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疾之客体,中一经侵一脏者,按证施治,方药易投。若杂病久羁,正邪消长,阴阳偏颇,气血凝滞,寒热错杂,或上下交病,诸症蜂起,或证涉五脏,又兼六腑,清其热者增其寒,补其虚者助其邪;温阳易耗阴液,滋阴又伤元阳。若按脏分治,辄有一脏之疾未已,他  相似文献   

2.
3.
对瘀血证及活血化瘀疗法的认识,是人们长期在同疾病作斗争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份宝贵遗产。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瘀血的论述,如:“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灵枢·痈疽篇》:“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至清代,活血化瘀法不但在理论上有所创见,临床上亦积累了丰富经验,而且出现了专门研究血证疾病的医家,如唐容川、王清任等。  相似文献   

4.
陈林 《四川中医》2010,(9):33-34
本文在论述瘀血病理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瘀血的证候、诊断与治法,并举典型病案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五脏辨证论治.是钱氏学术成就的核心部分。他既充分运用五脏五行的一般规律.又赋予儿科学的特点,如从心、肝、脾、肺、肾的分证,即以惊、风、困、喘、虚的儿科常见病密切联系起来.显示儿科五脏证治的特点.颇值得注意.应重视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简明扼要地指出了瘀血的证候特征及治疗大法:"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所以凡是血液运行不畅或血液外溢,停于体内者,皆称为瘀血.张仲景尊奉经旨,根据瘀血的寒热虚实、兼气兼水及轻重缓急的具体情况,就瘀血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及治疗大法作了详细的阐发.本文拟对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关瘀血因证脉治的条文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7.
张学文辨治瘀血证经验摭要李桥(陕西中医学院研究生712083)关键词瘀血证,中医药治疗张学文教授业医40余载,医术精湛,学验俱丰。余随师侍诊,亲聆教诲,深感老师对瘀血证治疗辨证精切,遣方用药独具匠心。现将本人所悟老师辨治瘀血证经验,摭要如次,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8.
清代医家叶天士、王清任皆是治疗瘀血证的名家,对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及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有关瘀血证的治疗作一归纳分析,试探讨叶、王治疗瘀血证特有见解及临床经验,通过比较加深对二人学说的认识,同时为临床治疗瘀血证提供对比经验。  相似文献   

9.
咳嗽是临床常见症状,可见于呼吸道疾病、胸膜疾病和心脏病等多种疾病.中医认为其病因分外感、内伤两类,病位在肺,基本病机是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同时强调脏腑功能失调,内干于肺,均可引发咳嗽.<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笔者临床多年,确实发现咳嗽之证与肺及肝、脾、心、肾都有密切关系,因而辨证求因论治,取得满意效果.现就五脏咳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钱乙的辨证纲领,以五脏为辨证基础,以证候为依据,辨别其虚实寒热以作为论治的准则.其中用"风、惊、困、喘、虚"来归纳肝、心、脾、肺、肾五脏的主要症候特点,用虚实寒热来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用五行来阐述五脏之间及五脏与气候时令之间的相互关系,立五脏补泻诸方作为治疗的基础方剂.并且其临证时极为重视五脏之间的相互影响,顺应四时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文颖娟  潘桂娟 《中医杂志》2012,53(13):1092-1095
从学术渊源、主要内容、学术特色等方面对万密斋五脏证治思想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其五脏证治思想本于《黄帝内经》、遥承钱乙并予以发挥而自成体系,从而使得五脏证治理论趋于系统化和臻于完善.万密斋认为,小儿五脏具有“不足有余、虚实互见”的生理病理特征,且小儿口不能言,脉无所视,小儿疾病临床辨证重在望诊,立法施治应坚持先攻后补、急标缓本的原则予以泻实补虚、不违其制.  相似文献   

12.
几十年来,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者们把证本质的研究,作为中医研究的重要方面,力图通过该项研究揭示中医学术的奥秘,使中医证和辨证施治更加科学化、客观化。特别在五脏本质研究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采用了生化学(酶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王清任瘀血形成的病因病机、证治和治瘀基础方进行了阐述,其瘀血论思想和基础方临床应广阔,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廖荣臻 《中医药通报》2010,9(1):36-37, 62
钱乙的辨证纲领,以五脏为辨证基础,以证候为依据,辨别其虚实寒热以作为论治的准则。其中用“风、惊、困、喘、虚”来归纳肝、心、脾、肺、肾五脏的主要症候特点,用虚实寒热来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用五行来阐述五脏之间及五脏与气候时令之间的相互关系,立五脏补泻诸方作为治疗的基础方剂。并且其临证时极为重视五脏之间的相互影响,顺应四时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血瘀学说发源于《内经》,《内经》中有关于“恶血”、“留血”、“衄血”、“脉不通”、“血泣”等记载,然而首创“瘀血”病名并将其列为专病讨论的著作,应当首推《金匮要略》。1瘀血的形成原因瘀血不仅是某些致病因素引起的病变结果,又是引起许多疾病的原因。凡寒凝、热邪、气滞、气虚、外伤、出血、病后、阴虚、痰浊等皆能致瘀。《血痹虚劳病》篇说:“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劳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这里尤其指出五劳虚极的慢性内伤疾病是瘀血形成的重要原因。“干血”既是病因,…  相似文献   

16.
五脏咳嗽的病因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平 《山西中医》1991,7(2):51-52
咳嗽的治疗一般多从肺入手。然导致肺主气司呼吸的功能失常的原因多端,与五脏六腑息息相关。若见咳治咳,以标本论之,有时是治标而忘本。只有重视其他脏腑对本病的影响,抓住引起咳嗽的主要环节,解决其根本问题,才能提高临床疗效。一、五脏咳嗽的病因病机心:属火,主血脉,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病,则影响到五脏六腑。若心火过亢,则火旺克金,煎熬津血,致使肺失清肃之令,而致上气咳逆。心主血,肺主气,“血为气之母”,气舍于血。若心血亏虚,则心气不足,心阳不振,瘀阻心脉,就会影响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出现气促、咳逆  相似文献   

17.
李金平 《光明中医》2012,27(7):1422-1423
在临床工作中,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各种瘀血证,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如何诊断瘀血证,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或虽有一定的标准,却有不少争论,而这一标准的确定,对临床辨证论治以及对活血化瘀的理论研究,均有一定指导意义.现以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为诊断瘀血证的主要手段,根据古人经验及近人诊察方法,将瘀血证的诊断方法叙述于后,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18.
继承与探讨中医儿科学的学科特色,制定中医儿科学学科的规范化、标准化,确立中医儿科学诊断辩证体系的核心——“五脏证治”纲要体系,并将纲要列为表解,以便指导临床应用。在小儿“五脏证治”性能表现方面,最新提出心性为瘀、恶瘀的论点。笔者认为,新论小儿“五脏证治”纲要表解可作为中医儿科教学内容编入高等院校中医儿科教材。  相似文献   

19.
活血化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从古至今一直指导着瘀血证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近几十年来,由于“活血化瘀”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满意疗效,引起了基础医学、药学、临床医学等学科的极大关注,并使得活血化瘀理论成了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中最活跃的学术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20.
何虹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4):128-128
瘀血证是妇科常见的病症之一,本文根据妇女的生理病理特点,分析妇科瘀血证形成的病因病机,归纳出瘀血证在妇科的临床见证,并根据瘀血形成的原因和临床表现,总结出相应的治疗方法以及常用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