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泄泻是一种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清稀如水为主证的中医病证,现代研究已证实其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中医治疗泄泻尤其注重把握证候的准确性。泄泻证候研究对制订泄泻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且与其临床疗效密切相关。基于中医理论与微生态理论存在许多共同的认知基础,以及随着肠道菌群研究的深入,肠道菌群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意义益加凸显。肠道菌群与泄泻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证候相关肠道菌群研究为“以菌测证、以菌施方”探究提供了思路。该文总结了泄泻中医证候与免疫反应、神经递质、脑肠肽和蛋白质等微观指标的联系,着重梳理了泄泻6种常见中医证候相关肠道菌群特征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基于中医“以方测证”理论,即依据方剂的功效或其组成药物的功效,反证其对应证候的属性,从而间接探究泄泻中医证候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以期归纳提出今后证候相关肠道菌群的研究方向。众多研究表明泄泻中医证候的物质基础与炎症细胞因子、神经递质和蛋白质等微观指标有高度的相关性。证候和菌群失调都是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的表现,从不同的角度归纳了疾病的表现。不同的中医证候对应特异的肠道菌群客观指标。肠道菌群是未来揭示泄泻证候的内在物质基础的一个有力结合点。  相似文献   

2.
人的胃肠道是机体最大的储菌库,定居着一个十分复杂和活跃的微生物群落,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保持着动态平衡。脾虚证是中医临床的常见经典证型,大量研究表明,脾虚证与肠道微生物关系密切,肠道菌群的平衡是脾主运化功能正常发挥的基础,肠道菌群失调则会出现一系列脾虚的表现。此外,肠道菌群是健脾中药多糖成分代谢、发挥疗效的重要介质,而健脾中药也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和数量,发挥治疗作用。本文总结了肠道菌群与脾虚证在生理、病理以及健脾中药药效发挥上的关联,立足于肠道菌群研究脾虚证,旨在为揭示中医脾虚证的内涵提供一些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作为难治性肠道疾病之一,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失调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联系密切。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体现了整体调节、辨证论治的特色与优势,中医药可通过改善菌群结构、调节菌群数量、调整肠道菌群稳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且溃疡性结肠炎不同中医证候的肠道菌群存在着明显差异。现通过分析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候(大肠湿热证、脾虚湿蕴证、脾肾阳虚证、脾气亏虚证、肝郁脾虚证、寒热错杂证、热毒炽盛证)肠道菌群的特点及中医药调节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候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微观辨证及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难治性疾病,迄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密切相关,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可起到治疗作用。肠道菌群与中医"脾"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运用健脾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相关机制尚不明确。本文从支气管哮喘与肠道菌群、脾虚证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性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以期为相关治疗提供新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5.
从肠道菌群与腹泻的关系、脾虚与慢性腹泻、脾虚与肠道菌群失调的关系入手探讨从脾论治肠道菌群失调型慢性腹泻,指出腹泻多以脾虚为病理基础,脾虚与肠道菌群失调关系密切,健脾祛湿类方剂是否是调节肠道菌群的重要靶点中药尚需进一步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6.
《中成药》2017,(6)
<正>常情况下,肠道内存在有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肠道菌群,其动态平衡状态对于宿主的健康至关重要,已知肠道菌群失调可引起包括糖尿病、肥胖等多种疾病的发生。目前大量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表明,中医药有助于调节、恢复紊乱的肠道菌群。本研究从中医证候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及中医药治疗对肠道菌群紊乱的调节作用等两方面就近年来中医药与肠道菌群的研究进行综述,为系统明确阐明中医证候与肠道菌群关系、探讨中医药治疗肠道菌群紊乱的可能机制奠定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药复方对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相互关系日益受关注,结合肠道微生态学科的发展,中药对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已逐渐被阐释。无论是临床研究,还是动物实验,都已证实中药可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调节肠道菌群。笔者整理近10年来中药复方调整肠道菌群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具有健脾益气、通便理气、化湿止泻、清热解毒、消食化积等作用的中药复方对肠道微生态有调节作用,为揭示肠道微生态的中医本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肠道菌群稳态在维持肠道正常生理功能、调节机体免疫、防御感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从肠道菌群与疾病的相关性、与中医学理论的共通性及针灸调节多种疾病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三方面进行综述,认为肠道微生态的平衡与中医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的失调与中医阴阳失调、邪盛正衰互为因果,而针灸疗法能提高肠道细菌的丰富度及多样性、增加某些益生菌的含量、提高其定植能力的同时降低致病菌或疾病相关菌的定植能力,从而改善多种疾病的肠道微生态。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医药工作的深入研究,结合肠道微生态学科的发展,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相互关系日益受关注,中药对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已逐渐被阐释,不管是从中医理论研究,还是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都已证实中药有助于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调节肠道菌群。笔者整理近10年来中药调整肠道菌群的相关文献,总结单味中药对肠道微生态调节的研究,从健脾化湿药、补益药、清热解毒药、泻下药、消食药及理气药等对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研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0.
人体肠道微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多种微生物群体组成的生态系统,各微生物群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该系统的动态平衡。分析肠道微生态的平衡与失调情况,综述肠道微生态与脾虚证、脾胃湿热证、肾阳虚证、胃肠积热证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肠道微生态与中医证候研究方向应包括开展肝脾相关证候与肠道微生态变化规律的研究、"以方测证"探究中药复方与肠道微生态的相互作用、建立肠道微生态与中医证候的动态联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张美玉  吴泳锡  王一竹  李方彤  刘明  戴雨霖  郑飞  越皓 《中草药》2021,52(17):5430-5436
中医理论认为"脾主运化,为气血之源";肠道菌群具有营养物质代谢和机体免疫功能,与中医"脾"的运化水谷和抗邪功能相对应。肠道菌群的平衡与否直接反映了中医"脾"的功能状态。系统地总结了脾虚证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并综述了基于肠道菌群常用补气中药和经典方剂治疗脾虚证的药效物质基础,为从代谢组学和肠道菌群角度研究补气中药治疗脾虚的作用机制及靶点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外感风、湿、热邪,病机为脾虚湿盛。脾失健运,湿热内生蕴结于肌肤表面,致皮毛腠理不密而发为此病。湿邪为AD发病的核心病因,脾脏是脏腑辨证的关键所在。肠道微生物稳态与中医"脾"功能密切相关,是脾运化功能正常的重要保障,肠道微生物稳态失衡与皮肤黏膜屏障功能紊乱的关系颇为密切,应用健脾法调控肠道微生物稳态平衡,可以改善皮肤免疫功能,进而治疗AD。近年来,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通过运用宏基因组学、高通量测序等对肠道菌群进行分析,有望揭示中医药健脾疗法对肠道微生物稳态平衡保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病作为一种我国较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其中痰湿中阻型高血压作为高血压病的一种重要的证型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是由于脾虚水饮运化失常,湿聚成痰阻于中焦,阻滞气机而使气血运行不畅,脉道不利致使血压升高。采用针灸的治疗方法对于人体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抑制炎症通路的激活,这就是中医学中的健脾法在现代医学研究中的体现。所以在治疗痰湿中阻型高血压病上应从"脾"的方面采用健脾利湿化痰的治则来治疗。肠道菌群属于中医学的"脾胃"的范畴。脾胃运化功能的正常与肠道菌群的平衡密切相关。肠道菌群为当下的热门研究话题,其与高血压的相关研究也成为高血压病领域的新兴热点。肠道菌群既能参与机体的新陈代谢,又可参与免疫系统的调节。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免疫炎性反应直接或间接影响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而针灸对于高血压病、肠道菌群及免疫炎性反应都有一定的正向调节。因此,围绕三者展开相关谈论,针灸从"脾"治疗高血压病的科学性,通过"肠道菌群-免疫反应"来探究针灸健脾法在治疗高血压病中的应用,推测针灸健脾法治疗高血压病,是通过恢复肠道菌群微生态,降低免疫引发的炎症反应,进而防治高血压及靶器官损伤。  相似文献   

14.
王士萌  陈璐  冯晓玲 《陕西中医》2022,43(2):261-264,268
复发性流产在育龄期妇女群体中发病率较高,反复的妊娠丢失会造成女性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损害,严重威胁生命健康.肠道微生态广泛参与营养代谢、免疫调节、应激反应等正常生理行为,其作为目前的新兴领域已被证明与多种妇产科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会通过干扰母体的适应而对妊娠结局产生不利影响并导致妊娠并发症.但由于其与复...  相似文献   

1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代谢应激性肝损伤,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因此,NAFLD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防治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肠道微生态特别是肠道菌群发生紊乱就是导致NAFLD的重要因素之一。NAFLD中医病证溯源、病因病机与脾胃升降失调相关,NAFLD治疗获益有赖脾胃升降。肠道是中医脾胃实现功能的主要部位,肠道菌群是饮食影响宿主代谢状态的调节因子,符合中医学脾胃升降原理的生物学内涵。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所表现的症状与肠道菌群失调时表现的症状具有一致性,故肠道菌群与中医脾胃升降有着密切联系。该文基于现代肠道微生态系统阐述了从中医脾胃升降关系论治NAFLD的理论基础,并据此提出了NAFLD的组方用药思路,主要包括健脾益气升清、行气和胃降浊、化痰活血消积,突出脾胃升降与肠道微生态协调在NAFLD论治中的主导作用;疏肝理气、宣降肺气、升清降浊、温肾助阳,顾及NAFLD发病协同因素,助力脾胃升降,从肠道微生态靶点考量治疗效应;中药保留灌肠激活大肠传导功能而助力胃气通降、协调脾胃气机升降,结合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的理论,从16s r DNA基因路径关注中药肠道给药途径干预NAFLD的肠道微生态机制。随着肠道菌群研究领域的深入推进,其与脾胃升降和NAFLD的关系将进一步揭示,既承接了我国从古至今运用脾胃升降理论治疗肝病的悠久历史,也将拓展调节肠道微生态(肠道菌群)治疗NAFLD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6.
人体微生态系统包括口腔、皮肤、尿液和胃肠道,肠道微生态系统是最重要、最复杂的生态系统。肠道微生态由肠道菌群和其寄居的环境组成,具有参与机体物质代谢、营养吸收、黏膜屏障、免疫调节等作用,与机体生理及病理活动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人体微生物群落由细菌、真菌、病毒和古菌等组成,他们之间建立了高度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肠道微生物生物量占人体微生物总生物量的78%,约有400~500种肠道细菌。正常肠道菌群是人体的天然屏障,对维持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最显著特征之一是具有稳定性,菌群按一定比例组合,各种细菌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在质量和数量上形成生态平衡。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会影响肠道菌群数量及结构,特别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杆菌受到抑制,会发生各种肠道疾病和肠外疾病。因此,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对于人类抵抗肠道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发现,肠道微生态与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肥胖等关系密切。关于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日益增多,中医药也成为打开肠道微生态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文章从中医病因病机、证候、实验研究及临床治疗方面着手,系统论述了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医证候学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肝郁脾虚证作为临床多种疾病常见证候,涉及多系统病变,肠道菌群的紊乱也可引起多系统的病理变化。分子生物学和宏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为证候疾病与肠道菌群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本文就肝郁脾虚证在神经、消化、内分泌、代谢系统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抑郁症病机为情志内伤,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衡,中医药可通过调控肝、脾脏腑功能治疗抑郁症.现代研究证实,脑-肠轴通路和抑郁症有较强的相关性.脑肠肽不仅存在于大脑中,也存在于胃肠道内,与胃肠功能和情绪密切相关.由于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存在一定联系,即脑-肠轴的存在,可以把胃肠道及肠道菌群看成一个整体,对神经系...  相似文献   

19.
半夏泻心汤证由虚、寒、热三证组成.虚主要为脾胃运化水湿能力减弱,气属阳,脾气虚,则脾阳不足,寒从内生,形成中焦虚寒证.肠道菌群紊乱,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则细胞因缺乏能量致功能受损,表现为脾气虚.另外,肠道菌群紊乱,有益菌减少,影响肠道消化、吸收、代谢功能,导致脾胃功能低下.热证是半夏泻心汤证最明显特征,其形成机制是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