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6 毫秒
1.
目的:对比几种降压药物在降压方面的疗效,为临床治疗药物选择奠定基础。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心血管进行高血压治疗的123例高血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8周后进行舒张压、收缩压的统计。结果降压疗效排名为氨氯地平、吲达帕胺、缬沙坦、美托洛尔和依那普利疗效相当。结论五种降压药均可以不同程度的降低血压,但是氨氯地平的疗效最好,吲达帕胺其次,临床医生应当视临床诊断而定药物的选取治疗。  相似文献   

2.
陈婷 《海峡药学》2008,20(9):133-134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查阅2008年第一季度门诊处方,对其进行分析,包括降压药的使用种类,频度,排序等情况.结果 高血压患者降压药使用频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氨氯地平、贝那普利、氯沙坦、硝苯地平控释片、缬沙坦、吲达帕胺、替米沙坦、比索洛尔、培哚普利、特拉唑嗪、美托洛尔缓释片、地尔硫草.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排序前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两种降压联合用药方案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压变异性影响。方法 68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2组,分别使用缬沙坦胶囊联合吲达帕胺片及依那普利胶囊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降压治疗,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分别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血压控制情况,比较两组降压联合用药方案治疗前后血压变异性指标。结果使用两种降压联合用药方案均显著降低血压,均可降低血压变异性,但服用缬沙坦胶囊联合吲达帕胺片治疗的患者血压变异性指标优于服用依那普利胶囊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的患者。结论两种降压联合用药方案对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均能有效降压,但考虑降低血压变异性,缬沙坦胶囊联合吲达帕胺片优于依那普利胶囊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动态血压监测探讨不同类型的降压药组合对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的影响,为合理选择降压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将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20例)用依那普利 氨氯地平治疗,另一组(20例)用依那普利 钠催离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动态血压参数。结果两组药物治疗第4周末24h动态血压发现,24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均较服药前明显降低,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依那普利 氨氯地平组24h平均收缩压下降了25.5mmHg,24h平均舒张压下降了16.4mmHg;依那普利 钠催离组24h平均收缩压下降了17.2mmHg,24h平均舒张压下降了11.5mmHg。依那普利 氨氯地平组24h脉压下降幅度为11.1mmHg和依那普利 钠催离组24h脉压下降幅度为5.7mmHg,依那普利 氨氯地平组优于依那普利 钠催离组,经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01);依那普利 氨氯地平组和依那普利 钠催离组降压达标率分别为60%和50%。结论对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早期联合使用2种降压药物,可尽快达到<130/80mmHg的目标血压。依那普利 氨氯地平组降压幅度优于依那普利 钠催离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时辰化服用国家基本药物(依那普利、吲达帕胺)治疗Ⅱ型高血压病的疗效.方法:试验组(时辰化服药组)和对照组(常规化服药组)各随机选取Ⅱ型高血压患者200例,试验组根据血压节律类型及依那普利和吲达帕胺的药代动力学特点选择不同的给药时间点;对照组每天上午8:00服用吲达帕胺2.5mg,1次/日,依那普利10mg,1次/日.结果:试验组白昼平均收缩压/舒张压(dMSBP/dMDBP)、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nMSBP/nMDBP)、24小时平均收缩压/舒张压(24hMSBP/24hMDBP)、平均动脉压(MAP)、血压晨峰(MBPS)等相关临床指标均有显著下降,试验组比对照组下降明显(P<0.01),服药治疗1年后试验组24h血压变异小,降压峰谷比值(T/P)高,对照组24h血压变异大,降压峰谷比值(T/P)低.结论:吲达帕胺及依那普利按时辰化服用可平稳、有效控制24h血压,降低昼夜整体血压水平,有效抑制清晨时段血压的快速上升,能最大限度降低血压波动.  相似文献   

6.
健康志愿者单剂量口服特拉唑嗪药动学和药效学同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华  裘福荣 《安徽医药》2005,9(9):652-653
目的探讨健康志愿者单剂量口服特拉唑嗪片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对比研究.方法选取18名健康志愿者口服特拉唑嗪片2 mg,采用HPLC法测定人血浆中特拉唑嗪浓度,并同时测定卧位血压和心率.结果药动学参数:T1/2: (9.38±1.25) h, Tamax:(0.89±0.33) h,Cmax:(53.62±9.33) ng·ml-1, AUC0-24: (458.76±64.58)ng·h·ml-1.药效学参数:Tbmax:(0.56±0.22) h,收缩压最大下降值(13.1±10.9)mmHg、舒张压最大下降值为(11.2±10.5)mmHg.结论特拉唑嗪对收缩压和舒张压皆有明显的降压作用,最大降压时间早于血药浓度达峰时间,并提示对α1肾上腺受体有快速耐受现象.  相似文献   

7.
缬沙坦与吲达帕胺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怀诚  何军  王淑君 《海峡药学》2006,18(4):143-144
目的观察缬沙坦与吲达帕胺片(寿比山)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天早晨顿服缬沙坦80m g,吲达帕胺2.5m g疗程8周。结果缬沙坦与吲达帕胺联合治疗患者血压前后比较有明显下降,血压从治疗前170.3±17.6/92.4±2.9mmHg降至130.5±7.6/75.2±4.8mmHg(P<0.01),8周后有效率达98.1%,而不良反应较少,仅3例低钾,2例有疲劳感,血尿酸有所增高,未引起临床痛风症状。结论联用缬沙坦与吲达帕胺能安全有效降低原发性高血压,其副作用少,是比较理想的抗高血压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研究阿折地平和氨氯地平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血压和血压变异性(BPV)的影响。方法选取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口服氨氯地平5 mg·d-1或阿折地平8 mg·d-1,治疗12周,监测患者血压,分别于治疗前后测量24 h动态血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BPV和平滑指数(SI)。结果治疗12周后,对照组患者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分别为(133.6±10.6)mmHg和(89.9±8.2)mmHg,试验组为(124.7±10.8)mmHg和(85.3±9.3)mmHg,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经动态血压监测,两组各时段SBP和DBP及相应时段的BPV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试验组24hSBP、日间SBP、清晨SBP下降幅度更为显著(P<0.05);两组各时段BPV及SI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折地平显著降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且血压波动较小,降压效果优于氨氯地平。  相似文献   

9.
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后血压控制情况及其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门诊就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物后血压控制情况及其常见的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在我院门诊就诊的955例高血压患者的服药情况及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被调查者使用较多的降压药物是硝苯地平控释片(伲福达)、硝苯地平片剂(心痛定)和美托洛尔(倍他乐克),分别占所有被调查患者的69.8%、30.8%和27.5%。其次是吲达帕胺(寿比山)、依那普利(怡那林)、特拉唑嗪(高特灵)、贝那普利(洛汀新)和卡托普利。日常血压收缩压控制理想者(<140mmHg)约占患者的50%,舒张压控制理想者多于收缩压控制理想者。服药后不良反应中,钙离子拮抗剂以踝部水肿、利尿剂以低血钾多见,ACEI类药物主要表现为干咳,β受体阻滞剂以心动过缓为主要不良反应,α受体阻滞剂特拉唑嗪的不良反应主要为直立性低血压。治疗依从性的调查还表明约半数高血压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存在不正确现象。结论:门诊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较多,且总体血压控制良好率不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和吲达帕胺对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LVH)的逆转作用。方法将13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68)和对照组(n=68),治疗组给予依那普利和吲达帕胺;对照组给予吲达帕胺。分别于服药前及服药6个月后测量血压,观察24h动态血压、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改变。结果两组治疗后收缩压及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1),心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高血压伴LVH有明显的逆转作用(P〈0.05~0.01)。结论依那普利和吲达帕胺均有逆转LVH作用,两者联合应用在逆转LVH方面优于单独使用吲达帕胺。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观察两种单片复方制剂缬沙坦/氨氯地平(倍博特)与缬沙坦/氢氯噻嗪(复代文)治疗老年晨峰高血压的疗效,为临床提供指导和帮助。方法选择90例治疗或未经治疗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全部给予缬沙坦单药80 mg,每天1次,治疗4周后其中58例经动态血压监测具有晨峰血压现象(MBPS)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换用药物倍博特(n=29),对照组换用药物复代文(n=29),每天1次,观察换药治疗4周后24 h平均收缩压(SBP)、24 h平均舒张压(DBP)、24 h平均血压达标率、晨峰血压控制率。结果与换药治疗前比较,2组换药治疗4周后24 h平均SBP和DBP均下降(P〈0.05),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4 h血压达标率、晨峰血压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缬沙坦/氨氯地平或缬沙坦/氢氯噻嗪均能有效控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但缬沙坦/氨氯地平具有更高的血压达标率及晨峰血压控制率,更适合老年高血压病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的临床应用情况,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方法800例高血压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记录,包括患者的身高、体重、血压以及使用的降压药物等;记录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观察不良反应,整理并回顾性分析。结果35.5%的患者使用缬沙坦,21.0%的患者使用氨氯地平;舒张压得到控制的患者占70.0%,收缩压得到控制的患者占51.0%;主要不良反应有踝部水肿、心动过缓、低钾血症、体位性低血压、干咳等。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使用较多的药物为缬沙坦和氨氯地平,舒张压的控制比率要高于收缩压,同时,虽然有部分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但是降压药的使用基本符合规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联合吲达帕胺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的影响。方法将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50例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给予依那普利联合吲达帕胺治疗。结果治疗2、4、8周后,两组的舒张压、收缩压水平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的舒张压、收缩压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血压晨峰控制有效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的6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的ET-1水平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的ET-1水平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依那普利联合吲达帕胺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效果确切,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提高血压晨峰现象控制有效率。  相似文献   

14.
荆忱  李洁  傅涛  陈杰  陈宏 《中国医药》2014,(3):303-305
目的 观察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和左心室肥厚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9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口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每片含厄贝沙坦150 mg及氢氯噻嗪12.5 mg),1片/次,1次/d,共 8周,比较治疗前后血压、血压变异性,以收缩压、舒张压标准差(SD)表示血压变异性,24 h 收缩压、24 h 舒张压变异(24 h 收缩压变异、24 h 舒张压变异)及左心室质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24 h 收缩压变异分别为(14.8±3.6)、(9.7±2.8) mmHg(1 mmHg=0.133 kPa),24 h 舒张压变异分别为(12.9±3.1)、(8.6±2.4)mmHg,治疗后24 h收缩压变异、24 h 舒张压变异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左心室质量为(242±40)g,治疗后为(223±20)g,左心室质量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在稳定降压的同时可降低血压变异性,改善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 BPV)及一氧化氮( NO)、血浆内皮素的作用。方法选择55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6例,给予观察组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氢氯噻嗪联合缬沙坦进行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BPV及NO、血浆内皮素的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24 h SBPV、日SBPV、24 h DBPV、日DBPV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20.09、15.97、9.31、9.41,均P<0.05),对照组患者仅24 h SBPV及日SBPV[分别为(9.12±2.57)%,(8.43±1.97)%]显著低于治疗前(t=12.31、9.53,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日SBPV、24 h DBPV、日DBPV[分别为(7.21±1.34)%、(12.31±2.54)%、(10.59±2.73)%]显著低于对照组(t=10.52、12.34、8.35,均P<0.05),治疗后两组NO[分别为(66.12±23.57)%、(68.29±21.52)%]与血浆内皮素水平[分别为(34.43±7.97)%、(34.21±7.34)%]显著低于治疗前(t观察组=31.39,11.79,t对照组=28.31,9.35,均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能有效控制血压,明显升高NO水平,降低血浆内皮素水平,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剂量氨氯地平联合特拉唑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给予低剂量氨氯地平联合特拉唑嗪治疗。治疗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显效率明显为53.33%高于对照组的20.00%(P<0.05)。2组治疗后收缩压及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收缩压及舒张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低剂量氨氯地平联合特拉唑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我院口服抗高血压药的使用概况、发展趋势及合理用药水平,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2010—2012年我院抗高血压药的使用品种、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年来我院口服抗高血压药的销售金额和DDDs均呈上升趋势;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和钙通道阻滞剂(CCB)销售金额排序均居前2位,在抗高血压药中占据主要地位;销售金额排序居前3位的药品2010年为缬沙坦、氨氯地平、美托洛尔,2011和2012年均为氨氯地平、缬沙坦、厄贝沙坦;缬沙坦、氨氯地平始终居DDDs排序前3位。结论:我院口服抗高血压药使用基本合理,其中ARB和CCB是口服抗高血压药的主流。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剂型的美托洛尔对轻度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方法64例原发性轻度高血压患者,采取随机单盲法分为常规组及缓释组。常规组(32例):酒石酸美托洛尔片12.5mg,2次/d,可增至25mg,2次/d;缓释组(32例):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23.75mg,1次/d,可增加至47.5mg/d。入组前及治疗6周后测量诊室血压,记录24h动态血压及24h动态心电图,监测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6周后两组诊室血压达标率均较高(78.1%VS87.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血压显示两组收缩压及舒张压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缓释组晨峰血压增高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两组平均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缓释组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简称NN间期)的标准差(standard diviation of NN intervals,SDNN),相邻正常窦性心搏RR间期之差的平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valuesofthestandarddeviationbetweenadjaeentnormalnumberofintervals,RMSSD),相邻RR间期〉50ms的百分比(percentagebetween R-R and theperiod〉50ms,PNN50)较常规组显著增加(P〈0.05);两组实验前后肝肾功能及血脂、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对轻度原发性高血压,美托洛尔有较高的单药达标率,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较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可显著降低晨峰血压.提高心率变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