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2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87.5%的DAI为交通事故伤,伤后立即昏迷并呈持续状态,CT扫描有异常者占75%,而MR对DAI的诊断敏感性优于CT,能清楚显示脑干损伤。DAI的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亚低温治疗是处理DAI的关键。结论临床与影像学的结合有助于DAI的早期诊断,加强监护和治疗是防止DAI引起继发性脑损害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56例临床确诊为DAI患者CT及MRI各种扫描方法或序列。结果: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对DAI病灶检出率及病灶范围的显示明显高于CT及MRI常规序列检查及DWI。结论:磁敏感加权成像能大大提高DAI病灶的检出能力,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有力的依据,是DAI患者的MRI检查常规和首选序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0T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在隐匿性脑外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脑外伤患者24例,均行常规T1WI、T2WI、FLAIR及SWI。结果 24例头部CT平扫、MR平扫T1WI、T2WI、FLAIR像阴性,SWI清楚地显示了脑内微出血灶。结论在隐匿性脑外伤患者中,SWI较常规扫描序列更多的显示微出血状况,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可作为隐匿性脑外伤常规扫描序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的临床及CT表现特点。方法对45例DAI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车祸伤是致DAI发生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以伤后原发性昏迷,且持续时间较长为特点,预后不良,死亡率及致残率高。DAI的主要CT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大脑灰白质交界处、基底节内囊区、胼胝体、脑干单发或多发无占位效应的出血灶,直径小于2cm;可伴有蛛网膜下腔和/或脑室出血、硬膜下出血等。结论CT结合临床能提高DAI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急性期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我院在2016年1月一至今,根据来自脑外科40例患有弥漫性轴突损伤的患者,对由于头部受到外伤后引起弥漫性轴索损伤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在常规扫描基础上进行磁敏感加权成像扫描头部,对照组在常规基础上进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TR)扫描头部,通过分析比较两组DRI检出率得出结果。结果:首先用统计软件统计记录完数据,通过运用磁共振各检测序列检测出病灶共378个,SWI检测出阳性数明显多于其他序列检测,检出率高达90.2%,对比统计显示不存在差异性(P0.05),FLAIR检测出197个检出率超过了50%(P0.05)。结论:SWI序列检测相比其他检测序列更容易、更敏感检测出弥漫性轴突损伤病灶,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林岚  丁山  庄明华 《现代医院》2007,7(5):10-11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诊断及治疗措施,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16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本组患者死亡率为15.52%,并发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的DAI患者死亡率高,单纯DAI死亡率低。结论DAI的诊断要根据临床表现结合CT、MRI资料,治疗上宜采用综合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7.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表现,加深认识,以助于临床早期对该病的正确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DAI的临床及CT资料,其中男28例,女7例,车祸伤30例,高处堕落伤5例,全部病例均具有伤后昏迷。结果⑴脑实质弥漫性肿胀28例。⑵脑实质点状或片状出血灶35例。合并其他颅脑损伤16例。结论DAI的CT征象特点有助于对该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CT和MRI扫描与结果的关系,从而提高对DAI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1例DAI伤者为交通事故。CT扫描发现脑不同部位有点状高密度影43例(66%),CT阴性而行MRI者发现病变者19例。3例CT及MRI扫描均无异常发现。共死亡15例,植物生存11例,残疾15例,预后良好24例。结论脑外伤后持续昏迷时间超过6h,临床表现重,而影像学检查有多发散在点状出血灶或无明显脑损伤情况,又无明显占位效应者,即可诊断为DAI。治疗方面,DAI一般都不需要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在昏迷期间主要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各种并发症,改善脑微循环及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药物等综合治疗措施。GCS评分及原发昏迷时间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MR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sTB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60例sTB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CT、MR常规序列和SWI扫描,比较各种方法检出出血灶的数目,分析SWI检出出血灶数目和体积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的相关性,并分析出血灶数目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相关性.结果 60例sTBI患者磁共振SWI成像共检出出血灶1714个,MR常规序列和CT共检出病灶515个和165个,SWI出血灶检出数量分别是MR常规序列和CT扫描的3.33倍和10.39倍.随着GCS评分的减少,sTBI患者的出血灶数量和体积均呈增加趋势(P<0.05,P<0.01),SWI检查的病灶数量和体积与GCS评分呈负相关(r=—0.418,—0.526,P<0.05),出血灶数量与sTBI患者GOS评分呈负相关(r=—0.533,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R SWI成像检出出血灶的数目远多于CT和MR常规序列,可对sTBI患者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更为全面的影像学依据,在sTBI患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CT表现,为临床早期正确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临床证实为DAI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60例DAI早期CT均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脑室及脑沟池受压变小或闭塞;脑实质单发或多发小出血灶46例,呈斑点状,直径均<2cm,主要位于胼胝体、脑干、基底节区及皮髓质交界处;蛛网膜下腔和(或)脑室出血11例;合并硬膜外血肿8例,硬膜下血肿22例,颅骨骨折8例.结论DAI的CT征象对于临床早期确诊和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结论DAI的CT征象有其特点,对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及评价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张军  李林  郑玲 《医疗卫生装备》2010,31(12):88-89
目的:探讨梯度回波序列(包括常规梯度回波序列GRE及SWI序列)对脑内微出血(CMBs)的诊断价值。方法:以SWI序列检测中存在CMBs的40例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序列对比研究,比较分析CMBs在各序列中的影像学表现、分布及检出敏感性。结果:CMBs在各序列上均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低信号缺失。SWI序列检出CMBs共261个,平均每位患者(12.4±9.4)个,其他各序列检出情况依次为:常规GRE序列121(4.6±4.0)个、T1WI序列55(2.6±2.8)个、T2WI序列66(3.1±3.1)个。以SWI为金标准,其他各序列CMBs检出敏感性依次为46.4%、21.1%和25.3%。结论:SWI序列是诊断CMBs的理想方法,常规梯度回波序列对CMBs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5例HIE患儿,所有患儿均接受MRI常规序列及SWI序列诊断,对比不同序列对颅内出血的检出率及SWI序列中不同病理分级的检出率。结果105例患儿被检出颅内出血37例;SWI序列对颅内出血的检出率高于DW1、T1WI、 T2WI (P <0.05)。SWI对Ⅱ、Ⅲ级颅内出血、静脉血管扩张及颅内出血合并静脉血管扩张的检出率高于Ⅰ级(P <0.05)。结论采用MRI SWI序列诊断HIE可显著提高其病灶检出率,同时对于不同病理分级患者可更精准地诊断出其脑组织损伤程度,对临床治疗方案制定与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在脑血管畸形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经临床及影像检查证实的36例脑血管畸形患者,行头颅MRI横轴面T1WI、T2WI、SWI扫描。比较各序列对脑血管畸形病灶的检出及表现,评价SWI在脑血管畸形检查和诊断中的作用。结果:SWI分别检出海绵状血管瘤、发育性静脉畸形和AVM病灶73个、8个、10个,明显高于T1WI和T2WI检出的病灶数,且病灶边界显示更加清晰,发现更多、更小的病灶。在SWI图像上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大小不等的明显低信号,发育性静脉畸形表现为一条边界清晰低信号影,显示更多细小静脉向引流静脉集中呈星芒状,AVM表现为异常粗大的血管迂曲扩张,呈明显的低信号。结论:SWI对脑血管畸形的检出具有极高的敏感性,能够检出更多、更小病灶,且病灶显示更加清晰,可作为脑血管畸形检查的常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的序列特点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近期有关SWI临床应用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SWI作为一种新型无创的对磁化率因素极为敏感的MRI检查技术,在许多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大脑血管性病变、外伤、脑肿瘤以及退行性神经病变等疾病的诊断中,其与传统MRI检查方法相比较具有独特的价值,同时在脑功能成像(fMRI)以及磁共振靶向成像方面有着较大的发展潜能。结论:SWI是一种对缺氧血、铁和钙等顺磁性物质具有极高敏感性的磁共振检查方法,在神经障碍性疾病领域得到了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5.
探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在脑部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价SWI序列较其他序列对显示小的出血灶、小的静脉、含铁血黄素、钙化等顺磁性物质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脑血管畸形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Siemens Sonata 1.5T MR扫描仪的T_1WI、T_2WI及SWI等序列对34例脑血管畸形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手术所见为参照标准,将SWI图像与常规MRI图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34例脑血管畸形患者共41个病灶,包括海绵状血管瘤19例,动-静脉畸形9例,脑静脉畸形6例.SWI图像对脑血管畸形病灶的显示与DSA或手术所见相一致.结论 SWI对脑血管畸形病灶显示清晰、准确.结合其他MR序列可以应用于临床对脑血管畸形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蒋春峰 《医疗保健器具》2014,(12):1515-1516
目的 探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静脉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脑静脉畸形患者的MRI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T1WI(A组)、T2WI (B组)及SWI序列(C组)和增强T1WI.比较三组对脑静脉畸形的检出率,评价SWI序列较其他常规平扫序列对显示脑静脉畸形的优越性.结果 A组检出病灶6例(27.3%);B组检出病灶8例(36.4%);C组检出脑静脉畸形22例(100.0%),并且清晰地显示所有扩张的髓静脉及粗大的引流静脉,呈特征性“水母头”状.SWI与其他常规MRI序列相比,病灶检出率更高(P<0.01).结论 SWI是能敏感地显示脑静脉畸形的脉冲序列,可以作为MRI常规序列的重要补充,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敏感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期有关磁敏感成像临床应用的国内外文献。结果:作为临床的一种新型无创性MRI检查技术,对许多临床疾病有着很重要的价值,尤其在脑内的血管性病变、脑外伤及退行性病变疾病诊断中有着很大的优势,同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结论:磁敏感加权成像是一种对脱氧血、铁和钙极其敏感的磁共振检查方法,在神经颅脑疾病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