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5.
6.
罗强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5,3(6):14-17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简明扼要地指出了瘀血的证候特征及治疗大法:"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所以凡是血液运行不畅或血液外溢,停于体内者,皆称为瘀血.张仲景尊奉经旨,根据瘀血的寒热虚实、兼气兼水及轻重缓急的具体情况,就瘀血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及治疗大法作了详细的阐发.本文拟对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关瘀血因证脉治的条文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7.
张学文辨治瘀血证经验摭要李桥(陕西中医学院研究生712083)关键词瘀血证,中医药治疗张学文教授业医40余载,医术精湛,学验俱丰。余随师侍诊,亲聆教诲,深感老师对瘀血证治疗辨证精切,遣方用药独具匠心。现将本人所悟老师辨治瘀血证经验,摭要如次,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8.
清代医家叶天士、王清任皆是治疗瘀血证的名家,对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及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有关瘀血证的治疗作一归纳分析,试探讨叶、王治疗瘀血证特有见解及临床经验,通过比较加深对二人学说的认识,同时为临床治疗瘀血证提供对比经验。 相似文献
9.
10.
廖荣臻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9,18(23):88-89
钱乙的辨证纲领,以五脏为辨证基础,以证候为依据,辨别其虚实寒热以作为论治的准则.其中用"风、惊、困、喘、虚"来归纳肝、心、脾、肺、肾五脏的主要症候特点,用虚实寒热来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用五行来阐述五脏之间及五脏与气候时令之间的相互关系,立五脏补泻诸方作为治疗的基础方剂.并且其临证时极为重视五脏之间的相互影响,顺应四时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从学术渊源、主要内容、学术特色等方面对万密斋五脏证治思想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其五脏证治思想本于《黄帝内经》、遥承钱乙并予以发挥而自成体系,从而使得五脏证治理论趋于系统化和臻于完善.万密斋认为,小儿五脏具有“不足有余、虚实互见”的生理病理特征,且小儿口不能言,脉无所视,小儿疾病临床辨证重在望诊,立法施治应坚持先攻后补、急标缓本的原则予以泻实补虚、不违其制. 相似文献
12.
几十年来,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者们把证本质的研究,作为中医研究的重要方面,力图通过该项研究揭示中医学术的奥秘,使中医证和辨证施治更加科学化、客观化。特别在五脏本质研究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采用了生化学(酶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 相似文献
13.
14.
钱乙的辨证纲领,以五脏为辨证基础,以证候为依据,辨别其虚实寒热以作为论治的准则。其中用“风、惊、困、喘、虚”来归纳肝、心、脾、肺、肾五脏的主要症候特点,用虚实寒热来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用五行来阐述五脏之间及五脏与气候时令之间的相互关系,立五脏补泻诸方作为治疗的基础方剂。并且其临证时极为重视五脏之间的相互影响,顺应四时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血瘀学说发源于《内经》,《内经》中有关于“恶血”、“留血”、“衄血”、“脉不通”、“血泣”等记载,然而首创“瘀血”病名并将其列为专病讨论的著作,应当首推《金匮要略》。1瘀血的形成原因瘀血不仅是某些致病因素引起的病变结果,又是引起许多疾病的原因。凡寒凝、热邪、气滞、气虚、外伤、出血、病后、阴虚、痰浊等皆能致瘀。《血痹虚劳病》篇说:“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劳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这里尤其指出五劳虚极的慢性内伤疾病是瘀血形成的重要原因。“干血”既是病因,… 相似文献
16.
17.
在临床工作中,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各种瘀血证,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如何诊断瘀血证,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或虽有一定的标准,却有不少争论,而这一标准的确定,对临床辨证论治以及对活血化瘀的理论研究,均有一定指导意义.现以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为诊断瘀血证的主要手段,根据古人经验及近人诊察方法,将瘀血证的诊断方法叙述于后,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18.
继承与探讨中医儿科学的学科特色,制定中医儿科学学科的规范化、标准化,确立中医儿科学诊断辩证体系的核心——“五脏证治”纲要体系,并将纲要列为表解,以便指导临床应用。在小儿“五脏证治”性能表现方面,最新提出心性为瘀、恶瘀的论点。笔者认为,新论小儿“五脏证治”纲要表解可作为中医儿科教学内容编入高等院校中医儿科教材。 相似文献
19.
20.
瘀血证是妇科常见的病症之一,本文根据妇女的生理病理特点,分析妇科瘀血证形成的病因病机,归纳出瘀血证在妇科的临床见证,并根据瘀血形成的原因和临床表现,总结出相应的治疗方法以及常用药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