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IL-1β蛋白的表达规律及探讨针刺治疗急性脑缺血的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假手术组、对照组与针刺组再灌注2h、6h、12h、24h各时间点IL-1β蛋白表达的变化,同时采用TTC染色法测定对照组及针刺组再灌注24h时间点大鼠梗死灶体积。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IL-1β在皮层、纹状体呈基础水平表达,对照组和针刺组脑缺血再灌注后2h IL-1β表达开始增强,于再灌注后12h达高峰,但针刺组各时间点IL-1β表达均较对照组弱。结论 针刺可明显抑制皮层及纹状体IL-1β蛋白的表达,同时缩小梗死的体积,说明针刺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脑内IL-1β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静脉闭塞动物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急性脑静脉闭塞动物模型加以改进,拟建立一个稳定的类似临床疾病的动物模型.方法家猫28只,随机分为3组(栓塞组18只,结扎组6只,假手术组4只),栓塞组和结扎组分别采用开颅上矢状窦穿刺注射醋酸纤维素聚合物(CAP)和上矢状窦(SSS)后份结扎制备急性脑静脉闭塞模型,术后1、3、6、12、24、48 h对各组模型行MRI、CT检查,观察脑实质损害的动态变化,并和病理作对照研究.结果栓塞组16只猫造模成功.MR发现13只猫,CT发现12只猫脑实质内异常灌注区.大体病理学16只猫上矢状窦、桥静脉及皮层静脉内见CAP凝固呈铸型改变.显微病理学见病灶以血管源性水肿为主,12 h后出现静脉性脑梗死、脑出血.结扎组和假手术组脑实质未见异常改变.结论上矢状窦穿刺注射CAP制备急性脑静脉闭塞模型方法可行,该模型适合于病理生理及影像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P-选择素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表达规律,探讨P-选择素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脑缺血2h再灌注组(3h,6h,12h,24h,48h),采用尼龙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组织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P-选择素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未见P-选择素的表达,P-选择素在脑缺血再灌注后3h出现少量表达,12h达高峰,48h仍有表达.结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P-选择素的表达明显上调,根据炎症反应的机理,说明其介导了白细胞、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4.
背景:现代医学发现通心络制剂除了具有抗凝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外,对血管内皮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制剂通心络是否影响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黏附分子的表达。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2-10/2003-01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选择雄性SD大鼠2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5只、模型组10只和通心络组10只。方法: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脑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除将尼龙线插在颈外动脉接近颈内动脉分叉处外,其余同模型组。通心络组大鼠在缺血再灌注前给予通心络粉剂1.0g/(kg·d),溶在生理盐水中灌胃1周。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灌胃等剂量生理盐水。各组大鼠麻醉后取脑制备切片,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染色。主要观察指标:①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阳性微血管表达数目。②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阳性微血管表达数目。结果:①假手术组手术侧大脑半球皮质和基底节区未见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蛋白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阳性微血管表达。②模型组大鼠缺血2h再灌注6h后,缺血侧大脑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蛋白表达水平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③通心络组缺血侧大脑半球皮质和基底节区蛋白和mRNA阳性微血管数较模型组显著降低犤(10.42±1.98),(12.42±2.14)/高倍视野;(8.54±2.00),(11.12±1.56)/高倍视野犦(P<0.05),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蛋白阳性微血管表达数目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通心络可以降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转录和翻译过程,有助于减轻脑缺血后的炎症性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谷红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梗死侧皮层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30只,分为假手术组(n=6)、模型组(n=6)、乙酰谷酰胺组(n=6)、红花注射液组(n=6)和谷红注射液组(n=6)。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梗阻(MCAO)2 h再灌注模型,再灌注24 h后腹腔注射给药,连续14 d。治疗后,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皮层区VEGF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VEGF表达显著降低(P0.001)。与模型组相比,乙酰谷酰胺组和谷红注射液组VEGF的表达提高(P0.05)。结论谷红注射液能提高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皮层区VEGF的表达,可能是其发挥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的动态变化过程及电针刺激神经干对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共选取成年健康雌性Wistar大鼠 68只 ,采用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 ,并随机分为对照组 (4只 )、MCAO组 (3 2只 )及神经干电针刺激组 (3 2只 )。神经干电针刺激组大鼠于再灌注后 2h ,6h ,12h ,2 4h ,2d ,3d ,7d及 14d时各进行 1次神经干电针刺激。利用原位杂交法观察上述时间点各组大鼠脑皮层BDNFmRNA表达的时程变化过程。结果 脑缺血 1h再灌注 2h ,6h ,12h ,2 4h ,2d及 3d时 ,MCAO组与对照组比较 ,前者缺血侧脑皮层BDNFmRNA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多 (均P <0 .0 1) ,并且于再灌 2h及再灌 2 4h时分别出现峰值 ,如再灌 2h时的BDNFmRNA含量显著高于再灌 6h及再灌 12h时的BDNFmR NA含量 ,而再灌 2 4h时的BDNFmRNA含量则显著高于其它各时间点的BDNFmRNA含量 (均P <0 .0 5 )。经电针刺激神经干后 ,大鼠在缺血再灌 2h以后的各时间点里 ,其缺血侧脑皮层BDNFmRNA阳性细胞数量均显著多于MCAO组及对照组 (均P <0 .0 5 )。结论 电针刺激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干 ,可显著增强其缺血侧脑皮质BDNFmRNA的表达 ,可能是电针刺激发挥脑保护效应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P-选择素和L-选择素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表达规律,探讨它们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P-选择素组、L-选择素组和持续缺血组,采用尼龙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组织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P-选择素和L-选择素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未见P-选择素和L-选择素的表达,P-选择素在脑缺血/再灌注后3h出现少量表达,12h达高峰,48h仍有表达;L-选择素在脑缺血/再灌注后2h出现少量表达,6h达高峰,24h仍有表达。结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P-选择素和L-选择素的表达明显上调,两者介导了白细胞、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对超早期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细胞黏附分子-1(ICAM-1)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脑缺血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再灌注3h组、再灌注6h组、再灌注12h组、再灌注24h组、再灌注3h针剌组、再灌注6h针刺组、再灌注12h针刺组、再灌注24h针刺组共11组,每组20只.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ICAM-1表达.结果:空白对照组与假手术组的双侧大脑半球均未见有明显的ICAM-1阳性染色血管;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大鼠缺血区均有不同程度ICAM一1阳性反应血管,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缺血再灌注后电针各时间点组的ICAM一1阳性染色血管,与再灌注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对超早期脑缺血再灌注大鼠ICAM-1影响显著,降低脑组织中ICAM-1的表达可能是针刺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IL-1β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IR组);全脑缺血-再灌注电针组(IRA组),每组10只。四动脉结扎法(4-VO)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作为IR组。IRA组电针大鼠曲池、足三里穴,各组均于再灌注6 h后取脑,ELISA法测定脑组织IL-1β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和IRA组比较,IR组脑组织内IL-1β显著升高(P<0-001),而IRA组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刺激能显著降低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IL-1β浓度。  相似文献   

10.
背景:脂肪组织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可改善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但其机制尚不明确。目的:观察人脂肪组织来源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脂肪基质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4组:正常组6只,假手术组6只,缺血对照组24只,移植治疗组24只。后两组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2h再灌注模型,又分为缺血2h再灌注7,14,21,28d组,每个时点各6只。假手术组不闭塞大脑中动脉。造模成功后24h,移植治疗组经尾静脉移植人脂肪组织来源神经干细胞悬液,细胞浓度为2×109L-1;缺血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微血管密度计数,观察脑缺血区血管增生情况。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缺血对照组比较,移植治疗组缺血2h再灌注7,14,21,28d的微血管密度值均显著高于缺血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提示脂肪组织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可促进脑缺血区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