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定量检测血浆D-二聚体(D dimmer,D-D),抗凝血酶Ⅲ活性(anti thrombin Ⅲ activity,AT-Ⅲ:A)及常规凝血指标在产后出血所致DIC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产后出血量对37例产后出血患者进行分组:第1组22例,产后出血量500~800ml,第2组15例,产后出血量﹥800ml,选同期正常分娩产妇49例(产后出血〈500ml)为对照组;定量检测3组产时D-D、AT-Ⅲ:A及常规凝血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产时D-D明显升高,AT-Ⅲ:A降低于(P均〈0.001);第2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时间(thrombin time,T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P均〈0.01)及D-D(P〈0.001)升高,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WPC)(P均〈0.01)及AT-Ⅲ:A降低(P〈0.001)。与第1组相比,第2组D-D升高,Fg、BPC及AT-Ⅲ:A降低(P均〈0.01)。结论AT-Ⅲ:A及D-D比常规凝血指标变化灵敏,可早期诊断产后出血所致的DIC。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窒息新生儿出凝血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40例窒息新生儿及16例正常新生儿的PT、APTT、Fg、PLT、AT-Ⅲ、PC、D-D。结果轻度窒息组PT、APTT、Fg、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窒息组PT、APTT、Fg、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现为PT、APTT延长,PLT、Fg降低;轻度窒息组与重度窒息组APTT-Ⅲ、PC、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均表现为AT-Ⅲ、D-D增高,PC降低,重度窒息组较轻度窒息组更为明显(P〈0.01)。结论窒息新生儿存在出凝血功能紊乱,表现为以高凝状态为主的Pred-DIC.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凝血指标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2例2型糖尿病无并发症患者(DM)、60例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DR)及63例健康对照者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凝血酶调节蛋白(TM)、血小板选择素(Pselectin)及纤维蛋白原(Fg)水平。VWF:Ag、TM、Pselectin测定采用ELISA法,Fg采用Clauss法。结果:糖尿病无并发症组血浆VWF:Ag、TM、Pselectin及F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组血浆VWF:Ag、TM、Pselectin及Fg水平显著高于糖尿病无并发症组(P<0.01~0.05)。结论: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存在较单纯糖尿病患者更为严重的高凝状态,可能由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等一系列变化引起;血浆VWF:Ag、TM、Pselectin及Fg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高凝状态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评价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体内凝血状态中的作用。方法对23例APL患者初治时与完全缓解时进行TEG测定,了解其凝血功能情况。并与24例健康体检者的TEG相比较。结果23例初治APL患者中有22例(95.65%)的TEG表现为低凝图像,R、K明显延长,Angle、MA、G及CI明显变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完全缓解后相比亦差异显著(P〈0.05)。TEG检测的多项参数与常规凝血指标有相关性,K时间与PT呈正相关;Angle角与PT相关,与Fbg呈负相关;MA及G与PT负相关,与PLT计数呈正相关;CI与肌负相关。结论APL患者体内存在病理性低凝状态,应用TEG动态观察其凝血状态,对病情评估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TEG检测参数不仅可检测患者的凝血紊乱情况,而且与APL患者的PT和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物(TAFI)的临床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和化学发光底物法测定55例AL患者和20名正常对照的TAFI抗原含量和TAFI活性.结果:所有AL患者治疗前、后的TAFI抗原浓度与正常组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TAFI活性水平(16.57±2.81)mg/L低于对照组(21.83±3.64) mg/L及其他AL组患者(P<0.01),与出血程度及骨髓原始细胞数呈负相关(P<0.05),治疗达完全缓解后TAFI活性水平可升高(20.24±2.38)mg/L(P<0.05);其他类型AL患者治疗前、后的TAFI活性水平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TAFI活性降低并与出血及原始细胞数呈负相关,治疗完全缓解后可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炎症反应对Ⅱ型糖尿病(DM)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用ACL200检测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用透射免疫比浊法检测抗血栓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定量(Fg)、D-二聚体(D-D)。结果:D-二聚体的表达在Ⅱ型DM合并感染组显著高于无感染组、对照组(P<0.05)。而PT、APTT、AT-Ⅱ、Fg、Bpc在各组间无差异。结论:D-二聚体的异常表达可能与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栓关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7.
马付坚 《微创医学》2001,20(6):794-795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纤溶活性和内皮功能改变及葛根素的相关治疗作用.方法观察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凝血、纤溶活性指标和内皮功能vWF(von Willebrand因子)指标的改变.将其随机分为葛根素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35例,2组均予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葛根素.分别观察治疗14日前后上述指标变化.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AT-Ⅲ:A、AT-Ⅲ:Ag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PAI:A、vWF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t-PA:A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经葛根素治疗后纤溶活性及降低VWF均有明显改善.结论急性脑梗死存在纤溶活性降低和内皮功能障碍,葛根素具有改善其纤溶活性和降低VWF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而实现.  相似文献   

8.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凝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难治性肾病综合征(RNS)患者血凝学指标的变化。方法 31例RNS为实验组,另设31例正常对照。两组均检测第Ⅷ因子相关抗原(ⅧR:Ag)、纤维蛋白原(Fbg)、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原(Plg)、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的变化。结果:ⅧR:Ag、Fbg、PAgT与正常组比较显著增高,AT-Ⅲ、Plg与正常组比较显著降低,APTT时间显著缩短,P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ⅧR:Ag、AT-Ⅲ与尿素氮(BUN)、血浆白蛋白(A1b)呈正相关,Fbg、PAgT与A1b呈负相关。结论 RNS存在严重的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9.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塞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定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塞对血液凝血,纤溶系统及血小板的影响,方法:24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降纤酶组和常规治疗组,测定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max及血浆11-去氢-血栓烷B2(11-DH-TXB2)。结果:降纤酶能显著降低血浆F g 含量及PAmax,同时PT、KPTT延长,D-二聚体、11-DH-TXB2浓度升高(P<0.001),结论:降纤酶有显著降纤,抗凝及抗血小集作用,但用药用可引起体内血小板活化,血浆Fg测定是实验室监控防止出血意外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异常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imer,DD)、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和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C)的水平变化.结果 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血浆Fbg和DD水平明显升高,AT-Ⅲ:A异和AT-Ⅲ:C明显降化;稳定期Fbg和DD水平较急性期组明显降低,AT-Ⅲ:Ag和AT-Ⅲ:C较急性期组明显升高,但与正常组相比仍有显著差异.结论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是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动态监测凝血功能对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芬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6):1008-1009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血浆抗凝血酶与凝血指标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2009年5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56例ACS患者(ACS组),将56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抗凝指标(AT:A、PC:A、TPS:A)、凝血指标(PT、APTT、FIB)及纤溶指标(D-D、Fg、LPa)。结果:观察组AT:A、PC:A、TPS:A、PT、APIT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IB、D-D、Fg及LPa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抗凝血酶与凝血指标的检测可以有效反映ACS患者体内抗凝及凝血机制紊乱的现状,可提高诊断效率和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各项指标的变化,探讨高凝状态在DVT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指导临床采用合理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以6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测定60例DVT患者的血小板数量(BPC)、血小板聚集率(PAgT)、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含量;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TPP)、纤维蛋白原(F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活性、蛋白S(PS)含量;纤溶酶原(PI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VT患者PAgT、GMP-140、Fg、vWF含量及PAI-1活性明显升高:PT、TT、APTT、AT-Ⅲ、PC、PS、PIg及tPA活性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血液凝血、抗凝和纤溶活性异常所致的高凝状态在DVT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临床应采用凝血、抗凝和纤溶联合指标指导DVT的防治,以取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初诊急性白血病(AL)患者化疗前后血浆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 EPCR)、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P-选择素(P-selectin)含量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05例初诊AL患者以及1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再根据疾病类型将入组的初诊AL患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5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37例)、不包括APL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non-APL AML,33例)。ALL组患者采用VDLP方案诱导化疗,APL组患者采用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柔红霉素方案诱导化疗,non-APL AML组患者采用DA方案或IA方案诱导化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初诊AL患者化疗前后以及健康体检者的血浆s EPCR、v WF、P-selectin水平。结果 1初诊AL患者化疗前血浆s EPCR、v WF、P-selectin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体检组(P0.05)。初诊AL患者化疗完全缓解后血浆s EPCR、v WF、P-selectin水平显著低于化疗前(P0.05),但是血浆s EPCR、v WF水平仍然显著高于健康体检组(P0.05),而血浆P-selectin水平与健康体检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2不同类型初诊AL患者化疗前血浆s EPCR、v WF、P-selectin水平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APL患者血浆s EPCR、v WF、P-selectin水平显著高于ALL患者、non-APL AML患者(P0.05),ALL患者与non-APL AML患者之间血浆s EPCR、v WF、P-selectin水平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初诊AL患者在治疗前往往伴随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以及血液高凝状态,这种情况以APL表现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急性白血病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实验室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伴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对487例AL患进行常规DLC过筛实验即凝血象(APTT,PT,TT,Fbg)及D-二聚体(D-Dimer),FDP,3P的检测,结果:AL患DIC组与非DIC组PT,APTT比较差异有显性(PT P<0.05,APTT P<0.01),AL各亚型之间因病例减少,无法做统计学处理,但AML-M3亚型实验室检测有明显的异常,这与临床相吻合,此外HAL和CML患(均为慢粒急变)的各项指标(除Abg)较其它亚型均也表现出明显的异常,D-Dimer在DIC中的异常率为96.06%,说明 在判别DIC及非DIC中有明显意义,是早期诊断DIC的特异性指标。结论:临床可依据对DIC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及早对DIC作出诊断并予以预防 和治疗,达到降低DIC所致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仙鹤草对人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思功  李予蓉 《医学争鸣》1998,19(6):702-704
观察仙鹤草对人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影响,要用MTT和人癌细胞鼠鼠荷瘤模型进行实验。结果10mg/LAPL对Mgc803,SPC-A-1和Hela人癌细胞均有显著抑;10及200mg/kgAPL对Mgc803裸鼠移植瘤瘤重抑制率分别为34.6%和48.5%。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与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相关性,寻找可以用于早期预测和/或动态监测急性胰腺炎预后的实验室指标。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2月1日~2018年11月30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诊的急性胰腺炎患者(入院距发病时间<72 h)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入院时和住院期间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与急性胰腺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共收录126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有175例纳入本研究,其中52例为重症急性胰腺炎,12例患者死亡。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入院时检测vWF:Ag、PT、PC、AT Ⅲ和D-dimer指标可作为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和/或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动态监测病程中的各指标能提高预测价值,尤其是vWF: Agmax、PTmax、APTTmax、TTmax、FIBmin、D-dimermax、PLTmin、PCmin、PLGmin、AT Ⅲmin以及以上各指标的变化值(△)是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和/或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分析提示,动态监测各指标的变化值,尤其是△vWF:Ag、△PT、△APTT、△FIB、△TT、△D-dimer、△PLT、△PC、△AT Ⅲ、△PLG可作为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和/或死亡的有效实验室指标(AUC0.63-0.84)。结论 急性胰腺炎患者存在血管内皮损伤、凝血功能紊乱。入院时检测vWF:Ag、PT、PC、AT Ⅲ和D-dimer指标可作为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和/或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患者病情中动态监测vWF:Ag、PT、APTT、TT、FIB、D-dimer、PLT、PC、AT Ⅲ、PLG以及各指标的变化情况会进一步提高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养阴生津方对热盛津伤瘀滞证模型家兔血液流变性和凝血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药物造模方法,复制温病热盛津伤瘀滞证家兔模型,观察养阴生津方对模型家兔血液黏度、血沉、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聚集率、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aolin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K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血栓素B2(thromboxane 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rostaglandin F1α,6-keto-PGF1α)的影响.结果:养阴生津方能降低血液黏度和红细胞压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Fg含量,对抗PT、TT、KPTT缩短,协调TXB2、6-keto-PGF1α间平衡.结论:养阴生津方能改善血液流变性,调节凝血功能,抑制血栓形成,是温病"滋而能通"治法的药理学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8.
采用ELISA法和单克隆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了39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和24例正常人 的血浆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血栓烷B2、6-酮-前列腺素F1a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水平。结果显 示: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GMP-140、TXB2、vWF:Ag水平明显升高(P<0.01),6-酮-PGF1a水平明 显降低(P<0.01)。动态观察发现:水肿型胰腺炎患者其血浆GMP-140、TXB32、VWF:Ag水平于发 病第 5d出现下降趋势,而出血坏死型胰腺炎上述 3项指标不仅没有下降趋势反而持续升高。提 示:胰腺炎患者血小板处于活化状态,内皮细胞功能受损,胰腺组织的血液循环障碍与血小板活化、 内皮细胞受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