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膜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53例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护理,提出护理要点:术前加强健康教育,充分准备;术中严密监护生命体征,观察封堵器定位情况;术后预防心律失常,溶血,封堵器血栓形成,血管栓塞,穿刺部位出血,预防感染以及并发症的观察。  相似文献   

2.
朱敏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10):1951-1952
2001~2004年我们对室间隔缺损(VSD)21例进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3.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6例护理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室间隔缺损(简称室缺)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中膜部缺损最多见。我科应用蘑菇伞封堵器,为6位患实施了封堵术,经过严密观察.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心外科微创直视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VSD)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 和体会.方法 将2007年4月至2009年12月经食管彩色多普勒超声(TEE)对140例VSD患者进行微创外科直视封堵治疗,对其手术护理配合方法 进行总结归纳.结果 在手术护理配合下,131例VSD外科微创封堵成功,9例试封堵后探及残余分流或瓣膜反流,改为正中开胸体外循环手术修补.结论 心外科微创封堵治疗V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作为心外科治疗先心病的新术式,要求护理人员掌握相关专业新知识、理论,提高业务水平,应对术中突发情况.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配合是保障患者安全、手术顺利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护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室间隔缺损 (简称室缺 )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大多单独存在 ,而膜部缺损在临床中最多见 ,约占 70 % [1] 。治疗上多采用外科手术疗法。自1 987年Lock首先成功地将Rashkind双伞闭合器应用于室间隔缺损后 ,先后又有Sideris可调式纽扣补片装置、Amplatzer封堵器等应用于临床。而Am platzer封堵器是由镍钛记忆合金编织而成、可自行膨胀的蘑菇型装置 ,其用于封堵室缺具有操作简单、不易损伤瓣膜、释放后不易发生移位等优点 ,受到临床的广泛重视。我科自 2 0 0 2年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为 5位室缺患者成功实施了封堵术 ,经过严密监护 …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护理效果。[方法]回顾分析36例 VSD介入封堵治疗病人护理问题及对策。[结果]36例病人介入治疗成功率100%,术后精心护理均痊愈出院。[结论]做好 VSD介入治疗全过程的精心护理,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及预防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应用Ampla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护理效果。方法:对32例VSD介入治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各自的并发症实施相应护理。结果:32例患者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100%,术后经精心护理均痊愈出院。结论:做好VSD介入治疗的全过程护理。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及预防或减少并发症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经胸微创切口直视下封堵膜部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护理配合经验。方法 回顾总结2012年12月至2013年7月治疗的45例,采用胸骨下段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封堵膜部室间隔缺患儿的手术配合。结果 术后发生室性早搏1例,其余患儿术后心功能稳定,随访1-6月,患儿伞片位置无移位,无心率失常和残余分流。结论 高质量的手术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探讨经心室穿刺封堵婴幼儿非肌部室间隔缺损(VSD)的围术期护理经验.对我院治疗非肌部VSD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要点,包括:做好术前、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加强呼吸道管理,以及对溶血的观察和护理,做好出院指导工作.  相似文献   

10.
11.
1例幼儿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间隔缺损 (VSD)是常见的先心病之一 ,为先天发育不全所致。以往开胸手术是其唯一的治疗方法 ,但手术创伤大 ,康复和住院时间长 ,且有一定的并发症和危险性 ,尤其对年轻女性患者来说 ,存在手术切口美容问题。近年来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 ,可用若干种器械进行VSD的介入治疗。我科于近日成功的对 1例幼儿实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儿 ,女 ,3岁 ,主因发现心脏杂音 2年收入院。查体 :血压 10 0 / 6 5mmHg ,心界不大 ,心率 112次 /分 ,律不齐 ,心音强弱不等 ,心尖部及主动脉瓣听诊区可闻及 3/ 6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肺动脉…  相似文献   

12.
室间隔缺损(VSD)是常见的先心病之一,为先天发育不全所致.以往开胸手术是其唯一的治疗方法,但手术创伤大,康复和住院时间长,且有一定的并发症和危险性,尤其对年轻女性患者来说,存在手术切口美容问题.近年来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可用若干种器械进行VSD的介入治疗.我科于近日成功的对1例幼儿实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经介入封堵术后并发机械性溶血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5月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例经介入封堵术后并发机械性溶血的室间隔缺损患者,对其护理过程进行探讨和总结。结果患者经过全程治疗与护理,10d后康复出院。结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经介入封堵术后并发机械性溶血患者的护理应注重早发现、早治疗,注意密切观察尿液、监测肾脏功能,做好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及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8岁。运动后心慌气短6年。查体:体温36.4°,脉搏88次,血压16/SKPa,无紫绀及杵状指(趾),心前区隆起,胸骨左缘4-5肋间可闻及Ⅲ级返流性收缩期杂音,心尖部可闻及!级返流性收缩期杂音及流量性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肝右肋下2.0cm,双下肢无浮肿。心电图示电轴 66°,左、右心室肥厚。X光胸片示双肺血增多,两肺门影增浓增大,肺纹理增强,右下肺动脉干增宽,主动脉结缩小,肺动脉段凸,左四弓延长,侧位吞钡示左房增大压迫食管明显后移,右室增大,心前间隙消失。心胸比值0.65。临床诊断:先天性心脏病,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24例膜部VSD患者,超声测量VSD直径3~10 mm,左室造影测量VSD直径3~11(7.6±1.9) mm,选用Judkins右冠状动脉导管和Terumo导丝,通过室间隔建立轨道,用国产膜部室间隔封堵器行封堵治疗.结果:23例封堵治疗成功,1例因发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放弃治疗,2例术后有微量残余分流,6个月后复查超声心动图示1例有微量残余分流,无封堵器脱落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VSD操作简便,疗效可靠安全,精湛的手术与优质的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24例膜部VSD患者,超声测量VSD直径3~10 mm,左室造影测量VSD直径3~11(7.6±1.9)mm,选用Judkins右冠状动脉导管和Terumo导丝,通过室间隔建立轨道,用国产膜部室间隔封堵器行封堵治疗。结果:23例封堵治疗成功,1例因发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放弃治疗,2例术后有微量残余分流,6个月后复查超声心动图示1例有微量残余分流,无封堵器脱落及其他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VSD操作简便,疗效可靠安全,精湛的手术与优质的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杨静  张金英 《天津护理》2011,19(6):343-344
通过对38例经胸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配合及护理,29例经胸介入封堵手术中9例由介入封堵术转为心脏直视手术,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矫治效果满意.作为一项新术式,要求护理人员掌握相关专业新知识,具备介入封堵及心脏直视手术双项配合的能力,完善介入封堵及心脏直视手术的器械准备及操作配合,以应对术中突发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在肌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12月我科收治的10例肌部室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术中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在术后随访.结果:10例肌部室间隔缺损患者封堵术均成功,封堵器位置正常,无残余分流.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对肌部室间隔缺损进行术前检查及术中监测可提高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应用国产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闭合膜部室间隔缺损术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措施。方法104例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男48例,女56例,年龄2~56岁,平均(17.29±12.93)岁。经临床体检、心脏超声检查和左心室造影确诊。在X线和经胸超声引导下行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前认真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及有关术前准备,术中严密心电监护,备齐各种抢救药品和特殊导管,术后持续心电监护,并注意有无相关并发症。结果104例患者中,100例封堵成功,术中无并发症。术后心电监护示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2例,1周后恢复。所有患者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封堵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安全、有效。术前细致周到的心理护理、术中熟练配合和术后严密监护,对保证手术成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任香娣  彭艳  孙献梅 《护理研究》2007,21(3):239-241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是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最常见的类型,其介入治疗一直是人们探索的领域。自2002年Amplatzer膜周部VSD封堵器和国产膜周部VSD封堵器开始应用于膜部及膜周部VSD治疗,其治疗成功率与手术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并被广泛地应用,但封堵术中及术后出现一些并发症。其预防及处理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我院自2002年7月-2005年3月对131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进行介入治疗,现将其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