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停用溴氰菊酯浸泡蚊帐后嗜人按蚊密度与疟疾发病情况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停用溴氰菊酯浸泡蚊帐后嗜人按蚊密度与疟疾发病情况。方法:白天用指管扣捕蚊帐内按蚊,并分类计数;同时收集观察区疟疾发病情况。结果:嗜人按蚊密度(只/帐)灭蚊前平均为0.53,灭后降为0,停用药物蚊帐后第1~3年分别为0.029、0.056、0.28;疟疾发病率(例/万)灭蚊前平均为51.17,灭蚊期降至4.10,停用药帐后第1~3年分别为4.63、14.55、9.50。结论:溴氰菊酯浸帐灭蚊,能迅速降低嗜人按蚊密度和疟疾发病率;但停用药帐后,嗜人按蚊密度和疟疾发病率均呈逐年回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重庆市传疟媒介分布与嗜人按蚊分布特征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市从80年代中期在嗜人按蚊区采取灭蚊措施.1993年以来,疟疾年发病率已巩固在1/万以下,取得了显著成绩.自1977年我们开展了媒介按蚊的分布调查,1998年对嗜人按蚊分布区特征又进行了初步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嗜人按蚊分布区不同灭蚊措施的疟疾防制效果。方法比较分析2.5%溴氰菊酯(15mg/m^2)浸帐,结合用5%氯氰菊酯(25mg/m^2)对畜房、人群活动场所、卧室作滞留喷洒灭蚊措施与仅采用2.5%溴氰菊酯(15mg/m^2)浸帐灭蚊措施对控制嗜人按蚊密度和降低疟疾发病率的效果。结果浸帐加喷洒措施区,人帐、半通宵、牛栏、猪栏嗜人按蚊密度平均下降率83.77%,叮人率下降98.46%,疟疾发病率下降100.00%。单一浸帐措施区各场所嗜人按蚊密度平均下降49.89%,叮人率下降92.00%,疟疾发病率下降90.91%,经统计学处理,2种措施对降低疟疾发病率和嗜人按蚊叮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0086~0.9962,P〉0.05)。结论浸帐灭蚊措施比浸帐加喷洒措施经济,且降低嗜人按蚊叮人率和疟疾发病率效果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闽北嗜人按蚊的分布特征。方法 1998-2000年对建阳市9个村的嗜人按蚊调查点和童游镇回瑶村的病原和媒介监测点进行调查。结果 童游镇3年血检发热病人7705例,年血检率5.5%,未查到疟原虫阳性者,学龄儿童间接荧光抗体检测804例,仅发现阳性5例。回瑶村媒介监测匀未捕获嗜人按蚊,仅捕获中华按蚊。结论 嗜人按蚊分布区经几次灭蚊,在基本消灭后,疟疾疫情稳定。  相似文献   

5.
在停用溴氰菊酯浸帐灭蚊区的京山县孙桥镇、曹武镇和天门市皂市镇进行了嗜人按蚊密度和疟疾发病的监测。嗜人按蚊在灭蚊前平均密度(只/帐)为0.53,灭蚊期降为0,停止灭蚊后的第1、2、3年分别回升至0.029、0.056、0.2。疟疾发病率(1/万)在灭蚊前平均为51.17%,灭蚊期降至4.10,停止灭蚊后第1、2、3年分别为4.63、14.55、55、9.5。监测结果表明溴氰菊酯浸帐灭蚊能迅速降低嗜人  相似文献   

6.
大面积溴氰菊酯灭蚊控制疟疾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闽北疟疾流行区采用溴氰菊酯大面积灭蚊,取得了显著效果.观察表明溴氰菊酯对媒介接蚊有快速的触杀作用,中华接蚊24h击倒率达100%;缩短了按蚊寿命,灭蚊后21天,中华接蚊预寿命缩短为4.48天;持效效果较佳,灭蚊后4个月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的密度仍有明显下降,有效控制了疟疾流行.疟疾年发病率从灭蚊前的56.4/10万降至2.75/10万。但是灭蚊2年后,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产生了初步抗性,灭蚊3年后可产生实际抗性,提示使用溴氰菊醋连续2年灭蚊的地区应尽可能停止使用该药,或改用其它杀虫剂灭蚊,以防抗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嗜人按蚊分布区灭蚊防疟对策。方法 用溴氰菊酯处理蚊帐及溴氰菊酯处理蚊帐加DDT喷洒畜房。结果 晨间蚊帐内按蚊密度、牛房按蚊密度、室内叮人率、室外半通宵人饵帐诱按蚊密度等 ,两灭蚊区均低于对照区。发热病人疟原虫镜检结果 ,溴氰菊酯处理蚊帐加DDT喷洒畜房灭蚊区 ,由灭蚊前的 8.5 7%降为 0 ,单用溴氰菊酯灭蚊区由 4.13 %降为 0 .67% ,下降 83 .78%。发病情况 ,前者由 40 .3 /万降为 0 ,后者由 48.0 2 /万降为 3 .0 4/万 ,下降93 .67%。结论 两种灭蚊方法均能迅速控制媒介按蚊 ,降低发病率 ,阻断传播。用溴氰菊酯处理蚊帐加DDT喷洒畜房的灭蚊效果优于单用溴氰菊酯处理蚊帐。  相似文献   

8.
在海南岛偏远的山区,目前还有一些残存高疟地区.巴拉巴按蚊是多数残存高疟区的主要媒介,微小按蚊是少数残存高疟区的主要媒介。这是两种灭疟方法显著不同的疟区。巴拉巴按蚊是野栖蚊种,室内滞留喷洒效果不佳,不能阻断疟疾传播。微小按蚊是家栖蚊种,室内滞留喷洒效果良好,可在短期内阻断疟疾传播。对残存高疟区采取灭疟措施时,首先必须查明当地的主要传疟媒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9.
大面积DDT滞留喷洒防制嗜人按蚊控制疟疾流行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建省的疟疾自七十年代后期,年发病数一直波动在万例左右,采用以防治传染源为主的抗疟措施难以收效。1981~1983年,我们对本省主要传症媒介嗜人按蚊分布区,以2g/m~2受药量进行DDT乳剂室内滞留喷洒(灭蚊区包括建阳,三明二地市13个县53个乡,总人口100万),每年6月和8月各一次,连续2~3年。1985年6~9月进行灭蚊效果考核,复查原嗜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基本消灭疟疾地区的监测方案. [方法] 病原监测开展四热病人血检疟原虫,阳性者进行个案调查.媒介监测每年开展蚊相调查,发现嗜人按蚊及时扑灭. [结果] 四热病人血检351 873人次,检出疟原虫阳性273例(0.08%),从疟区回归的人群阳性率为最高(2=6 723.18,P<0.01),病例主要感染于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分布区.外地输入病例是当地感染病例的21.0倍.1992年后未捕获到嗜人按蚊.[结论] 三明市基本消灭疟疾后疟防成果巩固.今后还应继续加强对原嗜人按蚊分布区和流动人群的监测,巩固和发展抗疟成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嗜人按蚊在云南省昭通地区的分布和防制后的变化特征。方法通过资料收集分析,了解云南省20世纪80年代以来嗜人按蚊的分布范围、种群密度和传病关系;在5个乡12个村调查了解该蚊的分布特征;选择2个监测点开展防制后的种群密度监测。结果嗜人按蚊分布于全省35个县,但主要在滇东北8个县起传疟作用,其影响人口占全省人口的8.0%。嗜人按蚊防制后的平均密度为0.2只/人工小时,比防制前下降了99.5%~99.3%;平均50顶蚊帐的密度为0.08只;半通宵叮人率为0.13只/(人·夜)。8个嗜人按蚊传播县防制后期有5个继续发现嗜人按蚊,疟疾发病率亦由1980年的10.32/万下降到1997年的1.01/万。结论采用DDT滞留喷洒和菊酯类浸泡蚊帐效果显著,经控制后的嗜人按蚊分布范围、密度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2.
鄂中江汉平原结合部嗜人按蚊延伸范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嗜人按蚊向江汉平原区延伸的范围。方法:以浅丘平原结合部嗜人按蚊村点为起点向江汉平原腹地垂直定点、定距离调查,捕捉人房及帐内按蚊,按照蚊卵及成蚊形态鉴定蚊种。结果:共调查24个村点,捕按蚊2988只,除在原嗜人按蚊村点发现嗜人按蚊外,相距嗜人按蚊村点2~40km、面积约260km2内均未发现该蚊。结论:浅丘与平原结合部的嗜人按蚊未向江汉平原腹地延伸。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永城市快速回升的疟疾疫情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并分析河南省永城市2003-2005年的疟疾疫情,为当地的疟疾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永城市2003-2005年的疟疾疫情、传播媒介监测、发热病人血检、血清学调查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永城市2003-2005年共报告疟疾病例89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17/万;2004年疟疾发病数比2003年增加13.00倍,2005年比2004年增加3.23倍。位于东部地区的10个乡(镇)发病数占疟疾病例总数的80.22%,学生和农民为主要发病人群。2005年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为5.82%,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学生血清抗体阳性率15.31%,媒介按蚊监测捕获中华按蚊154只,未发现嗜人按蚊。结论永城市疟疾疫情明显回升,形势十分严峻,应加强疟疾防治,尽快遏制疫情上升势头。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嗜人按蚊为主媒介疟区发病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以嗜人按蚊为主媒介疟区的疟疾发病情况。方法:从疟疾疫情报告中收集疟疾有关疫情情况。结果:湖北省嗜人按蚊为主的复合媒介疟区在鄂北大洪山丘陵地带呈点状或片状分布,疟 疾发病率高,是单纯中华按蚊媒介疟区的2.1-25.9倍(平均13.8倍),占全省人口的10.14%-25.28%的地区疟疾例占全省总病例的16.51%-85.94%(平均67.8%),结论:经抗疟措施的干扰后,其发病下降较单纯中华按蚊媒介疟 区为慢,其疟疾季节发病高峰较单纯中华按蚊媒介疟 区为晚。  相似文献   

15.
2001年广西疟疾防治效果及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2001年全区疟疾防治效果、流行趋势、流行特征,为疟疾防治与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对全区2001年疟疾监测结果和调查结果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2001年全区疟疾发病率、居民原虫阳性率分别比上年降低21.74%及16.67%,91.49%的当地感染的病人分布在山区县,86.02%的病灶村为1例病人。流动人口检出疟疾病例数占各类人群血检检出疟疾病例总数的87.89%,外出回归人员检出病例中84.79%的病人从事与野外作业相关的工种。结论:全区大部分地区为低疟区,局部地区疟疾传播仍未阻断。流动人口和山区复媒地区是当前疟疾监测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广西疟疾媒介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和传疟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疟疾传播媒介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和传疟作用。方法采用普查和定点调查结合的方法对广西疟疾流行区的传疟媒介进行研究,同时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广西有78个县(市)发现微小按蚊,15个县发现嗜人按蚊,中华按蚊是全区广泛分布的蚊种;人血指数:微小按蚊在0.0458~0.1390之间,嗜人按蚊在0.2912~0.6330之间。子孢子自然感染率:微小按蚊为0.08%~8.11%,嗜人按蚊为0.25%~1.85%,中华按蚊为0.005%~0.32%,日月潭按蚊为0.06%~3.22%。结论广西传疟媒介有4种,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分别是山区和低山丘陵区疟疾的主要媒介,中华按蚊是平原区的媒介,日月潭按蚊是山区疟疾的次要媒介。  相似文献   

17.
当前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传疟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比较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的传疟作用,1982~1987年选择安徽、广西,四川、广东四省各1~2个点作系统研究.通过人工感染、昆虫学、寄生虫学等调查表明,嗜人按蚊为髙效媒介,其传疟作用比中华按蚊高20倍,而且是传播恶性疟的主要媒介,凡有嗜人按蚊存在的地区,当地疟疾均较严重。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1994至2003年疟疾发病与媒介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传疟媒介在湖北省的分布规律及范围以及与疟疾发病的关系。方法调查各县(市)疟疾发病情况及当地传播媒介种类和分布规律。结果湖北省疟疾流行的媒介有单纯中华按蚊疟区以及兼有嗜人按蚊疟区,通过人血指数调查,嗜人按蚊的媒介能量平均高出中华按蚊的44.47倍。嗜人按蚊区疟疾发病数占全省发病数的81.38%~93.84%。结论湖北省疟疾近10年流行主要是在有嗜人按蚊的地区。其特点是发病率高、波动大,有些已形成顽固的疫点,目前防制重点应放在有嗜人按蚊的地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掌握湖北省疟疾流行态势,巩固其防治成果。方法收集1994--2007年湖北省疟疾疫情,分析疟疾流行现状和变化规律。结果疟疾发病例数从1994年的4527例下降至2007年的1769例,下降了60.92%,但14年间疟疾疫情出现不断的波动起伏,时有局部暴发点出现,中华按蚊疟区平均年发病率0.13/万,嗜人按蚊疟区平均年发病率1.991万,80%以上的疟疾病例集中在占全省总人口26.37%的嗜人按蚊疟区。结论湖北省疟区分布及流行态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嗜人按蚊疟区是今后疟疾防治工作的重点、难点,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2004-2005年湖北省疟疾防制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湖北省疟疾防制对策,评价防制效果。方法收集2004-2005全省疟疾疫情,分析疟疾流行现状和变化规律。结果湖北省疟疾发病率连续2年大幅度下降,发病率由2003年的0.45/万降至2005年的0.25/万,达历史最低水平,疟疾高发区逐步缩小,低疟区逐步扩大;嗜人按蚊区疟疾发病率亦大幅度下降,发病率由2004年的1.37/万降至2005年的0.78/万,局部暴发点得到有效控制;中华按蚊区疟疾发病率稳中有降。结论湖北省所采取的疟疾防制措施行之有效,疟疾发病得到有效控制,今后应继续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