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崎病(KD)又称为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日本流行期间四岁以内儿童发病率172—194/10万。表现为发热超过五天,皮疹、淋巴结肿大、粘膜变化,肢端硬肿,脱皮,后期合并冠状动脉扩张等。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伴有淀粉酶异常的川崎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获得性弓形虫病合并川崎病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获得性弓形虫病与川崎病(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同时为一小儿罹患,国内尚未见报道,我院最近收治一例,现报道如下。 患儿男,1(10/12)岁,赣州市人。因发热7天,左颈淋巴结肿痛6天入院、患儿无诱因,于入院前7天起发热,体温39℃~40.5℃,第二天发现左颈部一包  相似文献   

3.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简称 MLNS),其临床特征为发热、皮疹、粘膜弥漫性潮红、球结膜充血、颈淋巴结肿大、手足硬肿和指趾端特异性脱屑,偶有关节痛。系1967年由日本川崎首先报道又名川崎病(KawosakiDisease),引起各国重视。近年来,我国各地亦相继有报道,说明本症并非罕见。现将我们所见3例并结合文献报道如下(附表)。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又称为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其病因不明,目前认为是感染病原触发的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劲部淋巴结肿大,眼结膜充血,口唇鲜红皲裂,杨梅舌,指趾硬肿膜状脱屑。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葡萄球菌皮肤烫伤样综合征并发川崎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杨清玲  徐佩茹 《新疆医学》2000,30(4):300-301
川崎病并发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是导致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现将我科近日收治的2例病例报告如下。病例摘要例1 患儿女,1岁,汉族。发热4天伴全身红斑2天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9.9℃,全身皮肤弥慢性红斑,手掌及足底最为明显,左侧颌下淋巴结肿大约2.0×1.0cm~2,质中活动,球结膜充血,口唇充血干裂,舌乳头,咽部弥漫性充血,血白细胞11.9×  相似文献   

6.
沈玲云 《浙江实用医学》2012,17(5):371-372,385
目的探讨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免疫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转归。方法回顾性总结13例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并发CAL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中男9例,女4例,男女比例2.25:1,年龄4个月~11岁,平均(2.82±2.24)岁。临床表现:急性期持续发热时间长,口唇皲裂、杨梅舌(92.3%),眼结膜充血(92.3%),皮疹(76.9%),手足硬肿(76.9%),指(趾)端脱皮(84.6%),颈淋巴结肿大(84.6%)。实验室检查:血CRP、外周血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血沉明显升高,血红蛋白、白蛋白降低。本组发生轻度CAL4例(30.8%),中度CAL4例(30.8%),重度CAL5例(38.5%),未恢复7例(53.8%)。结论 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并发CAL病例,发热持续时间长,临床症状典型,发生CAL程度更严重,预后较差。本病急性期继续予以IVIG治疗及激素冲击治疗,并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7.
川崎氏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发热性疾病,好发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本病主要临床特点有发热,皮肤粘膜皮疹、手足硬肿、颈部淋巴结肿大等。本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急性期约2周,现报告川崎氏病复发一例。患儿李某某,男,16个月,住院号:98920,主诉:发烧、全身皮肤皮疹4天。体格检查:发育营养中等,神志清晰,体温  相似文献   

8.
韩云坤 《吉林医学》2007,28(5):699-700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1967年川崎首先报道,其属于一种急性发热性、多系统性的儿童疾病,目前病因不明,好发于婴幼儿.临床表现为发热伴皮疹、球结膜及口腔黏膜充血、淋巴结肿大、指趾末端肿胀和膜状脱皮等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提高对川崎病并发胰腺炎临床诊断特点的认识。方法 报道1例川崎病合并胰腺炎患儿的诊治过程,并综合回顾文献。结果 男性,4岁,因“颈部肿块、腹痛、呕吐”入院。入院后出现发热、皮疹、结膜充血、指端脱皮,查体淋巴结肿大、杨梅舌,诊断为川崎病;有腹痛、呕吐表现,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血脂肪酶水平明显升高,且腹部B超提示胰腺肿大,诊断胰腺炎。回顾文献,包括本例共11例,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3~18岁。1例患儿胰腺炎的表现早于川崎病出现;4例晚于川崎病;其余6例患儿入院时同时具有川崎病、胰腺炎表现。结论 川崎病并发胰腺炎临床上非常少见。在川崎病的整个诊疗过程中,尤其是发病2个月内的患儿,如有腹痛、呕吐、黄疸等表现,需警惕并发胰腺炎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川崎病并发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病儿的特点。方法总结我院2009年11月—2010年4月收治的3例川崎病并发MAS病儿的临床特点,并对文献报道17例川崎病并发MAS病儿进行分析。结果 20例川崎病并发MAS病儿,男14例,女6例;年龄为1~11岁,平均(5.35±3.66)岁;临床特征主要有持续发热、肝脾大、血细胞减少、凝血功能障碍、肝酶升高、高三酰甘油血症、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血清铁蛋白增高,骨髓细胞学检查找到噬血细胞。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20例病儿除1例放弃治疗,其余均存活。结论 MAS是川崎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病情凶险,早期合理的治疗可改善川崎病并发MAS病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IS)是幼儿一种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结缔组织病。临床特点为急性持续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最明显的是冠状动脉病变,可导致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破裂等致死性疾病。我院从2002年6月 ̄2005年6月共收治20例,现将临床观察及护理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7岁,入院时病程为4 ̄10天。症状:20例均持续发热,体温39℃以上,结膜、咽充血,唇红,干裂。17例有荨麻疹,16例手足红肿痛,9例颈部颌下单个淋巴结肿大,8例白细胞及血小板总数升高,2例心脏…  相似文献   

12.
赵昌仁  林纯福 《吉林医学》2003,24(6):564-564
川崎病较少见,易侵犯心脏、中枢神经系统,如延误诊断,出现并发症影响预后。我院于2001年发现川崎病1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男:2岁,因发热1周呈弛张热、嗜睡、双侧球结膜充血、唇干、口唇皲裂,双侧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半月后出现指端与甲床交界处片状膜样脱皮,心率(80次/min),心音低钝,无肝脏肿大。1.2辅助检查:血WBC4.3×109/L,血沉20mm,EKG窦性心动过速,先后做3次心脏彩超均正常。Plt500×109/L,经治疗2月后降至300×109/L。1.3诊断标准:1984年日本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研究小组制定出6条标准[1]:①原因不明发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不典型川崎病发病情况,总结不典型川崎病诊断和治疗及早期使用IVIG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总结市妇幼保健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8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心脏彩超对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价值。结果:(1)不典型川崎病不足典型川崎病6项临床表现中的5项,只有其中3~4项,除发热外,以口唇干红、双眼球结合膜充血较为常见,而颈淋巴结肿大及手足硬肿、指(趾)端脱皮出现率低。(2)早期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低,预后好。结论:川崎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极大地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正>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简称 MCLS)是川崎于1961年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的。又称川崎病。目前认为其本质是一种血管炎。在病因学上主要是多种抗原刺激机体后引起Arthus反应,属第三型(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临床上以持续性发热(可达1~2周之久)、皮肤发疹、粘膜弥漫性泛红颈淋巴结肿大、眼结膜充血、手足硬肿和最后以指趾  相似文献   

15.
<正>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其病理改变为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婴幼儿高发。典型川崎病不难诊断,但近年来不典型川崎病增加,极易造成误诊及漏诊。我院近年来有9例误诊病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9例患儿,男6例,女3例;年龄10个月~4岁5例。5岁2例,7岁2例,从发热至确诊时间为6~15 d。临床表现:9例均有发热,7例有口唇潮红、结膜充血(非化脓性);6例出现皮疹;4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杨梅舌;5例出现手足硬肿、指趾端膜状脱皮;2例肛周发红且伴有糠皮样脱屑;1例恢复期手指大片样脱皮;6例胸片示肺炎改变。血常规wBC在(12~17.1)×10~9/L之间,分类以淋巴细  相似文献   

16.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而得名,是一种以急性 发热、皮肤损害和淋巴结肿大为临床特点的全身血管炎症,以5 岁以内的婴幼儿发病为主,男孩多见,男女发病比例为2-3:1.  相似文献   

17.
卢莲 《吉林医学》2012,33(21):4613-4614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对48例川崎病住院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典型川崎病40例,非典型川崎病8例。10 d内确诊的42例,10 d后确诊的5例,有冠状动脉扩张8例,冠状动脉瘤1例。结论:典型病例有发热、球结膜充血、口唇皲裂潮红、杨梅舌、皮疹、指(趾)端硬肿,肛周脱皮;发热为最早、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发病早期可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少数可并发心、脑、肾等多器官功能损害。早做诊断及时治疗,防止冠状动脉病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本文21例川崎病分析揭示:川崎病以持续发热5日以上,结膜充血,口咽变化,手足硬肿,掌跖发红及恢复期指端膜状脱皮,躯干部多形红斑及颈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特征。它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性疾病,常侵犯冠状动脉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治疗以抗凝药物阿斯匹林为主。  相似文献   

19.
钱胜  刘波 《吉林医学》2015,(1):47-48
目的:通过试验对比探究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例患有小儿川崎病的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及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患儿的发热、黏膜充血、手足硬肿、淋巴结肿大等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静脉注射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良好,明显好于单纯常规治疗,建议临床广泛应用此法治疗小儿川崎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收治不完全川崎病患儿23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选择典型川崎病患儿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本组23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表现为发热(23/23)例;眼结膜充血(17/23)例;口唇潮红干裂(19/23)例;指(趾)端脱皮(12/23)例,手足硬肿(9/23)例;颈淋巴结肿大(4/23)例;皮疹(4/23)例。两组患儿血小板(Pt)、外周血白细胞(WB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红细胞沉降率(ESR)及C反应蛋白(CRP),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3例患者经治疗后,于0.5~4天发热均消退,患儿住院时间10~15天,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冠状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不完全川崎病患儿早期由于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容易漏诊或误诊,但早期实验室检查各指标与KD症状相同,因此,可作为诊断的重要指标引起临床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