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最近,我们用阿苯达唑治疗1例多发性肺包虫病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患者男性,37岁,农场工人,住院号122456,因咳嗽,痰中反复带血7mo(月),于1984年8月3日入院.1yr前患者在修建房屋时,从2M高屋顶跳下,30min后出现寒颤,发热,出汗等,患者卧床休息约30min后恢复.7mo前开始反复小量略血与痰中带血,并有咳嗽.在当地医院摄胸片,发现双肺有多个乒乓球大小的块影,拟诊为转移性肺癌而来我院就诊.病后患者一般情况较好,无消瘦或食欲减退,  相似文献   

2.
病历摘要例1:广某某,男、31岁、农民,云南宾川县人,因有上腹部肿块四年余入院。近两年来,大便稀、带粘液,时有血丝;近期感包块变硬,偶有疼痛,但能自行缓解。曾放牧山羊为十余年。查体:T:37.6℃、P:76次/分、R:20次/分、BP:136/70mmHg,一般情况好,心肺无异常,有腋前线肋缘下隐约可见皮肤隆起,该部可触及10×8厘米之肿块、无压痛、表面光滑,质地中等,边界不太清楚,肿块上界入肋缘下,横向轻度移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细粒棘球绦虫幼虫生长环境即囊液的蛋白质构成情况,为深入了解棘球蚴的发育、代谢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质,经过图像分析标记,通过自动切胶仪切胶、回收,胶内酶解、纯化以及质谱分析技术分析蛋白样点的数据,最后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注解。结果在囊液二维电泳图谱上提取约30个蛋白斑点,成功获取21种蛋白的肽指纹图谱,利用生物信息学检索工具MASCOT进行了蛋白鉴定。结论通过建立细粒棘球蚴囊液的二维电泳图谱,初步鉴定出囊液中含人血清铁传递蛋白、人白蛋白、人β-血红蛋白3种蛋白,为从外界干扰囊液中蛋白质构成比方面寻找包虫病治疗的新方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肝棘球蚴病(包虫病),为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的寄生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也称包虫囊肿和泡型肝包虫病。我国主要流行于发达的畜牧业地区。肝棘球蚴病的CT诊断已有文献报告,泡型肝包虫病发病率低,约为1%~2%^[1]。本文主要报告资料完整的包虫囊肿病11例,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总结高原地区肝泡状棘球蚴病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6例肝泡状棘球蚴病的CT征象和特征。结果巨块型(实性肿块型、肿块液化型、钙化型)为最多见(占62.5%),混合型、结节型次之。结论肝脏泡状棘球蚴病以巨块型和混合型肿块为主,比较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认真分析和掌握其特征有助于提高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近年来关于棘球蚴病在中草药治疗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方法从2个方面进行论述:纯中药治疗,中药和化学药联合治疗。结果中草药对棘球蚴病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尤其与化学药联用,疗效更为显著。结论中草药治疗为棘球蚴病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对开发我国中药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脏棘球蚴病的CT影像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6例经过临床和手术病理证实的病例,分析CT影像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2例单纯型囊肿表现为肾内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的囊性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不强化。2例多子囊型表现为母囊内大小不一的多个更低密度子囊。2例破裂感染表现为囊膜剥离形成"双壁征"或"飘带征"。1例继发感染后囊液密度增强,囊壁及囊内容物有强化;3例囊壁弧形钙化。结论 CT影像能准确显示肾脏棘球蚴病的位置、形态等特征,对该病的诊断及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直茎紫堇对细粒棘球蚴作用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染细粒棘球蚴病的小白鼠经直茎紫堇总碱治疗后,其体内棘球蚴生发膜的超微结构有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生发膜皮层细胞微毛消失,细胞器排列紊乱,胞浆中微管局限性扩张、破裂,溶酶体增多,高尔基复合体数目减少,线粒体肿胀和退行性变。棘球蚴生发膜外表面和内表面出现许多陷窝,如同“溃疡”外观。初步结果表明直茎紫堇总碱对细粒棘球蚴有广泛的细胞内效应。  相似文献   

10.
探讨肝棘球蚴病的围手术期护理及并发症的处理。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至2010年96例肝棘球蚴病的临床资料。116例经B超确诊,尽快手术治疗,92例治愈出院,4例因残腔胆漏带管出院。  相似文献   

11.
王健  师志云  赵巍 《中国药房》2008,19(31):2408-2409
目的:探讨细粒棘球蚴(Eg)延伸因子(Eg.EF-1)重组蛋白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性及其作为候选疫苗的潜在价值。方法:ICR小鼠随机分为免疫组和佐剂对照组,每隔2周皮下免疫1次,在第3次免疫后2周,用Eg原头节进行攻击感染,感染后20周剖杀小鼠,检获Eg包囊,计算免疫保护力,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及其亚型和IgE水平。结果:与佐剂对照组比较,免疫组小鼠的免疫保护力为85.6%,血清IgG、IgG1、IgG2a水平显著性升高(P<0.05),IgG2b水平轻微降低(P>0.05),IgG3和IgE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rEg.EF-1重组蛋白能诱导小鼠产生一定的免疫保护力,是潜在的疫苗候选抗原分子。  相似文献   

12.
肝棘球蚴病是我区常见的寄生虫病,人们已较为熟悉。泡状棘球绦虫引起的泡状棘球蚴病,国内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四川等省均有发生和报道。我区至今未见报道。经查阅了我科1962年至1990年的病理资料,发现10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 研究1,9取代去氢骆驼蓬碱衍生物1-(4-甲氧基)苯基-9-丁基-β-咔啉(DH-004)、1-甲基-9-己基-β-咔啉(DH-029)和1-甲基-9-辛基-β-咔啉(DH-030)体外杀灭细粒棘球蚴的作用。方法 将体外培养细粒棘球蚴分成5组:空白组、对照组和3个实验组。空白组用1%二甲基亚砜处理;对照组分别用1.56,3.12,6.25,12.50,25.00和50.00μg·mL-1去氢骆驼蓬碱处理;实验1,2,3组分别用相同浓度梯度的DH-004、DH-029和DH-030处理,均干预48 h。用伊红染色法测定各组细粒棘球蚴死亡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细粒棘球蚴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去氢骆驼蓬碱、DH-004、DH-029和DH-030的体外抗细粒棘球蚴作用均呈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相比,实验1,2,3组均能够显著增加细粒棘球蚴死亡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和实验1,2,3组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48.15,14.09,18.01和13.43μg·mL-1。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细粒棘球蚴细胞质出现...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细粒棘球蚴囊液(EgCF)是否通过刺激巨噬细胞高表达Toll样受体2(TLR2),进而调节细胞因子的表达.方法 培养获得腹腔巨噬细胞,用EgCF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不同时间点TLR2 mRNA的表达水平,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刺激不同时间TLR2信号通路中磷酸化的P38丝...  相似文献   

18.
棘球蚴病化学药物研究: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3,4-二氨基取代苯分别与氰基氨基甲酸甲酯及取代苯甲醛作用,合成了5(6)-(取代氨基甲酰)苯并咪唑-2-氨基甲酸甲酯(Ⅰ_1~22)和2-取代苯基-5(6)-取代苯并咪唑(Ⅱ_1~12)。经感染棘球蚴的小鼠试验,多数化合物对棘球蚴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其中化合物Ⅰ_(10,19)及Ⅱ_1较强,但均不如甲苯咪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去氢骆驼蓬碱衍生物1-(2-氯)苯基-9-丁基-β-咔啉(DH-330)对小鼠细粒棘球蚴病的作用.方法 昆明小鼠腹腔注射原头节继发感染8个月制备细粒棘球蚴病小鼠模型.按照体质量将造模成功小鼠随机分为6组:模型组、对照1组、对照2组和低、中、高3个剂量实验组,每组10只.模型组给予蒸馏水;对照1组给予50 mg...  相似文献   

20.
脑泡状棘球蚴病对人脑的破坏性极强,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尽管血清学及各种影像成像技术在脑泡状棘球蚴病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得到了多数研究者的认同,但随着MR设备及新技术的不断进展和成熟,各种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已达到了生物代谢及分子成像水平,对该病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通过对目前脑泡状棘球蚴病的fMRI成像进展予以综述,以期对脑泡状棘球蚴病的诊断进行有益提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