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63例肝硬化患者的舌象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硬化属于祖国医学的“膨胀”、“症瘕”、“积聚”等病症。其主要病变在于气滞血瘀、水湿内停 ,晚期可致肾阴肾阳的亏损。舌象作为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之一 ,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笔者观察了 63例肝硬化患者的舌象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  63例肝硬化患者为本院 2 0 0 2年 5月~ 2 0 0 3年4月的住院患者。其中男 56例 ,女 7例。年龄 2 5~ 66岁 ,平均 42 .1岁。病程 1~ 8年 ,其中 <1年 12例 ,1~ 5年 2 5例 ,>5年 2 6例。1.2 方法 患者坐位或仰卧位 ,将舌自然伸出 ,通过自然光线观察其舌质、舌苔。注意排除染苔。1.3 结…  相似文献   

2.
失代偿期肝炎肝硬化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净  曾仕平 《中国热带医学》2005,5(8):1650-1651
目的探讨影响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指导. 方法对资料完整的肝炎肝硬化患者112例(存活组65例,死亡组47例),统计年龄、肝硬化并发症、肝脏生化、腹水检查结果21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分析发现年龄、消化道出血、原发性肝癌、肝性脑病、感染、肝肾综合征、腹水、脾功能亢进、自发性腹膜炎、腹水白细胞、外周白细胞、凝血酶原活动度、白蛋白、血清胆红素、血尿素氮、低钠血症、肝炎病毒复制与肝炎肝硬化预后显著相关(P<0.05~0.001).预后相关强度分析(OR值)发现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凝血酶原活动度、胆红素、低钠血症是影响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硬化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死亡主要原因为肝功能衰竭、肝细胞癌、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3.
肝炎后肝硬化骨髓象4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骨髓象改变。方法 采取骨髓穿刺术获得骨髓涂片,然后进行瑞氏姬姆沙、铁粒等染色,然后进行显微镜检查。结果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骨髓象有6种不同类型。结论 肝炎后肝硬化病人流行骨髓穿刺术是必要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血液流变学变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谢焕琴 《华夏医学》2003,16(6):800-801
目的 :探讨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血液流变学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4 0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测定 ,并与 4 2例健康者作对照。结果 :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血细胞压积、全血粘度均低于健康者 ,血浆粘度、血沉、血沉方程 k值均不同程度高于健康者 ,P<0 .0 1。结论 :血液流变学指标能反映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微循环障碍情况 ,可考虑作为其病情诊断和疗效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肝炎后肝硬化是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腹水是肝硬化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是死亡的原因之一[1]。我科自1994年—1997年共收治了46名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经过我们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观察及护理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  相似文献   

6.
本文观察慢性重症肝炎(乙型)患者的舌象与临床分期的关系。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7例为1997年以来5年间我科住院的慢性重肝病人。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40.31±10.52岁;病程30.68±24.81年。按1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学术会议讨论修订的关于:“慢性重型肝炎临床分期方案”人院时分早期8例,中期7例,晚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病证结合分析肝炎肝硬化患者常见病性类证候要素的分布与组合情况,以初步了解其分布特点和组合规律,为指导临床提供依据。方法运用课题组统一制订的《肝炎肝硬化临床信息采集表》,进行全国多中心的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收集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中医症状、舌象、脉象等信息,结合现行多个诊疗共识以及前期文献回顾,并经过2轮专家论证,最后制订《肝炎肝硬化常见证候要素辨识标准》,依此判定患者的病性类证候要素类型。统计方法采用卡方检验及频数、频率等描述性分析的方法。结果 801例患者有7种病性类证候要素,其中气虚517例,血瘀503例,水停462例,阴虚448例,气滞438例,阳虚428例,湿热257例,且气虚、血瘀、水停、阳虚在失代偿期的分布频率高于代偿期(P0.05)。314例代偿期患者中,单一病性类证候要素以血瘀最为常见(36.36%),2~5种病性类证候要素组合分别以气虚+气滞(20.00%)、气虚+阴虚+血瘀(11.32%)、气虚+阳虚+阴虚+气滞(16.13%)、气虚+阳虚+阴虚+气滞+血瘀(45.1%)最为常见;487例失代偿期患者中,单一病性类证候要素以水停最为常见(90.91%),2~5种病性类证候要素组合分别以气虚+水停(57.45%)、气虚+血瘀+水停(26.44%)、气虚+阳虚+血瘀+水停(23.40%)、气虚+阳虚+气滞+血瘀+水停(25.00%)最为常见。属于6种病性类证候要素组合的代偿期患者常见组合中有60.00%的患者未合并水停;失代偿期患者常见组合中有59.81%的患者未合并湿热。结论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性类证候要素以气虚、血瘀最多见;在代偿期以单一与2~5种组合多见,多合并气虚、血瘀、气滞;失代偿期则以3~7种组合多见,多合并气虚、水停。2期均有气虚、血瘀等基本病机,也有各期病机侧重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徐高峰 《医学综述》2013,19(9):1693-1694
目的分析失代偿期肝炎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1年10月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诊治的103例失代偿期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65例)和死亡组(38例),观察患者实验室指标、Child-Pugh分级、并发症以及治疗方案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存活组患者血总胆红素、总胆固醇、胆碱酯酶、总胆汁酸、凝血酶原时间明优于死亡组(P<0.05),Child-Pugh分级C级以及发生并发症明显少于死亡组(P<0.05),且存活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了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多于死亡组(P<0.05)。结论失代偿期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实验室指标、Child-Pugh分级、并发症以及治疗方案均对预后存在一定的影响,临床工作者应根据以上预后危险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以获得更佳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9.
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血液流变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肝炎转化为肝硬化的过程与微循环的关系。方法 对 5 8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测定。结果 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 ,全血粘度降低 ,血浆粘度增高 ,血细胞压积降低 ,反映红细胞聚集性的血沉加快 ,反映红细胞变形能力的血沉方程k值显著升高。结论 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微循环存在严重障碍。提示在肝硬化失代偿期适当地采用纠正血液流变学异常的治疗方法 ,改善微循环 ,可能会收到缓解病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营养状况并进行合理评估,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制定合理的营养治疗方案。方法收集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115例(组A)及慢性乙型肝炎无肝硬化患者75例(组B)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比较A、B两组间营养不良发生率及两组间血清白蛋白、总蛋白、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纤维蛋白原、钾、钠、钙及镁等的含量。将A组分为A1(营养不良组)、A2(无营养不良组),并根据Child-Pugh分级比较A1、A2两组的构成比。结果两组间营养不良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血清白蛋白、总蛋白、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脂、钙和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血糖、钾、氯和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A1、A2两组间Child-Pugh分级比例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肝炎后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常存在营养不良,正确评估很重要,为肝功能各级患者均可发生,临床治疗时需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1.
刘欣  崔西玉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11):1258-1259
目的:观察慢性肝炎与肝硬化患者血钙浓度变化,以及肝硬化Child-pugh分级与血钙浓度关系。方法:对190例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做血钙浓度测定,同时设正常对照组90例。结果:在本组研究中,正常对照组、慢性肝炎组血钙浓度均值相近(P>0.05),肝硬化组血钙浓度均值(1.94±0.22)mmol/L明显低于肝炎组。血钙浓度<2.03mmol/L者,慢性肝炎组30.4%,肝硬化组73.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随着Child-pugh积分的增高,肝硬化程度加重,血钙浓度逐渐降低,A、B、C级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钙浓度可作为判断肝炎与肝硬化肝功能减退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理舌苔与表皮生长因子(EGF)、舌苔细胞凋亡及血清HBV DNA定量的关系,探讨表皮生长因子、细胞凋亡及HBV,DNA在乙肝病理舌苔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2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15例其它消化系统疾病病人,15例其它系统疾病病人及15例健康人做对照组。放免法检测受试者唾液、血清EGF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舌苔上皮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末端标记测定法检测舌苔凋亡细胞;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含量。结果:与生理性薄白苔组相比,各病理舌苔组唾液、血清EGF含量及舌上皮细胞EGFR阳性细胞率均升高,以黄腻苔和白厚苔组升高最明显,与其它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生理性薄白苔组相比,除少苔或剥苔组外,各病理舌苔组凋亡细胞数目均有所增加,以黄腻苔和白厚苔组增多最明显,但黄腻苔和白厚苔组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AI)最低(P〈0.01),少苔或剥苔组AI最高;各病理舌苔组相比,黄腻苔和白厚苔组血清HBV DNA含量最高,薄白苔组最低,与厚苔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薄白苔组病毒复制以少量(〈10^5copies/mL)为主,与其它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乙肝患者病理舌苔的形成与唾液中EGF作用于舌上皮细胞引起舌苔上皮细胞不同程度的增殖、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5105例乙肝三系统检测结果的32种组合形式出现率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引 入年龄因素分层分析。分析讨论了19岁以下、20~39岁、40~59岁及60岁以上四组受检者乙肝三系 统检测结果表现与分布的异同,并据此结合文献报道资料提出了预防处理意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乙肝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脾栓塞术后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60例乙肝肝硬化并发脾亢患者进行观察,按照患者部分脾栓塞术后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将其分为两组,A组80例未行抗病毒治疗,B组80例行抗病毒治疗。对上述患者进行6个月的观察,包括病毒载量、肝功能检查及上消化道出血情况。结果:A组治疗第6个月的各项肝功能监测数据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3个月后乙肝病毒载量及发生再发性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脾栓塞术后乙肝病毒载量均有升高,且肝功能无明显改善,而加强术后抗病毒治疗,可以改善肝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5.
杨鸿 《河北医学》2013,(6):819-822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在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联合应用的临床治疗效果,为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共纳入52例诊断为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及相关病史,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两组,A组患者给予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措施,B组患者给单独拉米夫定治疗措施。随访观察1年,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月,治疗后6月及治疗后1年监测患者肝功能、肾功能指标、HBV—DNA水平,并进行Child—Pugh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间肝功能指标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A¨、ALB、TBil差异比较不明显(P〉O.05);治疗后3月、6月、1年,两组患者AIJ,r、TBil明显降低,ALB明显升高,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单独组)患者相比,A组(联合组)患者A岍、TBil下降更明显,AI.B升高更明显,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HBV—DNA水平及Child—Pugh评分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HBV-I)NA水平及Child—Pugh评分差异比较不明显(P〉0.05);治疗后3月、6月、1年,两组患者HBV—I)NA水平及Child—Pugh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单独组)患者相比,A组(联合组)患者HBV—DNA水平及Child—Pugh评分下降更明显,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种治疗方法治疗后,患者的肾功能cr变化不明显,亦未出现其他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更明显的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及降低HBV—DNA水平及Child—Pugh评分,且对患者的肾功能影响比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舌癌联合根治术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凌云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8):220-221
目的探讨舌癌联合根治术患者的护理干预。方法30例舌癌联合根治术,其中半舌切除术10例,舌部蝴除术10例,舌大部分切除术5例,舌根部切除术5例。结果30例皮瓣均移植成活。25例吞咽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按语音功能评分标准:优24例,良6例,差2例。全部患者进行了心理护理、术后护理、皮瓣护理、口腔护理、饮食护理、再造舌运动功能训练和语音训练等护理干预。结论护理干预对舌癌联合根治术患者的生存率有较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采取恩替卡韦联合胸腺肽治疗的临床疗效,并为该病的临床治疗积累经验。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4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6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其中研究组给予恩替卡韦联合胸腺肽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恩替卡韦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及肝纤维化四项情况,并做好对比。结果:两组在治疗前肝功能及肝纤维化四项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TB和ALT值低于对照组(P〈0.05),ALB值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肝纤维化四项数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胸腺肽在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方面的效果较佳,且抗病毒能力较强,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张家口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甲型肝炎病毒(HAV)的流行情况,为疾病控制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6月张家口地区万全县中医院、河北北方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解放军251医院收治的83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详细临床资料,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受试者血清中HAV IgM抗体水平,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HAV IgM总阳性率为48.2%;不同年龄段患者HAV合并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性别、受教育程度及有无静脉注射毒品史的特征与HAV IgM阳性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张家口地区丙型肝炎合并甲型肝炎感染率非常高,临床危害大,对确诊的丙型肝炎患者接种甲型肝炎疫苗以产生足够的免疫反应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梅毒合并感染肝炎患者乙肝病毒的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临床研究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3年1月在该院治疗梅毒的患者166例,将其设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在该院健康体检患者402例,将其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观察组中乙肝病毒感染率30.72%,"大三阳"的阳性率为50.98%,"小三阳"的阳性率为39.22%;对照组中乙肝病毒感染率17.91%,"大三阳"的阳性率为30.56%,"小三阳"的阳性率为55.55%。两组患者乙肝病毒携带率、"大三阳"的阳性率及"小三阳"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健康患者,梅毒患者乙肝病毒的感染率较高,应对梅毒患者在乙肝病毒的传播上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重视自身免疫性肝炎 (AIH)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 12例 AIH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化验检查、治疗反应和预后进行临床分析。结论 :对慢性肝炎患者特别是女性患者 ,如肝炎病毒标志物均阴性 ,又可除外酒精、药物、营养不良等原因所致肝损害 ,血沉增快 ,γ-球蛋白增高 ,有多种自身抗体存在 ,要注意 AIH之诊断。并提出了HIA的诊断要点。早期确诊和治疗 ,对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