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3 毫秒
1.
目的:观察基因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化疗所至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研究,21例接受GP或GC方案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化疗后,当血小板下降至≤50×10^9/L时,治疗周期给予rhIL-11 50μg·kg^-1·d-1,皮下注射,连续用药,当血小板≥100×10^9/L,停药;对照周期单纯用化疗,两个周期化疗结束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周期血小板最低值为(30.58±10.10)×10^9/L,对照周期为(20.36±9.21)109/L(P〈0.005);血小板恢复至100×10^9/L的时间,治疗周期为3.34天±2.61天,对照周期为5.19天±2.34天(P〈0.005)。治疗周期没有患者出现出血倾向,没有输注血小板,对照周期有6例出现全身皮肤散在出血点,6例输注血小板。不良反应主要是轻度水肿、乏力及感冒样症状等。结论:基因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化疗所至的血小板减少症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lL-11,吉巨芬)治疗吉西他滨引起肿瘤患者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开放性、非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按NCI—CTC毒性分级标准对含吉西他滨化疗后血小板减少者(即〈100×10^9/L)进行观察治疗,治疗组给予rhlL-1150μg/(kg·d),皮下注射,连续给药2~14d或至血小板〉100×10^9/L时停药;治疗过程中如血小板≤30×10^9/L或有出血倾向时,给予血小板输注。随机选择未使用rhlL-11的化疗后血小板减少者作为平行对照,观察28d。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血小板升至≥100×10^9/L中位时间4-四分位数间距为(5.0±3.0)d;而对照组为(9.5±5.0)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中血小板输注次数为2次,对照组为9次,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9)。rh1L-11不良反应主要为:乏力、水肿、结膜充血、注射部位红肿、肌肉、关节痛、头痛、心动过速、发热、胸闷等,多为Ⅰ~Ⅱ级,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rhlL-11治疗吉西他滨所致血小板减少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安全应用吉西他滨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血小板计数的相关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夹心ELISA法)和血小板计数方法检测141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及39例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血清VEGF水平和血小板计数,分析影响因素和相关性。[结果]141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583.46±347.97pg/ml)和血小板计数(343.83×10^9±153.08×10^9/L)显著高于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血清VEGF水平(271.68±117.29pg/m1)和血小板计数(192.23×10^9±60.34×10^9/L)(P=0.00);手术和临床分期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及血小板计数的因素;结直肠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密切相关(r=0.786,P=0.00)。[结论]血清VEGF水平必须结合血小板计数才能准确评价结直肠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一直被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和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甚至在一些良性疾患中也有应用,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造血干细胞的动员也同样被广泛应用。由于移植过程中的高风险,任何能够增加造血干细胞的回收率和简化造血干细胞采集的方法都有望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功率。因此本文研究旨在观察提前给予粒系集落刺激因子(在白细胞介于1×10^9-2×10^9/L时),是否影响干细胞采集的数量和患者感染、发热的发生率。方法:对70例恶性肿瘤患者按随机单双号顺序进入A组和B组。全部患者给予环磷酰胺4 g/m2化疗,分别在白细胞≤1×10^9/L后(A组)和介于1×10^9-2×10^9/L(B组)时,皮下注射粒系集落刺激因子(惠尔血)5μg/kg。在白细胞回升至2×10^9/L以上时,分2-3次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同时计数单个核细胞和CD34+细胞数量。结果:A组采集单个核细胞数量平均为4.34×10^8/kg;B组为3.8×10^8/kg(P〉0.75)。CD34+细胞A组为2.62×10^6/kg;B组为2.97×10^6/kg(P〉0.9)。感染、发热的发生率A组为18/33;B组为8/35(P〈0.01)。结论:提前给予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不会影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数量,而发热和感染的发生率却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5.
20例恶性肿瘤放、化疗后IV度白细胞下降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治疗IV度白细胞下降的方法。方法:及时足量应用粒细胞生长因子G-CSF及血小板生长因子IL-11,防治感染性休克,慎用退热药物,以防出汗过多。结果:20例患者中19例存活,1例死亡。结论:白细胞多在3~7天内升至4.0×109/L,血小板多在3~5天内升至50×109/L。  相似文献   

6.
1病例报告 患儿,女,2岁,因间断头痛、呕吐一个月,加重5天入院.查体:体温36.5℃,呼吸26次/分.心率95次/分.神清反应可,颈亢(+),神经系统检金(-)既往体健.否认外伤史。实验室检查:WBC:11.1×10^9/L,N50%,RBC:3.97×10^12/L,HGB:J03g/L。[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72岁,于2005年4月26日收住他院。患者于2000年8月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周身乏力,间断发热,T38~39℃,伴寒战,化验血常规示WBC增高,PLT降低,未予重视。至2004年WBC最高60×10^9/L,分类不详,PLT最低10×10^9/L,B超:脾大。曾作骨穿未确诊。2004年7月再次行骨穿,考虑慢性白血病,7月9日查bcr/abl融合基因阴性,未予确诊。2005年3月出现皮肤瘀点、瘀斑,外周血WBC分类:原始粒细胞6%,早幼粒细胞1%,中幼粒细胞6%,晚幼粒细胞4%,中性杆状核粒细胞7%,中性分叶核粒细胞61%,单核细胞11%,淋巴细胞4%,单核细胞绝对值计数3.19×10^9/L。  相似文献   

8.
患儿,女,8岁。2006年7月20日因周身乏力、纳差两月余于我院就诊。查体:低热37.5℃,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咽红、双侧扁桃腺Ⅰ度肿大,双肺呼吸音清,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无关节骨骼疼痛。查血象:Hb101g/L,RBC3.25×10^12/L,WBC12.1×10^9/L(白细胞分类:N0.75,L0.15,M0.10),PLT113×10^9/L;可见含Auer小体的幼稚细胞0~2个/百个白细胞。遂收入院,查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粒系44%,红系23.5%,淋系21%,浆细胞3%;[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自身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治疗实体瘤的临床报道较多,发展迅速。本报告307医院肿瘤科于1994年3月至1995年9月期间采用强烈化疗结合PBSCT治疗小细胞肺癌10例,男性9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44.9岁,均为经过常规治疗失败后进行强烈化疗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用化疗1例,G—CSF1例,G—CSF 化疗3例,硫酸葡聚糖 G-CSF2例,单纯硫酸葡聚糖3例。干细胞采集2次3例,1次7例。2例患采集干细胞数较多,单个核细胞数分别为1×10^8/kg和0.6×10^8/kg,CFU—GM分别为0.4×10^6/kg和0.15×10^6/kg。经卡铂1500mg,VP—161000mg,阿霉素120mg化疗后患1例PR,1例至今无复发,这2例患白细胞下降最低点分别为0.2×10^9/kg和0.4×10^9/kg。血小板下降最低点均为4×10^9/L,达到移植水平,目前均存活。另8例患中,肿瘤PR4例,无变化4例,这8例患骨髓抑制也十分明显,6例白细胞下降Ⅳ度,6例血小板下降Ⅳ度。其他尚有消化道反应、脱发等反应,由于精心护理,无治疗引起死亡发生。作认为,小细胞肺癌对化疗、放疗均十分敏感,是PBSCT的适应症,但要考虑病期,身体状况,治疗方案等因素,而且这一治疗方法要求层流无菌病房,治疗费用也相当昂贵,固此强烈化疗结合PBSCT目前仍处于临床研究探索阶段。作对PBSCT的优点和今后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肝癌切除合并脾脏切除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3月至2006年1月我科收治的12例患者,分析手术前后肝功能和血小板、白细胞变化情况。结果术后3d患者白细胞由术前的(3.2±1.7)×10^9/L升至(13.5±5.3)×10^9/L,血小板由(52.6±23.7)×10^9/L升至(245.3±94.6)×10^9/L,脾功能亢进消失,肝脏功能术后1周也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肝癌切除合并脾脏切除是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化疗后重度血小板减少症(≤25×10^9/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9例实体瘤和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出现血小板重度减少(≤25×10^9/L)即给予皮下注射rhTPO,15000IU,每天1次。结果实体瘤患者用药后血小板升至75×10^9/L,所需天数平均为6.3天,用药开始至血小板升至最高的平均时间为13.5天。白血病患者用药后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升高,未见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论rhTPO应用于化疗后出现重度血小板减少的实体瘤患者安全而有效。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性,51岁。以乏力、口干、多饮、多尿伴发热20余天于2003年6月5日入我院肾内科。查体:未见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未及,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肾区叩击痛(+),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腹部B超:肾脏弥漫性肿大(左侧14.5cm×7.5cm、右侧15.2cm×7.2cm)。血常规:WBC5.8×10^9/L,中性粒细胞0.668,淋巴细胞0.263,Hb122g,L,BPC188×10^9/L。血β2-微球蛋白2.5mg/L,乳酸脱氢酶138U/L。经肾活检病理检查诊断为双肾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ⅢB期,转入我院血液科,于2003年7月11日开始予CHOP方案化疗,化疗后患者症状消失.复查腹部B超示肾脏较前缩小,呈肾脏淋巴瘤化疗后改变。后又予CHOP方案化疗7次,过程顺利。2004年10月患者开始自觉双下肢麻木,进行性加重,2005年2月出现双下肢乏力,查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患者 男,56岁,腰背及下肢放散痛2个月,痰中带血2周入院。否认慢性病史;吸烟及饮酒史30余年。2个月来体质量下降超10kg。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11.7×10^9/L,红细胞计数(RBC)3.47×10^12/L,血红蛋白(Hb)105g/L,血小板(Plt)87×10^9/L。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治疗血液肿瘤化疗后血小板低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11例血液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应用rhIL-11治疗组和对症治疗组。其中rhIL—11组57例.应用rhIL-11 1.5mg/d;对照组54例,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2组分别监测血小板.记录药物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应用rhIL-11治疗组血小板最低值为48.3×10^9/L±25.12×10^9/L.对照组血小板最低值为24.4×10^9/L±16.51×10^9/L:应用rhIL—11治疗组平均血小板低下持续时间为13d.对照组为20d(P〈0.05)。毒副反应为心律失常、发热、肌痛、头痛等,停药多能缓解。[结论]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血液肿瘤化疗后血小板低下的疗效肯定,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报道伴复杂染色体异常的套细胞淋巴瘤(MCL)1例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男,58岁。发现全身肿块1年余,常规染色体核型为92,XXYY,7q^+×2,9q^+×2,t(11;14)×2,13qˉ×2,15q^+×2/46,XY[8]。I-FISH示t(11;14),M—FISH示89,XXYY,+1,+1,+2,+2,+3,+3,+4,+4,+5,+5,+6,+6,+der(6)t(6;8),+7,+der(7)t(7;9),+8,+8,der(9)t(9;15)×2,+10,+10.+del(11)(q?)×2,+12,+12,+der(13)t(3;13)×2,+der(14)t(11;14)×2,+16,+16,+17,+17,+18,+18,+19,+19,+20,+20,+21,+21,+22,+der(22)t(4;22)E20]/46,XY[11]。骨髓涂片示原始淋巴细胞22.8%,幼稚淋巴细胞10.0%;免疫表型示原幼淋巴细胞占39.9%,CD1990%;二次摄门CD19^+细胞表达:CD589.5%,CD20100%,CD23阴性;淋巴结免疫组化Cyclin D1^+、CD43^+++、CDIOˉHyper-CVADA及B方案交替化疗后全身肿块消失,复查骨髓:原幼淋占0.8%,流式细胞检查未见微小痛灶残留(MRD),FISH结果示t(11;14)阳性细胞0/200。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对少见复杂表现的小细胞淋巴瘤可以先借助组织学和免疫表型改变来诊断大部分的病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对急性白血病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对46例因化疗所致血小板重度低下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PLT〈30×10^9/L)予rhIL-11治疗。rhIL-11用量为3mg/d,皮下注射,血小板升高至40×10^9/L时停止给药.连续6~15d。[结果]单纯化疗组化疗后血小板最低均值为19.12×10^9±11.53×10^9/L,血小板低于30×10^9/L平均天数8.23±3.26d,需输注血小板平均数为13.40±9.12单位。联用rhIL-11组:化疗后血小板最低均值为32.41×10^9±13.91×10^9/L(P=0.002),血小板低于30×10^9/L平均天数4.02±2.58d(P〈0.001).需输入血小板平均数为7.39±4.27单位(P=0.032)。主要毒副反应为:乏力、水肿、心律失常、肌肉酸痛、发热、注射部位痛疼、结膜充血。均可耐受。[结论]rhIL-11可降低化疗引起的血小板下降幅度及缩短血小板低下持续的时间:毒副反应多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改良CVP联合rhG—CSF方案对血液肿瘤和实体瘤41例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动员及造血重建效果。方法:2001年3月至2006年3月采用改良CVP联合rhG—CSF动员方案,完成APBSCT41例(血液肿瘤32例,实体瘤9例),平均年龄39.6岁(18岁~67岁)。WBC升至4.0×10^9/L左右采集单个核细胞(MNC)并计数MNC和CD34^+细胞数;预处理结束48h~72h回输MNC。结果:动员期间患者WBC均降至1.0×10^9/L以下,PLT 40×10^9以下。34例1次采集成功,7例(双次移植5例)作第2次采集。采集MNC数0.9×10^8/kg~8.3×10^8/kg(2.8±2.0×10^8/kg),CD34^+细胞1.1×10^6/kg~9.4×10^6/kg(3.2±2.6×10^6/kg)。预处理后所有病例均达到骨髓抑制,WBC恢复到1.0×10^9/L时间为+8~+16d(平均+11.3d);38例PLT恢复到50×10^9/L时间为+13~+22d(平均+16.8d),3例P1月恢复延迟,最长+35d。随访15~65个月,持续完全缓解19例(46.3%),部分缓解或好转13例(31.7%),总有效率78.0%,无效9例(22.0%),无1例发生移植相关死亡(其中5例带瘤生存,17例死亡)。结论:改良CVP联合rhG—CSF动员方案行APBSC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动员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方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张还珠  刘芯  郜靓  谭获 《陕西肿瘤医学》2009,17(10):1871-1873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外周血参数的临床意义和预后价值。方法:检测65例治疗前乳腺癌患者和65例正常对照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C—erbB-2、ER、PR表达情况,以及外周血相关参数。结果:65例乳腺癌组的FIB、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和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分别为:3.29±0.83g/L、6.47±1.68×10^9/L、261.1±76.62×10^9/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2.47±0.92g/L、5.76±1.08×10^9/L、204.2±54.8×10^9/L)(P〈0.05)。在乳腺癌组,随着临床分期的增高,患者FIB和PLT逐渐增高(rFIB=0.269,P=0.037;rPLT=0.416,P=0.001)。结论:初诊时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血小板计数能反映乳腺癌患者体内异常的凝血状态,并与临床分期相关,为临床提供影像学和病理学依据以外的血液学依据,可作为乳腺癌诊治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例1患儿,男,4岁,因面黄、厌食2个月就诊。查体:贫血貌,无发热,皮肤黏膜无出血点,心肺(一),肝脾未触及,腹部有包块,腹股沟有数个蚕豆大淋巴结,平时食欲差、偏食。血常规示:白细胞(WBC)5.3×10^9/L,血红蛋白(Hb)70g/L,红细胞(RBC)2.78×10^9/L,红细胞平均体积(MCV)68.6fl,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血小板(Plt)74×10^9/L,血涂片可见异型淋巴样细胞。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对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因放、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患者不良反应。方法 对56例病理证实为非霍奇金淋巴瘤血小板<75×109/L的患者给予每天rhIL-11 50 μg/kg皮下注射,观察外周血小板变化,血小板升至≥100×109/L时停药。结果 血小板升至≥100×109/L所需时间:Ⅱ度(3.5±1.0)d(8例),Ⅲ度(5.6±1.1)d(32例),Ⅳ度(11.6±1.5)d(16例)。主要不良反应为厌食、头晕、发热、结膜充血、水肿、心悸、心动过速、皮疹、注射部位疼痛等。结论 rhIL-11有升高放、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作用,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