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舌诊     
望舌诊病,是中医的独特诊断方法。实践证明,舌象的变化,能客观的反映人体气血的盛衰、病情的进退、疾病的寒热、病邪的浅深与预后。一、舌质与舌胎(苔)舌质,指舌体而言;舌苔,指舌面苔垢而言。《辨舌指南》指出:辨舌质可辨五脏之虚实,视舌苔观察六淫之深浅。《医门棒喝》说:观舌质,可验其病之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邪之寒热深浅。在诊治疾病时,二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2.
舌诊论     
舌的作用有三:一司味觉,二助发声,三能把口腔里的食物和津液搅拌成团,便於下嚥,为消化系的附属器。三者以外,我们医务工作者察形观色,还藉它作为诊治疾病的根據;在诊治疾病当中,诊舌算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关於舌诊的重要性,朱颜同志在所著的中医学术研究第十九讲中曾这样说:‘中医诊断技术,是具有综合性的,其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有的是合於科学的,……特别是辨别舌苔一门,在诊断上有相当价值,应特别加以整理和研究。’朱颜同志的这些话,不等於说中医的舌诊,就  相似文献   

3.
浅谈舌诊     
“舌诊”是望诊中的重要部分,也是诊断学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舌诊”所以重要,为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脾主运化,舌与脾胃的关系十分密切,也容易反映于舌部。从脏象分析,心为君主之官,是五脏六腑之主。舌既是心之苗,则舌与五脏六腑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如察内脏的虚实看  相似文献   

4.
中医舌诊     
舌是口腔中主要器官之一。祖国医学认为,舌与心、脾、肝、肾四条经络直接相联,因而有“舌为心之苗”和“舌为脾之外候”等说法。心与脾都是人体的重要脏器,心有主神志和主血脉的功能,统管各脏腑进行协调活动;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全身各脏腑均赖气血濡养才能发挥其正常功能。由此可见,舌与整个人体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舌由横纹肌、血管、神经、腺体和粘膜等组成,从组织学来看,舌比体表可见的任何器官更具有与内脏相似的结构。舌置于口腔内,温度、湿度很少受外界影响。舌的  相似文献   

5.
漫谈舌诊     
“望”居四诊之首,较闻问切为尤要。然望其外,又不如望其内,至临症验舌一法,则是自外而内的。但考内经拼色而舌苔独遗,自唐宋以后,辨舌苔者,言之颇详,张诞先著有舌鑑,列图疎方。但他所谈的只论伤寒,不论杂症,似不够全面,叶香崴温热论,辨别舌苔,独具只眼,因此在一般传染病的辨证上,是有一定价值的。笔者对于舌诊在古典医学上的研究是很肤浅的,但在党和人民政府号召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今天,愿尽其所知,就正于诸同道。一舌苔变化之原理舌苔之所以能够反映出内在脏腑的变化,是因为  相似文献   

6.
舌诊一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诊断学的特色之一。通过舌诊可以判断人体气血的盛衰,区别病邪的性质,分辨病位的深浅,推断病势的进退,有时甚至可以作为诊病的主要依据。历代医籍皆谓“舌尖红赤”系“心火上炎”、“心经有热”、“上焦风火”所致。笔者通过多年观察认为并非尽然。笔者对18~45岁的1900余例妇女患者进行舌诊,发现95%以上的妇女在月经期(包括经前、经后  相似文献   

7.
舌诊概要     
舌诊,是通过观察病人舌质和舌苔的变化以诊断疾病的方法,是中医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黄帝内经》就有望舌诊病的记载,《素问·刺热篇》说:“肺热病者……舌上黄。”随着医学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使舌诊逐渐成为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由于人体的舌犹如内脏的一面镜子,所以脏腑的  相似文献   

8.
一、舌诊的重要性: (一)在辨证上的重要性: 1、反映脏腑病变:从舌的不同部位变化,有助反映脏腑的病变,舌尖侯上焦心肺之病,心火上炎则舌尖红而起刺;舌根察下焦肾与膀胱之病,下焦有寒湿,则舌根多滑腻苔;舌中察胃肠之病,胃有积滞则舌中生黄厚苔;舌旁察肝胆之病(一说四畔属脾)肝胆湿热,则舌旁黄腻;舌边察两胁之病,肝胆有热,舌边必赤.国外(1844年Benjamln Ridge亦指出:“每个脏器在舌上具有特定的代表区域.当某一脏器产生异常时,则可在其相应区域反映出来”。这,理论与中医舌诊之脏腑分区学说相类似.不少学者研究认为消化系统障碍  相似文献   

9.
韩雪  姜树民 《辽宁中医杂志》2013,(12):2435-2436
舌诊作为中医重要的诊疗手段一直被历代医家所推崇,姜树民教授熟读经典,勤求古训,结合长期临床经验,通过观察舌象,辨性质,查深浅,定虚实,立治则,断预后,以其独具匠心的一套体系诊疗脾胃疾患,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地图舌在健康人、支气管哮喘患者、心身症患者的分布情况,以及地图舌与患者所患疾病、生化学检查、地图舌的类型、心理因素及汉方证的关系。研究除外易与地图舌混淆的舌念珠菌病和菱形舌。结果,地图舌在一般健康人中的分布不是10%,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超过10%,在心身症患者中超过20%。生化学检查结果表明,高IgE血症者地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医患纠纷明显增多,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日趋突出,全国各地“医院暴力”事件时有发生。笔者就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医患双方究竟谁是弱势一方以及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作初步探讨。1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  相似文献   

12.
韩素杰  胡晓峰 《中医杂志》2014,(20):1719-1722
以舌诊著作为切入点,探讨民国时期中医舌诊学术传承与发展。归纳出9大特点及创新:辑录诸家,博采众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绘图精致;设立学科,编写讲义;分门别类,提纲挈领;借助实验,研究舌诊;衷中参西,中西并用;参以己验,知常达变;阐幽发微,勇于创新。民国时期中医舌诊在困境中寻求发展,理论与实践均有显著创新,许多思想及观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荣椿年(1800~1881年),原名汝棻,清末无锡人,原为诸生,博通经史,后因母病瘫痪,从族叔学医,业成治愈母病后,亲朋咸求其治,辄应手获效,医名大震,与张聿青为忘年交,治学严谨,思想进步,宗古不泥,尝谓“医学与他学异,中西互有短长,为学者宜互通  相似文献   

14.
小辨舌诊     
舌诊是祖国医学诊断学中望诊的一部分,是诊断疾病的重要内容。祖国医学认为舌为心之苗。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解剖学证明舌的血管及血运极其丰富,舌粘膜上皮薄而透明,从舌上能较好地反映气血的多少和是否流畅。舌又为脾之外侯。脾主运化,有消化、吸收、运输、传化水谷及水液的作用。舌为呼吸道及消化道共同通道之要冲,具有丰富的动静脉、毛细血管、神经、腺体、平滑肌和横纹肌等。因此,可以说音是机体中唯一自然外露的"内脏",机体的一般情况,体液改变,营养状况及气血盛衰,均可在舌上得到迅速的反映。不仅如此,中医舌…  相似文献   

15.
16.
我国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先生,毕生致力于温病研究,在临症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今天有效地指导着温病临床,为我国传染病的诊断治疗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叶氏非常重视辨舌,他说:“必验之于舌。”其《外感温热篇》条文共37条,其中舌诊条文16条,对舌诊有深刻的研究,在临床诊断的运用,阐述得全面具体。为了继承和发扬叶天士的温病学说,笔者对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舌诊条文特作初步探析。1 辨察舌苔定卫气营血众所周知,叶香岩的《外感温热篇》是温病学的一篇名著。叶氏首倡“卫气营血”作为温病的辨证依据,明确了温病的证治规律。有效地指导着温病临床(包括现代医学所指的传染病)。温病的病情变化在各个时期相应地会出现不同的舌苔,所以观察舌苔的变化,可以判定疾病的卫气营血。诊舌  相似文献   

17.
舌诊一得录     
病者刘××,女,54岁。素体虚弱,患痨瘵四年,医治未愈,常潮热盗汗,于1977年初冬,洗冷水复感风寒,冷热交作,四肢周身关节疼痛,经治一周罔效,继服麻、桂、羌、防等辛温表散之品及拔火罐半月,病情日趋加重,四肢关节肿大,疼痛如噬,入夜尤甚,足不能履,手不能握,日夜呻吟,卧床不起。同年12月28日初诊于余,视其形体赢瘦,手指、腕关节变形,膝如鹤膝,难以屈伸。患者自诉头晕气短,夜间潮热盗汗不止,周身关节灼热肿痛入夜尤甚。察其舌薄而瘦,质红绛光剥无苔,细视其舌根,却稍有薄苔,摸之津液尚存  相似文献   

18.
<正> 屠揆先主任医师,医理精湛,经验宏,屠师诊疾,犹重舌诊,在五十余载的临证生涯中,形成了自己衷中参西,切实可效的理论体系,笔者有幸随师学习,深受教益,现不揣浅陋,述之于后,以求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9.
舌诊琐谈     
舌诊为祖国医学的望诊之一,而望诊列于四诊之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舌诊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变化,借以辨别病邪的性质、病势的浅深、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脏腑的虚实,以及推断邪正消长的病理变化。舌诊对于辨证论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故为历代医家所重视,迄今成为中医诊断疾病的独特手段之一。“舌为心之苗”,“为脾之外候”,苔为胃气的反映。舌与五脏六腑、十二经络直接或间接相联系。脏腑之精气,通过经脉上营于舌;脏腑之病气,因经络关系反映于舌。并发现舌的一定部位与一定脏腑相联系,反映相关脏腑病理变化的规  相似文献   

20.
舌诊经验拾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英锋 《中医杂志》1997,38(11):697-698
“前贤四诊以望为先,而望以辨舌为要,以其根于至深,发于最著,内外相应,转变甚速,最显而最可凭也”(江西清末名医姚国美语)。故中医精详于舌而理验俱丰,虽至今日,仍有不少独到之处亟待我们进一步挖掘与整理。笔者在师从于我院名誉院长姚荷生时,就不禁为其音诊的真知灼见而慨叹。现对其经验谈几点看法。1 黑苔须辨水火燥湿:黑为水色,水被火焚,成炭亦黑,故黑色之苔,有阴阳之分,如肾水上凌,来克心火,此黑因阴盛而现也;心火偏亢,火反似水,此黑因阳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