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研究四种不同固定液固定小鼠视网膜石蜡切片的效果。方法 将取自6只正常C57/BL6J小鼠的12只眼球,随机分成4组(n=3),置于四种不同的眼球固定液中固定过夜,A组为改良固定液,B组为40g·L-1多聚甲醛固定液,C组为Kolmer固定液,D组为Boun固定液,然后按照常规石蜡切片步骤进行标本制作,行HE染色,比较固定和染色效果,同时进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的比较研究。结果 大体观察A组、D组眼球形态饱满不变形,B组、C组眼球有皱缩变形现象。HE染色示,A组标本视网膜细胞排列紧密,各层结构清晰完整,色泽艳丽;B组、C组和D组标本视网膜均有变形、分离等现象。免疫荧光染色示,A组标本视网膜水平细胞和双极细胞显示效果良好,但是无法有效标记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而B组标本视网膜可以清晰标记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结论 改良眼球固定液固定效果优于其他三种固定液,对水平细胞和双极细胞的相关研究较适用,而对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相关研究不适合。  相似文献   

2.
三种不同固定液对豚鼠眼球的固定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过碘酸雪夫氏(Periodic Acid-Schiff, PAS)染色法比较4%多聚甲醛固定液、4%戊二醛固定液和Davidson 固定液固定豚鼠眼球的固定效果,筛选最佳眼球固定液和固定时间。

方法: 取正常豚鼠眼球分6组,每组5只,I组眼球放入4%多聚甲醛固定液固定24h、Ⅱ组眼球放入4%戊二醛固定液固定24h; Ⅲ~V组眼球放入Davidson 固定液分别固定3、6、24h; Ⅵ组眼球在Davidson 固定液中固定3h后转移到10%中性甲醛中再固定48h。常规制片、PAS染色、显微镜观察,比较不同固定方法对组织的固定效果。

结果:Davidson 固定液固定3h的固定效果最为理想,Davidson 固定液固定3h后转移到10%中性甲醛再固定48h的固定效果与Davidson 固定液固定3h的固定效果接近,这两组固定液固定的眼球切片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整齐。

结论: Davidson固定液对豚鼠眼球的固定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两种固定液,豚鼠眼球用Davidson 固定液固定后,可将其转移到中性甲醛中长期保存,其固定效果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3.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不放液手术的效果分析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雅臻  张晓光 《眼科研究》1999,17(4):296-298
目的 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不放液手术的效果和影响视网膜下液吸收,视网膜复位的因素。方法 126例RRD采用视网膜冷凝,巩膜不扎,外加压,不放液的手术方法。结果 1次手术后119眼视网膜完全复位,2眼再次不放液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总复位率为93.1%,SRF术后24h吸收37眼,7天内吸收101眼,术后视力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张晓光  冀致敏 《眼科研究》1992,10(3):182-185
用高效液相色谱测量20例网脱患者网膜下液及静脉血清中视黄醇含量,结果表明:网脱患者血清视黄醇含量为23.36ng/ml±4.16ng/ml,与正常人平均含量(19.59±1.29ng/ml)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网膜下液视黄醇含量明显低于血清含量,约为血清含量的1/4~1/5。视黄醇含量变化与网膜裂孔大小,网脱范围及PVR 形成有关,与病程无关。视网膜色素上皮变性很可能是网膜格子样变性甚致引起网脱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视网膜冷凝复位术与组织氧自由基水平的关系。方法 对 2 1例复发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视网膜下液 (SRF)内丙二醛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复发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 SRF中丙二醛水平为 1.78± 0 .6 5 mm ol/L ;高于同期原发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 SRF;二者 SRF丙二醛水平均显著低于自身血清。结论 视网膜冷凝复位术可造成组织周围氧自由基的增加 ,对视网膜细胞的功能可产生一定程度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下液细胞形态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8例孔源性檀网膜脱离视网膜下液(SRF)样本,经细胞收集制片及巴氏染色,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发现有6种形态的细胞;对4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SRF细胞进行透射电镜制片,在透射电镜下发现有7种类型细胞,井对各种细脑的超微结构变化进行了描述,讨论了这些细胞在增殖性玻璃体现网膜病变(PVR)形成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4,10:86-88)  相似文献   

8.
林海江  赵青 《眼科研究》1993,11(2):116-118
分别采用蛋白结合法、放射免疫法测定22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视网膜下液、外周血中cAMP、cGMP的含量。发现视网膜下液中,cAMP含量高于血浆;cGMP含量低于血浆。提示cAMP含量升高、cGMP含量降低可能抑制了视网膜色素层对视网膜下液的吸收。在行视网膜脱离手术封闭裂孔同时辅以cAMP拮抗剂,是否有利于视网膜下液的吸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10.
视网膜脱离手术中抽取视网膜下液测定载脂蛋白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2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人视网膜下液及血液中载脂蛋白E,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进行了测定了。结果表明SRF中apoE的含量与视网膜脱离的范围密切相关。SRF中apoE与血液中apoE水平不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药益气明目口服液对实验性视网膜光损伤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Sprague-Dawley大鼠54只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光损伤模型组、益气明目口服液组。采用绿色荧光灯(Lux为1900±106.9)24h持续光照射建立大鼠视网膜急性光损伤模型,光照前分别采用等量蒸馏水和益气明目口服液灌胃治疗7d。光照后6d,观察视网膜电图的改变,检测视网膜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并进行视网膜透视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的组织学观察。结果:光损伤后6d,益气明目口服液对实验大鼠视网膜光损伤后ERGa波及b波振幅的降低均有保护作用,益气明目口服液组视网膜中SOD的活性高于光损伤模型组(P<0.01),而MDA的含量则低于光损伤模型组(P<0.01);通过视网膜透视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的组织学观察,益气明目口服液组的病理组织学损害较光损伤模型组明显减轻。结论:益气明目口服液是一种治疗视网膜光损害性疾病的有效中药复方制剂。  相似文献   

12.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不良反应1047例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中的不良反应。方法 对1047例的FFA中出现不良反应的93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就其发生时间、种类、与年龄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047例FFA中出现不良反应者93例,占8.88%。其中发生时间在21~60秒者发生率最高,共65例,占69.89%;年龄发生在21~50岁者较多,共73例,占78.49%;胃肠道反应、心血管反应、变态反应3种反应中,以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最高,共64例,占68.8l%,最严重者是心血管反应中的休克现象。结论 FFA严重的不良反应报道逐年增多,因此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时刻做好急救的各项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OCT与FFA/ICGA研究Stargardt病黄斑区组织结构的变化以及对视网膜功能的影响,探讨OCT与FFA/ICGA在该病研究中的价值。方法对7例(14只眼)Stargardt病患者进行FFA/ICGA检查,利用OCT观察黄斑部结构改变,测量黄斑中心凹的厚度、黄斑容积及黄斑6mm平均容积,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targardt病患眼视力低下,OCT观察Stargardt病患者黄斑区神经上皮层结构紊乱、变薄。中心凹厚度、黄斑容积及黄斑6mm平均容积与正常人有显著性差异。FFA表现为横椭圆形强透见荧光,部分合并有暗脉络膜背景荧光。ICGA则显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不同程度萎缩。黄斑中心凹厚度、黄斑容积与矫正视力成正相关。结论OCT与FFA/ICGA均可观察Stargardt病患者黄斑区组织结构的变化,对测患者的视网膜功能变化、对Stargardt病的诊断与病理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活动性眼弓形虫病(OT)的临床表现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的同步检查图像特征。方法 除临床检查外,对21例33眼活动性眼OT患者行眼底彩色照相,FFA和ICGA检查及血清抗体(单疱病毒、巨细胞病毒及抗弓形虫抗体)检测。结果 初诊5例为后部葡萄膜炎,16例为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脉络膜炎,但血清抗弓形虫抗体阳性。22眼见黄斑区瘢痕样改变,15眼瘢痕周围可见小片状出血。19眼FFA和ICGA均发现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结论 可致盲的活动性眼弓形虫病之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眼弓形虫感染可能是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病因之一,免疫因素可能参与了其发病过程;FFA和ICGA同步检查可增加CNV的检出率,给激光治疗提供定位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超声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在葡萄膜转移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9例(9只眼)葡萄膜转移癌病例的超声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检查结果进行同顾性分析,其中8例脉络膜转移癌,1例虹膜转移癌。结果 脉络膜转移癌者A超扫描为中-高强度反射且波峰不规则;B超检查为眼球后极部或视盘周围呈扁平状隆起的内回声不均病灶并伴有病灶周围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眼底血管造影早期表现为无脉络膜背景荧光的暗区,而后逐渐显现斑点状高荧光,晚期荧光融合增强呈斑驳样。虹膜转移癌者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可见虹膜实质层的广泛增厚隆起,边缘较整齐,内回声较均匀呈中等强度。结论 超声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在葡萄膜转移癌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对于不典型病例,与其他脉络膜占位性病变难区分的时候,应注意其眼底典型的表现以及影像学的特点,减少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16.
眼挫伤后脉络膜病变FFA及ICGA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荧光素和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了解眼挫伤后脉络膜血管的病变。方法 应用德国Heidelberg共焦激光扫描眼底血管造影技术对眼挫伤患者16例(17眼)进行荧光素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观察脉络膜血管的异常变化。结果 17眼中,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显示视网膜血管充盈时间和血管形态大致正常,显示高网膜渗漏5眼。眼底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显示局限性脉络膜充盈延迟16眼、血管扩张5眼、荧光遮蔽2眼及吲哚青绿渗漏8眼。结论 由于脉络膜血管主要供应视膜外层,因此外伤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对视功能影响很大,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提供了对各种程度脉络膜血管损害的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病理性近视(PM)黄斑出血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对病理性近视黄斑出血28例(31只眼)进行FFA、ICGA及OCT检查,并对比分析其检查图像。结果单纯型出血15只眼(48.4%),FFA表现:出血部位遮蔽荧光,其中8只眼(53.5%)可见漆样裂纹透见荧光;ICGA表现:造影期间出血部位为淡的低荧光,晚期均可见漆样裂纹性条状低荧光;OCT表现:9只眼(60%)在神经上皮层下和4只眼(26.7%)在色素上皮(RPE)下可见中高反射光团,周围神经上皮无水肿增厚,其下脉络膜光带连续,其中2只眼(13.3%)OCT无明显改变;新生血管(CNV)型出血16只眼(51.6%),FFA表现:14只眼(87.5%)为典型性CNV,2只眼(12.5%)为隐匿性CNV;ICGA表现:14只眼(87.5%)为焦点状CNV,无明显染料渗漏,2只眼(12.5%)未见CNV改变;OCT表现:14只眼(87.5%)为RPE光带断裂,RPE上梭形或类圆形中、高反射光团,2只眼(12.5%)为RPE层断裂伴不规则增厚中高反射信号,神经上皮层均增厚水肿。结论病理性近视黄斑出血分为单纯型和新生血管型,新生血管多表现为典型CNV,不同类型的出血其FFA、ICGA、OCT的改变各具特征,合理选择检查方法可提高诊断率,节省费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观察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兔眼植入术后视网膜光凝参数及效果,为临床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网膜光凝提供参考.方法 健康成年青紫蓝兔6只6只眼,2只眼植入ZM900型人工晶状体,2只眼植入Rezoom人工晶状体,2只眼作为对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两周,行视网膜光凝.于光凝术后1h,24 h,1周,4周分别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视网膜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分别观察激光斑处荧光素渗漏情况和光凝后视网膜组织变化情况.结果 ZM900组200μm光凝斑,平均能量(200.6±14.31) mW; 500 μm光凝斑,平均能量(219.2±3.93) mW; Rezoom组200 μm光凝斑,平均能量(203.6±9.77) mW,500 μm光凝斑平均能量(206.0±9.19) mW;对照组200μm光凝斑平均能量(116.2±14.99) mW,500μm平均能量(133.5±4.78) mW.两种多焦点人工晶状体200 μm和500 μm光凝斑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两种直径的光凝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组激光能量大于对照组.所有组在光凝后1h、24 h、1周、4周,相同观察时间点内,光凝斑在眼底彩照和FFA中表现基本相同.OCT表现:ZM900组和Rezoom组在光凝后24h,光凝斑处神经纤维层增厚,光斑旁伴有明显的神经上皮脱离,而对照组光斑旁并未出现明显的神经上皮脱离.结论 折射型和衍射型人工晶状体都可以顺利完成视网膜光凝,但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目视观察光凝斑强度可能造成光凝过度,建议对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患者进行治疗时适当减小光凝强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黄斑水肿FFA与OCT的应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对70例135眼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行中心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直接检眼镜、裂隙灯显微镜联合+90D前置镜散瞳眼底检查、散瞳眼底彩色照相、相干光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并将相干光断层扫描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结果比较分析。结果:轻度水肿时,FFA表现异常56眼,OCT表现异常68眼(P=0.0009);FFA表现正常12眼中,其OCT检查有10眼为海绵样改变;FFA表现为囊样型的,其OCT表现为囊样型占46.7%。结论:FFA,OCT联合应用于诊断糖尿病性黄斑水肿,而OCT作为临床随访DME是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早期应用有优势。  相似文献   

20.
Purpos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whether exercise affects the stereometric parameters representing optic nerve head (ONH) topography. Methods: ONH topography, intraocular pressure (IOP) and blood pressure of 30 healthy volunteers were monitored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dynamic exercise raising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by a minimum of 30 mmHg. Change in the stereometric ONH parameters was calculated. Results: IOP decreased and blood pressure increased during exercise, resulting in an increase in mean ocular perfusion pressure. Exercise wa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 in variance in 17 of the 18 stereometric ONH parameters. The increase in varia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eight parameters, including rim area, cup/disc area ratio and cup shape measure.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hange in image quality. The absolute change from baseline in rim area, cup area, cup/disc area ratio, rim/disc area ratio and rim volume showe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rrelation with change in mean ocular perfusion pressure. Conclusions: Exercise increases variability in stereometric ONH parameters. To avoid increased variance in the stereometric parameters, ONH imaging should be performed after allowing sufficient time to re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