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4-2006年十堰市流脑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十堰市流脑疫情及带菌状况、菌群分布及免疫抗体水平等情况,为合理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十堰市2004—2006年流脑发病疫情报告资料,并于每年流行前期(10~12月份),随机采集健康人群咽拭子,接种卵黄双抗琼脂分离培养并挑取疑似菌落进行生化反应及血清学鉴定,同时采集血液分离血清,用EHSA法测定流脑A群抗体。结果十堰市流脑发病以A群散发为主,流脑发病季节高峰为每年1—3月;2004—2006年健康人群总带菌率为3.06%(28/916),B群带菌为主,B群带菌率为1.53%(14/916),各年龄组人群流脑带菌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男性带菌率为2.26%(12/531),女性带菌率为4.16%(16/385),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脑A群的总抗体阳性率为91.41%,各年龄组人群流脑A群抗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流脑C群总抗体阳性率为12.97%,各年龄组流脑C群抗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十堰市健康人群带菌率较低,C群抗体水平偏低,警惕B群和C群Nm引发的流行,加强流动儿童免疫接种。  相似文献   

2.
2005年广东省健康人群流脑免疫水平和带菌状况调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了解我省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状况和免疫水平,预测流脑发病的趋势,为流脑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要求并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开展流脑监测工作。选择广州市番禺区、茂名化州市、韶关乐昌市、东莞市及汕头市潮阳区作为流脑监测点。各监测点按广东省流脑监测方案要求采集市内0-、5-、10-、15-、25~、35-及45岁以上共7个年龄组人群的咽拭子及静脉血,分别进行健康人群带菌调查及人群抗体水平检测。结果:广东省健康人群A群流脑IgG抗体的总阳性率为78.9%(675/856),C群流脑IgG抗体的总阳性率为23.7%(203/856);健康人群脑膜炎奈瑟氏菌(简称Nm)的带菌率为0.65%(7/1077)。健康人带菌以B群Nm为主。结论:广东省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A群流脑IgG抗体的阳性率维持在较高水平,而Nm的带菌率也很低,提示大部分人对A群流脑有免疫作用。但我省健康人群C群IgG抗体水平较低,一旦有传染源传人,易引起局部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3.
高景枝  郑向梅  王滨  李玉芳  崔龙  吕军 《职业与健康》2009,25(23):2558-2559
目的了解十堰市健康人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带菌状况及菌群分布,为合理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于每年流行前期(10-12月份),随机采集健康人群咽拭子,接种卵黄双抗琼脂平板分离培养,并挑取疑似菌落进行染色镜检、生化鉴定及血清分型。结果2004--2007年健康人群流脑总带菌率为2.90%(35/1206),以B群为主,B群带菌率为1.57%(19/1206),各年龄组人群流脑带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性别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十堰市健康人群带菌率较低,带菌菌群以B群为主,A群次之。高中生和福利院老人健康带菌率较高,应作为流脑重点防控人群,加强流脑疫苗预防接种和病源学监测。  相似文献   

4.
张宏  杭惠  须勤燕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0):1864-1866
目的:为我市流脑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苏州市1995年至2004年流脑疫情、2004年至2005年流脑病原菌监测、健康人众流脑带菌率和抗体水平调查等资料进行综合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苏州市1995~2004年平均发病率为0.11/10万,2004年流脑发病率(0.17/10万)比2003年(0.02/10万)上升了7.5倍,并且高于平均年发病率(0.11/10万)54.54%。流脑发病季节性高峰为1~4月份。收集到11份病人血样中6份培养出流脑菌,包括3株A群和3株C群。健康人众带菌率为1.71%,B群和C群带菌率各为0.85%。健康人群流脑抗体免疫水平:A群抗体阳性率平均为78.50%,GMRT平均为5.80;C群抗体阳性率平均为56.99%,GMRT平均为3.42。结论:该市流脑发病率,人群流脑C群抗体水平普遍较低,应加强C群流脑防治工作,积极推广使用A+C群流脑多糖疫苗,提高接种率,以增强人群对A群和C群流脑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健康人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带菌状况,为分析发病趋势提供依据。[方法]2007年5月监测4个区(市)县,用随机抽样法抽取5个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咽拭子于卵黄双抗琼脂培养基进行脑膜炎奈瑟氏菌分离培养及实时荧光PCR分离。[结果]共采集标本999份,培养法阳性率1.1%(11/999);菌株分别为A群2株(19%),B群4株(36%),C群5株(45%),人群带菌以C群和B群为主;4个地区中青羊区带菌率最高(2.8%)。男性带菌率1.3%,女性0.9%,男女类似;不同年龄组菌群阳性率类似。PCR法检出率8.4%(84/999),高于培养法(Х^2=58.90,P〈0.01)。[结论]成都市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率较低,但要警惕C群和B群流脑菌群引起的流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东莞市1992—2007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发病特点,掌握流行规律,提出预防控制对策。方法对东莞市1992—2007年流脑疫情数据和个案调查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2—2007年东莞市共报告流脑病例142例,死亡9例,发病率在0.04/10万~0.72/10万之间。流动人口流脑的发病率(0.24/10万)高于本地人口(0.09/10万)(P〈0.01);沿海片区发病率最高,为0.36/10万。2—4月份报告病例数占全年病例数的65.49%。16~25岁组病例数最多,占发病总数的59.86%。工人和民工发病较多,分别为67例和46例,占总病例数的47.18%和32.39%。结论东莞市流脑发病以散发为主,对流动人口进行流脑疫苗的预防接种和加强流脑监测对控制流脑的发生和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广东省1992-1995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结果,流脑发病率在0.05-0.11/十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为0.07/十万,表明广东省流脑发病呈现持续地稳定低水平;健康人群年平均带菌率为6.5%,以B群为主占总带菌数的68.8%;健康人群对A群流脑的免疫力有所提高。今后要加强对散居儿童、外来流动民工的监测,对预防流脑点状爆发和菌群变迁的可能性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东莞市2008--2010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流行特征,为制定东莞市流脑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东莞市2008-2010年流脑疫情资料及健康人群带菌情况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8--2010年东莞市共发生流脑病例6例,死亡1例,年均发病率为0.027/10万;6例病例的年龄分别为:17天龄、3月龄、16岁、17岁、23岁、61岁;病例均为男性,且均为外地户籍;病例发病时间分别为1、3、4、5、8、10月。5例病例的血液或脑脊液样本培养出脑膜炎双球菌(B群2株、C群3株),1例病例的脑脊液沉渣涂片镜检发现G双球菌。2008--2010年采集不同年龄组人群咽拭予737份,分离出脑膜炎双球菌7株,其中B群6株、C群1株,人群带菌率为0.95%。结论东莞市流脑流行菌群以B群和C群为优势菌群,今后应关注菌群的变迁,继续做好流脑疫苗常规免疫接种以及流脑病原学及血清学监测工作,控制流脑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东莞市2005年健康人群流脑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了解东莞市健康人群脑膜炎双球菌带菌率及抗体水平。方法:按流脑监测方案采集市内两个地方0~、5~、10~、15~、25~、35~及45岁以上共7个年龄组人群的咽拭子及静脉血.分别进行健康人群带菌调查及人群流脑A群和C群抗体IgC水平检测。结果:226份健康人群流脑的带菌率为0%;175份血清中流脑A群IgG抗体的阳性率为74.3%,GMT为4.40;C群IgC抗体的阳性率为19.4%,GNT为1.47。结论:东莞市健康人群中流脑A群IgG抗体阳性率维持在中等水平,C群IgG抗体处于较低水平;健康人群流脑的带菌率很低。  相似文献   

10.
2006年宁夏中卫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我市流脑带菌状况、菌群分布和免疫抗体水平。方法:按流脑监测方案选择海原县(2005年有病例发生)作为监测点,收集流脑发病疫情资料,采集各年龄组健康人群的咽拭子进行脑膜炎奈瑟氏菌(Nm)分离培养、鉴定;同时采集静脉血分离血清检测流脑A群和C群IgG抗体水平。结果:检出A群流脑病人2例,发病率为0.5/10万;健康人群Nm的带菌率为1.9%(4/214),其中29E群Nm2株、X群Nm2株;健康人群A群IgG抗体的总阳性率83.5%,GMT为6.81,各年龄组人群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健康人群C群IgG抗体的总阳性率37.3%,GMT为2.61,各年龄组人群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两种抗体GMT比较也非常显著(t=7.9,P〈0.01)。结论:流脑的发病率和健康人群带菌率较低,健康人群中流脑A群IgG抗体阳性率维持在较高水平,C群IgG抗体阳性率处于低水平。  相似文献   

11.
湛江市2001~2003年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湛江市健康人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带菌状况,为流脑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2001~2003年每年10~11月份对湛江市0~、5~、10~、15~、25~、35~、45岁以上7个年龄组健康人群进行咽拭采样,直接接种于巧克力双抗平板,置37℃、5%CO2培养箱中分离流脑双球菌。结果 2001、2002、2003年湛江市健康人群各年龄组流脑双球菌带菌率分别在0~3.33%、0~6.560k、、0~10.71%之间,年内平均带菌率分别为2、18%、2.81%、2、51%;2003年各年龄组带菌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以15~岁组带菌率最高,为10、71%,2001年、2002年则差异无显著性;各年份男性带菌率与女性带菌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人群带菌以B群为主,C群和W135群各检出一株,未检出其他群流脑双球菌。结论 湛江市健康人群流脑整体带菌水平相对较低;带菌菌群以B群为主,未发现A群流脑带菌者。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2002~2003年流脑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 了解广东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特征,预测流脑发病趋势,为合理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广东省2002~2003年流脑发病疫情报告资料。选择广州、湛江、韶关及东莞4个市作为流脑重点监测点。每年在流脑流行前期(10~11月)按流脑监测方案采集各市内各年龄组人群的咽拭子及静脉血,分别进行健康人群带茵调查及人群抗体水平检测。结果 2002~2003年全省共报告流脑病例47例,其中本省籍14例,外省籍33例;本省籍14例中以学生为多(6例),年龄以10~14岁组为多(共5例)。2002年4个监测点流脑IgG抗体的总阳性率为76.5%(1118/1461),健康人群脑膜炎奈瑟茵(Nm)的带茵率为1.04%(16/1532)。2003年各监测点健康人群Nm的带茵率为1.56%(23/1474)。健康人群带茵以B群Nm为主。结论 广东省流脑发病以散发为主,健康人群Nm的带菌率很低,流脑IgG抗体的总阳性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提示大部分人对流脑有免疫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合肥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菌群变迁情况,为流脑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合肥市2000年至2012年流脑疫情和健康人群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3年前,流脑病人主要由A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Nm)。健康人群带菌主要是B群Nm,其次为A群。2003—2012年流脑患者菌群,C群占93.0%,A群占6.O%,B群和W135占1.0%;健康人群带菌以c群和B群为主,分别为2.5%和1.6%。2011年出现由W135群引起的流脑死亡病例。结论2003—2012年,合肥市流脑流行优势菌群从A群Nm转变为C群,c群菌群Nm仍将在一段时间内是优势菌群,而W135群和B群为辅。  相似文献   

14.
2005年三明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为了解我市流脑带菌状况、菌群分布、耐药特性和免疫抗体水平等情况,从而为合理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流脑监测方案选择梅列区作为监测点.收集流脑发病疫情资料,采集各年龄组健康人群咽拭子接种含双抗的巧克力色血琼脂进行脑膜炎奈瑟菌(Nm)分离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同时采集血液分离血清用间接ELISA法检测流脑A群和C群抗体。结果:发现C群流脑病人1例(男,13岁),发病率为0.61/10万;健康人群Nm的带菌率为0.55%(2/360),均为c群Nm;健康人群流脑A群抗体的总阳性率60.00%,GMT为1:5.90,各年龄组人群阳性率的差异非常显著(X^2=65.57,P〈0.01),健康人群流脑C群抗体的总阳性率25.00%,GMT为1:1.60,两种抗体GMT比较差异也非常显著(t=9.48.P〈0.01)。其中有3名15岁以上检测对象的C群抗体滴度≥1:32,提示可能存在C群Nm的自然感染。结论:流脑的发病率和健康人群Nm的带菌率很低,大部分人对A群流脑有免疫力,而对C群流脑的免疫力低,有必要加强A+C群流脑疫苗的接种.同时应密切注视流脑菌群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西安地区健康人群中脑膜炎奈瑟菌的带菌状况,为流脑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流脑流行前期对西安地区489名健康人群开展调查,采集不同年龄人群咽拭子进行PCR扩增鉴定。结果 健康人群带菌率为4.50%(22/489)。菌株A群1例(4.54%)、B群3例(13.64%)、C群4例(18.18%)其余皆为不可分群14例(63.64%)。45岁以上年龄组带菌率最高(9.57%),0~2岁年龄组带菌率为0,各年龄组带菌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0.784,P = 0.029)。男性带菌率4.30%,女性带菌率4.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城市人群带菌率4.13%,农村人群带菌率4.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西安市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率相对较低,人群带菌以不可分群为主,其次是C群、B群和A群,未发现其他菌群流脑带菌者。建议高危人群尽早接种AC流脑疫苗。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1992-1995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报道广东省1992-1995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结果,流脑发病率在0.05-011/十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为0.07/十万。表明广东省流脑发病呈现持续地稳定低水平;健康人群年平均带苗率为6.5%。以B群为主占总带菌数的68.8%;健康人群对A群流脑的免疫力有所提高。今后要加强对散居儿童、外来流动民工的监测.对预防流脑点状爆发和菌群变迁的可能性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广南及河口两县2001年健康人群流脑带菌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云南省广南及河口两县进行健康人群流脑带菌调查,结果检出流脑带菌者33人,带菌率为8.31%,其中A群带菌7人,B群带菌20人,带菌率分别为1.76%和5.04%,带菌菌群以B群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福建省流脑流行期两县(区)健康人群免疫水平及带菌率,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咽拭标本分离培养、鉴定进行病原学检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体;Etest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流脑流行期两县(区)健康人群A群脑膜炎球菌带菌率为1.57%;A群及C群抗体阳性率均为99.1%(212/214),抗体几何均数分别为1:158.24,1:112.94;以5~9和10~14年龄组A群抗体几何均数最高,分别高达1:245.6、1:258.9;C群抗体几何均数以10~年龄组为最高,达1:226.2;A群高于C群。流行区(三明市梅列区)健康人群A群、c群抗体免疫水平高于非流行区(闽清县),两县(区)A群抗体水平均高于C群。6株脑膜炎球菌对头孢三嗪和头孢噻肟、利福平等7种抗生素敏感,对磺胺甲基异恶唑高度耐药。[结论]2006年我省流脑流行期两县(区)健康人群带菌率较低;A群及C群流脑抗体水平高,对人群有保护作用;流行区流脑抗体免疫水平高于非流行区。治疗可首选头孢类等7种敏感抗生素,磺胺甲基异恶唑己不适继续做为预防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沧州市2000--2013年的健康人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带菌率和菌型分布变迁状况,为提出新的免疫策略,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控制暴发提供依据。方法每年在流脑流行前期(12月至1月)、流行期(3月)和流行后期(5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采集0~6、7~12、13~17和18岁以上4个不同年龄组的咽拭子标本,进行健康人群流脑带菌调查和分析。依据WS295-2008《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标准》进行脑膜炎奈瑟菌分离培养和鉴定,数据用SPSS17.0软件包统计分析。结果2000--2013年连续14年监测的4865人中,检出带菌者232人,总带菌率为4.77%。其中2000和2003年带菌率最高,为9.09%;2013年最低,为0.42%。共检出流脑菌群11群,分别为A、B、C、D、X、Y、29E、W135、H、I和K群。其中以B群检出率最高,为1.19%;其次Y群,为1.09%,A和c群的检出率分别为0.60%和0.25%;检出率最低的是W135群(0.14%)。13~17岁组带菌率最高,为6.63%;其次是0~6和7—12岁组,分别为4.10%和4.06%;最低的是18岁以上组,为3.09%。4个年龄组带菌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83,P〈0.01)。结论连续14年的监测结果表明,沧州市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率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2008年以后下降更为明显,反映了多年来沧州市对流脑监测和疫苗接种工作的重视。13—17岁组带菌率最高,提示今后要加强该年龄组人群的监测、预防接种以及健康教育工作。带菌者中检出了致病菌株,且检出率高于其他菌群,提示今后A+C流脑疫苗仍应在沧州市继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健康人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带菌状况和免疫水平,为流脑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按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合肥市全市四县四区一市,采集6个年龄组健康人群666人咽拭子及静脉血,分别进行脑膜炎奈瑟菌(Nm)培养及血清抗体检测。结果检测666人咽拭子Nm阳性31份,带菌率为4.7%,其中A群为2.1%,B群为1.8%,C群为0.5%,X群为0.2%,D群为0.2%,其它菌群未检出;血清抗体阳性率,A群阳性率为93.9%,C群阳性率为92.7%。结论合肥市人群流脑免疫处于较高水平,流脑流行风险不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