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88年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对子宫内膜癌采用了新的手术分期,新分期要求对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子宫、宫颈、附件及腹膜细胞学进行病理检查。为对新分期进行评价,并观察新分期对于临床Ⅰ期的病人是否可以判定哪些预后较好和较差,对1979. 10~1987. 10 Mainonides 医疗中心所有临床Ⅰ期子宫内膜癌病人进行分析,其中93例经腹全子宫切除、双附件切除(TAH/BSO)、腹主动脉旁及盆腔淋巴结活检(LNS)、腹腔细胞学检查(PC)。这些病人可提供足够的病理资料,根据 FIGO 新的手术分期标准进行再分期。临床分期  相似文献   

2.
186例子宫内膜癌手术中,105例扩大了手术范围,研究发现,Ⅰ期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11.67%,其中Ⅰa期无淋巴结转移,Ⅰb期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8.82%,Ⅰc期则高达21.05%。故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因肌层浸润深度可经B超、CT、MRI等于术前确知,故术前临床分期宜选UICC分期。凡有子宫肌层浸润的Ⅰ期癌均应扩大手术范围,这也符合1988年FIGO新临床手术分期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子宫内膜癌是妇科最普遍的恶性肿瘤,2003年患病人数超过41000例。大部分患者为子宫内膜样癌,仅约5%为子宫浆液性乳头状癌(UPSC),UPSC患者既便发病时有微小的肌层浸润,也和远处转移有关。为明确UPS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研究。自1989~2002年在Anderson癌检中心共有129例I~IV期患者纳入研究,排除子宫肉瘤和恶性混合性苗勒氏管瘤。记录每个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报告,手术分期定义为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双附件切除术,盆腔细胞学评价,大网膜和盆腔淋巴结活检,按1988年FIGO手术分期标准分期。病理诊断均由Anderson癌检中心的…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癌在发达国家,因应用筛查使宫颈癌的病死率减少了5 0 % ,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一同成为主要的妇科癌症。1 分期FIGO妇科肿瘤委员会在1 988年推荐子宫内膜癌使用手术分期(见表1 )。现已不再使用以前应用的分期依据(如以分段诊刮的结果来区分Ⅰ期和Ⅱ期)。少数初始治疗为放疗的病例仍可用FIGO 1 971年的临床分期,但必须注明。表1 子宫内膜癌分期FIGO分期TNM分期原发肿瘤无法评估TX无原发肿瘤证据T00原位癌(浸润前癌)TisⅠ肿瘤局限于宫体T1 ⅠA肿瘤局限于子宫内膜 T1a ⅠB肿瘤浸润深度<1/2肌层 T1b ⅠC肿瘤浸润深度>1/2…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癌作为我国女性生殖系统第二常见恶性肿瘤, 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准确的分期对于患者预后判断和治疗方式选择至关重要。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9分期系统在10余年的使用过程中暴露出明显的不足, 如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类型未列入分期、忽视淋巴脉管间隙浸润、缺乏淋巴结转移灶大小的细化、累及子宫内膜和卵巢的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分期不明确以及分子分型未纳入分期等。更新的FIGO 2023分期系统旨在纠正这些局限性, 进一步完善子宫内膜癌分期的预后价值。本文对子宫内膜癌FIGO 2023分期从病理学的角度进行解读;与FIGO 2009分期进行比较, 分析病理类型、子宫肌层浸润深度、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分子分型等对FIGO分期的影响, 重点关注两个分期系统之间的差异, 了解子宫内膜癌分期的演变及其对患者管理的影响;探讨FIGO 2023分期在临床实践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 如分类亚组数量的增加很可能使妇科医师、病理科医师和研究人员之间的沟通变得复杂, 某些免疫组化指标或分子检测项目在不同医疗机构病理实验室的可及性可能会限制详细分期的实施, 从而影响分期标准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6.
Ⅰ期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治疗方法的是手术,而那些有深肌层浸润的Ic期病人需接受全盆腔外照射及阴道放疗。但两者是否都需要,目前还不清楚。为评估单纯盆外照射对Ic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治疗效果,芝加哥大学1986年7月~1995年7月对61例Ic期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应用盆腔外放疗。肿瘤分期采用1988年FIGO标准,平均年龄69(44~87)岁。常见病理类型:子宫内膜腺癌(43/61),腺棘癌(6/61),腺鳞癌(8/61)和浆液性乳头癌(4/61);病理分化:Ⅰ级16例,Ⅱ级31例,Ⅲ级14例。手术方式为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术,盆腹腔探查及腹腔冲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相关因素及预后。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1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初治、经全面手术病理分期、病变局限于子宫体的263例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3例患者中,21例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7.98%。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中低分化、肌层浸润深度≥1/2、非子宫内膜样癌、血管淋巴间隙受累(LVSI)、血清CA125≥35U/L是早期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仅深肌层浸润和肿瘤中、低分化是早期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组和非转移组的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6.7%(14/21)及99.2%(240/2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早期子宫内膜癌合并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概率低,深肌层浸润及肿瘤中、低分化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ⅠA~ⅡB期宫颈鳞癌患者预后的相关临床高危因素。方法对2004年11月—2013年7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广泛/次广泛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取样术的296例ⅠA~ⅡB期宫颈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96例宫颈鳞癌患者中,按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9临床分期:ⅠA期33例,ⅠB期143例,ⅡA期61例,ⅡB期59例。患者3年生存率为96%,5年生存率为87%,总体生存率为87%。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新辅助化疗、脉管内癌栓、宫颈间质浸润深度、宫旁浸润、盆腔淋巴结转移、盆腔淋巴结阳性数目与宫颈鳞癌预后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盆腔淋巴结阳性数目(P=0.003)及宫颈间质浸润深度(P=0.026)是影响ⅠA~ⅡB期宫颈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ⅠA~ⅡB期宫颈鳞癌患者若盆腔淋巴结阳性数目2和(或)宫颈间质浸润深度1/2,预后往往较差。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DNA倍数、激素受体、脉管受侵(VSI)、血管周围淋巴细胞(PVL)和癌基因HFR-2/neu、p 53及bcl-2作为临床Ⅰ期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和复发的预后判断指标进行下述研究。 1984~1992年手术治疗临床Ⅰ期宫内膜癌349例,除外病变超出子宫体(附件、腹水细胞阳性、宫颈),侵犯浆膜、病理为乳头状浆液性及透明细胞癌的患者。分期手术时有淋巴结转移或癌复发者31例,包括淋巴结转移但无复发7例,淋巴结转移并复  相似文献   

10.
2009年以前,一直没有子宫肉瘤独立的分期标准,大部分子宫肉瘤使用的是1988年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标准。但近年来的临床资料表明,1988年FIGO分期并不适合子宫肉瘤,故2009年,FIGO根据最近的研究进展,按照子宫  相似文献   

11.
62例Ⅰ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手术病理分期(FIGO.1988)标准,Ⅰ期子宫内膜癌需判断肌层是否浸润及浸润深度,以止确判断预后和制定合适的术式。我们对62例Ⅰ期子宫内膜癌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术前B超、术中肉眼观察、血清CA125对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2009年FIGO修订了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FIGO分期已推行20年但仍有问题和不足。手术治疗存在以下争议:是否要求所有患者均行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淋巴结切除的范围,年轻低危早期者能否保留卵巢。2010年NCCN子宫内膜癌指南推荐所有可行手术者均行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前哨淋巴结检测可用于诊断早期子宫内膜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合理手术范围提供依据。方法:对136例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单因素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36例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结阳性率9.56%(13/136)。单因素分析表明Ⅰ型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癌灶直径大小、肌层浸润深度、脉管浸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组织低分化、肌层浸润深度≥1/2、癌灶直径≥2 cm、有脉管浸润是Ⅰ型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低。组织低分化、肌层浸润深度≥1/2、癌灶直径≥2 cm、有脉管浸润的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更易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4.
对1989年1月1日至1992年4月1日共39个月间,经诊断性刮宫诊断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98例患者,随机对44例患者行预防性子宫切除术,术中有外科高危因素者(淋巴结肿大或剖检子宫浸润可疑)11例加盆腔清扫术。术后对子宫内膜重新行病理分类,子宫内膜癌病例按1988年FIGO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评估。 术后病理结果:44例子宫标本中19例(43%)  相似文献   

15.
2009年5月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杂志正式公布了子宫内膜癌2009年新分期.在此之前,子宫内膜癌的分期是使用的1988年修订的手术病理分期,此次修订是基于大量循证医学的依据而进行的,新分期仍然是手术病理分期,对指导临床实践更加简明、合理、实用.  相似文献   

16.
关于影响不同分期子宫内膜癌妇女预后因素的研究已很广泛,但是对于影响第Ⅲ、Ⅳ期病人生存的因素研究仍不够。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1988年制定的子宫内膜癌外科分期系统根据癌细胞转移的特性,将第Ⅲ、Ⅳ期又再细分,但是这些亚类之间的生存差异的证据尚不足。为对影响子宫内膜癌第Ⅲ、Ⅳ期患者生存的因素进行分析,在1977~1989年间在wake Forest大学综合癌症中心登记以及在Albany医疗中心诊治过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选取58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癌合并子宫内膜增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评价合并子宫内膜增生对子宫内膜癌的预后价值,比较有无合并子宫内膜增生的病理特征,手术分期和预后,取材于1985~1991年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214例。平均随访64(1~135)个月。分期根据1988年FIGO分期标准。复阅所有病理切片。根据是否合并子宫内膜增生,分为两组。子宫内膜增生分类依据WHO标准。末次月经在5年以内为绝经早期。末次月经在5年以上为绝经晚期。92例(43%)在癌组织相邻部位或癌组织内并存子  相似文献   

18.
唐磊  张家文  杜昂鹰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7,8(5):346-348,342,I0001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中微淋巴管密度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29例雌激素依赖型(Ⅰ型)子宫内膜癌及23例非雌激素依赖型(Ⅱ型)子宫内膜癌中VEGFR-3的表达以及计数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结果 Ⅰ型内膜癌的LVD(50.69±16.86)显著高于Ⅱ型内膜癌(28.52±10.83).深肌层浸润组LVD高于浅肌层浸润组,FIGO分期Ⅲ/Ⅳ期组LVD高于FIGO分期Ⅰ/Ⅱ期组,淋巴结转移组LVD高于无淋巴转移组,子宫外转移组LVD高于无子宫外转移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LVD与Ⅰ型内膜癌的FIGO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和子宫外转移有相关性;LVD与Ⅱ型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因素无相关性。结论 LVD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可能有关,可作为Ⅰ型子宫内膜癌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Ⅱ型子宫内膜癌可能在发病、发展、侵袭和转移过程中,具有不同于Ⅰ型内膜癌的生物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MRI对判断Ⅰ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癌又称子宫体癌,是指原发于子宫内膜的上皮性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诊断性刮宫是临床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方法,但是无法判断肿瘤是否浸润肌层、浸润范围及有无转移.术前影像学检查可了解肿瘤的部位、大小、侵犯范围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肿瘤对肌层的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几率关系密切,影响到手术方式的选择.治疗前准确估计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助于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1].  相似文献   

20.
盆腔淋巴清扫术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转移的相关因素及盆腔淋巴清扫术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 1981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行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清扫术患者 90例 ,淋巴结取样活检术患者 12例 ,分析这 10 2例患者淋巴转移与各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随机选取同期未行淋巴清扫术的 90例患者作为对照与行淋巴清扫术的 90例患者进行比较 ,寿命表法计算两者的生存率。结果  10 2例患者中 ,低分化、深肌层浸润、宫颈浸润、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附件浸润、远处转移者 ,盆腔淋巴转移的发生率升高 ,分别为 46%、42 %、44%、52 %、75%、10 0 %。盆腔淋巴转移患者的 5年累计生存率 (3 7% )低于无淋巴转移者 (89% ,P <0 0 1)。 90例行盆腔淋巴清扫术患者与对照者的 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 78%和 72 % ,两者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COX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盆腔淋巴清扫术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低分化、深肌层浸润、宫颈浸润、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附件浸润、远处转移是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转移的高危因素 ,有盆腔淋巴转移的患者预后差 ,但盆腔淋巴清扫术并不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