院的 75例经头颅 CT检查证实为 SAH及原发性脑室出血的患者进行了血性脑脊液 (BCSF)置换治疗,其中男 46例,女 29例, SAH为 42例,原发性脑室出血为 33例, 20~ 73岁,平均 46.5岁。入院查体轻~中度昏迷 15例,肢体瘫痪 3例。全部病人均有颈项强直,伴有克氏征阳性 59例…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概述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rae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临床上通常将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自发性及外伤性两类。自发性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由于软脑膜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如由于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而流入脑室及蛛网膜下腔者,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胎儿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产前超声诊断策略与方法。 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就诊并经超声、磁共振检查确诊的5例SAH胎儿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总结胎儿SAH的产前超声诊断方法及典型特征。 结果5例SAH胎儿产前超声声像图典型表现:(1)大脑外侧裂内均匀高回声5例。(2)额下沟、颞上沟、顶枕沟等表面脑沟回声均匀增强4例。(3)鞍上池、环池、帆间池等脑池内回声均匀增强3例。(4)前、后纵裂,矢状窦,窦汇周围回声增强2例。(5)脊髓圆锥周围蛛网膜下腔增厚强回声1例。(6)SAH出血灶合并颅内其他部位,引起脑实质或脑室内出血4例。(7)大脑中动脉血流峰值流速增高4例。(8)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出血灶内无血流信号5例。 结论胎儿SAH大脑外侧裂有典型均匀高回声表现,是产前超声发现并诊断胎儿SAH的重要线索,继续扫查大脑表面脑沟及脑池等有无均匀高回声表现以及寻找颅内及其他部位有无出血灶,是鉴别SAH有无合并其他颅内出血可靠的诊断思路。  相似文献   

9.
早产儿颅内出血9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96例早产儿颅内出血(ICH)的临床资料,了解ICH的临床表现与预后。方法 对96例ICH早产儿的胎龄、出生体重、围产期、临床表现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96例ICH的早产儿中,有蛛网膜下腔出血(SAH)58例,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VH—IVH)29例,脑实质出血(IPH)4例,硬膜下出血(SDH)4例,小脑出血(CH)1例;出生体重(BW)≥1500g、胎龄(GA)〉34周多发生SAH,BW〈1000g、GA〈30周多发生PVH—IVH;有临床症状71例,无临床症状25例;治愈及好转72例,自动出院8例,死亡16例。结论 在临床工作中对早产儿ICH的各项高危因素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早期诊断,有助于积极预防治疗。  相似文献   

10.
要目的:应对原发性脑室出血有足够认识,尽量减少误诊率。方法:对17例误诊为蛛网腹下腔出血的原发性脑室出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论:对酷似SAH表现而治疗效果不佳者应想到原发性脑室出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脊液置换治疗的效果及其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行脑脊液置换治疗SA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疗效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有关,18例经置换后病情加重的患者其出血量大,出血聚集在脑干周围、脑室及脑沟表面形成血块。结论 对于出血量大、出血聚集在脑干周围、脑室及脑沟表面形成血块者,应慎行脑脊液置换。  相似文献   

12.
吝娜  曹磊 《临床荟萃》2020,35(2):148-152
目的 评估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再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为aSAH再出血的预防提供指导。方法 对12例再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2例再出血患者首发症状表现为头痛10例(83%),意识障碍8例(67%);入院时Hunt Hess评分Ⅲ~Ⅳ级8例(67%),改良Fisher Ⅲ~Ⅳ级10例(83%)。在SAH后的最初24小时内发生再出血7例(58%)。入院后再出血时平均动脉压显著增加。再出血患者责任动脉瘤位于大脑前动脉(ACA)及前交通动脉(AComA)4例(33%),多发动脉瘤5例(42%),所有患者均对动脉瘤进行处理。SAH后并发急性脑积水9例(75%),行脑室外引流6例(50%),减压颅骨切除术1例(8%),最终死亡5例(42%)。结论 SAH后院内再出血死亡率高、预后差,积极干预危险因素,从而减少残疾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脑脊液置换技术是一项简单实用的临床应用技术,目前教科书也只是对这项技术很简单的介绍,这给临床的正确应用,带来很多不便。我们从1991开始应用该项技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原发性脑室出血、脑半球出血并血肿破入脑室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摸索出了较为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 noid hemorrhape,SAH)年发病率为0.16%,占脑血管病人的8%-10%,其病情危重,死亡率高。而再出血是其致死的主要因素。近期再出血死亡率达60%,3次出血死亡率达100%,本文对再出血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护理对策,以提高SAH患者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重症脑室出血指原发性全脑室出血(PIVA)或继发性全脑室出血(SIVH),其具有发病急、病情重、致残率及病死率高的特点。我院于2004年9月-2007年9月对116例重症脑室出血病人分别采用单纯微创穿刺脑室外引流和微创脑室外引流结合腰穿脑脊液置换两种方法进行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脑室引流术至今仍是治疗各类脑室出血的主要手段,而且随着颅脑CT检查、颅内血肿锥孔引流术和尿激酶(UK)的普遍应用以及诸多学者的探讨,使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就近年来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如下。1脑室出血(IVH)的常见原因1.1原发性脑室出血(PIVP)常由脑室壁及脉络丛出血所致,多以脉络丛血管瘤、脑室内或周边血管畸形破裂最常见。CT表现为脑室外无高密度出血灶,仅见脑室内高密度影[1]。1.2继发性脑室出血(SIVH)是指外伤、肿瘤、血管异常及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导致的脑内血肿破入脑室系统,其中以高血压性脑出…  相似文献   

17.
蛛网膜下腔出血自1718年尸检报道2例,至今已有近300年历史,但有关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合并脑室出血(IVH)的研究甚少。IVH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SAH的常见并发症之一。SAH合并IVH,增加了SAH的致残率与病死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52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的护理观察,认为(SAH)病人在积极接收常规治疗的同时,应协助医师做好绝对卧床、心里支持、通便、出院指导工作、积极防治再出血。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全脑室出血(附9例临床分析)河北省职工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王德超,代瑞亭原发性脑室出血(PIVH)是指脉络丛血管和室管膜下1.5cm区域内出血引起的脑室出血。其中双侧侧脑室及Ⅲ、Ⅳ脑室均有积血,各脑室全部或大部被血液充满者为全脑室出血。现将我科收...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再出血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对57例SAH再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AH后再出血发生率极高,过早下床活动,精神因素,用力排便等均可致再出血。结论:充分认识SAH后再出血的诱因,积极采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