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小板及冷沉淀在临床抢救大失血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小板及冷沉淀在抢救大失血中的作用与优越性。方法依据病情,成人首次4—6u,重者给予8u。8~12h后减量50%,维持3—4天,每周2—3次,至出血停止,同时观察临床症状及实验室各相关指标。结果输入血小板后出血时间缩短,创口愈合快;输血反应轻微;各凝血因子增加。结论血小板输注与冷沉淀在抢救大失血中效果好,不良反应轻,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成分输血已得到广泛应用 ,特别是红细胞成分输注占据临床输血重要地位。红细胞成分不但能达到输注全血所获得效果 ,而且能减少因输注全血中有关成分引起的多种输血不良反应。笔者对 47例恶性肿瘤及慢性贫血患者 ,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给予输血治疗 ,并观察红细胞成分的应用价值 ,以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 FNHTR)的发生率 ,现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1 对象  2 0 0 1年 5月~ 2 0 0 2年 1 1月 ,47例恶性肿瘤及慢性贫血患者。均经上级医院明确诊断 ,其中血液病 1 1例 (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白血病 ) ,各种肿瘤 1 5例 ,其…  相似文献   

3.
成分输血在大出血患者中的应用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严重多发外伤引起的大出血难以控制,迅速及时的大量输血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手段。大量输血常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死亡率高达40%~75%。因此,对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并预防性搭配输血,对抢救的成功是非常关键的。现将我院2007-07/2008—0724h内输血量在5000ml以上的23例大量成分输血的救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
输血在临床上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拯救了无数患者。不过,在具体施行输血疗法时,输血的绝大多数患者只需要某种或某几种血液成分,但是传统的输血方法是不管患者需要什么血液成分都一律输全血。随着临床医学、生物化学、免疫学、遗传学、病毒学、低温生物学、医用高分子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的迅速发展,临床输血已进入了成分输血的时代。现将成分输血的优点及不足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混合浓缩血小板(血小板A)、新改良白膜法混合浓缩血小板(血小板B)、单采血小板(血小板C)制剂质量以及对血液病患者临床输注效果。【方法】比较三种血小板制剂的实验室指标,根据输注目的分为预防性输注、治疗性输注,比较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校正指数(CCI)、血小板回收率(PPR),判断预防性输注效果;比较输注前后出血分数,判断治疗性输注效果,并对不良输血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小板A所含血小板数量低于血小板B和血小板C,红细胞(RBC)混入量高于其他两种血小板(P<0.05)。三种血小板制剂白细胞(WBC)混入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性输注时,同一组别内输注前血小板浓度低于输注后24h,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血小板A后24h血小板计数低于血小板C(P<0.05)。预防性输注131人次,输注无效率为22.90%,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输注无效率高于其他疾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性输注时,同一组别内输注前出血分数高于输注后24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血小板A后24h出血分数高于其他两种血小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A不良输血反应发生率高于血小板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C、血小板B部分实验室指标、输注效果、不良输血反应发生率优于血小板A,血小板B可以作为单采血小板供给不足时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7.
成分输血在创伤性失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成分输血在创伤性失血中的联合应用疗效。方法 选择输血量大于3000ml的创伤性失血患者,根据病情,分别于术中或术后给予a组:悬浮红细胞、冰冻灭活血浆Ib组在a组基础上加入冷沉淀;c组在b组基础上加入机采(保存)PLT联合输注。观察患者输注前1h、输注后2~4h、24h各项指标:PT、APTT、TT、FIB、PTr、PLT、BP。结果 c组与a、b二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输注24h后较输后2~4h及输注前1h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O.05)。结论 在创伤性失血患者治疗中,多成分联合输注组(c组)对改善凝血功能有更为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严重的外伤可以引起机体急性大量失血,导致机体血量在正常有效循环锐减,使灌流全身组织器官血液急剧减少,引起组织器官无氧代谢、细胞损伤,进而发生严重的后果.进行有效扩容治疗是治疗急性失血性疾病的关键[1].因此,机体处于危机状态时,积极补充应用晶体液和胶体液同时,均需要输血治疗.而目前已有新的临床输血模式,具有保证安全输血克服全血副作用的最好办法.现将本院血液科在治疗外伤急性失血患者时,使用不同的输血方式所取得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随着输血观念地转变,现代输血主张不用全血或少用全血,开展成分输血。成分输血是根据患者地病情需要而补充相应地成分,大大提高了疗效,减少输血不良反应,是科学合理、安全有效地输血方式,是输血现代化地标志之一。随着输血医学地发展,新技术、新材料地应用,新产品地开发,围临床成分输血地开展提供了有利地保证。  相似文献   

10.
血液病病人成分输血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本敏 《护理研究》2004,18(2):198-200
  相似文献   

11.
景长英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3):5648-5649
输血可以补充患者血容量,还可能引起输血不良反应及传播传染病,必须提倡合理输血和成分输血,即只给必须输血的患者输其需要的血液成分,避免滥用而使患者冒不必要的风险,这已经成为保证输血安全的重要措施,也是输血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成分输血即单用血液的某种成分进行输注.具体说,将全血用物理化学方法把各种成分(如细胞、血浆、血浆蛋白、血小板等)进行分离、浓缩和纯化,制成不同成分,按不同的需求输给患者[1,2].  相似文献   

12.
血液和血液成分制剂中细胞膜微粒的形成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膜微粒(MP)是指大小为0.05~1.5Mm的包含来源细胞膜蛋白的脂质颗粒。MP循环于血液中,在多种病理情况下可见其升高。血浆中存在有来源于血液细胞、上皮细胞和其他类型细胞的多种MP。MP具有重要的生理学意义,可能参与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诱导细胞信号传导,甚至在不同种类的细胞之间传递受体。在血栓形成、炎症、肿瘤转移或对病原体的反应过程中,MP都具有重要病理学意义。由于MP存在于血浆和血液细胞制剂中,研究其在血液制剂制备和贮存过程中的释放,对临床输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临床用血状况。方法:对某二级医院已输血病例的输血类别、数量及输血前血红蛋白进行统计。结果:近5 a成分输血率均达到卫生部标准,5 a间成分输血率比较差异显著;红细胞和血小板占成分血应用的73.0%,少白细胞红细胞及冷沉淀未用于临床,红细胞悬液/浓缩红细胞占红细胞类99.6%;内科Hb〉70 g/L、外科Hb〉100 g/L的输血分别占30.0%和34.3%。结论:该院临床用血已实现成分输血化,但成分血的科学合理应用亟待提高;输血指征偏宽缺乏控制措施和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4.
成分输血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血一种安全有效的为贫血患者的治疗手段,已广泛用于临床各科的抢救,但是传统的输全血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输血要求,输血作为一门独立的医学科学已进入成分输血时代。成分输血使输血治疗更加科学化,克服了过去输血副作用大、使循环负荷加重,易引起输血反应,不能做到一血多用,浪费血液资源等缺点。随着输血医学日新月异的变化,输血已从输全血到成分血,从替补性到治疗性,从自体到异体,从血液到生物制品。  相似文献   

15.
侯春梅 《临床医学》2014,(3):101-102
目的对成分输血在大量输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输血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接受大量输血治疗的临床患者6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患者成分输血后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值均较输血前显著升高(P〈0.05),成分输血以红细胞悬液为主,其次为血浆、血小板以及冷沉淀等。结论经合理的成分输血可有效满足大量输血患者的输血需求,提高患者的Hb、WBC、BPC值,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儿童血液病房成分输血的应用特点,总结成分输血的经验,提高血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方法 对本院2011年儿童血液病房所有成分输血(包括红细胞悬液、去白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机采血小板、浓缩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儿童血液病房全年成分输血763人次,占儿内科(不包括NICU、PICU)输血人次的99.2%.输注量占前3位的成分血分别是红细胞悬液、血小板、去白红细胞,分别占65.15% (497/763)、19.0%(145/763)、9.57% (73/763).成分输血应用率达100%.2)病因主要为地中海贫血、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患儿输注红细胞成分时Hb平均(66.90±9.87) g/L,输注血小板成分时Plt平均(15.92±8.05)×109/L.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输注红细胞成分时Hb平均(65.54±11.75)g/L,输注血小板成分时Plt平均(7.29±5.22)× 109/L.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输注红细胞成分时输血指征与诊疗指南符合率分别为93.3%、91.1%,输注血小板时输血指征符合率分别为73.1%、77.7%.地中海贫血患儿输注红细胞成分时Hb平均(75.97±11.56)g/L,与地中海贫血诊疗指南比较,输血指征符合率仅为9.35%.3)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0%,其中,红细胞悬液发生不良反应1例,血浆1例,其余11例均为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7.53%).主要表现为发热反应、过敏反应,通过对症治疗均缓解,顺利完成输注,无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成分输血是血液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严格掌握成分输血指针,节约血液资源,同时又保证有效治疗患儿,提高血液病患儿的生活质量,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及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对慢性贫血患者临床症状以及血红蛋白、红细胞水平的改善作用。方法以随机数字法将80例慢性贫血患者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全血治疗,观察组给予成分输血治疗。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液学相关指标[红细胞(RBC)平均值、血红蛋白(Hb)平均值和血细胞比容(HCT)]。并统计输血情况相关指标[平均输血量和每次输血间隔时间]、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平均输血量为(589.73±48.54)m 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86.48±65.43)m L(P0.05);观察组每次输血间隔时间为(38.64±5.83)d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39±4.35)d(P0.05)。治疗后,两组RBC、Hb、及HCT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RBC、Hb、及HCT水平分别为(3.58±0.32)×1012/L、(81.82±4.92)g/L、(0.42±0.08)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3±0.36)×1012/L、(73.27±4.52)g/L、(0.35±0.04)L/L,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77.5%(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0%,显著低于对照组35.0%(P0.05)。结论成分输血比全血治疗更能显著改善慢性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水平和临床症状,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18.
沈阳市2004/2008年临床成分输血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沈阳市2004/2008-08临床成分输血情况。方法:对2004/2008-08沈阳市临床全血和成分血的用量及比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沈阳市临床成分输血(红细胞类、机采血小板、血浆、冷沉淀)使用量逐年增加,成分输血比例保持较高水平并逐年增长,全血使用量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沈阳市临床成分输血比例保持上升的趋势,但仍需大力宣传推广科学输血、合理用血,及时与临床医院沟通,不断总结反馈信息,积极提高输血技术水平,不断深入地研究安全、合理、有效的输血疗法,以便节约血液资源、减轻社会及病患的经济负担,保证输血疗效。  相似文献   

19.
某市1998~2005年临床成分输血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解汕头市临床成分输血情况,提高临床成分品种的配备,更好地满足临床医院成分输血的需要。笔者对1998年2月12日-2005年12月31日的供血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成分输血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甚至一个医疗单位输血技术水平先进与落后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随着成分输血的不断发展,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不断降低。在输血技术发达的国家,成分输血已达到临床输血量的95%~98%。本文对2003-2007年本院住院患者临床用血情况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