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前准备、穿刺方法,导管操作、术后处理及并发症防止等问题.方法 回顾我院神经内科2009年3月20日~2009年11月20日152脑血管造影的病例,分析术程中注意事项,总结出经验教训.结果 152例造影显示:颅内外血管内斑块形成、血管闭塞、次全闭塞、血管狭窄等100例,动脉瘤10例,MoyaMoya病2例,动静脉畸形1例,动静脉瘘1例,阳性检出率75%.其中5例术后出现穿刺部位血肿,3例出现迷走反射,无一例血管夹层及远端栓塞情况发生.结论 DSA是一项高风险的操作技术、需要医、技、护等多部门密切协作.术前教育、穿刺部位麻醉、穿刺方法 、导管操作、术后压迫止血、并发症防止、术后护理等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278例患者术前充分准备,采用Seldinger技术,从股动脉穿刺,置入动脉鞘后即全身肝素化(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除外),连接2套动脉加压滴注器持续滴注冲洗动脉鞘及导管,自主动脉弓自下而上依次行主动脉弓,双侧颈总、颈内、颈外动脉,双侧锁骨下动脉,椎动脉造影。老年患者尤其血管迂曲者,均应在导丝引导下进导管,血管分叉处尽量在路径图上进导管,使用Y形阀,注射器与接头或导管连接时,让血少许流出,避免空气进入导管。造影结束后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钠,加压包扎。术后保持穿刺侧下肢制动8h,卧床24h。结果我院自2006年来应用该技术共开展278例,全部成功。结论所有患者均无与造影相关的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未发生术中血管破裂引起脑出血情况,无血栓形成或栓塞,在造影过程中无死亡病例,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DSA(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前准备、穿刺方法,导管操作术后处理及并发症防止等问题。方法:对收治的91例脑血管造影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91例造影显示:动脉瘤73例(包括单发58例,多发15例,合并烟雾病4例,合并颅内血管母细胞瘤1个,合并颅内脑膜瘤1个,合并脑血管畸形1例,共检查出动脉瘤90个),动静脉畸形10例(合并颅内动脉瘤1例),烟雾病6例(包括单发1例及合并颅内动脉瘤4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2例,硬脑膜动静脉瘘1例及阴性结果4例,阳性检出率95.7%。其中4例右侧股动脉穿刺失败,改为左侧重新穿刺后成功,3例术中出现脑血管痉挛,1例术中出现大脑中动脉远端栓塞,1例术后出现穿刺部位血肿,皮下瘀血17 cm×15 cm,无一例远端血管异常。结论:DSA是一项有较高风险的操作技术、需要医、技、护、患等多方面密切协作。术前教育、穿刺部位麻醉、穿刺方法、导管操作、术后压迫止血、并发症防止、术后护理等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78例神经内科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常规CT检查与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检出血管闭塞39例,检出率为100%;血管狭窄36例,检出率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应用于颅内病变的检查,是脑血管造影上的一次重大进展。由于它具有图像质量优良、分辨率高、安全可靠等一系列优点,与CT、磁共振一起作为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之一。我们收集一组资料完整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进一步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颅内疾病的诊断价值。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7~59岁,平均42-5岁。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和定位体征。经CT检查,2例增强后提示可能有脑血管畸型,1例报告脑膜瘤,其余均由DSA单独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DSA)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不同脑血管病的DSA阳性检出率、安全性及临床特点。结果所有受检者无一例发生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总的DSA阳性检出率高达75.4%,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阳性率最高为86.3%(69/80),主要血管病变为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颅外段受累多见。其次为脑实质出血(75.0%)、蛛网膜下腔出血(61.5%)。单侧动眼神经麻痹(66.7%)等。症状性癫痫的DSA结果均为阴性。结论规范化操作可充分保障DSA检查的安全性。慎重筛查DSA纳入病例可提高DSA的阳性检出率及提高效率/费用比,有效指导二级预防治疗。 相似文献
8.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DSA检查结果.结果 25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中颅内动脉瘤19例,动静脉畸形(AVM)1例,未见异常者5例.42例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AVM 14例,动脉瘤6例,烟雾病1例,未见异常者21例.结论 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中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检查,对明确诊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133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股动脉穿刺进行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现将我科2003年1-7月的133例不同的神经科疾病造影的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3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较高,早期、安全、正确的诊断是进一步治疗的前提。虽然CT脑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脑血管造影(MRA)等为脑血管病的无创诊断提供了新方法,但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提供的诊断信息仍是不可取代的,目前仍被认为是脑血管病诊断的金标准。我科2003年8月-2005年1月行DSA检查3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所显示的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比例及其分布。方法 88例脑梗死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并排除出血。上述患者全部进行选择性颈部和颅内血管造影。观察血管狭窄部位、受累血管数目以及血管狭窄形态并判断血管狭窄程度。结果 88例脑梗死中血管造影显示69例(78.41%)有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58例有颈动脉系统受累,29例有椎基底动脉系统受累,锁骨下动脉受累8例。其中38例同时有多部位受累。颈动脉系统中以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受累最为常见,椎基底动脉系统受累的以椎动脉开口处最为常见。19例血管造影正常。结论脑梗死患者DSA显示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开口部位病变为主。DSA是一项安全有效的诊断脑血管病变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比较经颅多普勒(TCD)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颅内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简便可靠的检查方法。方法对50例疑有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应用TCD测量各条血管的血流参数,包括收缩峰值流速、舒张末流速、平均流速、阻力指数,并与DSA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8例TCD诊断颅内动脉狭窄,35例经DSA证实。TCD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的特征是狭窄处彩色血流束变细,典型者呈“束腰征”;频谱多普勒显示狭窄处血流速度异常增高,频谱形态呈湍流、涡流,同时音频信号响亮。狭窄严重者彩色血流束连续性欠佳或者中断,血流速度不增快或者明显减低。血管闭塞者血流不显示。结论TCD对于颅内动脉狭窄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TCD检查快速、方便、安全、经济、确诊率高,可作为早期筛选性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维对比增强MR磁共振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re sonance angiography,3D CEMRA)在颈部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43例患者的3D CEMRA及DSA资料,采用配对χ2检验比较两种方法对颈动脉狭窄的检出是否有统计学差异,并比较3D CEMRA与DSA在不同程度血管狭窄方面的符合程度。结果与DSA相比,3D CEMRA颈动脉狭窄诊断的灵敏度为97.5%,特异度为95.9%,两种方法对颈动脉狭窄的检出无统计学上差异(P0.05)。在五种狭窄程度(Ⅰ-Ⅴ)3D CE-MRA与DSA比较符合度分别为97.5%,91.7%,88.9%,93.8%,100%。结论 3D CEMRA在诊断颈动脉狭窄上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基本可以替代DSA。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大脑中动脉(MCA)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2例脑缺血疾病患者1周内进行DSA和MRA检查,并且比较其影像学结果。结果:62例病人共124条MCA中,MRA及DSA均显示无狭窄的78条,狭窄<10%的5条,狭窄10%~50%的5条,狭窄51%~99%的6条,闭塞的10条。MRA对无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2.86%、86.96%,狭窄<10%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5.00%、97.79%,狭窄10%~50%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7.56%、95.83%,狭窄51%~99%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8.56%、96.58%,闭塞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100.00%、100.00%。结论:MRA能较为准确地反映MCA狭窄情况,可以在结合临床症状的前提下作为筛查MCA狭窄的首选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DS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阳性检出率与脑血管病变的关系。结果:本组病例中,缺血性脑血管病阳性检出率达86.7%(26/30),主要血管病变为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多数为颅外血管受累。所有受检查者,无1例发生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在全面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Liang-Wei Chen Chung-Jung Lin Wan-Yuo Guo Sheng-Che Hung Han-Jui Lee Ko-Kung Chen Feng-Chi Chang Chao-Bao Luo Wei-Fa Chu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2018,81(11):977-984
Background
The efficacy of both quantitative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QDSA) and flat-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 (FD-CTP) is equivalent to that of magnetic resonance perfusion (MRP) in assessing perfusion deficits in carotid stenosis.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FD-CTP to monitor cerebral hemodynamics during carotid stenting.Methods
Thirteen patients with extracranial carotid stenosis (>70%) were included. Both QDSA and two FD-CTP sessions were performed before and after carotid stenting. Cerebral circulation time (CCT) was defined 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ime to peak (TTP) of the parietal vein and the cavernous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For FD-CTP and MRP, regions of interest (ROIs) were placed in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territory at the basal ganglia level of both stenotic and contralateral hemispheres for measurement. The TTP ratio (rTTP) was defined as stenotic TTP divided by contralateral TTP; and ratio of cerebral blood volume (rCBV), ratio of mean transit time (rMTT), and ratio of cerebral blood flow (rCBF) were defined similarly. Both CCT and ratio perfusion parameters were compared during stenting.Results
Before stenting, only rCBF (r = 0.73) and rTTP (r = 0.58) demonstrated correlations between FD-CTP and MRP; CCT correlated with only rMTT in MRP (r = 0.69). After stenting, only rCBF (r = 0.56) indicated a correlation between FD-CTP and MRP. Regarding cerebral flow after stenting, CCT (4.61 ± 1.6 s) was shortened, rMTT (1.12 ± 0.04) and rTTP (r = 1.05 ± 0.03) decreased, and rCBF (0.91 ± 0.16) increased significantly.Conclusion
FD-CTP provides a potentially more comprehensive hemodynamic assessment of parenchymal perfusion changes compared with QDSA during carotid stenting, but FC-CTP requires additional 18 min. FD-CTP confirmed that the normalization of cerebral hemodynamics began immediately and continued for 1–3 days. 相似文献17.
目的:以3D-DSA为参考标准,探讨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CTA对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性能。材料与方法:所有病例经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期间的144例经过数字减影CTA和3D-DSA检查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所有源图像都发送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大小。以3D-DSA检查结果为标准,分别计算数字减影CT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计算数字减影CTA诊断不同直径(<3 mm,≥3mm且<5 mm,≥5mm且<10 mm,≥10 mm)动脉瘤和前循环与后循环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144例患者中,DSA检查共发现199个动脉瘤,数字减影CTA发现196个动脉瘤。数字减影CTA检出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8.5%和100%。<3 mm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2%、100%;≥3 mm的分别为100%和100%。结论:64层CTA是颅内动脉瘤检出的可靠方法,可作为诊断动脉瘤性SAH患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原发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认知功能的评估,分析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DSA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96例,根据病情进行Fisher,Hunt-Hess分级,以简易智能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进行认知功能评估,计算其发病率,统计分析认知功能损害程度与两种分级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96例DSA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率51.04%;认知功能损害程度与Fisher,Hunt-Hess分级密切相关(P<0.01).结论 DSA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Fisher,Hunt-Hess分级越高认知功能损害越严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研究磁共振血管造影(MRA)(1.5、3.0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于脑血管狭窄闭塞性疾病诊断及量化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110例临床怀疑惠有脑血管病变的受试病人,其中55例行1.5TMRA扫描(3DTOF序列),另55例行3.OTMRA(3DTOF序列)扫描。在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像及常规DSA图像下测定脑血管狭窄程度,以北美有症状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标准为参考。结果:对于脑血管狭窄的分级,1.5T、3.OTMRA与DSA结果一致率分别为86.5%、90.5%。在诊断明确后,1.5TMRA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0%、98%;阳性预测值(PPV)及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87%、99%;总准确率为94%。同时,3.0TMRA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2%、99%,PPV及NPV分别为91%、99%,准确率为96%。对于脑血管狭窄闭塞疾病的测定,DSA与1.5TMRA(P=0.31)、3.0TMRA(P=0.3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5TMRA与3.0TMRA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70)。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对于脑血管狭窄闭塞性疾病的诊断MRA的3DTOF序列能够作为DSA之外的一种可靠的诊断方法,且3.0TMRA稍优于1.5TMR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