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髁突是下颌骨的薄弱部位,因此髁突骨折是常见的下颌骨骨折,约占所有下颌骨骨折的26%~57%,采用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一直是争论的焦点[1].如果治疗方法选择不当,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使病人的生活质量降低,因此对髁突骨折的治疗应慎重.现将我院口腔科1999~2004年收治的髁突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3.
吴鸿彩 《广西医学》2005,27(6):866-867
髁突是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之一。髁突骨折段在翼外肌的牵拉下发生前内方移位,引起错颌畸形、张口偏斜、疼痛及下颌运动障碍等。因此,如何正确治疗髁突骨折非常重要。有关髁突骨折治疗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早在50年前,国外学者就提出了保守治疗与开放手术的不同观点,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手术治疗适应证的选择及其效果。虽然一些髁突骨折可以通过戴或不戴橡皮垫的颌间牵引固定2~4周和功能训练,即非手术闭合复位法来治疗。  相似文献   

4.
髁状突骨折在下颌骨骨折中占有很高的比例 ,其发生率约为 2 5 %。它对牙颌功能以及儿童的面部生长发育影响最大 ,尤其是存在着发生真性颞下颌关节强直、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潜在危险 ,因此日益受到重视 [1 ] 。我们在近 5年中对 35例髁状突骨折患者采取了保守治疗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现作一分析。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对象为我院 1994~ 1999年保守治疗的髁状突骨折 35例 ,男 30例 ,女 5例 ,年龄 10~ 36岁 ,平均2 8.9岁。其中 10例为多发伤 ,合并下颌骨体部和颏部的骨折。髁状突骨折移位 ,成角大于 30°者 3例 ,5~ 30…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下颌骨髁状突骨折诊断与治疗的最佳方法。方法通过20例分析总结其诊断与治疗体会。结果通过治疗观察,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张口度正常。结论认为冠状位CT扫描是诊断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最好的检查方法,颌间固定和颌下切口内固定是治疗下颌骨髁状突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胡雷震   《中国医学工程》2014,(3):120-121
目的观察下颌髁状突骨折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70例下颌髁状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因治疗方式不同将7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保守治疗,治疗组采用手术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都比较高,各项数据对比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根据下颌骨髁状突骨折患者的不同病情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其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下颌骨髁状突骨折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了凳骨髁状突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下颌骨颗状突骨折4例,其中33例采用保守治疗,9例手术治疗,随访1-3a。结果:治疗后开口度、开口型均正常,下颌骨侧方及前伸运动不受限,2例保守治疗者发生短暂性颞颌关节疼痛。结论:颗状突骨折无明显移位者应保守治疗,成人髁从突骨折严重移位或位位者采用切开复位固定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各类型髁状突骨折保守和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47例各类型髁状突骨折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组,经过1-20年的随访,通过X线及临床检查分析比较疗效。结果:31例保守治疗患中28例进行了随访,其中26例达到良好的疗效(占92.8%),2例咬He关系恢复不佳。16例手术治疗患中12例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效果达到良好。其余4例髁突除术远期出现下颌中线偏移,单侧或双侧关节区疼痛、弹响等不适症状。两组病例均无开口受限、强直的发生。结论:保守治疗在儿童各类型髁状突骨折都是可取的,而成人总的疗效较儿童差,尤其在明显内弯移位,前内向脱位病例时,应考虑积极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的效果和治疗时间有密切的关系,另在髁状突除术时适应症要严格,慎重施之。  相似文献   

9.
目的:讨论各种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治疗方法及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我科自1992年以来共收治42例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和各项辅助检查结果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术后追踪3月-12月,观察患者的术后疗效,结果:42例患者35例治愈,5例好转,2例因拒治,自动出院未愈,经术后3,6,12月定期复诊检查40例经治疗者面部形态正常,咬合关系的恢复良好,可正常行使口腔功能,开口度平均大于等于3.5cm开口型正常,无合干扰,无关节区疼痛,弹响。结论:正确选择治疗方法是治疗各类下颌骨髁状突骨折并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32例下颌骨髁状突骨折临床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清 《华夏医学》2009,22(4):679-681
目的:探讨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发生特点,讨论各种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治疗方法及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32例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和各项辅助检查结果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术后追踪3~12个月,观察患者的术后疗效.结果:32例患者中,25例治愈,7例好转.经术后3、6、12个月定期复诊检查32例经治疗者面部形态正常,咬颌关系恢复良好,开口度平均≥3.5cm,开口型正常,无颌干扰,无关节区疼痛、弹响.结论:正确选择治疗方法是治疗各类下颌骨髁状突骨折并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髁状突骨折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效果,为临床在治疗中选择合适的方式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87例髁状突骨折的临床资料,随访检查患者的面形、张口度、张口形、咬[牙合]关系、关节症状,并摄X线片或CT检查骨折愈合情况。结果髁状突骨折的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总体疗效都比较满意,对比2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手术摘除髁状突4例疗效不满意,平均张口度23mm,咬[牙合]关系出现紊乱。结论保守治疗仍可作为大多数髁状突骨折治疗的首选方法,手术治疗应严格选择适应证,摘除髁状突应尽量少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46例53侧髁突囊内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分析手术疗效及术后发生面神经损伤、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咬牙合关系及下颌运动功能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未出现感染症状;咬牙合关系优良率达到95.65%;内固定者97.22%骨折愈合良好;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均在较低的水平:其中面神经颞支损伤发生率为7.55%,经治疗后痊愈;内固定螺钉脱落率1.89%;关节区长期慢性疼痛发生率为3.77%。结论:手术治疗髁突囊内骨折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仔细的操作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孙明  律娜  肖雅  后军  薛浩伟  胡玉坤 《安徽医学》2019,40(4):396-398
目的探讨髁突囊内骨折开放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7例35侧髁突囊内骨折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开放手术,术后3个月行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评估。结果 35侧髁突囊内骨折中,26侧行骨折内固定治疗,9侧行骨折碎块摘除术。3个月后,患者临床治愈率达81. 48%,髁突骨折侧的影像学治愈率达88. 57%。结论髁突囊内骨折的开放手术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下颌骨骨折病例回顾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承林  王密腊 《河北医学》2002,8(10):884-886
目的:研究下颌骨骨折的发生特点。方法:对我院自1986年至2000年间收治的206例下颌骨骨折住院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部位、骨折合并伤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下颌骨骨折男性明显多于女性,20-39岁为高发年龄;交通事故为主要致伤原因;骨折部位以颏部最多;34.95%的伤员有面中部骨折、颅脑和四肢等处的合并伤;非手术治疗的颌间牵引复位固定为本组病例的主要治疗手段。近年来,坚固内固定在下颌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取得了形态和功能均较满意的效果。结论:男性及20-39岁青壮年为下颌骨骨折高发人群。90年代以来,下颌骨骨折患者明显增多。交通事故是主要致伤原因。坚固内固定是目前治疗下颌骨骨折的较好办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下颌后缩畸形患者正颌外科术后髁突形态的三维变化。方法:回顾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接受手术的下颌后缩畸形患者18例,基于术前及术后1年双侧颞下颌关节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数据进行髁突三维分割及重建,并将术前和术后1年的髁突影像进行配准,通过三维色谱分析评价髁突形态的三维变化。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与术后1年髁突表面平均距离的均方根为(0.37±0.11) 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髁突表面骨改建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吸收主要发生在髁突后斜面,骨沉积主要发生在前斜面。结论:基于CBCT数据的三维影像重叠法表明,下颌后缩畸形患者正颌外科术后髁突形态发生了改建。  相似文献   

16.
BMP/Smads信号传导通路在兔下颌持续前导后髁突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免下颌持续功能前导后髁突软骨中BMP/Smads信号传导通路表达与髁突改建的关系。方法:60只8周龄的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实验组(n=36)和对照组(n=24),实验组动物每日24h戴用咬合前导矫正器。实验动物分别在第3天、1周、2周、4周、8周及12周时处死并取材,用免疫组化方法观测髁突组织内BMP-2和Smad1/5、4、6的分布和表达,并对其表达进行灰度测定。结果:BMP-2和Smad1/5、4、6主要在髁突软骨过渡层和肥大层软骨细胞中表达,钙化层的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中也可见BMP-2和Smad1/5、4、6的表达。实验组兔髁突软骨BMP-2和Smad1/5、4、6的表达强度在早期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与髁突骨组织改建的活跃程度同步。结论:下颌持续前导后,Smad1/5、4、6作为BMP-2的细胞内信号传导分子,与下颌髁突适应性生长改建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下颌骨骨折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下颌骨骨折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61例下颌骨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选择不同治疗方法固定下颌骨骨折及恢复咬He关系。结果:下颌骨骨折受致伤因素、受力方向、部位影响致临床特点有所不同。保守治疗采用预制牙弓夹板颌间固定60例,不锈钢丝连续小环结扎颌间固定25例。不锈钢丝颌间简单结扎固定7例。手术治疗选择不锈钢丝骨内结扎16例,小型钛板固定53例,均取得较好效果。结论:根据临床特点选择治疗方法,只要复位准确,固定可靠均能取得满意疗效,但各有利弊。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讨论各种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治疗方法及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我科自1992,年以来共收治42例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和各项辅助检查结果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术后追踪3月~12月,观察患者的术后疗效.结果42例患者35例治愈,5例好转,2例因拒治、自动出院未愈.经术后3、6、12月定期复诊检查40例经治疗者面部形态正常,咬牙合关系恢复良好,可正常行使口腔功能,开口度平均≥3.5cm,开口型正常,无干扰,无关节区疼痛、弹响。结论正确选择治疗方法是治疗各类下颌骨髁状突骨折并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在治疗下颌骨折中的疗效。方法:62例下颌骨折患者切开复位,根据骨折部位和骨折线情况选用钛板置于下颌骨折线上内固定。结果:62例应用此项技术取得了满意疗效,较好地恢复了咬牙厶功能。结论:下颌骨折小型钛板内固定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可缩短颌间固定的时间。口内切口面部无疤痕,无面神经损伤的危险,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下颌骨折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三维颌骨模型及其模型外科在外伤性髁突外脱位复位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9例下颌骨颏部骨折伴髁突外脱位患者,术前行CT扫描并通过快速成型技术制作三维颌骨模型。分析模型髁突外脱位的情况,进行模型外科操作,复位颏部骨折及髁突外脱位并预制个性化重建钛板。术中利用预制的重建钛板配合颌关系的引导,将颏部骨折复位。结果:9例患者在三维颌骨模型外科指导下完成手术,创口均Ⅰ期愈合,颌关系恢复,术后影像学检查见9例患者髁突均完全复位。术后随访6~28个月,患者最大张口度3.1~4.2 cm(中位数3.3 cm),颌关系及颌骨运动功能均正常。结论:三维颌骨模型能全面显示颏部骨折和髁突外脱位情况,利用颌骨的三维模型外科作为平台,可以准确塑形颏部重建钛板,在颏部骨折手术复位的同时将髁突外脱位复位,从而在外伤性髁突外脱位复位治疗中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