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痔的现代概念及其解剖生理学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复习肛垫的解剖生理学有关文献.从6个方面详细论述了痔的本质。这6个方面是:肛垫的胚胎学、ATZ上皮、血管模式、支持组织、自制功能以及盆底动力学等。结论:肛垫是人体正常结构,肛垫病理性肥大即谓“痔”。  相似文献   

2.
痔的现代概念及其解剖生理学基础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复习肛垫的解剖生理学有关文献,从6个方面详细论述了痔的本质。这6个文献是:肛垫的胚胎学、ATZ上皮、血管模式、支持组织、自制功能及盆底动力学等。结论:肛垫是人体正常结构,肛垫病理性肥大即谓“痔”。  相似文献   

3.
有关痔临床治疗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痔虽为良性疾病,但症状常令患者非常痛苦,甚至引起严重贫血。随着对有关痔解剖结构概念的更新,临床上对于诊断和治疗也有了许多新的概念和新的方法。下面重点谈谈有关痔的几个临床上常见的问题。一、肛垫与肛垫学说肛垫与肛垫学说无疑是正确的,但它被提出后,对痔的定义、分类、分度等的理解增添了难度。是否应理解为:痔是病,没有症状的痔也是病。肛垫是肛管齿状线以上1.5~2.0cm的正常组织而不是病,当肛垫发生肥大等一系列病理改变后才成为痔,痔不是正常组织,痔不等于肛垫。即使肛垫不下移、痔仍然是病。肛垫不下移的痔,可以没有症状,也可以…  相似文献   

4.
肛垫悬吊钳在治疗痔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利用肛垫悬吊钳悬吊肛垫治疗痔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自制国家专利肛垫悬吊钳悬吊肛垫治疗痔120例,其中环状混合痔23例、混合痔72例、内痔25例。结果:120例中总治愈率为91.7%,总有效率为8.3%,其中环状混合痔治愈率为78.3%,有效率为21.7%,混合痔治愈率为93.1%,有效率为6.9%。内痔治愈率为100%。结论:肛垫悬吊钳悬吊肛垫治疗痔效果显著。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术后并发症少,恢复正常生活早,住院时间短和经济负担轻等优点,远期疗效尚待观察。  相似文献   

5.
痔病现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概述1.1痔病:痔病仅指所有肛垫扩大并有症状者。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痔是“血管性肛管垫”,是直肠解剖的一部分,普遍存在于所有年龄、男女性及各种族,不能认为是一种病,只有合并出血、脱垂、疼痛等症状时,才能称为病,因此Keighley认为有症状者,应称为痔病(Hemorrhoidaldisease)。也有人称将痔病称为症状性痔。1.2肛管血管垫:这是位于肛管和直肠的一种血管垫,简称“肛垫”,系出生后就存在的解剖现象。当肛垫松弛、肥大、出血或脱垂时,即产生痔的症状。肛垫由3部分组成:(1)静脉,或称静脉…  相似文献   

6.
环状痔脱出伴直肠黏膜内脱垂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采用肛垫部分切除加直肠黏膜纵行缝合术治疗环状痔脱出伴直肠黏膜内脱垂。方法:于痔右前、右后、及左侧环状母痔处将松弛的黏膜即肛垫部分切除,同时将在切除肛垫处痔上缘齿线上1cm处纵行缝合直肠黏膜5cm以上,使组织缩短悬吊内脱垂的黏膜及痔,以取代松弛断裂的Trietz肌。结果:本组患者术后痔脱出症状减轻甚至消失,同时直肠黏膜内脱垂引起的便秘症状明显改善。结论:脱垂痔与直肠黏膜内脱垂往往同时存在,处理痔的同时一并处理内脱垂的直肠黏膜引起的便秘症状,合理解决了痔病——便秘——加重痔病这一恶行循环。  相似文献   

7.
痔是人类常见的一种疾病,痔的现代概念是肛垫病理性肥大向下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丛血流淤滞形成的团块。肛垫由血管、平滑肌(Treitz肌)弹力纤维和结缔组织所构成。Treitz肌过度断裂即可导致痔脱垂的产生,根据痔的形成理论,我院2003年4月至2004年2月对Ⅱ、Ⅲ期内痔、混合痔采用痔上黏膜及黏膜下组织分点位结扎,结扎点下注射1:1消痔灵,结果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直肠肛管解剖生理新概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Thomson首先提出了肛垫的概念,其分布的个体差异很大,但却是人人都有的正常结构。肛垫区上皮具有丰富的神经末稍,是排便反射的重要感觉中心。肛垫富有窦状静脉,具有勃起组织的特性,对肛门自制有重要意义。肛垫的支持系统最为重要的是Treitz肌。对肛垫的全新认识促进了有关痔起源的肛垫下移学说的产生。基于该学说,脱垂性痔治疗以注射疗法及吻合器直肠粘膜环切术为佳。研究表明,肛垫的分布与直肠上动脉分布无紧密对应性;而门脉高压可导致痔的传统概念也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肛管直肠压力系统测定对排便功能评估有重要意义,同时痔与肛管直肠高压间的因果关系尚不清楚。近年解剖学研究证实,直肠具有系膜结构,直肠癌在系膜中播散的研究推动了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的产生,其在降低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率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吻合器痔固定术的地位和前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对痔的本质和治疗有了新的认识,以往认为痔产生的机理是肛管粘膜下的静脉曲张。1975年Thomson通过解剖发现,肛管粘膜下有丰富的由血管、平滑肌、弹力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的直肠海绵体,称为肛管血管垫,简称肛垫。当肛垫发生病理性肥大、下移称为痔。在肛垫学说的基础上,强生医疗器材公司于1993年成功研制了一种专门用于治疗Ⅲ~Ⅳ度重痔的手术器械一痔吻合器。  相似文献   

10.
1痔的本质 20世纪后半期,痔的研究获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现已确认的有以下几点:(1)正常人既无痔的体征,又无肛门症状,但在肛管痔区均有数目不等、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肉赘,即血管垫(vascular cushions)或肛垫。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肛垫缝扎固定术治疗痔的临床疗效,回顾分析494例行肛垫缝扎固定术治疗的痔患者资料。结果显示,本组治愈率为89.9%(444/494),出血症状消失率达到94.4%(385/408),痔核脱出症状消失率达到87.0%(369/424)。结果表明,肛垫缝扎固定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痔的微创外科手术,具有安全、有效、患苦痛菏轻、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内痔的病理形态改变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痔病患者的肛垫是否存在病变及其组织形态改变特征及意义。方法 采用HE染色、弹力纤维染色法,以正常肛垫组织为质量控制,对比研究24例Ⅲ度内痔患者的相对正常肛垫和痔病组织,观察其形态学变化特征。结果 相对正常肛垫组织中窦状血管结构良好,痔病组织内窦状血管出现结构破坏、组织退行性变、血管内和(或)外弹力板中断和破坏,另外还存在血栓形成和其继发的组织缺血缺氧改变。痔静脉扩张不常见。相对正常肛垫组织中肌纤维、弹性纤维形态较规则、密集,断裂和变形少见,而痔组织的Trietz肌、弹性纤维排列紊乱、疏松,呈明显的断裂、变性等异常。覆盖痔组织的黏膜存在明显的损害。结论 痔病患者的肛垫是病理性肛垫,其病变包括窦状血管结构破坏和血栓形成,Treitz肌和弹力纤维的排列紊乱、疏松断裂等退行性变,还包括痔表面黏膜的损害。这些病理形态改变是痔发生、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直肠肛管良性疾病的诊治现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直肠肛管良性疾病主要包括痔、肛瘘、肛裂、慢性非特异性便秘和直肠脱垂等,现对其诊治现状作一分析。一、痔的诊治现状近年来认为,痔是肛垫发生病理性肥大和移位所致。肛垫是位于直肠末端的组织垫,为平滑肌纤维、结缔组织及血管丛构成的复合体,其功能是协助肛门括约肌完善肛门的闭锁。对肛垫的全新认识使我们对控便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直接导致产生了有关痔起源的肛垫下移学说和痔治疗方式的改变。根据现代痔的概念,痔的治疗原则是治疗痔的症状而不是根治痔本身。目前认为,痔无症状不需要治疗,只有合并脱垂、出血、嵌顿和血栓…  相似文献   

14.
痔的现代治疗评价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1994年Loder等[1]提出痔发生的"肛垫下移学说",即其发生是由于固定肛垫的悬韧带Treitz肌和Park韧带发生损伤或断裂,导致肛垫的脱垂和下移引起.随着人们对痔的本质及发生机理认识的不断深入,痔的治疗在理念上和方法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于2000年4月对痔的概念进行了新的界定: "痔是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丛血流淤滞形成的局部团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痔发病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方法 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痔发病机制的分子生物学方面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 目前比较公认的痔发病理论有肛垫下移学说、静脉曲张学说、血管增生学说。肛垫下移学说的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增加、血管壁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异常可损伤肛垫支持组织,从而造成肛垫下移并脱出,进而形成痔;静脉曲张学说的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一氧化氮合酶、辣椒素受体增加可促进一氧化氮产生,从而引起静脉曲张,进而导致痔发病;新血管生成学说的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微小RNAs miR-412-5p和miR-4729表达下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过表达与痔组织的新血管生成有关。此外,痔发病后的继发炎症反应也在痔的发生及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痔的发生及发展是肛垫下移、静脉曲张、血管增生、继发炎症反应等多种机制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结果,对痔发病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有助于从微观角度更好地解释痔的发生,为进一步探索痔的病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痔的PPH手术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1975年,Thomson提出了“肛垫”学说,推动了人们对痔的重新认识,也带动了痔的治疗方法的变革,尽可能保护肛垫功能已形成共识。在治疗痔的众多方法中,PPH手术最具革命性。本文就PPH手术的一些问题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17.
痔是常见病、多发病。自“肛垫”这一概念提出以后,痔的处理方法的选择发生了很大变化。肛管齿状线以上有1.5~2.0cm环状紫红色的“肛垫”,其黏膜下富有纤维结缔组织、纤维肌性组织、Treitz肌和动、静脉吻合。这些结构随年龄增长而发生退行性变化,诸如出现断裂、扭曲和疏松结缔组织及弹性纤维减少,尤其是30岁以后渐趋明显,而老年人的这些改变更加明显,常导致“肛垫”下移。如因慢性腹泻、便秘等刺激肛管壁,引起肛门内、外括约肌收缩、痉挛,肛管压力升高,使“肛垫”中的静脉血回流受阻,“肛垫”肥大。  相似文献   

18.
PPH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ongo1997年提出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概念.2000年6月,姚礼庆教授完成国内首例PPH手术.基于痔的现代概念:当黏膜下层的血管因调节障碍发生淤血或肛垫的支撑组织Parks韧带和Treitzs肌发生断裂时,肛垫下移,肛垫即为痔.PPH是通过环形切除齿状线上方直肠黏膜,使肛垫上移,阻断痔血供,控制出血症状及使残留部分痔术后萎缩,以达到治愈痔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环状混合痔是肛肠科的难治性疾病,基于现代痔治疗的重要原则为保护肛垫.使病理性肥大、移位的肛垫恢复正常[1].依据吻合器治疗痔的设计原理,2005~2006年我们设计采用保留肛垫痔上黏膜注扎外剥术治疗环状混合痔80例,取得满意的近远期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吻合器痔上黏膜钉合术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姚礼庆  钟芸诗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3):1497-1499
痔是肛垫病理性肥大、下移和肛周皮下血管丛血流淤滞形成的团块,可伴有出血、脱垂等症状,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自1975年Thompson。提出“肛垫下移学说”以来,痔的治疗观念不断更新。1993年意大利巴勒莫大学的外科医生Antonio Longo首先采用吻合器治疗痔,为痔的治疗开创了一个新纪元。目前全世界已累计完成吻合器痔上黏膜钉合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aemorrhoids,PPH)80万例。我国于2000年7月从新加坡引进PPH技术,成为亚洲第二个开展此项手术的国家。近年来,国内开展PPH的手术量逐年增加,至2005年5月已累计完成了30000多例次PPH。同时,PPH技术也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