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近视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眼科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患者30例58眼为试验组,随机选取同期配戴框架眼镜的近视患者30例60眼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分别于戴镜前和戴镜后1、3mo应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进行睡眠质量评估,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

结果:试验组患者戴镜前、戴镜后1、3mo等效球镜度数分别为-2.78±0.90、-0.30±0.31、-0.28±0.30D,戴镜后1、3mo分别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前、戴镜后1、3mo试验组PSQI评分分别是2.13±1.36、2.47±1.98、1.74±1.39分。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戴镜后3mo主观睡眠质量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SQI评分和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近视患者总体睡眠质量无明显影响,在配戴初期患者主观睡眠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屈光参差儿童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双眼调节功能的变化,探讨调节在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进展中的机制。

方法: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对2016-09/2018-09在我院门诊就诊的屈光参差儿童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22例44眼,将配戴角膜塑形镜的眼作为戴镜组,未作处理的另一眼作为未戴镜组。戴镜眼组22眼,等效球镜度-2.75±1.16D; 未戴镜眼组22眼,等效球镜度-0.10±0.32D。观察戴镜前和戴镜12mo后双眼屈光度差值、单眼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和调节反应的变化情况。

结果:戴镜组戴镜前的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敏度低于未戴镜组(P<0.01),调节滞后高于未戴镜组(P<0.05)。戴镜组配戴12mo后的单眼调节幅度15.63±1.66D高于戴镜前11.25±3.15D(t=3.63,P<0.01),与未戴镜组无差异(t=0.75,P=0.46)。戴镜组配戴12mo后的单眼调节灵敏度14.63±1.58cyc/min高于戴镜前9.25±3.38cyc/min(t=2.83,P=0.01),与未戴镜组无差异(t=0.38,P=0.71)。戴镜组配戴12mo后的调节滞后0.62±0.29D较戴镜前1.35±0.26D减少(t=2.57,P=0.02),与未戴镜组无差异(t=0.61,P=0.55)。戴镜12mo后,未戴镜组的平均屈光度为-0.75±0.35D,戴镜组屈光度增长了-0.15±0.22D(t=2.90,P<0.01),未戴镜组屈光度增长了-0.65±0.39D(t=4.24,P<0.01),两组间屈光度的变化差值有差异(t=5.30,P<0.01)。未戴镜组12mo前后调节功能的变化无差异(P>0.05)。

结论:屈光参差儿童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后戴镜眼的调节功能较戴镜前明显改善,且与对侧眼一致,戴镜眼的屈光状态更稳定,未戴镜眼逐渐呈现轻度近视屈光状态,但调节功能未出现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单眼近视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4-06/2016-03于我院视光门诊单眼验配角膜塑形镜的单眼近视患者56例112眼,将配戴角膜塑形镜的眼作为试验组,未作处理的另一眼作为对照组。观察戴镜前和戴镜12mo后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变化情况。

结果:戴镜12mo后,试验组屈光度增加量(0.29±0.15D)与对照组(0.76±0.41D)差异显著(t=2.8631,P<0.001); 试验组水平角膜曲率变化量(0.27±0.11D)与对照组(0.20±0.14D)无差异(t=0.8204,P>0.05); 试验组眼轴长度增加量(0.14±0.10mm)与对照组(0.32±0.14mm)差异显著(t=2.7518,P<0.001)。

结论:角膜塑形镜可通过减缓眼轴增长来控制近视度数的增加,从而延缓近视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和分析角膜塑形镜治疗后角膜形态的变化,评估角膜塑形镜治疗后光学区偏离中心对控制近视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对134例134眼近视患儿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治近视,平均年龄10.66±1.79岁, 均取右眼数据进行研究。分别在戴镜前及戴镜后3、6、12、18、24mo检查视力、眼轴和角膜地形图。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戴镜后3、6、12、18、24mo的光学区偏瞳孔中心距离分别为0.84±0.45、0.77±0.40、0.79±0.41、0.78±0.41、0.79±0.4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87,P=0.319)。戴镜24mo后平均光学区偏中心距离为0.79±0.35mm,眼轴增长均值为0.32±0.30mm。戴镜24mo后平均偏中心距离轻度(<0.5mm)、中度(0.5~1.0mm)、重度(>1.0mm)的眼轴增长分别为0.45±0.34、0.32±0.28、0.23±0.2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25,P=0.024)。戴镜后的平均偏中心距离和眼轴增长经线性回归分析,其线性关系有统计学意义(F=7.246,P=0.008),线性回归方程Y=0.478-0.194X。戴镜24mo后,18眼有重影,其偏中心距离均值1.18±0.36mm; 116眼无重影,其偏中心距离均值0.73±0.31mm,偏中心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9,P<0.01)。

结论:光学区偏中心距离在角膜塑形镜治疗3mo后趋于稳定,且对控制近视的效果和视觉质量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的泪液渗透压及炎症因子水平变化。

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纳入2016-05/2019-02就诊的-1.00~-5.00D的79例青少年近视患者,随机分为角膜塑形镜组39例配戴角膜塑形镜及框架眼镜组40例配戴框架眼镜。随访观察患者治疗1a期间的平均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IKBUTav)、泪液渗透压(TFO)、泪液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

结果:角膜塑形镜组NIKBUTav及泪液TNFα戴镜6mo,1a、停戴后4wk与戴镜前有差异(P<0.001); TFO戴镜1、3、6mo,1a与戴镜前有差异(P<0.001); 泪液IL-1β及泪液IL-6戴镜3、6mo,1a与戴镜前有差异(P<0.001)。戴镜1a角膜塑形镜组NIKBUTav(8.54±1.92s)低于框架眼镜组(12.93±2.22s)(P<0.001),角膜塑形镜组TFO、IL-6、TNFα均高于框架眼镜组(P<0.01); 而IL-1β角膜塑形镜组(16.60±4.32ng/mL)和框架眼镜组(14.67±4.43ng/mL)无差异(P=0.053)。

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后,NIKBUTav降低,TFO、IL-1β、IL-6、TNFα升高,但具有可逆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青少年近视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眼轴长度的变化。

方法:选取2014-07/2017-10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视光中心配戴角膜塑形镜的8~16岁青少年近视102例为研究对象,观察其戴镜后1、2、3a眼轴变化情况,对研究对象的右眼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青少年近视102例配戴角膜塑形镜3a后,眼轴增长0.42±0.37mm,低、中、高度近视组眼轴分别增长0.65±0.35、0.32±0.37、0.30±0.29mm,高度近视组(夜戴角膜塑形镜联合白天全矫框架眼镜)眼轴增长最慢; 配戴时间与戴镜前屈光度、起始治疗年龄之间均存在交互作用(P<0.001); 而配戴时间和性别之间无交互作用(F=0.292,P=0.695),男、女性戴镜后的眼轴变化速率未见差异。

结论:低、中、高度近视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眼轴长度均有增长,高度近视青少年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联合白天全矫框架眼镜眼轴增长速度慢于低中度近视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配戴基弧非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的临床效果。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20-01/2021-07于我院验配角膜塑形镜的8~13岁近视患者94例94眼(单眼接受角膜塑形镜治疗者,选取该眼作为观察眼,双眼均接受角膜塑形镜治疗的患者则以右眼作为观察眼),根据患者所配戴的角膜塑形镜基弧区的设计不同分为观察组:配戴基弧非球面设计的角膜塑形镜患者46例; 对照组:配戴基弧球面设计的角膜塑形镜患者48例。根据两组患者戴镜前等效球镜(SE)不同进一步分为低度近视组(-3.00D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戴镜1mo后观察组裸眼视力(LogMAR)-0.12±0.08与对照组(-0.17±0.07)比较无差异(P>0.05); 两组患者戴镜后6mo,1a眼轴增长平均值均无差异(均P>0.05)。低度近视组中,观察组戴镜1a眼轴增长值为0.19±0.17mm,明显低于对照组(0.31±0.18mm)(P<0.05); 中度近视组中,观察组戴镜1a眼轴增长值为0.22±0.18mm,与对照组(0.19±0.12mm)比较无差异(P>0.05)。戴镜后6mo,1a观察组低度近视组与中度近视组眼轴增长值无差异(P>0.05),而对照组低度近视与中度近视组戴镜后6mo(0.15±0.13 vs 0.05±0.12mm)、1a(0.31±0.18 vs 0.19±0.12mm)眼轴增长值均有差异(均P<0.05)。

结论:配戴基弧非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可以有效提高裸眼视力,延缓眼轴增长。对于低度近视患者,基弧非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延缓眼轴增长的效果优于基弧球面设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Ortho-K镜)前后视觉质量的变化情况。

方法:选取江苏省溧阳市中医院眼科验配角膜塑形镜55例110眼青少年近视患者,在戴镜前、戴镜后7d,1、3、6mo五个时间点利用OQASTMⅡ视觉质量分析系统和Topolyzer角膜地形图进行检测,分别获得各参数:眼散射指数(optical scattering index,OSI)、MTF截止频率(MTF cut off)、斯特列尔比(Strehl ratio)、OQAS值(OV100%、OV20%、OV9%)、高度不对称性指数(index of highest asymmetry,IHA)、高度离心指数(index of highest decentration,IHD)和不规则指数(aberration coefficient,ABR)。

结果:角膜塑形镜戴镜前裸眼视力为0.21±0.13,戴镜后7d,1、3、6mo分别为0.48±0.15、0.72±0.14、0.93±0.13、1.02±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I配戴前与配戴后1、3、6mo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MTF cut off配戴前与配戴后1、3、6mo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Strehl ratio配戴前与配戴后1、3、6mo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OV9%配戴前与配戴后1、3、6mo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IHA配戴前与配戴后1、3、6mo分别为4.13±3.59 、19.11±15.38、17.78±17.12、34.18±23.34,与配戴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HD配戴前与配戴后7d,1、3、6mo分别为0、0.02±0.01、0.02±0.02、0.03±0.02、0.03±0.01,与配戴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R配戴前与配戴后7d,6mo分别为0.29±0.51、1.23±0.71、2.10±0.59,与配戴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可引起视觉质量的下降,但下降程度轻微。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初发性近视效果确切,角膜塑形镜能快速、有效地提高裸眼视力,在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9.
于璐  凌宇  郝晓琳  程杰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10):1749-1752

目的:评估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近视儿童眼调节参数的影响。

方法:连续性分析2015-09/2018-03在我院配戴角膜塑形镜的8~15岁患者临床资料。配戴角膜塑形镜Ortho-k组为研究组,并以年龄、性别、等效球镜及眼轴长度为匹配因素进行1:1的频数匹配同时期配戴单焦点眼镜(SVL)的近视患儿做为对照组。通过测量配镜前及配镜后1、3、6、12mo的调节幅度(AA),调节灵敏度(AS),调节滞后(LAG),负相对调节(NRA)和正相对调节量(PRA)并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来评估两组患儿配镜前与配镜后调节参数的变化情况。

结果:近视儿童54例完成随访:研究组27例,对照组27例。各调节参数组间均无差异(P>0.05); 矫正时间对两组的各调节参数均有显著影响(FAA=4.7,FAS=5.6,FLAG=10.2,FNRA=7.06,FPRA=8.8,均P<0.05); 矫正时间和矫正方式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两组的调节参数均有显著影响(FAA=5.3,FAS=4.6,FLAG=11.4,FNRA=3.4,FPRA=11.1,均P<0.05)。

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可以改善近视儿童的调节功能,这可能是塑形镜控制近视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张丽  马建霞  王锋  皮百木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11):1987-1990

目的:研究青少年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前后眼表和睑板腺功能的变化,探究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泪膜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7-01/11于我院就诊的55例满足入选标准的8~16岁青少年并要求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于戴镜前及戴镜后1wk, 1、3、6、12mo随访进行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裂隙灯和Keratograph 5M检查非侵入性第一次泪膜破裂时间[NIBUT(f)]、非侵入性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IBUT(av)]、泪河高度(TMH)、睑板腺功能。

结果:研究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感染性角膜炎。戴镜后1wk,1、3、6、12mo OSDI评分分别为7.38±1.71、9.21±1.39、10.19±1.02、10.28±1.18、10.29±1.85分,较戴镜前(4.80±1.63分)均增加(P<0.05)。戴镜后1wk,1、3、6、12mo NIBUT(f)为12.39±4.76、9.95±5.23、11.30±4.58、11.21±4.34、11.63±5.32s,NIBUT(av)为11.26±6.77、11.16±6.48、13.09±5.79、13.13±5.41、13.19±5.21s,NIBUT(f)戴镜后1mo与戴镜前,NIBUT(av)戴镜后1wk,1mo与戴镜前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TMH戴镜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戴镜后1wk,1、3、6、12mo为3.51±1.67、3.54±1.62、4.05±1.52、4.14±1.32、4.50±1.43分,较戴镜前均增加(P<0.05)。睑板腺脂质分泌得分及睑板腺缺失评分在戴镜前后不同时间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早期泪膜的功能降低,但戴镜后6mo逐渐恢复至戴镜前水平,并趋于稳定增加,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眼部不适症状增加,角膜荧光素染色在戴镜后增加,对睑板腺的功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鑫  马丽娜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9):1623-1625

目的: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对于青少年近视患儿正相对调节力(PRA)改变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分析2016-09/2017-12间在我院视光科门诊初次就诊的青少年近视性屈光不正患儿122例244眼。其中选择角膜塑形镜矫正者63例(塑形镜组),选择框架眼镜矫正者59例(框架眼镜组),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6mo时双眼PRA的改变情况。

结果:治疗前塑形镜组PRA值-0.83±0.23D,框架眼镜组-0.77±0.24D(t=-1.457,P>0.05)。治疗前塑形镜组眼轴24.84±0.90mm,框架眼镜组24.78±0.86mm(t=0.550,P>0.05)。治疗6mo时塑形镜组PRA值-2.27±0.37D,与治疗前有差异(t=37.070,P<0.001)。治疗6mo时框架眼镜组PRA值-0.83±0.24D,与治疗前无差异(t=1.565,P>0.05)。治疗后塑形镜组PRA优于框架组(t=-25.271,P<0.001)。治疗6mo时塑形镜组眼轴24.86±0.91mm,与治疗前24.84±0.90mm有差异(t=-2.453,P<0.05)。治疗6mo时框架眼镜组眼轴24.97±0.86mm,与治疗前24.78±0.86mm有差异(t=39.135,P<0.001)。治疗6mo时两组眼轴无差异(t=-0.932,P>0.05)。

结论:青少年近视患儿配戴塑形镜相比配戴框架眼镜在治疗6mo时可明显提高其双眼PRA储备,但两者眼轴改变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余秀梅  张春燕  陈芳  陈志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0):1969-1970
目的:探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对青少年近视眼调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对2011-06/07间来本院就诊的158例近视患者,其中男66例,女92例,平均屈光度-4.46±1.31D,平均年龄15.22±0.96岁。在进行散瞳和医学验光的基础上配戴矫正眼镜,试验组72例,对照组86例。试验组使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3次/d,滴双眼,30d为1疗程。2wk复查1次,对调节幅度、调节滞后、调节灵敏度、正负相对调节和屈光度进行评价,所得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试验组调节灵敏度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眼:F=6.342,P<0.05; 右眼:F=7.966, P<0.05; 双眼F=6.922,P<0.05)。负相对调节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02,P<0.05)。屈光度变化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F=2.361,P>0.05)。

结论: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能有效改善青少年近视眼的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夜戴型角膜塑形镜与框架眼镜治疗青少年近视效果,为青少年近视治疗方法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研究。选择2020-06/11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06例。根据患者意愿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在验光后给予常规框架眼镜治疗,观察组53例则给予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裸眼视力(LogMAR)、验光指标(等效球镜度数、柱镜度数)、眼生物学参数(眼轴长度、中央角膜厚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结果:治疗1a后观察组裸眼视力(LogMAR)优于对照组(0.51±0.12 vs 0.73±0.15),等效球镜度数(-0.23±0.05 vs-5.32±1.35D)及柱镜度数均小于对照组(-1.53±0.22 vs-1.97±0.35DC)(P<0.001)。治疗1a后两组眼轴长度较治疗前增长且治疗后对照组眼轴更长(25.53±0.84 vs 25.95±0.83mm);治疗后观察组晶状体厚度较治疗前增加(3.39±0.19 vs 3.31±0.15mm)(P<0.05)。治疗1a后观察组调节幅度(14.29±1.37 vs 12.90±1.07D)、...  相似文献   

14.
陈彬  贺涛  邢怡桥  曹婷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2):2183-2186

目的:探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与常规框架眼镜对青少年近视患者屈光度、裸眼视力及眼球参数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04/2017-04在我院眼科就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02例204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102眼,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框架眼镜配戴治疗,观察组给予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戴镜前和戴镜1wk,1、3、6mo,1a后屈光度和裸眼视力(UCVA); 戴镜前和戴镜1a后眼球参数情况; 随访1a,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戴镜1wk,1、3、6mo,1a,观察组患者屈光度呈逐渐降低趋势,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屈光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1wk,1、3、6mo,1a,观察组患者UCVA呈逐渐升高趋势,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戴镜6mo,1a UCVA升高趋势不显著,且戴镜6mo,1a,观察组患者UCV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戴镜1a,观察组患者的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中央前房深度及眼压与戴镜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的眼轴长度显著长于本组患者戴镜前及观察组患者戴镜1a的眼轴长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a,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0.8%和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可有效矫正患者近视屈光度,提高裸眼视力,对眼球损伤小,并发症少,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姜瑾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7):1349-1352

目的:对比观察角膜塑形镜、低浓度阿托品与框架眼镜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6-1/2016-07我科收治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20例240眼,采取自愿原则分为3组:角膜塑形镜组40例80眼、低浓度阿托品组40例80眼、框架眼镜组40例80眼。随访18mo,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屈光度及眼轴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18mo后,角膜塑形镜组、低浓度阿托品组的屈光度均低于框架眼镜组(P<0.05); 角膜塑形镜组、低浓度阿托品组治疗前后屈光度差值均低于框架眼镜组(P<0.05),但角膜塑形镜组与低浓度阿托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8mo后,角膜塑形镜组、低浓度阿托品组眼轴均低于框架眼镜组(P<0.05); 角膜塑形镜组、低浓度阿托品组治疗前后眼轴差值均低于框架眼镜组(P<0.05),但角膜塑形镜组与低浓度阿托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角膜塑形镜与低浓度阿托品均可有效控制青少年近视患者屈光度和眼轴长度进展,其疗效均优于框架眼镜,但角膜塑形镜与低浓度阿托品控制近视的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刘莎  王彬  王广江  董竟 《国际眼科杂志》2021,21(11):1870-1874

目的:通过观察低浓度阿托品、角膜塑形镜、框架眼镜对包头市近视儿童的控制效果,分析其近视相关调节参数的变化规律,为近视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2018-06/12在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8~14岁近视儿童120例240眼,分为低浓度阿托品组、角膜塑形镜组和框架眼镜组,并在1、3、6、12mo分别对调节滞后量、正相对调节、负相对调节及屈光度进行随访。

结果:随访3、6、12mo,低浓度阿托品组与角膜塑形镜调节滞后量有差异(P<0.05); 随访6、12mo时,角膜塑形镜组与框架眼镜组调节滞后量有差异(P<0.05)。随访3、6、12mo时,低浓度阿托品组与角膜塑形镜组、框架眼镜组负相对调节均有差异(P<0.05)。在各随访时间点角膜塑形镜组与低浓度阿托品组、框架眼镜组正相对调节均有差异(P<0.05)。随访6、12mo,低浓度阿托品组与框架眼镜组屈光度有差异(P<0.05); 随访12mo,角膜塑形镜组与框架眼镜组屈光度有差异(P<0.05)。

结论:角膜塑形镜可以通过降低调节滞后量,解决远视离焦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提高正相对调节,但需要长期坚持配戴。低浓度阿托品可以提高负相对调节,但可能有其他途径来控制近视的发展。相较其它组而言,框架眼镜对于各调节指标影响较小,对近视的控制效果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别采用单焦框架眼镜与角膜塑形镜矫正低度近视性屈光参差的儿童单眼及双眼调节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11/2020-04于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低度近视性屈光参差(1.0D≤双眼等效球镜差<2.5D)儿童47例94眼,其中配戴框架眼镜者27例54眼作为A组,配戴角膜塑形镜者20例40眼作为B组。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矫正1mo后的矫正视力及调节参数[调节反应(AR)、调节灵活度(AF)、调节幅度(AMP)]的差异。结果:两组患儿AR测量值均为正值,表现为调节滞后,A组患儿屈光高度眼调节滞后量显著高于屈光低度眼(0.63±0.21D vs 0.25±0.34D,P<0.001),但B组患儿双眼调节滞后量无差异(P=0.104),且两组患儿屈光高度眼与屈光低度眼单眼矫正视力和单眼AMP均无差异(P>0.05)。A组患儿双眼AR差值高于B组(0.38±0.36D vs 0.10±0.26D,P=0.005),双眼AF低于B组(8.22±1.15c/min vs 9.95±0.89c/min,P<0.001),但两组患儿双眼AMP无明显差异(P=0.280)。结论:低度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比单焦框架眼镜矫正可获得更高的双眼调节灵活度,降低双眼调节反应差值,从而维持更协调的双眼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