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近期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STEMI患者110例,在入院24 h测定hs-CRP的最高值,并将测定值≥80 mg/L者定义为A组,测定值<80 mg/L者定义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 A组心力衰竭的发生率(37.2%)明显高于B组(11.9%),P<0.01;A组心绞痛发生率(34.9%)显著高于B组(13.4%),P<0.01;A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37.2%)显著高于B组(13.4%),P<0.01;A组死亡率(7.0%)高于B组(1.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敏C反应蛋白可以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预后,尤其是心力衰竭、心绞痛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血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及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2006—2008年入院的231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入院血糖水平分为高血糖组(入院血糖水平≥6.12mmol/L)和血糖正常组(入院血糖水平6.12mmol/L),采用定期随访观察的方法,对两组患者发病90d后的生存状态、神经功能评分(NIHSS、mRS)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高血糖组急性脑梗死发病90d时的病死率(53.73%)高于血糖正常组(46.2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病90d后仍存活者中,高血糖组功能康复不良(mRS≥2)的比例(28.19%)高于血糖正常组(19.1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正常组mRS≥2者的入院血糖水平([5.05±0.58)mmol/L]高于mRS2者([4.92±0.60)mmol/L],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糖增加脑梗死患者发病90天时的病死率,同时对其功能恢复也有不利影响。监测血糖水平对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慢性血糖比值对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出院后易损期不良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在南京市浦口区中医院治疗的98例AHF患者的临床资料, 随访3个月, 按照出院后易损期是否发生不良事件分为不良预后组(31例)和非不良预后组(67例)。根据入院时静脉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计算急性慢性血糖比值。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影响AHF患者易损期不良预后的因素,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急性慢性血糖比值对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 比较不同急性慢性血糖比值分组患者不良预后的发生风险。结果两组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并且不良预后组总胆固醇、尿素氮、血糖、急性慢性血糖比值、高敏C反应蛋白、左心房前后径、右心房前后径均高于非预后不良组[(3.88 ± 0.18)mmol/L比(3.76 ± 0.24)mmol/L、(9.39 ± 1.07)mmol/L比(8.68 ± 1.79)mmol/L、(10.49 ± 2.20)mmol/L比(7.64 ± 1.57)mmo...  相似文献   

4.
非糖尿病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血糖变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马海生 《职业与健康》2005,21(6):916-917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血糖水平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6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4组,A组(血糖:3.9~6.1 mmol/L)、B组(6.1 mmol/L≤血糖<11.1 mmol/L),C组(11.1 mmol/L≤血糖<16.7 mmol/L)、D组(≥16.7 mmol/L).分析非糖尿病急性胰腺炎患者血糖水平的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恶化死亡率的关系.结果非糖尿病急性胰腺炎患者血糖水平升高,可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如SAP(Ⅱ型)C组、D组分别与A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且血糖升高影响其预后.结论血糖水平的高低,可作为估计非糖尿病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王淑琴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0):4316-4317,4319
[目的]分析急性高血糖对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STEMI患者175例,分为A组:既往糖尿病史+急性高血糖组,B组:急性高血糖组,C组:无急性高血糖组;对3组患者入院时的各项指标和院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C组患者血糖值和心肌酶明显低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的Killip分级构成比与A、B两组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心肌酶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无院内不良事件的比例明显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患者病死率明显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机血糖、心肌酶、Killip分级与院内不良事件发生率呈正相关。[结论]STEMI急性高血糖患者院内发生不良事件及死亡的危险性显著高于入院时血糖正常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入院后首次空腹血糖(FBG)水平,探讨入院后首次FBG水平对ACS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0-10/2011-04,四川省绵阳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不伴糖尿病的ACS患者130例。根据入院后首次FBG水平分为A组(≤6.0 mmol/L)、B组(6.1~6.9 mmol/L)、C组(≥7.0 mmol/L),随访并观察3组患者60 d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并使用MedCalc软件行ROC分析,探讨FBG对ACS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随访60 d,3组共发生心脏不良事件11例。A、B、C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96%、4.26%、25%,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显示,FBG作为ACS患者60 d心脏不良事件的预测指标,其准确率可达到81%,95%CI为0.74~0.88。结论随着入院首次FPG水平的升高,ACS患者60 d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增加。入院后首次FBG可预测ACS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强化胰岛素治疗用于老年重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6月至2007年12月北京同仁医院中心ICU的老年(≥65岁)重症患者,根据目标血糖控制水平分为A组(4.4~6.1 mmol/L)和B组(7.3~8.3 mmol/L),应用计算机管理程序化血糖控制方案控制血糖,记录各组血糖控制情况及预后指标.结果共639例患者入选,A组(n =280)和B组(n=359)平均血糖水平分别为(6.07±0.56) mmol/L和(7.52±0.87) mmol/L,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两组高血糖指数分别为(0.69±0.44) mmol/L和(1.60±0.73) mmol/L (P=O.000);无低血糖相关不良事件发生.两组的ICU住院天数、机械通气时间、住院费用、ICU死亡率及院内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重症患者血糖控制在≤8.3 mmol/L安全、合理、易于操作.  相似文献   

8.
汪群芳 《健康研究》2014,(3):269-271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B型尿钠肽(BNP)及血糖异常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根据患者入院后首次血糖检测结果,随机将18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应激性高血糖组(随机血糖≥7.80mmol/L)及非应激性高血糖组(随机血糖〈7.80mmol/L)。比较两组入院后血清hs-CRP、BNP、白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敏肌钙蛋白I(TNI)、心功能及发病1月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应激性高血糖组血清hs-CRP、BNP水平显著高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P〈0.05),但两组白蛋白、CK-MB、TNI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应激性高血糖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降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测值显著升高,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比较差异显著(均P〈0.05),同时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P〈0.05)。结论血糖、血清hs-CRP及BNP三者联合检测可作为评估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糖水平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30例ACS患者,根据清晨空腹静脉血糖(FPG)水平分为A组(≤6.1mmol/L)、B组(6.2~10.0mmol/L)、C组(10.0 mmol/L),测定各组hs-CRP,并对以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B、C组的hs-CRP水平分别为(4.08±1.35)mg/L、(6.70±1.78)mg/L、(12.53±3.69)mg/L,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各组之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随着FPG水平的升高,ACS患者有更高的hs-CRP水平,近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创伤后患者早期血糖值与损伤严重度评分(ISS)的关系,了解早期血糖的变化规律和创伤的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创伤后2h内入住的100例创伤患者,入院即刻取静脉血进行血糖值测定,同时给每位患者进行创伤严重度评分(ISS)。根据血糖测定值分为A组(<6.1mmol/L),B组(6.1~11.1 mmol/L),C组(>11.1 mmol/L),统计各组间患者的损伤严重度评分(ISS)。结果:C组(>11.1 mmol/L)的ISS值及病死率比A组(<6.1mmol/L)及B组(6.1~11.1 mmol/L)明显增高(P<0.01)。结论:创伤患者早期血糖水平增高,血糖的高低与创伤的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587,P<0.01)。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青田县城乡居民血压、血脂、血糖水平,为当地居民代谢综合征及其他相关慢性疾病预防控制策略的制定、干预措施效果评价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查青田县城乡居民1248名,检测其血压、血脂、血糖水平,统计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不同性别人群的血脂异常、高血糖检出率,不同年龄人群的血脂异常、高血糖检出率,对阳性率或检出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高血压患病率为22.44%,其中青年组(18~40岁)、中年组(41~60岁)、老年组(≥60岁)患病率分别为5.69%、24.90、35.89%,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F=125.09,P<0.01)。高TG、高TC、低HDL-C、高LDL-C检出率分别为26.52%、27.32%、38.30%、31.01%,高血糖(FPG≥6.0mmol/L、≥7.0mmol/L)检出率分别为10.34%、4.73%,OGTT≥11.1mmol/L 检出率为2.08%。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的高 TG 检出率分别为17.89%、29.57%、30.96%,高 TC 检出率分别为13.82%、32.68%、33.42%,中年组>青年组(χ2=15.78,P<0.01);老年组>青年组(χ2=39.15,P<0.01);低HDL-C检出率分别为41.46%、38.13%、35.34%,差别无统计学意义(F=2.92,P>0.05);高LDL-C检出率分别为28.73%、30.74%、33.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06,P>0.05)。高血糖(FPG≥6.0mmol/L)检出率分别为2.17%、11.87%、16.44%,老年组>中年组>青年组(F=8.10,P<0.01);高血糖(FPG≥7.0mmol/L)检出率分别为1.08%、5.64%、7.12%,中年组>青年组(χ2=28.05,P<0.01),老年组>青年组(χ2=43.96,P<0.01)。 OGTT≥11.1mmol/L检出率分别为0.27%、0.97%、5.48%,老年组>青年组(χ2=17.91,P<0.01),老年组>中年组(χ2=15.69,P<0.01)。结论青田县城乡居民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发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升高,特别是中年后发生率明显上升,因此必须采取多途径、多方式、多元化的方法大力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饮食结构,提高当地居民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 选取接受直接PCI治疗的AMI患者106例,将既往有糖尿病病史或者无糖尿病病史但入院时第1次随机血糖≥7.8mmol/L者列为高血糖组(49例),其余患者列为正常血糖组(57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梗死相关动脉(IRA)的TIMI血流分级、术前及术后各导联ST段抬高的平均值、术后ST段回落程度及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高血糖组发病到就诊的时间长(P〈0.05),无痛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正常血糖组高(P〈0.05);两组PCI术后60min各导联ST段抬高平均值及术后ST段回落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组多支血管病变、弥漫性病变比例较正常血糖组高(P〈0.05),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P〈0.05)。结论 既往有糖尿病病史或入院后随机血糖升高的A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后的心肌灌注较差,进而影响心功能,增加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患者入院时收缩压水平与心功能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04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患者按照收缩压水平分为四组:A组(37例,收缩压≤100mmHg,1mmHg=0.133kPa),B组(73例,收缩压101-140mmHg),C组(56例,收缩压141—180mmHg),D组(38例,收缩压〉180mmHg)。测定四组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胸比、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肌酐等指标。1年后根据有无心源性死亡事件分为死亡组(53例)和存活组(151例),并比较各指标。结果C、D组合并高血压的比例明显高于A、B组[82.1%(46/56),89.5%(34/38)比35.1%(13J37)、37.O%(27,73)],C、D组合并缺血性心脏病及心功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Ⅳ级的比例明显高于A组[69.6%(39/56)、73.7%(28,38)比29.7%(11/37),53.6%(30/56)、57.9%(22/38)比21.6%(8/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四组lgNT-proBNP、心胸比、LVEF、LVED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分别为3.95±0.34、0.73±0.05、(36.60±5.21)%、(125.36±44.38)ml,B组分另0为3.65±0.29、0.66±0.07、(41.34±6.19)%、(110.72±50.39)ml,C组分别为3.32±0.25、0.60±0.05、(48.25±5.68)%、(90.47±33.64)ml,D组分别为3.07±0.26、0.52±0.04、(56.47±7.12)%、(72.49±38.36)ml,P〈0.05]。A组患者心源性死亡事件导致的病死率为56.8%(21/37),明显高于B组[23.3%(17/73)]、C组[17.9%(10/56)]及D组[13.2%(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吸烟史、心功能NYHA分级Ⅳ级患者比例、三酰甘油(TG)、尿酸、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肌酐、IgNT—proBNP、心胸比、LVEDV均明显高于存活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VEF及收缩压明显低于存活组[(0.85±0.29)mm01]L比(1.12±0.36)mmol/L、(40.28±5.62)%比(51.75±8.96)%、(124.38±22.67)mmHg比(141.57±24.39)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与lgNT.proBNP、心胸比、LVEDV呈负相关(r=-0.379、-0.498、-0.413,P〈0.05),与LVEF呈正相关(r=0.625,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VEF、肌酐、收缩压(OR=0.942、0.829、1.033)与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的预后关系密切。结论收缩压水平是反映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患者心功能受损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诊断为ACS的患者118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3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8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38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42例。对人选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观察各组心血管事件及心源性死亡的发生情况。另选择20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UAP组、STEMI组和NSTEMI组入院时血清hs-CRP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NSTEMI组升高最为明显,显著高于STEMI组和U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s-cTnI含量在STEMI组和NSTEMI组均升高,且STEMI组升高程度高于NSTEM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AP组、NSTEMI组和STEMI组入院时血清hs-CRP含量≥3mg/L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及心源性死亡总发生率分别为6/11,40.0%(12/30),46.4%(13/28),明显高于血清hs-CRP含量〈3mg/L患者的11.1%(3/27),3/8,5/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TEMI组和STEMI组入院时血清hs-cTnT含量≥1.0μg/L的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及心源性死亡总发生率分别为16.7%(5/30),18.4%(7/38),明显高于血清hs-cTnT含量〈1.0μg/L患者的1/8,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含量显著升高是ACS患者不良预后的重要预测指标,联合hs-cTnT的升高有助于早期鉴别高危患者。对这类患者及时给予强化治疗及出院后密切监测,可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佛山市顺德区6所中学7 764例高中学生进行血压及相关影响因素的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目前中学生血压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2013年9月12月对佛山市顺德区6所中学7 764名高中学生进行体格检查,测量血压、体质量、身高等生长发育指标,分析中学生小有血压的置信区间,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①随着年龄增长,血压呈增长趋势。②根据体重指数(BMI)分组,BMI<24 kg/m2、24 kg/m2≤BMI<28 kg/m2、BMI≥28 kg/m2三组,结果随着BMI的增加,血压逐渐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按睡眠时间<6 h(A组)、6 h≤睡眠时间<7 h(B组)、7 h≤睡眠时间<8 h(C组)、睡眠时间≥8 h(D组)分四组,结果,随着睡眠时间增加,血压呈下降趋势,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收缩压、舒张压、手机电脑使用时间在A组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C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重指数、睡眠是影响中学生血压的重要因素。中学生睡眠时间严重不足,手机电脑使用时间过长是影响青少年身体健康的杀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出血患者基础血压水平与预后的关系以及不同的血压控制策略对血肿扩大和再出血的影响.方法 采用分组对照研究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46例脑出血患者根据其入院第1天的基础血压(收缩压)水平分为A组(< 180 mmHg,1 mmHg=0.133 kPa)7例、B组(180 ~ 200 mmHg)6例以及C组(>200 mmHg)33例;同时根据不同的血压控制策略分为E组(平均动脉压下降≥20%)31例和F组(平均动脉压下降<20%)15例.分析并比较各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C组患者6个月致死/致残率显著高于A组和B组[21.2%(7/33)比1/7,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患者出现血肿扩大1例;F组患者出现血肿扩大4例,再出血1例,E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F组[3.2%(1/31)比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42,P=0.018).结论 患者发病初期的收缩压过高(> 200 mmHg)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早期积极地降压能有效减少血肿扩大和再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SHG)在急性百草枯中毒(APP)及预后、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采用BeckmanCX-3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电极法检测41例APP患者(其中9例痊愈、8例死亡、24例好转)入院时的血清葡萄糖含量,并选22例门诊健康检查者作对照(排除一切与应激反应有关的因素),并比较死亡患者与痊愈者血糖水平间的差异。结果41例APP患者血糖含量(7.32±2.85)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4.314-0.50)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8例死亡者血糖含量(8.70±3.00)mmol/L亦高于9例痊愈者(7.19±2.79)mmol/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1例APP合并SHG者16例,占39%。结论APP时易合并SHG,其血糖水平的高低与APP患者的预后无关,但可作为反映APP患者应激水平强弱一个有用指标,减弱持续过高的应激反应及降低高血糖,可能对病情的恢复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根据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结果,选择波动性高血糖患者30例,在控制饮食的基础上给予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血糖波动变化.结果 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平均血糖水平(MBG)、平均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分别由治疗前的8.29%±0.73%和(10.06±2.48)、(2.36±0.53)、(5.64±1.22)和(1.72±0.60)mmol/L下降至治疗后的7.37%±0.47%和(8.04±2.25)、( 1.52±0.35)、(4.40±1.02)、( 1.26±0.49)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可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及波动幅度,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刘伟芳  温红 《现代医院》2010,10(6):13-14
目的评价法舒地尔对糖尿病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以64例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法舒地尔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控制血糖,静脉溶栓治疗心肌梗死,法舒地尔治疗组在标准用药基础上滴注法舒地尔30mg,一天一次,对照组采用滴注丹参注射液20ml,一天一次,测定治疗前后左心室功能及血糖、血脂水平。结果法舒地尔组治疗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均减小(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输出量(CO),短轴缩短率(FS)均有提高(p<0.01),血糖、甘油三脂、总胆固醇均有降低(p<0.05或p<0.01)。对照组仅见LVEF、FS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法舒地尔治疗糖尿病伴心肌梗死患者,对改善心功能优于对照组,同时能改善血糖、血脂代谢。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比脓毒症诱发急性肝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及相关临床特征.方法 将168例脓毒症患者按是否诱发急性肝功能障碍分为单纯脓毒症组(对照组,142例)和脓毒症诱发肝功能障碍组(观察组,26例).比较两组生化指标、血浆内皮素(ET)-1、脓毒症相关的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等,并分析诱发急性肝功能障碍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 168例脓毒症患者急性肝功能障碍发生率为15.5% (26/168).观察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肌酐、血糖波动范围、动脉血乳酸、血浆ET-1、SOFA、病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5.9 ±9.8)μmol/L比(27.8 ±6.7) μμmol/L、(17.7±8.0)μμ mol/L比(12.3±5.9)μmol/L、(219.6±156.4) μmol/L比(159.4±125.3) μmol/L、(7.6±4.9)mmol/L比(3.0±1.6) mmol/L、(3.8±1.3) mmol/L比(2.0±1.2) mmol/L、(79.6±25.7) μg/L比(60.8±12.6) μμg/L、(8.8±2.6)分比(5.7±1.8)分、38.5%(10/26)比17.6%(25/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期饮酒、心功能不全以及低血压为脓毒症诱发急性肝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脓毒症诱发急性肝功能障碍的患者具有较高的动脉血乳酸、血浆ET-1和SOFA,且长期饮酒、心功能不全以及低血压为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