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究卡列前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治疗产后出血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产后出血患者140例作为该研究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这1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行卡列前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疗效、产后出血情况、凝血功能指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显效占比44.3%(31/70),有效率为97.1(68/7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7%(18/70)、88.6%(62/70),P值均小于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第三产程时间(5.6±1.8)min、产后2h出血量(468.2±175.6)m L、产后24h出血量(533.2±201.6)m L、产后出血发生率22.9%、产后24h血红蛋白下降值(16.8±3.7)g/L明显高于观察组(3.1±1.2)min、产后2h出血量(321.8±112.7)m L、产后24h出血量(374.8±141.7)m L、产后出血发生率5.7%、产后24h血红蛋白下降值(11.2±2.6)g/L,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APTT(30.2±7.2)s、PT(13.2±5.2)s、TT(18.2±4.7)s、Fg(4.7±1.3)g/L和对照组相比(31.3±7.1)s、PT(12.8±5.1)s、TT(17.9±4.8)s、Fg(4.8±1.3)g/L凝血功能指标相当(P0.05),观察组腹泻、血压升高、恶心、面色潮红等不良反应情况与对照组相当(P0.05)。结论: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起效快,作用时间长,可以有效降低产妇产后出血时间和出血量,明显缩短产妇第三产程,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中国性科学》2015,(11):103-105
目的:探究改良B-lynch缝合术在剖宫产中难治性产后出血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重庆市万州区妇幼保健院接收治疗的108例剖宫产中难治性产后出血产妇。采用随机数表法将108例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给予对照组产妇传统的宫腔填塞纱布术进行治疗,给予观察组产妇改良的B-lync缝合术治疗。对比两组产妇的手术成功率、术后出血量、术中出血量、二次手术发生率和并发性疾病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产妇的术中出血量为(1538.7±642.1)m L,术后48h出血量为(429.2±33.7)m L,手术成功率为35.18%。观察组产妇的术中出血量为(1113.8±343.5)m L,术后48h出血量为(126.9±58.4)m L,手术成功率为94.44%。对照组产妇的二次手术发生率为25.92%,并发性疾病的发生率为11.11%。观察组产妇的二次手术发生率为3.70%,并发性疾病的发生率为0.00%。比较两组产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的术中、术后出血量、二次手术发生率和并发性疾病发生率均显示低于对照组产妇,手术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产妇。结论:对于剖宫产中难治性产后出血产妇采用改良B-lync缝合术治疗较传统的宫腔填塞纱布术能够显著降低术中和术后出血量、降低二次手术发生率和并发性疾病发生率,可以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穴位按压配合产后逐瘀胶囊对阴道分娩产后出血量及宫缩痛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河北省邢台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94例足月妊娠阴道分娩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产后逐瘀胶囊,观察组在此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穴位按压,观察两组产后出血量、治疗前后宫缩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统计晚期出血、产褥期感染及宫缩乏力发生率。结果产后1h两组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2h、2~24h两组出血量均明显下降,与产后1h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出血量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产后12h比较,两组产后24h、48h宫缩痛VAS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产后24h、48h宫缩痛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晚期再出血、产褥期感染及宫缩乏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按压配合产后逐瘀胶囊能够有效调节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量,改善宫缩痛,且不良预后因素发生率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卡贝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的疗效.方法 将600例在我院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0例.观察组胎儿前肩娩出后立即注射卡贝缩宫素100 μg.对照组胎儿前肩娩出后立即舌下含服前列甲酯栓(卡孕栓)1.0 mg,对比分析两组产程中、产后2 h、产后24 h出血量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产程中、产后2 h、产后24 h出血量分别为:(150.1± 42.3) ml,(118.6±36.2 )ml,(46.0±14.2)ml;对照组产程中、产后2 h、产后24 h出血量分别为:( 166.3 ±40.5) ml,(135.1±37.7)ml,(108.5±21.2)ml.观察组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产程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卡贝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起效快、效果持久,无不良反应,可明显减少产后出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B-Lynch缝合术联合阴道填纱治疗剖宫产后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剖宫产后出血产妇共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产妇采用改良BLynch缝合术联合阴道填纱,对照组采用球囊压迫联合阴道填纱。观察两组产妇的手术时间、术后24h出血量、输血量、产褥病率、切口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疗效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24h出血量、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切口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褥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治疗后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改良B-Lynch缝合术联合阴道填纱治疗剖宫产后出血能快速的达到止血效果,疗效显著,有利于患者恢复,并发症发生率与传统方法相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高龄产妇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米索前列醇和缩宫素预防剖宫产后出血的效果和安全性进行探析。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产科接受的215例高龄剖宫产妇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其均进行了产后出血预防治疗。根据不同用药将215例高龄产妇分成观察组(110例)和对照组(105例);观察组产妇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米索前列醇和缩宫素治疗,对照组产妇采用缩宫素治疗。比较分析两组产妇产后2h出血量、产后24h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输血率和用药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2h出血量、产后24h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产妇,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为5.5%、输血率为1.8%,对照组产妇分别为19.0%、12.4%,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龄产妇剖宫产中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米索前列醇和缩宫素,可以有效预防产后出血发生,减少术后输血,促进产妇康复,且安全性较高,临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子宫背带式缝合联合宫腔内水囊填塞对产后出血(PPH)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接收的42例行剖宫产手术后出现PPH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21)和对照组(n=21)。研究组患者采用子宫背带式缝合联合宫腔内水囊填塞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宫腔内水囊填塞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填塞物滞留时间、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出血量、手术时间和填塞物滞留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背带式缝合联合宫腔内水囊填塞对PPH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显著,能够有效减少术后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和填塞物滞留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足月妊娠引产术应用宫颈小水囊扩张法与地诺前列酮栓法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期间诊治的足月妊娠引产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地诺前列酮栓法)和试验组(宫颈小水囊扩张法),比较两组患者产程时间及住院费用差异,对比两组患者放置前后的Bishop评分情况和分娩方式等指标。结果试验组患者放置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患者放置4h后和8h后、12h后的宫颈Bishop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均P<0.05)。两组患者的产后出血量和缩宫素使用率、阴道分娩率、剖宫产率、发热率等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两组新生儿的体重及Apgar评分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宫颈小水囊扩张法在足月妊娠引产方面的疗效不差于地诺前列酮栓法,住院时间短且费用低,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与比较不同治疗方式在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中的效果及对性激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崇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1例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宫腔球囊填塞压迫止血组)、B组(宫腔球囊填塞与B-lynch缝合止血组)和C组(宫腔球囊填塞与宫颈缝扎止血组),每组均为17例患者。统计与比较三组患者止血效果、止血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出血量及手术后不同时间的卵巢血流参数和性激素表达水平。结果:B组和C组患者的止血总有效率高于A组患者(P 0. 05),止血时间短于A组患者(P 0. 05),术中出血量和术后24h出血量均小于A组患者(均P 0. 05),术后不同时间的卵巢血流参数和性激素表达水平显著优于A组患者(P 0. 05),而B组和C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宫腔球囊填塞与B-lynch缝合止血和宫腔球囊填塞与宫颈缝扎止血在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中的疗效优于宫腔球囊填塞压迫止血,且对患者性激素表达的不良影响较小,因此适用于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改良式B-Lynch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及预后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期间接诊的80例进行剖宫产术而出血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不同的止血方式对其进行分组,每组40人,其中研究组患者采用改良式B-Lynch缝合术进行止血,对照组患者采用宫腔填塞纱布进行止血,检测并记录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应用抗生素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手术相关情况和患者产后性激素水平、手术过程中的输血量、术后阴道出血量、手术前后Hb变化量、产后出血率、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手术后有效率等,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应用抗生素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过程中,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剖宫产手术后,两组患者的FSH、LH、E2等性激素水平均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而研究组在手术过程中的输血量、术后阴道出血量以及手术前后Hb变化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后出血率为2.5%,明显低于对照组20.0%的产后出血率,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0%,明显低于对照组20.0%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2.5%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B-Lynch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出血疗效显著,具有操作过程简单、产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成功率高、止血迅速有效等特点,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The mechanism regulating the deposition of basement membrane components (BMCs) in a polymeric structure at the junction with the connective tissues is not yet understood. Cultures and cocultures of epithelial BMC-producing cells (L2 or PER cells) and fibroblasts were prepared in several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BMCs was studied by immunofluorescence. The pattern of BMCs in pure cultures of L2 or pulmonary epithelial rat (PER) cells consisted of intra- and extracellular granular deposits. At very high density, the cell contours were also underlined by a disrupted network of BMC deposits. A different fibrillar plexus--containing laminin, collagen type IV, and heparan-sulfate proteoglycan resistant to deoxycholate treatment and distant from the cell membrane--was observed in cocultures of L2 or PER cells with fibroblasts. Fibrils of fibronectin and/or collagen type I were most often dissociated from this plexus of BMCs. Similar results were obtained by adding a conditioned medium of L2 or PER cells to confluent fibroblasts, even when the cells were killed. Pure laminin also bound to the fibroblast layer. A coated film of fibronectin or polymeric collagen type I was unable to bind BMC provided by a conditioned medium. It is suggested that molecule(s) synthesized by fibroblasts and deposited in the pericellular matrix are involved in the assembly of BMC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