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2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采血方法的血常规检验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12月参与体检的68例受检者,分别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采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验,并对静脉血和末梢血的血常规检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静脉血和末梢血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存在差异,静脉血检测的白细胞低(P<0.05),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小板、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高(P<0.05)。结论不同采血方法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存在差异,建议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相关探讨。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接收的260例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1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末梢血采集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实验组患者采用静脉血采集的方法进行血常规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检查结果。结果实验组中患者血常规检测结果中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的结果远远高于对照组中患者的检测结果,两组差异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检测结果不同,可能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影响,在临床上使用静脉血采集来检测血常规,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血常规检查结果以及影响检查结果的因素。方法选择60例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平均值会因为血液样本放置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采集血液样本后0 min、2 h、4 h的检测结果两两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将血液样本保存于室温和冷藏之后进行检测,白细胞计数无明显差异(P>0.05),而血小板、红细胞以及血红蛋白计数差异显著(P<0.05)。结论患者的血常规检查结果与血液样本采集和保存方式以及放置时间有关,因此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验中静脉血、末梢血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接受体检的健康者120例,血常规检验均分别进行静脉血和末梢血采集血标本,比较两部位的血常规检测结果。结果两部位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检测值无明显差异(P>0.05),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血小板(PLT)、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检测值静脉血均低于末梢血,血红蛋白(Hb)高于末梢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中静脉采血优于末梢血,可作为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首选部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影响血液化验结果的原因.方法 将健康体检志愿者75名随机分为对照组1、对照组2、观察组1各25名.观察组1进行末梢血常规检测,对照组1进行静脉血常规检测,对照组2分别即刻进行血常规检测、血标本存放3h后和6h后进行血常规检测.比较3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及淋巴细胞数值.结果 观察组1白细胞、红细胞和淋巴细胞数值均高于对照组1,但观察组1血小板数目低于对照组1.对照组2血常规检测结果显示血标本存放时间越久,白细胞、红细胞数量有所下降,血小板及淋巴细胞数量有所上升.结论 采集不同部位的血液和血标本放置时间等会影响血液化验结果,在进行血液化验时需按照相关检测标准严格执行,以免出错.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和静脉血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本次研究中的90例血常规检验患者均选自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10月,45例观察组患者选择静脉血,45例对照组患者选择末梢血,两组患者均选择血细胞计数予以检测,而后对其应用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比对两组患者如下指标统计学意义产生,其中包含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红细胞压积、均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均血红蛋白体积水平和血小板和细胞百分比不同时间检测结果经比呈现出统计学意义,均血红蛋白总量、血红蛋白、红细胞和白细胞不同时间检测结果经比对未呈现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血常规检测过程中,末梢血和静脉血检测结果存在差异性,然而选择静脉血其检验结果正确性较高,静脉血需要在3h内对样本进行测定,从而将误差率予以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分析行血常规检查受检者分别采用静脉血检验和末梢血检验的检验结果。方法将我院接收的60例血常规检验者纳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前组施予受检者末梢血检验;后组施予受检者静脉血检验,检测互比两组受检者的RBC(红细胞)、HCT(红细胞比容)、MCV(红细胞平均体积)、MCHC(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WBC(白细胞)、PLT(血小板)和HGB等指标。结果参照组受检者的WBC、HCT和HGB较于研究组受检者的更高,P<0.05;两组的RBC、MCV、MCHC、PLT指标差异微小,P>0.05,但研究组更接近正常范围参考值。结论在实施血常规检验时分别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进行检验,静脉血检验的准确度相对更高,因此应作为临床血常规检验的优先选择,愿本研究可对临床血液检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体检者3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对两组体检者分别采用不同的采血方法对其进行采血,对照组的150例体检者采集末梢血,试验组的150例体检者采集静脉血。在两组体检者都采血完毕后,再通过利用专业的仪器来对两组体检者的血常规进行检测,从而对两组体检者的血常规的检验数据进行详细的对比。结果通过将两组受检者的血常规的检验结果进行比较得知,试验组体检者的各项血液相关指标即: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血色素等的检测结果比对照组体检者的各项血液指标明显要高,故两组的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检查结果会随着采血方法的不同而不同,经过对比分析得知静脉血采取的方法的检测稳定性明显高于末梢血采取方法 ,临床应用效果最好的血液采取方法,很值得推广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9.
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结果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取参加体检的人员共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末梢血采集,对照组给予静脉血采集,均用SYSMEXXS-800i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常规,并进行对比实验。结果两组白细胞、红细胞、红细胞比容、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等结果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采血方法产生的检测结果有很大差异性,应采用静脉血取代末梢血检测血常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血常规检验中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行血常规检验的18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采集静脉血与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并将检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对比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检验结果发现,静脉血中的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含量高于末梢血(P0.05),而白细胞(WBC)、红细胞平均体积(MCV)低于末梢血(P0.05),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压积(HCT)含量基本持平(P0.05)。结论:静脉血与末梢血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存在明显差异性,静脉血的检验指标更加明显,能够准确地反映受检者体内血液成分含量变化,建议在血常规检验中采集静脉血实施检测。  相似文献   

11.
12.
血库型白细胞过滤器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国产血库型白细胞过滤器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取保存期在6~10d的红细胞悬液进行白细胞过滤,检测过滤前后红细胞、白细胞计数,观察白细胞过滤和未过滤各300例患者中的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发生情况。结果红细胞悬液经过滤后,残余白细胞平均为4.2×106/L,白细胞清除率平均为99.95%,过滤前后白细胞含量有显著性差异(t=15.41,P<0.01),红细胞回收率平均为92.71%;红细胞悬液未过滤时临床发生FNHTR8.67%(26/300),白细胞过滤后,FNHTR降至0.67%(2/300);滤前及滤后1~6天内,红细胞悬液的上清游离血红蛋白和红细胞LDH差异无显著性变化。结论国产一次性白细胞过滤器可有效预防FNHT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静脉血与末梢血在使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中结果的稳定性。方法将近期于本院就诊的患者及健康体检人员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末梢血组采集指尖血,静脉血组采集静脉血,在0、10、30min分别进行检测,比较两组3次检测结果。结果末梢血组30min时白细胞、血小板检测结果与10min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0min时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静脉血组3个时间点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末梢血在血常规检测中结果受检测时间影响,而静脉血检测结果可重复性强,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回顾分析医院11年间临床用血情况,各种成分用血的使用量和比例,探讨输血科在临床用血管理中的作用,保证科学、合理用血.方法 对 2001 年 1 月至2011 年 12 月间医院临床用血量、用血成分比例、输血不良反应等资料进行回顾性数据分析.结果 医院临床成分用血比例不断增加,全血用量显著下降,从2006年到现在成分血使用率接近100%,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逐年下降.结论 输血科及时掌握、分析医院临床用血情况及其发展规律,严格执行输血制度,给临床提供科学合理用血措施,在临床推广成分用血、提高临床用血质量、安全输血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血液不合格的原因,以降低无偿献血报废率,减少血液浪费。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2月本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共计101 963份,应用速率法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不合格情况进行检验,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梅毒的阳性率进行检验,以计算不合格率。结果 101 963份血液标本中,共检测出不合格血液标本3996例,不合格率为3.92%,其中ALT的不合格率最高,为1.24%,抗-HIV不合格率最低,为0.34%。结论血液ALT不合格是无偿献血者血液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应在献血前加强对ALT的检测以降低血液不合格率,减少报废,从而减少血液浪费。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探究血液涂片细胞形态学联合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9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血常规检验患者共计105例,均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后予以血液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测,比较不同检测方法下血红蛋白、白细胞、红细胞检出率及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中粒细胞阳性检出率。结果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阳性率中,血红蛋白58.09%、白细胞68.57%、红细胞62.85%,血液涂片细胞形态学联合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阳性率中,血红蛋白80.95%、白细胞85.71%、红细胞82.85%,联合检测的检出率均高于单一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阳性检出率中,嗜酸性粒细胞47.61%、单核细胞45.71%、淋巴细胞38.09%、中粒细胞33.33%,血液涂片细胞形态学联合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阳性检出率中,嗜酸性粒细胞61.90%、单核细胞60.00%、淋巴细胞59.04%、中粒细胞50.47%,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阳性率均低于联合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液涂片细胞形态学联合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血常规检验中的结果相对准确,极大的避免了单一检测下误诊、漏诊可能性,可在临床实践中予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伊痛舒注射液的活血祛瘀作用。方法用肾上腺素加冷水游泳法制造急性血瘀证模型。结果伊痛舒注射液能明显降低血瘀大鼠的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还原黏度和血浆黏度,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有降低血栓长度、湿重和指数的趋势,而对血沉和红细胞压积无明显影响。结论伊痛舒注射液可改善血瘀状态的血液流变性,具有明显的活血祛瘀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血站脂肪血报废的原因,分析改善脂肪血报废的对策.方法 以广州血液中心的脂肪血报废情况为实证,通过描述性研究,分析2014、2015、2016年2月至7月该中心各种血液制品因脂肪血报废的数据.结果 2014、2015、2016三年全血制品的脂肪血率分别为4.38%、5.25%和5.46%,普通冰冻血浆脂肪血报废占全部报废的98.52%.结论 脂肪血报废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普通冰冻血浆,为提高对脂肪全血的利用,建议对脂肪全血的利用采取离心分离后进一步加工制备洗涤红细胞悬液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