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淋巴管肌瘤病的影像学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肺淋巴管肌瘤病的胸部X线片、常规CT及高分辨CT(HRCT)表现。结果胸部X线片无特异性,1例胸部X线片无异常发现,1例表现为两肺弥漫性的网状和线条状阴影,小蜂窝状或多发小囊状影,3例表现为气胸,2例表现为右侧胸腔积液。无一例发现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常规CT扫描虽然发现直径较大的囊腔样病变,但囊壁显示不清,HRCT扫描病变显示清晰,表现为两肺从肺尖至肺底弥漫分布的囊状改变,均有薄壁,壁厚约1mm,边缘清楚,厚薄均匀。大部分囊腔直径〈20mm。结论肺淋巴管肌瘤病的HRCT表现具有特征性,HRCT对明确诊断以及预后判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史讯  陈望  郭荣 《现代保健》2011,(35):99-101
目的 探讨肺淋巴管肌瘤病(PLAM)高分辨率CT(HRCT)特征性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肺淋巴管肌瘤病影像学及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胸部常规CT及HRCT扫描.结果 常规胸部CT见两肺密度减低,偶见囊状影;HRCT清晰显示两肺弥漫、均匀分布的圆形薄壁囊状阴影,病灶之间的肺组织正常.随着病程进展,囊状阴影有增大、增多趋势,部分融合成肺大泡样改变,亦可成形态怪异的囊腔.结论 HRCT上表现为两肺弥漫、均匀分布的圆形薄壁囊状阴影,病灶之间的肺组织正常,再结合性别、年龄、进行性呼吸困难等临床资料,应考虑PLAM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淋巴管肌瘤病(PLAM)的临床特征及常规CT与高分辨率CT(HRCT)表现,以便临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经该院经病理证实的12例肺淋巴管平滑肌瘤患者的CT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常规CT上均可见广泛小透亮影、囊状影均匀分布于两肺,没有中央与周围型之分,也没有上中下野的差别,囊性气腔以圆形或椭圆形为主;HRCT上表现为两肺均匀薄壁小囊腔,所有囊腔囊壁完整,囊壁厚度为1~2mm,囊气腔被正常肺组织环绕。结论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是一种好发于育龄期妇女的疾病,CT尤其是HRCT扫描呈网状阴影或均匀分布的囊性气腔影应高度怀疑为PLAM,临床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 清,HRCT扫描病变显示清晰,表现为两肺从肺尖至肺底弥漫分布的囊状改变,均有薄壁,壁厚约1 mm,边缘清楚,厚薄均匀.大部分囊腔直径<20 mm.结论 肺淋巴管肌瘤病的HRCT表现具有特征性,HRCT对明确诊断以及预后判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淋巴管肌瘤病的临床特点及螺旋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肺淋巴管肌瘤病患者的胸部CT影像学资料,分析疾病的临床表现及CT特点。结果本组5例患者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为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胸闷。患者胸部CT表现为双肺多发、均匀分布的薄壁囊状影,直径5~20mm。其中双侧胸腔积液并双侧气胸1例。结论螺旋CT能全面显示肺淋巴管肌瘤病的特征性表现,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PLAM)的临床及CT表现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PLAM的临床表现特征、肺功能检查结果及CT征象.结果:3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28、40和42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实验室检查3例均有低氧血症.CT显示两肺弥漫分布的多个小囊状透亮影,囊壁薄,厚度均匀,壁厚约1mm左右,HRCT囊腔影薄壁显示清晰.结论:PLAM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常伴有咯血、自发性气胸、乳糜胸及低氧血症,HRCT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HRCT)在肺泡蛋白沉积症(PAP)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7例PAP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诊断证实,进行常规胸片检查后,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肺部检查,首先行普通胸部平扫,之后行HRCT扫描,比较患者2种检查结果的影像学改变。结果胸部X线示,2例以肺门为中心呈"蝶翼"状片影,类似肺泡性肺水肿;2例两下肺广泛大片状阴影,类似肺部炎症;2例为左中上肺淡薄均匀的云雾状磨玻璃影;1例为两肺广泛分布的磨玻璃影及小结节状阴影。行HRCT检查后,在4例行普通CT检查呈大片状磨玻璃密度影的患者中,3例表现为两肺较淡的斑片状磨玻璃影,不呈叶段分布;1例表现为磨玻璃影,与正常肺组织间分界清楚,边缘可成角或呈弧形,如"地图样"改变;在其余3例普通CT表现为粟粒样结节影的患者中,2例HRCT表现为两肺磨玻璃影与小叶间隔增厚交织成"铺路石样"改变,其中1例可见蜂房征,1例肺泡实变融合成密度较高的斑片状实变阴影,并在肺泡实变区可见空气支气管征。结论 HRCT表现较普通CT更能清楚地显示PAP的特征性变化,可为PAP的影像学诊断提供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肺癌性淋巴管炎的影像学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癌性淋巴管炎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支气管镜活检、胸膜活检或开胸肺活检证实的肺癌性淋巴管炎的X线、CT及高分辨CT(HRCT)征象,评价影像学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40例肺癌性淋巴管炎患者的原发恶性肿瘤分别是周围性肺癌13例、中央型肺癌2例、乳腺癌11例、胃癌6例、胰腺癌4例、肾癌3例、结肠癌1例。肺癌性淋巴管炎主要表现为胸膜结节、小叶核心结节、小叶内细网结节影、小叶间隔小串珠状增厚、支气管血管束串珠状增粗、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增大。结论肺癌性淋巴管炎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尤其是HRCT可以较准确地反映癌性淋巴管炎的病理特征,是提示恶性肿瘤肺部淋巴管转移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病理改变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呼吸科近年诊治的2例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主要为女性,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反复发作的气胸等;胸部CT主要表现为双肺弥漫分布多发的囊样改变;病理改变主要为异常增殖的平滑肌样细胞,破坏肺实质。肺淋巴管瘤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常易误诊,诊断需结合病史、影像学以及典型病理改变。肺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结论:育龄期女性,反复发作气胸、肺部CT表现为弥漫性囊样改变时,应警惕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可能,必要时需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肺多发性小血管炎的少见胸部CT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 对6例临床确诊为肺多发性小血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胸部CT主要表现两肺血管束增粗、扭曲,以肺门为中心向外分布、伴有磨玻璃影2例,肺气肿表现、局部肺大泡2例。双侧胸腔少量积液,双侧胸膜轻度增厚2例。两肺弥漫性病变,类似间质性肺病,呈网格影、小囊状影,小叶间隔增厚,双肺下叶及胸膜下分布为主,伴(或无)多发斑片影及磨玻璃影,少许支气管扩张样改变,局部代偿性气肿4例。结论 肺多发性小血管炎肺损害的影像学主要表现间质性改变,分布以轴心间质和(或)周围间质均可,结合临床上有多器官受累表现,进行ANCA相关实验室检查,可以早期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高分辨率CT(HRCT)对直径小于2cm的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从2006年8月~2008年6月诊断为肺癌,并经病理证实的29例病灶直径不到2cm的周围型肺鳞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24例,女5例。年龄在45~87岁之间(平均60.6岁)。其中位于右肺上叶的12例,右肺中叶的2例,右肺下叶的4例,左肺上叶的8例,左肺下叶的3例。在这些病例中有15例为中分化,14例为重度分化。结果HRCT病灶无1例钙化(0%),空洞形成1例(3.4%),空气支气管征5例(17.2%),毛玻璃高密度影1例(3.4%),毛刺8例(27.6%),分叶8例(27.6%),边界不规则19例(65.5%),胸膜凹陷14例(48.3%),周围肺气肿19例(65.5%)见图1—3,卫星灶1例(3.4%)。结论高分辨螺旋CT(HRCT)能够清晰显示直径小于2cm周围型肺癌的形态,在周围型鳞癌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加深对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CT影像认识,进一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痰检或临床证实的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患者的CT影像表现。结果: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CT影像表现多样:本组病例中结节或肿块影13例(其中7例出现坏死空洞);曲菌球7例;一侧或两侧肺的单个或多个支气管肺炎样阴影6例;混合型6例。结论:本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CT检查可明确肺霉菌病和肺部基础性病变的形态、大小和范围,充分显示空洞(腔)和曲菌球等,病变周围伴有的"晕征"是早期特征性的改变,病程中出现的"空气半月征"和空洞强烈提示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PLAM)胸部X线片、多排螺旋CT(MSCT)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例PLAM的临床和胸部X线片、MSCT表现.并复习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PLAM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4例),咳嗽、咳痰(2例),咯血(2例),反复出现的气胸(2例)和乳糜胸(1例)等.胸部X线片主要表现为弥漫性分布的网状阴影(2例)、蜂窝状透亮区(1例)、气胸(2例)和胸腔积液(1例)等;MSCT特征性表现:2例见双肺弥漫性分布、大小不一、薄壁、囊状透亮区,囊腔直径3~15 mm.1例广泛性囊变合并肺间质纤维化并胸膜增厚、粘连,确诊后3个月死亡,余症状缓解出院.结论 PLAM是一种罕见的弥漫性肺间质病变,胸部X线片表现缺乏特征;MSCT特征性表现对临床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对胎儿先天性肺囊腺瘤畸形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17例产前诊断为胎儿先天性肺囊腺瘤畸形的临床资料,并进行产后追踪随访,总结其产前超声声像图表现特征,并与病检、随访结果相对照.结果产前超声共诊断胎儿先天性肺囊腺瘤畸形17例,病灶均为单侧,其中左侧15例,右侧2例.Ⅰ型5例,Ⅱ型9例,Ⅲ型3例;病灶直径大小1.6~4.7 cm,平均2.9 cm.2例伴有同侧胸腔少量积液,1例伴有胎儿水肿;1例伴有先天心脏病(法洛四联症).结论产前超声检查对诊断胎儿先天性肺囊腺瘤畸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分辨CT(HRCT)与多排螺旋CT(MSCT)薄层重组对弥漫性肺疾病的诊断价值,以及HRCT是否能被MSCT薄层重组所替代。方法:搜集同时做HRCT及MSCT薄层重组的弥漫性肺疾病患者5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1例患者在MSCT薄层重组中48例有不同程度的肺内改变:双肺弥漫性或散在小结节影12例;肺内弥漫分布网格状改变22例,可显示小叶间隔线增厚;肺内弥漫分布囊状透亮区病变14例,可显示弥漫分布的囊性病变。HRCT图像可更加清晰地显示肺内小结节影分布情况,弥漫分布网格状影像,对于弥漫分布囊状透亮区,HRCT能够明确分辨小叶中央型及全小叶型病变,51例均有阳性发现。结论:MSCT薄层重组对弥漫性肺疾病的诊断阳性率与HRCT无明显差别,但细节分辨率及图像质量低于HRCT,因此不能完全替代HRCT扫描。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进行高分辨CT(HRCT)和肺泡灌洗液检测(BLAF),探讨诊断类风湿肺间质病变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RA患者31例,进行高分辨CT、肺泡灌洗液检测。结果 31例患者中,HRCT检测发现肺间质病变1例(阳性率为3.2%),BLAF检测发现肺间质病变4例(阳性率为12.9%);BLAF的肺间质病变阳性检出率高于HRC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57 9,P〉0.05)。结论 BLAF是探询早期发现及明确类风湿性关节炎引发呼吸系统损害的更为有效的检查方法,比HRCT能更好地明确肺间质病变病变的病理类型,有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肺部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本科进行检查的30例肺部疾病患者,对其分别进行常规剂量(160mAs)扫描检查和低剂量(20mAs)扫描检查,其他相关参数相同,对两种剂量扫描的效果进行对照分析,并对比不同扫描方式所产生的辐射量。结果:两种剂量扫描所发现的结节、肿块、钙化灶、结核空洞等的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得的影像片在病灶特征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低剂量扫描产生辐射量为(1.02±0.02)mSv,常规量扫描产生的辐射量为(2.75±0.61)mSv,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低剂量扫描能够发现间质性肺疾病、肺结核、原发性肺癌或肺转移瘤等肺部疾病中的病变,效果与常规剂量扫描没有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低剂量扫描在肺部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辐射剂量较低,对患者和医务人员所造成的危害较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寻肺内错构瘤的CT征象特点,加深对其的认识,以便与肺癌、结核瘤以及肺内炎性假瘤等球形病灶相鉴别。方法搜集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错构瘤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错构瘤的主要CT表现:(1)中年发病,单发圆形、类圆形结节,多发生于肺实质内,直径一般小于3cm;(2)边缘锐利清楚,多无毛刺分叶,周边肺组织正常;(3)典型错构瘤内密度不均,含有低密度的脂肪和高密度的钙化影;(4)非典型错构瘤内不含脂肪和钙化影时,常表现为均匀密度影,需结合其影像特征及临床与其他球形病灶相鉴别。结论CT检查对肺内错构瘤的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