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超声检查不但能正确、敏感地检出腹水 ,而且能对良恶性腹水性质进行鉴别 ,发现良性腹水患者胆囊壁增厚呈双层回声 ,恶性腹水患者胆囊壁呈单层回声增厚或不增厚。这些特征对鉴别良、恶性腹水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现将 15 8例腹水患者胆囊壁声像图改变结果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5 8例腹水患者中良性腹水 10 1例 (占 63.92 % ) ,男 83例 ,女 18例 ;年龄 18~ 68岁 ,平均 4 8.5岁 ;其中肝硬化腹水 92例 ,肾病综合征腹水 9例。恶性腹水 5 7例 (占 36.0 7% ) ,男 4 0例 ,女 17例 ;年龄 12~ 79岁 ,平均 5 3.5岁 ;原发肿瘤…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电针"阳陵泉""阴陵泉"穴对急性胆囊炎家兔白细胞计数、胆囊壁厚度以及组织病理的影响,探讨"合治内府"理论之胆和阳陵泉的相关性。方法:健康成年雄性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陵泉组、阴陵泉组,每组8只。胆囊内注射大肠杆菌液制成急性胆囊炎模型。两个治疗组电针相应穴位,连续7d。对比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B超下观察胆囊壁厚度变化,光镜下观察胆囊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胆囊壁显著增厚(均P0.05);电针后,阳陵泉组、阴陵泉组的白细胞计数较模型组明显降低,胆囊壁显著变薄(均P0.05);与阴陵泉组比较,电针后,阳陵泉组的胆囊壁更薄(P0.05)。病理观察显示,模型组胆囊上皮黏膜变短,有全层坏死改变,胆囊上皮乳头水肿,间质内炎细胞浸润;阳陵泉组基层增生,散在炎细胞浸润;阴陵泉组血管腔内含有成堆的中性粒细胞。结论:阳陵泉穴和阴陵泉穴都能有效地治疗急性胆囊炎。从改善急性胆囊炎家兔的胆囊壁厚度来看,阳陵泉穴比阴陵泉穴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5.
丹参注射液是临床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具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抗纤维化、清除自由基等作用,我们用丹参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132例,其对纳差、乏力症状改善的有效率分别为90.2%、76.4%,对ALT恢复的有效率为88%,明显优于对照组(极化液能量组)。说明丹参可以改善肝脏微循环,清除自由基对肝脏的损害,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和修复,延缓肝纤维化的进程,因此,丹参是病毒性肝炎的有效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6.
肝病患者胆囊病变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松英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1)
急慢性肝病时,胆囊的病变率极高.近年来笔者对106例各型肝病患者胆囊影像学情况进行了临床观察,并探讨胆囊病变的机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易导致心血管的慢性进行性改变。糖尿病作为动脉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其患瞢冠心病的发病率高,危险度为正常人的2~4倍。目前大约有8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最常见、最危险的并发症是冠心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有数据显示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冠心病发生时的症状小典型、不明显,客观病变较严重,预后较差。因而国内外不少学者都在研究能预示糖尿病危险度的指标和方式,以期降低病死率。目前临床上不少学者把颈动脉壁厚度作为判断糖尿病危险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胆囊壁增厚与胆囊炎的相关性及其诊断意义。方法:采用超声检查测量胆囊壁厚度以及对胆囊全貌进行分析,结合临床症状、表现及胆囊切除术后对胆囊的病理检查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胆囊壁的增厚与否与胆囊的急慢性炎症无明显的关系,应同时结合,陆床等综合考虑。结论:胆囊壁增厚是诊断胆囊炎的重要依据,但应结合其他的声像图特征,观察胆囊全貌的改变及毗邻关系、临床症状.同时还需排除胆囊以外的病变,以便做出更加可靠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在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aparopicCholecystectomy ,LC)前后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2 80例超声诊断胆囊病变与LC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超声诊断与手术符合率为 99.8% ,超声诊断为手术治疗提供了依据 ,可监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变化。结论 :超声诊断胆囊疾病准确率高 ,为临床选择手术治疗及术式提供了依据 ,可预测LC的难度 ,能监视并发症的发生与变化 相似文献
11.
肝病患者胆囊病变42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肝脏病变时,胆囊形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探讨经脉络属的临床表现与体征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序贯登记调查分析方法,对425例肝病患者进行症状、肝功能、病原学及B超观测胆囊形态综合分析。结果:发现肝病患者的胆囊壁普遍增厚,呈非特异性炎症表现,与临床症状相关性不明确,与肝病病程、病情、低蛋白血症密切相关,随肝功能好转而减轻。结论:无明显原因的胆囊壁增厚可作为慢性肝病的佐证。胆囊炎、胆石症、胆囊息肉在乙型肝炎患者中高发,可能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肝功能异常相关。中医认为,肝胆经脉相络属,肝病及胆,在证治上以肝为主的脏腑辨证思想与肝病患者临床表现及病理改变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13.
答:慢性肝病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极易被各种致病因子感染,如感冒、支气管炎、肠胃炎等,尤其是合并胆囊炎、胆结石等疾患时,因"肝胆互为表里",则可以增加肝脏负荷,诱发抵抗力进一步降低,使已有病损的肝脏受到更多的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α-岩藻糖苷酶(AFU)、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天冬氨酸氨基转移同工酶(ASTm)、谷氨酸脱氢酶(GLDH)、腺苷脱氨酶(ADA).血清天冬氨酸转氨基酶(AST)、丙氨酸转氨基酶(AL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5'-核苷酸酶(5'-NT)及血清胆碱酯酶(CHE)等12项肝酶学指标在肝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308例各种肝病患者和115例正常人血清中的上述指标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急性肝炎时NAG、AFU、LAP、ASTm、GLDH,ADA、AST,ALT、ALP、GGT和5'-NT均显著增高,ALT、LAP、AFU、ASTm、AST和ALP的AUC分别为0.875、0.861、0.853、0.830,0.825和0.725,阳性率分别为100%、93.8%,78.1%,87.5%、100%和68.8%;肝硬化时NAG、LAP、ASTm、GLDH、ADA、AST、ALP、GGT和5'-NT均显著升高,CHE显著降低,ADA、AST、5'-NT、GGT和CHE的AUC分别为0.764、0.761、0.752、0.748和0.721,阳性率分别为91.2%、73.5%、67.6%、75.0%和61.8%;重型肝炎时NAG、AFU、ASTm.GLDH、ADA、AST、ALT、ALP、GGT和5'-NT均显著增高,CHE显著降低,AST,ALT、ASTm、CHE、AFU和GLDH的AUC分别为0.876、0.840、0.792、0.792、0.751和0.72,阳性率分别为100%,100%、93.6%、100%、72.3%和91.5%;原发性肝癌时NAG、AFU、LAP,ASTm、GLDH、ADA、AST、ALP、GGT和5'-NT均显著升高,CHE显著降低,AFU、5'-NT、GGT、ALP和LAP的AUC分别为0.822、0.814、0.811、0.795和0.713,阳性率分别为88.1%、85.7%、97.6%,95.2%和69.0%.结论:对急性肝炎诊断意义较大的指标为ALT、LAP、AFU、ASTm、AST和ALP;对肝硬化诊断意义较大的指标为ADA、AST、5'-NT、GGT和CHE;对重型肝炎诊断意义较大的指标为AST、ALT、ASTm、CHE、AFU和GLDH;对原发性肝癌诊断意义较大的指标为AFU、5'-NT、GGT、ALP和LAP;12项指标对慢性肝炎和酒精型肝炎的临床意义都较低. 相似文献
15.
肝脏酶谱很多,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胆碱酯酶(CHE)等四种有代表性的酶进行检测,并以此数据鉴别诊断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以及观察其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取胆囊壁结石保胆取石手术治疗的可行性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保胆取石治疗的15例胆囊壁结石病患的临床资料,在全身麻醉下建立气腹,采用常规三孔法进行腹腔镜保胆取石术,术中常规在胆囊床下摆腹腔引流管。结果:15例患者均经腹腔镜下成功保胆取石,均于术后4~5天出院。术后1周B超复查,15例胆囊功能均良好,临床疗效满意。结论:经腹腔镜施行保胆取石术,能尽可能保证手术安全,且操作简便、创伤小、手术时程短、术后并发症少,与此同时又能减少胆道的损伤和保留胆囊的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全球病毒性肝炎高发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的临床实践提示,探讨统一的中西医结合诊断方法已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病毒性肝病患者诊断中使用临床生化检验指标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诊疗的病毒性肝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组成观察组,病例采集时间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病例数72例.另选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者72例组成对照组,给予全部受检者临床生化检验,对比两组受检者生化检验指标数值差异.结果:观察组病毒性肝... 相似文献
19.
马小艳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3,16(6):787-787
我院自1996年6月始开展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至2002年11月共施行LC536例,术前均经超声检查,现回顾总结如下,以探讨超声在LC术前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方法、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在2010年5月-2012年10月共收治药物性肝损害住院患者62例临床资料,总结临床诊断、治疗方式,分析临床治疗结果。结果:全部62例患者经有效中西医结合治疗,痊愈42例,好转18例,无效2例,无临床死亡病例,平均治疗天数为18.5d。结论:采用权威标准及时诊断、分级,并予以中西医联合治疗,对于有效控制药物性肝病病情进展,保障患者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