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心理弹性又称"心理韧性""复原力""抗逆力",Masten[1]把心理弹性定义为个体在面对巨大的压力或者面临严重的威胁后,最终仍能良好渡过,并产生良好适应得到顺利发展的现象。APA Help Center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过程,它意味着从困难经历中"恢复过来"[2]。Luthar[3]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能良好适应危险环境的一种动态过程。本研究认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目前抗逆力理论和实务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方法,从个体人格、家庭环境和生活事件经历3个方面积极探索和分析抗逆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抗逆力提升的干预策略。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某高校918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选用人格(16PF)、生活事件(GSES)、抗逆力(CD-RISC)及家庭环境(FES)4个量表进行测试。结果使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以检验这些因素与抗逆力的关系。结果:人格中的稳定性、恃强性、有恒性、敢为性、忧虑性和自律性是影响抗逆力的主要因素,对抗逆力的可决系数为0.386;影响大学生抗逆力的负性生活事件主要体现为人际挫折;家庭中的情感表达、独立性、娱乐性和组织性是影响抗逆力的重要环境因素,并对抗逆力的可决系数为0.13。结论:人格是大学生抗逆力发展影响之核心,人际困扰是大学生抗逆力发展影响之重要风险,家庭环境是大学生抗逆力发展之重要缓冲。  相似文献   

3.
身处同样的网络环境,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网络成瘾?许多研究表明,人格差异是重要因素之一,其中,高感觉寻求、高神经质、高精神质和外向性四种特质对网络成瘾具有显著预测力。但既往研究对这些特质如何影响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的探讨却很不够。结合心理学理论和相关文献分析发现,最佳唤醒理论、社交需求补偿理论、情绪宣泄理论和成就动机替代满足理论可以全面系统地解释这些特质对网络成瘾的作用机制。不过,要验证这些理论还需要增加实验研究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贫困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抗逆力和创伤后成长的关系。方法:采用负性生活事件量表、创伤后成长量表和抗逆力量表等研究工具对314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贫困大学生的创伤后成长在性别上有显著性差异(F=12.004,P=0.001);负性生活事件中的丧失维度与创伤后成长显著负相关(r=-0.246,P0.01);抗逆力在丧失维度和创伤后成长之间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三者共同解释45.7%的总变异。结论:抗逆力能够增强经历负性生活事件大学生的调整能力,对创伤后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上网时间、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的关系,探讨高校学生网络成瘾的诱导因素与心理机制.方法 采用整群分层法对4所不同类型高校的部分班级(年级不作限制),使用网络成瘾量表进行成瘾率检测,以50分为界将被试划分为成瘾组(n=49)与正常组(n=308).对比两组在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解中小学教师心理生活质量的现状,探讨心理弹性与 自尊在工作压力对心理生活质量影响的中介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问卷""心理生活质量问卷"以及"教师心理弹性问卷""自尊量表"对广东省663名中小学教师实施调查.结果:①中小学教师心理生活质量总体水平较高(x(-)=3.79);②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心理弹性、自尊和心理生活质量两两相关显著(P<0.05);③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能显著负向预测心理弹性(t=-2.53,P<0.05)、心理生活质量(t=-3.44,P<0.001);心理弹性能显著正向预测 自尊(t=14.14,P<0.001)、心理生活质量(t=9.37,P<0.001);自尊能显著正向预测心理生活质量(t=17.85,P<0.001).结论:心理弹性与自尊在工作压力对中小学教师心理生活质量影响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成立.工作压力不仅是影响心理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而且工作压力能通过心理弹性和自尊对心理生活质量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近年来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但关于其成瘾机制的研究还很少。文章在参阅大量网络成瘾和其它成瘾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网络游戏特征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分析,认为导致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发生,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心理弹性(resilience)是指个体面临困难或处于逆境时成功应对并适应良好的能力,又称"复原力"、"抗逆力"、"心理韧性"等[1] .目前已存在一些测量心理弹性的量表[2-4],其中Connor-Davidson 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因能有效地评估多个被试群体的心理弹性而受到研究者们较多的关注[2,5-6].本研究将CD-RISC中文版用于640名军校大学生,来验证其信效度.  相似文献   

9.
物质成瘾Stroop任务是考察物质成瘾者对成瘾相关刺激产生注意偏向的一种研究范式。研究者们采用多种实验任务和研究方法,对物质成瘾Stroop干扰产生的心理机制进行了考察,并提出了几种理论解释,但目前这些理论解释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分歧。最后,本文提出了未来研究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陈林  韩立 《校园心理》2013,(6):386-387
心理韧性(resilience),又称心理弹性、压弹、复原力或抗逆力等,指心理功能未受到曾经经历或正在经历的严重压力/逆境的损伤性影响,甚至愈挫弥坚的心理发展现象[1]。关于心理韧性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至80年代,是心理学界研究心理发展和个体成长的新动向[2]。心理韧性研究的兴起和发展改变了人们对压力/逆境的传统认识,强调以积极的角度认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网络色情成瘾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色情成瘾是指不能自我控制的长时间沉迷于网络色情活动,并因此对成瘾者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的一种新型行为成瘾。国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此现象进行关注和开展研究,已经提出了网络色情成瘾的基本概念、测量和诊断方法,揭示了导致网络色情成瘾发生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心理机制,探索出了行为疗法、接受承诺疗法、动机访谈法等多种治疗方法。文章综述了国外对网络色情成瘾的相关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了其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以期对我国开展此方面的研究有所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理阻抗、父母网络监管与初中生网络游戏成瘾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信阳市和汝州市某2所普通中学596名具有网络游戏使用经验的学生为被试,采用父母网络监管问卷、心理阻抗量表和网络游戏成瘾倾向量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结果:(1)心理阻抗与网络游戏成瘾呈显著正相关,与父母网络监管呈显著负相关;父母网络监管与网络游戏成瘾呈显著负相关。(2)父母网络监管在心理阻抗与初中生网络游戏成瘾之间起调节作用,高水平父母网络监管能降低心理阻抗对初中生网络游戏成瘾的不利影响。结论:父母网络监管作为一种保护性因素,在心理阻抗与初中生网络游戏成瘾之间起"雪中送炭"式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郭璐  范会勇 《校园心理》2017,(3):184-188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多。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这些手机客户端如QQ、微信、微博、支付宝、淘宝、当当、滴滴。因此,手机极大地便利了我们生活。但是人们也越来越依赖手机,并衍生出许多社会问题。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2所本科院校进行问卷调查,随机抽取大一至大四的317名在校大学生,考察在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以及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为大学生手机依赖在年级、生源地、专业类别这些人口学变量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神经质(N)与手机依赖及"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各维度呈正相关,神经质人格特质的被试手机依赖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生活事件、自我调节和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对536名10~24岁青少年用Young问卷进行网络成瘾筛查,确定68人为病例组,其他468人为对照组,对生活事件、自我调节和养育方式等心理社会因素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青少年网络成瘾率为12.7%;经非条件Logistic单因素分析,成绩等13项因素与网络成瘾显著相关;进行变量调整后,学校等5项因素进入拟合主效应模型。结论好奇刺激心理(OR=2.12)、学校类负性生活事件(OR=2.01)、大学生(OR=1.54)、母亲过干涉养育方式(OR=1.07)等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自我意识(OR=0.35)和自我调节(OR=0.89)是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使用已渗透到人们生活各方面。在18~24岁的网民中,学生网民占据了重要地位[1]。手机成瘾是指用户因过度使用手机而导致行为失控,并引起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上明显受损的一种痴迷状态。手机成瘾依据用途不同可被划分为不同类型:社交型成瘾、网络型成瘾、功能型成瘾、娱乐型成瘾等[2]。学者研究指出,游戏成瘾是青少年手机成瘾的最主要类型,是网络成瘾在智能手机上的延伸和扩展[3]。伴随着不断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心理控制源的关系。方法使用Young的网络成瘾测量工具(YDQ)作为诊断工具将800名大学生分为网络成瘾组和非成瘾组。应用《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评估其心理控制源。运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研究网络成瘾与心理控制源的关系。结果①网络成瘾者与非成瘾者在心理控制源的机遇和有势力他人2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t分别为2.951、4.605);②心理控制源对网络成瘾有预测作用:心理控制源偏向于外控性的个体网络成瘾倾向高(r分别为0.105,0.162),而偏向于内控的个体网络成瘾倾向较低(r=-0.051)。结论心理控制源是网络成瘾的社会心理因素之一,对网络成瘾的治疗应当考虑此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广州市一所高校大一新生网络成瘾状况调查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互联网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给人类的工作、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带来重大影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十次调查报告(2002年7月)公布;中国网民上升至4580万,上网人数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排在世界第三位[1].研究表明网络对心理发展有负面影响:如造成角色的混乱、黄色网站导致的性罪错、网络成瘾等[2].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失控,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3].网络成瘾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色情成瘾;(2)网络交际成瘾;(3)强迫信息收集成瘾;(4)游戏成瘾.  相似文献   

18.
《心理与健康》2009,(10):15-15
据北京军区总医院青少年网瘾治疗中心研究发现,导致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研究人员对641名网络成瘾障碍青少年进行了系统的临床心理分析,发现,76.3%的孩子家庭生活不和谐或父母感情不融洽;46%的孩子在童年时期有重大生活事件的创伤;5517%的父母在孩子上中学后仍然采用暴力、惩罚的教养方式,而与孩子坐下来有效沟通的时间大多每周不足1小时。  相似文献   

19.
武秀娣 《校园心理》2012,10(6):418-419
<正>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网络已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上网人群中,青少年网民越来越多,网络在促进青少年快速成长发展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多不良影响,其中网络成瘾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网络成瘾又称互联网成瘾综合征,简称网瘾,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失控,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的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所引起的心理、躯体等一系列综合征;是人们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心理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错失焦虑在童年期心理忽视与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儿童期心理忽视量表、中文版智能手机成瘾量表与错失焦虑量表对48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童年期心理忽视与智能手机成瘾、错失焦虑呈显著正相关,智能手机成瘾与错失焦虑呈显著正相关;心理忽视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错失焦虑在心理忽视与智能手机成瘾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心理忽视既能直接对智能手机成瘾起作用,也能通过影响错失焦虑进而作用于智能手机成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