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绿脓杆菌水中生存的非周期性变化观察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观察绿脓杆菌繁殖体和纤细状菌在水中的生存过程,以证实绿脓杆菌纤细状菌在自然界的普遍存在性及其生理意义。方法:将绿脓杆菌纤细状菌和繁殖体接种无营养成分的生理盐水和蒸馏水中,置于37℃和28℃,动态观察其形态变化过程及存活情况。结果:在水中,绿脓杆菌能出现纤细状态和短小状形态的交替,交替过程中大部分细菌死亡,少量细菌发生潜-生序性变化得以存活。  相似文献   

2.
不同生长形态绿脓杆菌胞外粘液多糖的含量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探讨不同形态录脓杆菌外粘多糖的含量及其对体外培养的肺癌细胞粘附能力的影响。方法在分离一株形态对培养温度敏感的绿脓杆菌基础上,提取潜生体与繁殖体粘液多糖,以干重比评价二者粘液多糖的含量;并测定其对体粘附的影响。结果潜生体胞外粘液多糖含量显著增加,同时其对体外培养细胞的也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悬浮床防治烧伤创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索悬浮床对烧伤创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防治效果。方法将台州医院2001年10月至2005年5月收治的219例重度以上烧伤病人分成两组,56例开始即使用悬浮床(Ⅰ组),另163例开始未使用(Ⅱ组);将Ⅱ组中及同期中轻度烧伤开始未睡悬浮床并出现创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28例患者也分成两组,14例改睡悬浮床(Ⅲ组),另14例未改睡(Ⅳ组)。观察Ⅰ组睡悬浮床期间及Ⅱ组对应时期的创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率和Ⅲ、Ⅳ组创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治疗2、5d有效率和清除率。结果Ⅰ组睡悬浮床期间及Ⅱ组对应时期的创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率分别为0%(056)和9.8%(16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创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治疗的2d有效率、清除率和5d有效率、清除率分别为78.6%(1114)、21.4%(314)、92.9%(1314)、71.4%(1014),Ⅳ组的2d有效率、清除率和5d有效率、清除率分别为28.6%(414)、7.1%(114)、50.0%(714)、21.4%(314),两组之间2d有效率和5d有效率、清除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悬浮床对烧伤创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4.
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PA)多重耐药指标。方法应用美国BD公司的Phoenix100药敏条(MIC法)检测5组121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四大类七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诊断效率评价其作为多重耐药指标的价值。结果本组121株菌,对七种抗菌药物(哌拉西林、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的多重耐药指标的有效率分别为93.39%,90.91%,89.26%,87.60%,86.78%,55.37%,59.50%。结论哌拉西林、庆大霉素作为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指标的有效率均很高,哌拉西林最高,最适于作为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指标。  相似文献   

5.
铜绿假单胞菌消毒剂耐药基因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llginosa,Pa)的耐消毒剂相关基因存在状况。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分离自湖北省襄樊地区住院病人的35株Pa菌对胺类(如新洁尔灭)、胍类(如洗必泰)耐药相关基因——qacE基因进行检测。结果 35株Pa菌中19株qacE基因阳性。Pa菌qacE基因携带率为54.3%。结论 多数所分离的Pa菌已携带耐消毒剂基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用两种方法建立家兔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模型,并根据病理学、影像学等指标进行评价、比较.方法 48只健康清洁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平均分成A、B、C、D4组,A组采用经皮气管穿刺法,B组采用经鼻喷雾吸入法,分别隔日接种铜绿假单胞菌反复感染家兔,C、D组施以无菌生理盐水分别作为穿刺对照组和吸入对照组.接种后隔日1次行胸部CT扫描.待家兔感染死亡后取肺脏进行病理学检查.从病理学、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等方面验证动物模型并对经皮气管穿刺法和经鼻喷雾吸入法两种建模方法进行比较评价.结果 (1)病理学指标:接种感染后早期死亡动物肺部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出血、结节样脓肿、实变表现,镜下可见肺组织内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灶状脓肿形成;感染死亡较晚动物的肺部实变逐渐减少,以局部肺不张、纤维增生、肉芽肿形成、淋巴细胞浸润为主要表现.(2)影像学指标:A、B两组胸部CT均表现为双侧多发斑片状模糊影,部分可见实变及脓肿灶.A组于接种后第5天CT影像上首先发现病变,B组接种后第7天发现病变.结论 使用经皮气管穿刺法和喷雾吸入法接种铜绿假单胞菌至新西兰兔肺部,均可成功建立兔铜绿假单胞菌急慢性病程演变的原发肺部感染模型;两种方法在可操作性、可控性、可适性等方面各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汕头地区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PA)的耐药情况及其机制。方法收集临床分离耐亚胺培南的PA共141株,PCR法检测包括KPC,SME,GES,PER和VEB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22.PSE酶基因。结果菌株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较低,未发现产KPC,SME,GES,PER和VEB型ESBLs,6株菌株产PSE酶。结论ESBLs并非汕头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多种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氨溴索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建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biofilm,BF)模型,探讨氨溴索对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成熟BF的结构影响.方法 平板培养法培养铜绿假单胞菌7 d,得到成熟BF,用扫描电镜(scannm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氨溴索对BF形态结构的影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结合BF图像结构分析软件(image structure analyer,ISA)对BF结构参数分析;荧光显微镜定性观察氨溴索对BF内活菌的作用,并测定氨溴索单独作用以及与环丙沙星联用后BF内活菌的荧光强度.结果 氨溴索作用后电镜观察可见BF被破坏,基质样物变稀疏,仅见少量散在细菌.ISA软件定量分析显示:2 mg/ml氨溴索作用后,BF厚度、平均扩散距离(average diffusion distance,ADD)和结构熵(textual entropy,TE)均减少(P<0.05);区域孔率(areal porosity,AP)增加(P<0.05).0.75 mg/ml氨溴索干预后,有同样趋势,但效应不如高浓度明显.用荧光显微镜定性观察,当氨溴索浓度大于0.49 mg/ml时,BF内活菌数减少.同时,氨溴索与环丙沙星存在协同作用(F=15.1,P<0.05),且随着氨溴索浓度升高,协同作用增强.结论 氨溴索可影响铜绿假单胞菌成熟BF形态结构,从而增强抗生素的杀菌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研究经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作用后,肺泡上皮细胞分泌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探讨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在感染性肺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体外诱导铜绿假单胞菌形成生物被膜,应用乙醇沉淀法提取细菌被膜并纯化;选用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株A549,采用ELISA法定量检测在铜绿假单胞生物被膜藻酸盐作用后上皮细胞上清液中炎症因子IL-1β、IL-6、IL-8和TNF-α的水平。结果: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藻酸盐作用后,A549细胞分泌IL-1β和TNF-α能力在48 h内持续升高,但IL-6和IL-8则在24 h达到高峰,此后下降。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能诱导A549细胞分泌IL-1β、IL-6、IL-8和TNF-α能力增强或一过性增强,可能与其诱导肺泡炎症,进而促进成纤维细胞活化、增殖及转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PaP1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确定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PaP1的形态大小、核酸类型、裂菌特性、最佳感染复数和一步生长曲线等基本生物学特性.方法对CsC1梯度离心纯化后的噬菌体PaP1颗粒进行电镜观察;提取PaP1基因组核酸,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其核酸类型;制备PaP1的单个噬斑,观察噬斑特点;按照感染复数(MOI)分别为0.000 1、0.001、0.01、0.1、1和10加入噬菌体纯培养液和宿主菌,37℃160 r/min培养3.5 h后测定噬菌体滴度;加入噬菌体及宿主菌使MOI=10,37℃温育15 min后进行一步生长实验,于0时刻和每隔10min取样50 μl测定上清中噬菌体滴度.结果PaP1噬菌体头部呈多面体立体对称,直径约70 nm ,无囊膜,有一个约60 nm长的尾;PaP1噬斑直径约2mm,圆形透明;当MOI为0.01时PaP1感染其宿主菌产生的子代噬菌体滴度最高;根据一步生长实验结果绘制出了一步生长曲线.结论PaP1属于肌尾科裂菌性噬菌体,其基因组为双链DNA分子;最佳感染复数为0.01,感染宿主菌的潜伏期是20 min,爆发期是40 min,平均爆发量约为65.  相似文献   

11.
穿心莲内酯对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穿心莲内酯对铜绿假单胞菌密度域值感应系统(QS系统)调控的毒力因子的影响。方法分别测定穿心莲内酯对铜绿假单胞菌生长曲线、绿脓菌素、胞外蛋白水解酶活性的影响,同时检测穿心莲内酯对QS系统双突变株PAOJP2蛋白水解酶活性的作用。结果穿心莲内酯组与对照组铜绿假单胞菌生长未表现出明显差异。12.5mg/ml穿心莲内酯能明显抑制绿脓菌素的分泌和胞外蛋白水解酶活性。穿心莲内酯对PAOJP2胞外蛋白水解酶无明显影响。结论穿心莲内酯可能通过抑制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因子产生而实现抗感染作用。  相似文献   

12.
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对某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变化趋势进行研究 ,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 14 6株铜绿假单胞菌选用 12种常用抗生素进行药敏实验 ,实验采用K B法按NCCLS标准进行。结果 亚胺培南、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哌拉西林 /三唑巴坦、头孢他啶对铜绿假单胞菌抗菌活性较强 ( >70 %) ,铜绿假单胞菌最敏感的抗生素为亚胺培南 ( 86 3 %)。抗菌作用较差的抗生素为头孢噻肟 ( 6 8%)、头孢曲松 ( 11 0 %)。结论 某院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离株和耐药率逐年上升 ,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本院在1a内不同标本中,分离到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以利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对分离到的253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本院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分离到的铜绿假单胞菌构成居第一位,并且对多种抗菌药物严重耐药。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PMQR)基因在铜绿假单胞菌中的流行状况并分析其与耐药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5-2007年临床分离到的212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通过PCR检测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qnrB、qnrS、qnrC、qnrD、aac(6’)-Ib-cr和qepA,并对阳性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分析。结果 212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10.8%(23/212)和19.3%(41/212)。qnrB、qnrS和aac(6’)-Ib-cr的阳性率分别为0.9%(2/212)、0.5%(1/212)和0.9%(2/212),qnrA、qnrC、qnrD、qepA未检出。4株PMQR基因阳性菌株中,仅1株对左氧氟沙星表现为耐药,其余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均表现为敏感。结论 2005-2007年间广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现象严重,该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中已携带有PMQR基因,且敏感菌株中也有该类基因存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铜绿假单胞菌的医院感染特征,推动医院感染耐药细菌的防治工作。方法 选取2005年1~8月该院经病原学及药敏试验证实为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且诊断为医院感染的临床病例作为分析对象,共63例,所有菌株均为对碳青霉烯类抗菌素“耐药”菌株。结果 在分离的63例中,61例为该院医院感染病例,2例为他院“输入”医院感染病例。同期共检出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90例,此类耐药菌株占同期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株的70%。63例均为下呼吸道感染病例,标本均为痰液及支气管灌洗液;其中耐亚胺培南有63例,耐美罗培南者49例,二者全部耐药49例。对其他常用抗菌素药物耐药情况如下:耐药程度低的药物分别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及头孢他定;耐药程度高的分别为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及哌拉西林;在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胞菌医院感染的临床因素中,发现广谱抗感染药物联合应用、高龄、住院时间较长、昏迷及纤维支气管镜操作、气管插管或切开及原有肺部的基础疾病等可能为此类感染发生的高危险因素。结论 医院感染中的耐碳青霉烯类的铜绿假单胞菌均为多重耐药菌,仅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及头孢他定等部分药物对这类细菌耐药程度低,可供临床治疗参考选择;其在医院内的发生与传播与多种因素有关,对该类感染一定要采取严格的隔离预防措施,积极控制,及时遏止其在医院内的传播和流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相关耐药基因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方法采用MicroScan40微生物全自动鉴定系统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的耐药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β-内酰胺酶基因型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型。结果 32株铜绿假单胞菌除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分别为75.9%和93.1%外,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为100%。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检出30株(93.7%),aac(3)-Ⅰ、aac(3)-Ⅱ、aac(6)-Ⅰ、aac(6)-Ⅱ、ant(3)-Ⅰ和ant(2)-Ⅰ基因阳性率分别为9.3%、90.6%、12.5%、90.6%、90.6%和0,检出β-内酰胺酶基因28株(87.5%),TEM、DHA、OXA和IMP基因阳性率分别为62.5%、43.7、21.8%和3.1%,未检出VIM、SHV和CTX-M-9,检出OprD2基因缺失23株(71.8%)。结论广州地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多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β-内酰胺酶基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我院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临床预防感染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收集本院2011-2013年间各临床科室送检的标本,按常规方法对其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后,采用BD PHOENIX-10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K-B法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药敏试验结果判定标准按2012年版《抗微生物学药物敏感性试验执行标准》规定执行。结果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为4.26%。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较高,应加强药敏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钦州市桶装饮用水铜绿假单胞菌污染状况,为保障饮水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钦州市各经销商购买未开封的桶装水作为监测组,在不同场所中选定261台饮水机,并分别采集经饮水机冷水口、未经饮水机的桶装水作为对照组,进行饮水机加热试验,同时开展问卷调查,按照GB 4789.3-2016、GB 8538-2016分别检测大肠菌群和铜绿假单胞菌。结果 监测组和对照组样品均未检出大肠菌群,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分别为0(0/50)、26.4%(69/261),对照组不同场合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清洗时间、不同换水频次、不同加热温度,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钦州市桶装饮用水使用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铜绿假单胞菌污染和二次污染,存在饮水安全隐患。建议加强宣传教育,正确使用饮水机,完善相关法规、加大监管等以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9.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医院内获得性感染致病菌,其耐药性强,耐药谱广。亚胺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近年来治疗铜绿假单胞菌疗效较好的药物,但随着临床的广泛应用,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等产生了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有β-内酰胺酶的水解、外膜通透性降低和主动外排系统的排出等,这些耐药机制之间相互协同作用而产生高度耐药。针对这些耐药机制,开发活性更高、安全性更好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显得极为迫切。本文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徐丹斌  张大权  林津 《西部医学》2012,24(8):1611-1612
目的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院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0年11月住院的100位患者痰培养检出的铜绿假单胞菌,用法国梅里埃微生物检测系统进行检测。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和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最高,均达到100%,其次是复方磺胺甲基异噁唑(99%)、头孢呋辛钠(98%)、庆大霉素(33.3%)。结论临床医生应根据流行病学及微生物实验室提供的药敏实验结果选择敏感药物,并根据其指导正确的经验性治疗,有效控制感染,减少耐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