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血管模式的确立,基于AMD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共同的风险因素和发病机制。该模式认为AMD是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脉络膜灌注损坏的血管病变。其发病机制为:(1)由于脂质进行性浸润,眼组织顺应性降低,脉络膜血管阻力增加。随年龄增长,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进行性变窄,亦促使阻力增强。  相似文献   

2.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视力损失多由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凋亡和光感受器的退化引起。主动、被动吸烟会增加AMD发病率及向晚期AMD进展的风险,并且影响湿性AMD的治疗效果。吸烟可引起脉络膜血管收缩、血管阻力增加、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脉络膜和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变薄,导致脉络膜和视网膜血管反应性受损。香烟中的尼古丁可导致血...  相似文献   

3.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引起全球50岁以上老年人中心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也是全世界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临床上将进展期AMD分为萎缩性AMD和渗出性AMD,分别表现为脉络膜地图样萎缩和新生血管形成。AMD的发病机制复杂,其中炎症反应起重要作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LRP3)炎症小体是一种细胞质内模式识...  相似文献   

4.
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动物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可见于多种眼底疾病,其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已成为世界范围老年人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而CNV是引起AMD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CNV的发病机制不清楚,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建立理想的动物模型可为研究CNV病理改变、临床防治及CNV相关疾病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与多因素相关、能引起中心视力丧失的致盲性眼病,目前尚无逆转AMD 的方法。AMD 发病机制复杂,是眼科领域研究的热点。其中,脉络膜通过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向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视网膜提供氧气、营养物质并清除代谢产物,在AMD 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由于脉络膜组织解剖位置较深,人们对脉络膜在AMD 发病机制中的认识有限。因此,本文就AMD 脉络膜的组织病理、基因表达、炎症、血流改变作一综述,有利于 AMD 脉络膜特征的识别,并进一步拓展临床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6.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引起全球50岁以上老年人中心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 也是全世界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临床上将进展期AMD分为萎缩性AMD和渗出性AMD, 分别表现为脉络膜地图样萎缩和新生血管形成。AMD的发病机制复杂, 其中炎症反应起重要作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LRP3)炎症小体是一种细胞质内模式识别受体, 在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小胶质细胞、Müller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中均有表达。最近的研究表明, NLRP3炎症小体与AMD疾病相关, 并参与渗出性AMD和萎缩性AMD的发生。本文对NLRP3炎症小体及其下游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8在AMD发病和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为探讨AMD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导致老年人中心视力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病理机制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形成.近年来研究者发现,促血管生成因子与抗血管生成因子的平衡在CNV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分别为促血管生成因子与抗血管生成因子的代表性因子.针对这些细胞因子的靶向治疗为渗出性AMD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抗VEGF药物在控制CNV并提高患者视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与渗出性AMD发病相关的多种细胞因子的作用机制及渗出性AMD的靶向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MMP-2和MMP-9在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研究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ge 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 ,AMD)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基质金属蛋白酶 (matrixmetalloproteinases,MMPs)的表达 ,探讨MMP 2和MMP 9在AMD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组标本取自AMD患者经扁平部玻璃体切割术和视网膜下膜取出术获得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膜 17例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MP 2和MMP 9的表达。结果  17例AMD脉络膜新生血管膜MMP 2和MMP 9表达阳性 ,正常人视网膜无MMP 2和MMP 9表达。结论 AMD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有MMP 2和MMP 9的表达 ,MMP 2和MMP 9可能通过降解Bruch膜 ,促进脉络膜新生血管在视网膜色素上皮下生长 ,参与AMD的病理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黄斑部循环改变与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的关系。方法对12例(24眼)首诊为萎缩型AMD,在随访中转变为渗出型AMD(16眼)的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nceangiography,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greenangiography,ICGA)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观察脉络膜循环变化。结果24只萎缩型AMD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均有局限性灌注不良,16眼(67%)CNV在原脉络膜毛细血管灌注不良区域内生成。结论脉络膜灌注不良是CNV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与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临床表现十分相似,但PCV的流行病学特点、自然病程、影像学特征、预后均与渗出型AMD不同.临床上主要通过特异性眼底表现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进行诊断及鉴别.目前PCV的病因、发病机制仍不清,治疗方法主要有激光光凝、光动力治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及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1.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导致老年人中心视力丧失的主要视网膜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表明,受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s)调控的细胞外基质(ECM)的代谢障碍在AMD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MMPs与TIMPs平衡的失调导致Bruch膜不同的病理性改变,参与玻璃膜疣的形成,调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形成;而ECM降解产物弹性蛋白衍生肽(EDPs)的水平反映了MMPs水平及其活性,EDPs水平的升高可增加早期AMD向新生血管性AMD转化的风险.就MMPs和TIMPs及ECM降解产物EDPs在AMD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林艳  惠延年 《眼科》2001,10(6):353-355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目前国内外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可因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或黄斑部出血而造成视力下降或丧失,其中脉络膜新生血管是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AMD确切发生机制不清,没有肯定的病因疗法,目前一些治疗方法也主要围绕着如何抑制或消退脉络膜新生血管而进行。  相似文献   

13.
李筱荣  刘巨平 《眼科研究》2012,30(4):289-292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发病机制较复杂,其中湿性AMD对视力的威胁更为严重,其主要病理特征是黄斑区脉络膜的新生血管形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在发病和新生血管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湿性AMD的物理治疗方法较多,但均无法改善患者的视力,近年来拮抗VEGF作用的药物疗法成为湿性AMD治疗的新途径.抗VEGF单克隆抗体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药物,能够消除新生血管,改善患者视力.针对VEGF其他环节的药物,如VEGF捕获剂、小分子干扰RNA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正处于试验阶段,其治疗效果值得期待.由于这些药物均为抗VEGF的制剂,因此充分了解VEGF在湿性AMD发病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合理使用这些药物.  相似文献   

14.
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ED)是视网膜色素上皮的基底膜与Bruch膜之间的分离。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e AMD)合并PED,可表现为有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存在。在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抗VEGF治疗已成为目前AMD防治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对AMD合并PED的分类和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特征性改变是玻璃膜疣(drusen)形成和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确切发病机制不清,衰老、营养失衡和遗传等多种因素参与其发病。近年来研究发现机体慢性炎症和补体活化等免疫机制在其发病中占有重要作用,从AMD患者病灶组织及玻璃膜疣中发现有巨噬细胞和补体成分沉积,玻璃膜疣的形成与补体成分在Bruch膜上的活化以及脉络膜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下调有关,CNV的形成与补体成分活化、炎症刺激以及脉络膜巨噬细胞聚集活化有关,补体因子H的基因多态性也与AMD的发生有关。脂褐素碎片可刺激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活化并分泌炎性细胞因子或血管生长因子,促进CNV的形成;长期光氧化损伤可导致视网膜蛋白变性形成新抗原,并刺激机体产生自身抗体,导致补体活化和巨噬细胞聚集,参与玻璃膜疣的形成和CNV发生。综上证据表明慢性炎症和补体活化等免疫学改变在AMD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这就提示抗炎治疗可作为AMD患者的有效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老年性黄斑变性和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根据病理和临床表现分为萎缩型(atrophicsenilemaculardegeneration)和渗出型(exudativesenilemaculardegeneration)。萎缩型AMD主要为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玻璃膜增厚和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等所致的黄斑区萎缩变性;渗出型AMD主要为玻璃膜破坏、脉络膜血管侵入视网膜下形成新生血管,导致视网膜和/或色素上皮有浆液和/或出血[1]。以往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choroidalvasculopathy,PCV)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与渗出型AMD无明确区别,1990年Yannuzzi等[2]对该病进行了描述,因发病…  相似文献   

17.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闫焱  王玲 《国际眼科杂志》2008,8(9):1888-1890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引起中老年严重视力丧失最主要的原因。尽管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是一种多因素疾病。除了与年龄有极强的相关性,代谢、功能、基因和环境等因素均影响其发病,在黄斑区,这些作用因素引起包括脉络膜毛细血管、Bruch膜、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光感受器等组织发生病变,从而引起不同程度AMD的发病和结局。除了遗传倾向外,氧化应激导致的脂褐素生成、drusen的形成、局部炎症和新生血管形成都是其发病原因。本文就今年来AMD发病的主要分子和细胞机制所取得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以视网膜下出血、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和神经上皮脱离为特征的渗出性黄斑病变,占我国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患者的33.5%.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发现脉络膜来源的单个或多个结节样强荧光为当前PCV诊断的金标准.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脉络膜毛细血管透明样变,与动脉硬化表现相似;基因研究目前尚未发现PCV与AMD的区别;环境因素显示高血压与PCV的相关性超过与AMD的相关.PCV与AMD是不同的基因型还是相同的基因产生不同的表型,以及两种疾病发病机制的异同均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骆挺  彭惠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6):997-999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一种常见于50岁以上人群的慢性进行性退化的黄斑疾病,是发达国家老年人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在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该病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最新研究表明,眼局部具有独立形成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nin-angiotensin system,RAS)的能力,并且多项研究表明RAS在AMD的早期和晚期均直接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在AMD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就关于RAS在AMD中的作用机制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0.
Pegaptanib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是发达国家老年人的主要致盲眼病,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形成是湿性AMD患者丧失视力的主要原因。CNV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已证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是诱发CNV的关键因素之一。Pegaptanib作为眼科领域应用的第一种VEGF抑制剂,通过抑制CNV形成和血管渗漏,对湿性AMD已初步显示出较传统疗法更优越的治疗效果。随着对CNV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将有可能更加有效的防治湿性AMD等CNV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