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T波电交替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涛  孙晓芬  朱源生  应长富 《江苏医药》2001,27(10):776-776
T波电交替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并可发生严重心律失常 ,如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心室颤动(室颤 )等。缓慢心率时的T波交替往往是一种危险的信号 ,特别是原来有心脏病的患者 ,常伴有严重的心肌损害 ,本文分析了 5 8例T波电交替患者与6 0例对照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 ,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一、对象 :我科 1995~ 1998年住院或门诊病人 ,按有无“T”波电交替分 (1)交替组 :有“T”波电交替患者 5 8例 ,男 4 2例 ,女 16例 ,年龄 5 2~ 84岁 ;其中冠心病 36例 ,高血压 14例 ,心肌炎 6例 ,扩张型心肌病 2例。 (2 )对照组 :无“T”波电交…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动态心电图检查探讨临床T波电交替对恶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98例,其中有恶性心律失常患者58例,无恶性心律失常患者40例。结果:98例患者共检出T波电交替1572阵次,其中有恶性心律失常患者1419阵次(90.2%),无恶性心律失常患者153阵次(9.8%)。结论:T波电交替是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3.
T波峰末间期(Tpeal-Tend inferval,Tpe)是指T波顶峰至T波终末之间的一段时间,可作为反映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的量化指标[1~2].国内外较多文献报道已证实,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是一个正常存在的电生理现象,并且发现异常增大的跨壁复极离散度是多种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心性猝死)发生的主要基质.如果T波峰末间期被证实能准确反映跨壁复极,必将为临床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性提供一个重要的预测指标.QTd的增大与室速的发作有正相关性,已被较多的学者所认可[2],本文通过同步十二导动态心电图中检出的阵发性室速病例与无室速者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Tpe及QTd与阵发性室速发作的相关性及两者的预测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张朝君  汪芳松  陈根 《安徽医药》2013,34(3):280-282
目的探讨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对12例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临床患者,对其临床特征、心电图特点及临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2例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均有不同的诱因,10例有低钾血症,2例低钾血症同时使用胺碘酮治疗,4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均有QTc间期延长,并有特征性改变;11例患者使用电复律治疗,所有患者均使用硫酸镁及氯化钾治疗,6例患者使用异丙肾上腺素治疗,1例患者使用起搏器治疗,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掌握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心电图特点,早期诊断,去除诱因,综合治疗(包括电复律、补钾及镁、提高心室率等),12例患者均获临床治愈。  相似文献   

5.
6.
异常U波,有称谓致心律失常U波,也称慢波。U波振幅发生周期性变化,即从大到小,从小到大,间歇越长U波越明显。异常U波易激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本文收集1991年8月至2007年12月我院的16例长QT间期综合征,  相似文献   

7.
例 1 ,患者男性 ,33岁。因反复心悸、胸闷1 9年加重 1月收住院。患者自 1 984年起无诱因反复出现阵发性心悸、胸闷、心电图为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VT) ,以后逐渐加重 ,用药终止较困难。入院前 1月曾发生 2次晕厥 ,行电转复律后成功并持续药物治疗半月。入院时体查无阳性体征 ,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正常 ,食道调搏检查时诱发心动过速 ,食道心电图为房室分离 ,心室率 1 90次/min ,QRS波时限 0 1 2s,QRS波Ⅱ、Ⅲ、aVF、V5呈rS型 ,诊断为特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经可达龙 30 0mg、心律平 1 4 0mg静脉注射无效。加用异搏定 1 5mg静脉…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1例年青女性伴反复晕厥及特征性正常QT、极短联律间期的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临床证据,所有实验室检查均在正常范围,临床电生理学检查也未能诱发。但心内膜心肌活检首次证实心肌炎为其致病原因。本文还结合文献讨论了异搏定和阿托品的作用,及鉴别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QT离散度昼夜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QT离散度(QTd)系指心电图各导联QT时限变异的程度。它能反映心室肌电活动的不稳定程度。人体心电的变化有昼夜节律性,室心心动过速的发生频率昼夜不同,故本文对特发性室速(IVT)的患者其QT间期进行昼夜测定,比较常规心电图(ECG)和动态心电图(DCG)不同时间QTd和心率校正后离散度(QTcd)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张录兴  郑强荪  史俊忠  何勇 《天津医药》2004,32(11):719-719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发病突然,致病因素不同,其中多数并发心室颤动,病情危重,需要迅速判断室速的类型,查明原因,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由极短联律间期室早所致Tdp诱发的QT间期正常罕见发生,笔者报告2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获得性长QT综合征(aLQTS)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的临床特征及防治。方法选择在本院2004年5月~2013年3月住院治疗的20例TdP患者。结果20例aLQTS患者均有明显诱因。其中,急性心肌梗死3例,Ⅲ°房室传导阻滞4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电解质紊乱8例,利尿剂2例,胺腆酮2例。所有患者发作时均有胸闷、心悸、头晕,13例出现晕厥、阿斯综合征发作。所有患者均积极治疗基础病变,提高基础心率,静脉应用硫酸镁,静脉或口服补钾。结论aLQTS患者多发生于电解质紊乱患者,其次,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及Ⅲ°房室传导阻滞、药物所致QTC延长的患者。高危患者应监测心电图、QT间期、电解质水平,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2.
药源性QT间期延长及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引起QT间期延长及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QT间期延长和尖端扭转型心动过速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提示临床注意心脏方面的不良反应,避免引起严重后果。方法:利用中国知网和PubMed收集1999—2009年间的文献,分析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QT间期延长和尖端扭转型心动过速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结果:共检索到文献37篇,个例报道27例,其中女16例,男11例。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QT间期延长和尖端扭转型心动过速平均年龄大于65岁,结论: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QT间期延长和尖端扭转型心动过速与患者性别、年龄、共用药物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4.
T波记忆(T wave memory)现象,又称为心脏记忆和T波电张性调整,1969年由Chatterjee K 最早描述,1982年Rosenbaum最早定义[1]。这种T波改变常发生在间歇性左束支阻滞、室性早搏、右室起搏、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预激之后。其共同特点是异常心室激动终止后,能引起随后窦性心律时的T波改变,而且T波改变与异常心室激动发生时的向量方向相同[2]。在临床上常遇到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终止后出现T波倒置, ST段压低, QT间期延长, ST-T改变可持续数日或更长时间,但是无心脏心肌缺血的临床表现,经冠脉造影或冠脉CT检查无血管病变,但是出现ST-T的改变会对临床医师产生“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误诊,而给予过度用药,过度医疗,给患者带来恐惧感及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下面把作者在临床中见到2例快速心动过速恢复窦性心律后出现T波记忆现象的病例汇报如下,并进行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15.
《中南药学》2017,(2):251-253
目的回顾性分析静脉滴注莫西沙星引发药物不良反应1例,为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分析静脉输注莫西沙星诱发QT间期延长伴室性心律失常的具体病例,评估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因素及用药安全性。结果此次药物不良反应很可能与莫西沙星有关,该患者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用药时应加强用药安全的监督。结论临床使用莫西沙星时,医务人员应关注莫西沙星的安全性问题,在合理用药的基础上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加强用药监督,提高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长QT间期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机制与影响因素、药物相关性长QT间期综合征及临床对其防治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提出临床药师需要关注易致QT间期延长的药品使用,预防临床发生药物致急性心律失常事件,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长QT间期综合征又称为复极延迟综合征,是一种病因不明、心电图表现为Q-T间期延长,可伴T波及U波异常的一组综合征,其最主要临床表现为室性心律失常、晕厥和猝死的一组综合征。我院对收治的1例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患者病情好转并出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获得性长QT间期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2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20例获得性长QT间期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原发疾病、发作诱因、心电图表现、治疗情况等。20例获得性长QT间期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均伴不同程度低钾血症,所有患者均给予补钾、补镁治疗,2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植入心脏再同步化复律除颤器(CRTD),5例严重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安装了心脏永久起搏器。结果治疗后 QTc[(452.00±20.00)ms]明显小于治疗前[(540.00±39.00)ms],血清钾水平[(4.70±0.18)mmol/L]高于治疗前[(2.99±0.28)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获得性长QT间期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多发生在电解质紊乱、应用延长QT间期药物、伴器质性心脏病及严重缓慢心律失常患者。病情凶险,补钾、补镁、安装心脏起搏器治疗有效。避免发生低钾血症可减少其发生机会。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23岁。主因头晕1d,间断抽搐伴意识不清1h急诊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d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呈阵发性,不伴晕厥。入院前6h出现四肢沉重、乏力,行走困难。  相似文献   

20.
俞彬  刘晓桥 《贵州医药》1995,19(3):143-144
最近,我所收治室性心动过速(VT)一例。其VT反复发作,由于单纯从心电图(ECG)上难与宽QRS型室上速鉴别,放行心电生理检查(EPS),明确为由折返机制引发的阵发性单形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现报道并讨论如下。1资料与方法患者女性,44岁。因阵发性心悸、气促1”年,加重1月入院。UCC;、心脏X线片及未发病时的平静心电图均无异常发现。住院期间曾多次突然发作心悸、眩晕、胸闷,ECG示定QRS型心动过速(图1)。利多卡因有效。发作间歇作食道调搏未诱发心动过速。为进一步明确定QRS型心动过速机制,以确定最佳治疗方案,特行E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