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FNH)的CT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15例患者,术前均行螺旋凹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并进行影像学及病理学对照分析。结果15例FNH病灶均呈孤立结节或分叶状肿块,多数直径2~5cm。平扫呈等或略低密度及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均为明显的均质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12例仍略高于肝实质,3例略低于或等于肝实质。9例病灶内显示瘢痕,其中8例呈延迟强化。病理观察:15例FNH均无包膜,增生的肝细胞形成肝板被纤维间隔分割呈结节状,瘢痕区域由纤维结缔组织及厚壁畸形血管组成。结论典型的FNH影像学可明确诊断,不典型的FNH应与肝细胞腺瘤、肝细胞癌、肝血管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MS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患者的MSCT图像,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和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患者均为单发肿块,11例平扫均呈边界清楚、略低密度灶,密度较均匀,其中6例病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瘢痕向周围呈辐射状分布;动态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呈略高或等密度灶,延迟期呈等或略低密度灶,中心瘢痕及假包膜呈延迟强化,延迟期整个病灶密度趋于均匀一致。结论:FNH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MSCT动态增强检查再结合其临床特点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和病理学特征及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6年6月至2014年7月期间进行手术切除252例FNH患者临床资料,并选取典型病例,从影像学、病理学等方面与其他肝脏良、恶性肿瘤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252例患者中,172例患者经彩超检查,拟诊断为FNH者111例,诊断符合率为64.53%;98例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明确诊断为FNH者82例,诊断符合率为83.67%;45例患者行CT平扫加增强检查,明确诊断为FNH者31例,诊断符合率为68.9%;142例患者行MRI检查,明确诊断为FNH者110例,诊断符合率为77.5%。免疫组化标志物检查显示,CK7、CK19、CD34、GS在252例患者中阳性率分别为78.97%、71.03%、80.95%、38.89%,并呈特征性表达。结论:FNH在影像学上表现出特征性的中央瘢痕改变,可以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表型,提高与其他肝脏肿瘤鉴别的准确性。在FNH的诊治过程中,增强MRI结合超声造影可以提高FNH的诊断准确率。对于临床症状明显、短期内病灶显著增大或出现病灶内出血、与肝腺瘤及肝细胞癌鉴别困难者,则需考虑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4.
回顾性分析了21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的临床资料,探讨了FNH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儿童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影像特点与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13例FNH患儿,术前均进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病灶形态、大小、密度、增强模式等影像学特点,并与病理对照。结果 本组13例患儿共16个病灶,病灶位于右叶8个,位于左叶5个,累及2个肝叶3个。瘤体最长径约5.5~11.5 cm,中位最长径为7.5 cm。2例为典型FNH,11例为非典型FNH。12例病灶形态规则,1例见包膜。CT平扫1例为等密度,余12例为低密度;2例典型FNH见裂隙状、星芒状低密度中央瘢痕。增强扫描动脉期12例明显强化,1例轻度强化,中心瘢痕未见强化,其中12例见明显增粗纡曲的动脉;门静脉期强化程度均不同程度减低,10例呈稍高密度,2例呈等密度,1例呈低密度,2例中央瘢痕轻度强化;延迟期病灶实质部分强化程度持续下降,12例呈等密度,1例呈稍低密度,2例中央瘢痕延迟期强化呈稍高密度。结论 儿童FNH的CT表现多样,但有一定特征性,CT平扫及增强扫描可反映其病理变化,了解其CT影像特点,结合临床特征,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6.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4例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focolnodularhyperplasia,FNH)是肝脏的一种良性病变 ,比较少见。 195 8年由Edmondson提出 ,并于 1975年被WHO确认。国内近年来仅见少数个案报道 ,我院统计 30 0余例肝肿瘤中仅见 4例。现将有关资料 ,结合文献就其发病原因、诊治及预后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详细资料见附表。本组 4例均为女性 ,年龄 2 6~ 5 2岁 ,平均 34 75岁。发病部位 :肝左叶 2例 ,肝右叶 2例。主要临床表现为体检时发现肝占位 ,无明显不适。肝功能及血清AFP值正常。其中例 1和例 2曾间断或连续…  相似文献   

7.
雷剑  蒋海清  田云生 《上海医学影像》2006,15(3):202-203,189
目的提高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CT表现的认识,探讨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例经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并已病理证实为FNH的病例,进行影像学分析。结果7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2个病灶。CT平扫7个病灶呈低密度,2个为等密度;CT强化特点:病灶动脉期快速显著增强而门静脉期及延迟扫描为等密度,7个病灶检出瘢痕。结论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能显示FNH的增强特征性改变。  相似文献   

8.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超声造影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的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表现。方法根据文献确定了FNH的CEUS诊断标准,并对2007年1月~3月期间,德国汉诺威Siloah医院16例患者,共计17枚FNH病灶的CEUS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4.7%(11/17)的FNH病灶符合我们确定的CEUS诊断标准,35.3%(6/17)的病灶不完全符合该标准。结论定性诊断FNH应根据CEUS的诊断标准。对不完全符合该标准的病灶,需行增强螺旋CT或MRI进一步检查,必要时应行超声引导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明确组织病理学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FNH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个FNH病灶的影像学资料,包括CT检查13例,MRI检查10例,其中3例同时做了CT及MRI检查。结果18例为单发病灶,2例为多发病灶。CT及MRI检出病灶数均为14个。CT平扫低密度9个,等密度5个。MRI平扫T1WI低信号10个,等信号4个;T2WI显示14个均呈高或稍高信号。所有病灶实质动脉期cT及MRI均明显强化。cT显示门脉期9个等密度,4个稍高密度,1个低密度;延迟期11个等密度,2个稍高密度,1个稍低密度。MRI显示门脉期高信号11个,等信号3个;延迟期高信号10个,等信号4个。CT多期扫描8个病灶伴有中央瘢痕,7个周边有扭曲、增粗血供,3个有假包膜。MRI多期扫描9个病灶伴有中央瘢痕,6个周边有扭曲、增粗血供,5个有假包膜。结论CT及MRI多期扫描可充分反映FNH的供血特点及病理特征,在FNH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1病历摘要 患者.男.31岁.体检时B超发现肝内实占位性病变(血管瘤可能性大) 无发热、咳嗽.胸痛,无厌油、恶心呕吐,右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未扪及明显异常包块,肝区无叩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5例FNH的超声造影资料,并与CT增强或MRI进行了比较.结果 CEUS能够优于CT或MRI连续观察病灶的动脉相、门脉相、实质相、延迟相的声像图变化,观察到FNH的典型表现动脉相由中心呈轮辐状增强,门脉相及实质相、延迟相持续增强,部分病例可有中央星状瘢痕.结论 超声造影结合新的时相划分对于FNH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12例FNH病例,对其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化染色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12例FNH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肿块最大径1~8 cm,平均3 cm;7例可见特征性的放射状瘢痕;镜下肿块由增生性肝细胞构成,呈1~2层肝细胞排列,细胞无异型性,结节之间为杂乱的纤维间隔,典型的星状瘢痕由增生的纤维组织、薄壁小静脉、厚壁肝动脉、增生小胆管和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构成,中央瘢痕内的动脉壁不规则增厚;周围肝组织无肝硬化背景。免疫表型:CK19纤维间隔内增生的胆小管(+);12例均无Glypican3、AFP、HBsAg等表达;Ki-67阳性率平均约5%。结论 FNH是肝脏较少见的良性增生性病变,其发生可能与肝内局部血管异常有关,病理诊断需要与肝硬化、肝细胞腺瘤、肝细胞癌等进行鉴别诊断,免疫组化染色尤其是CK19显示纤维分隔内增生的胆小管对FNH鉴别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HN)的超声影像特征。方法经病理诊断或其他增强影像学检查及随访证实的35例FNH患者共45枚病灶,均行二维灰阶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其中20例患者的20枚病灶进行了超声造影检查。结果二维灰阶超声表现主要为肝内低回声或偏低回声局灶性病灶(88.9%),而且界限显示欠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43枚(95.6%)显示病灶内的血流信号,37枚(86.0%)可见连续条状血流信号,25枚(67.6%)表现为"轮辐状";超声造影检查动脉早期20枚病灶均表现为整体高增强,其中14枚(70%)表现为轮辐状增强,门脉期11枚(55%)病灶中央或偏心部位出现无增强瘢痕的征象;延迟期15枚(75%)表现为等增强,4枚(20%)表现为高增强,1枚(5%)表现为低增强。结论二维灰阶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应用可检测出典型病灶的部分特征,但都无法检测FNH的微血管灌注情况,而超声造影可检测到病灶动脉早期、门脉期、延迟期显著的病变特征,明显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的表现,提高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诊断准确率,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平扫病灶呈等或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显示明显强化,灶中瘢痕不强化;门脉期病灶呈稍高或等密度,中央瘢痕强化不明显;延时期呈等、低密度。术前定位诊断准确率100%,定性诊断准确率67%。结论:CT能够显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血供特点,提高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的超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例共18个病灶的超声表现,并与病理对照,探讨FNH的超声诊断价值。结果:FNH在常规B超上多表现为低回声及较均匀的等回声,偶见低回声的星状疤痕。但总体上缺乏较特异的声像图表现;而彩色多普勒可显示一粗大的彩色血流伸入病灶中央并分支,显示率为69%.部分呈轮辐状排列(30%)有一定的特征。结论:彩色多普勒结合常规B超可提高超声对FNH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FNH)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28例手术后经病理证实为FN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该病多发生于中青年,25-50岁患者有23例(82.1%),男女比例1.8:1,28例中2例病灶中有粗大的血管通过,血流丰富,高流速,低阻力。有25例行CT(平扫加增强)检查(89.3%),其中平扫20例呈低密度,5例呈等密度,增强后早期均明显强化,其中4例出现中央星状瘢痕。20例行MRJ检查(71.4%),T1WI呈现低信号,T2WI呈现高信号,5例出现中央星状瘢痕。28例均行手术治疗,行肝部分切除18例,左半肝脏切除4例,左外叶切除3例,右前叶切除3例。无死亡病例,无严重并发症。术后经病理诊断为FNH,随访5个月,6年,仅1例出现复发。结论FNH是一种肝脏良性疾病,误诊率较高,MRj和CT是诊断FNH重要手段。结合多种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提高FNH诊断率。对诊断不明确或肿块巨大的病人应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回顾性总结7例临床病理确诊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避免临床不必要的手术和有创的病理活检。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手术或者病理活检临床确诊的7例共8个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病灶的CT平扫,增强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平衡期图像以及MRI平扫、增强早期及增强晚期的图像。其中5例行CT及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仅行磁共振平扫,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总结。结果:6例7个病灶,其中左叶2个病灶,右叶5个病灶。CT平扫病灶显示不清,增强动脉期表现为边界清晰车轮状明显强化结节,中心星芒状瘢痕强化不明显,门静脉期或延迟后病变逐渐为与邻近肝实质等密度结节,中心星芒状瘢痕延迟后明显强化,周边可见增粗迂曲的回流静脉血管影;MRIT1WI呈边界清晰的等信号或略低信号结节,中心星芒状瘢痕呈低信号;T2WI病灶为边界清晰的略高信号结节,中心条形或星芒状明显高信号影。增强T1WI脂肪抑制像表现和CT增强表现一致,早期轮辐状强化,延迟后呈等信号灶,中心瘢痕延迟后强化明显。结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据此可以进行临床准确诊断,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儿童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较为罕见,本研究拟探讨儿童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诊治方法及预后,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今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经病理确诊的儿童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病例17例,其中男童10例,女童7例,查阅其病历并随访。结果:17例患儿发病年龄从7岁至18岁,中位发病年龄为15岁,2例病灶为多发,其余为单发。9例患儿无明显症状,余腹痛为最常见的临床症状(5/17)。实验室检查:γ谷氨酰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升高较为常见(9/17、12/17),血清甲胎蛋白均正常。影像学:肿瘤长径平均为97.5±43.3cm,中位数为98.0cm。10例患儿行超声检查,其中8例拟诊FNH,诊断正确率为80.0%。11例患儿行CT检查,9例拟诊FNH,诊断正确率为81.8%。13例患儿行MRI检查,12例拟诊FNH,诊断正确率92.3%。14例患儿行部分肝切除术或肝动脉栓塞术,3例患儿随访观察。14例外科或介入治疗患儿术后随访,3例合并并发症,为出血、胆瘘、胆管狭窄。3例未行手术干预患儿,1例随访出现FNH结节数量增多。结论:儿童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在临床上较为罕见,无明显特异性症状,影像学有一定典型特征,超声、CT或MRI增强联合肝功能、甲胎蛋白等指标一般可明确诊断,部分未明确可经病理确诊。手术切除是有症状的FNH治疗方法,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声像图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经手术和/或超声引导穿刺活检证实的8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声像图特征。结果:5例术前超声诊断为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2例诊断为肝内良性病变,结合CT、MRI等检查而考虑本病,l例误诊为小肝癌。总符合率为87.5%(7/8)。结论:超声对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合CT、MRI等检查有助于诊断,明确诊断有赖于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症患者的CT 及MRI影像学特征,其中行CT检查者5例,行MRI检查者7例.结果 12例中单发者11例,多发者1例.5例行CT检查者,平扫呈等密度者4例,呈低密度者1例.7例行MRI检查者,平扫呈长T1、长T2信号者共3例,呈等T1、等T2信号者共4例.7例中5例病灶中央可见星状长T1、长T2信号影.增强扫描动脉期,12例患者病灶周边实质均呈显著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周边实质强化减弱,中央星状疤痕呈延迟性强化.结论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