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饶世雄  谭伟  谭友果  魏庆平 《四川医学》2011,32(9):1415-1417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惊恐障碍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50例惊恐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25例和帕罗西汀组25例进行治疗,疗程为8周,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以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HAMA和HAMD分值均显著降低,在治疗第1周、第2周末时艾司西酞普兰组评分显著低于帕罗西汀组(P〈0.05),在4、68、周时两组减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SS评分两组在治疗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司西酞普兰组、帕罗西汀组治疗惊恐障碍疗效分别为92%8、8%。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惊恐障碍患者起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艾司西酞普兰和帕罗西汀治疗惊恐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55例惊恐障碍患者随机分入艾司西酞普兰组与帕罗西汀组治疗10周,在治疗前和治疗期间隔周测定惊恐症状评定量表(PAS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每周发作次数,以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艾司西酞普兰组有效率为96.2%,帕罗西汀组为92.3%,二药相近。两组患者在治疗10周PASS、HAMA的减分率差异无显著性。艾司西酞普兰组的起效时间快于帕罗西汀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两组患者均有良好的耐受性。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是一种起效快、疗效好、安全性高的治疗惊恐障碍的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对惊恐障碍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78例惊恐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和帕罗西汀组,疗程8周,并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抗抑郁药的不良反应评定量表(SERS)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估。结果在治疗的第1周、第2周末艾司西酞普兰组的HAMA分值均低于对照组,而在4,6,8周末,两组患者的HAMA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8周末时,艾司西酞普兰组治愈率为65.7%,有效率为88.6%,帕罗西汀组分别为66.7%、88.9%,两组差异无统计意义。在不良反应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意义。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惊恐障碍疗效与帕罗西汀相当,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广泛性焦虑障碍是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紧张不安为主的一种焦虑症,且伴明显的肌肉紧张、植物神经症状,及运动性不安[1-2]。广泛性焦虑障碍常伴坐立不安、手脚发抖、出汗、失眠、胸闷、心跳过速等躯体症状,具有较高发病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3-4]。目前主要采用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以及二者联合治疗[5-6]。本研究旨在探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从认知角度探讨惊恐障碍(PD)患者的情绪调节策略.方法 对51例PD患者和54名健康对照者,采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评估其情绪调节策略特征,应用被动重评任务探讨PD患者的认知重评能力.结果 (1)PD组在积极关注(4.4±1.3 vs 5.4±1.3)、积极重评(4.9±2.0 vs 6.5±2.0)和视角转换(4.8±1.8 vs 6.2±1.9)3个策略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在反思自我(7.1±2.0 vs 4.5±1.8)和灾难化(6.8±2.2 vs 3.9±1.9)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在认知重评任务中,愉悦度和唤醒度9点量表评分均发现了显著的图片类型×组别交互效应(P<0.05).(3)相关分析发现CERQ中接受评分和PASS评分负相关,积极关注评分和HAMD评分负相关,积极重评评分和HAMA评分负相关(P<0.05).结论 PD患者存在明显的情绪调节障碍,其中认知重评能力缺陷是其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产后抑郁障碍的疗效.方法:58例产后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艾司西酞普兰组(n=30)和单用艾司西酞普兰组(n=28).疗程6周.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临床疗效;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疗后两组HAMD和EPDS评分均下降,CBT组下降更明显,疗后第6周末,两组间HAMD和EPDS评分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CBT组的药物剂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产后抑郁障碍的疗效肯定,能改善患者产后适应生活的能力和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合并身心语法程序(NLP)治疗对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120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被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组(单药组)和艾司西酞普兰与NLP合并治疗组(合并组),每组60例,疗程6周,在基线及治疗6周后分别使用90项症状清单和功能大体评定量表评估疗效,使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成人韦氏智力测验中的数字广度与数字符号测验评定认知功能,并同时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正常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结果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瑞文分数、数字广度、数字符号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N1、P3潜伏期长于对照组(P<0.01或<0.05),N1N2、N2P2、P2P3波幅小于对照组(均P=0.00);治疗后单药组和合并组两组的瑞文分数[(91.25±14.87)分,(95.60± 19.95)分]、数字广度得分[(11.98 ±1.89)分,(10.90土2.76)分]、数字符号得分[(11.71 ±2.89)分,(11.92±2.90)分]、N2P2波幅[(11.32±6.67) μV,(13.39±9.31) μV]、P2P3波幅[(9.04±6.14) μV,(9.51±7.17)μV]增加、N2潜伏期[(240.60±41.41) ms,(238.31±41.47) ms]延长,N1潜伏期缩短(P<0.05或0.01);单药组与合并组治疗前后比较,在数字广度、P2潜伏期、N1N2、N2P2、P2P3波幅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单药治疗及艾司西酞普兰合并NLP治疗对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均有改善作用,其中合并治疗的优势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临床研究。方法:选择我院于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与观察组4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认知行为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评分和生活质量量表(QOL)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88%)高于对照组(71.43%)(P<0.05)。两组治疗后HAMA评分和S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t=41.805、22.382,对照组:t=29.026、20.225,P<0.05);观察组治疗后HAMA评分和SAS评分低于对照组(t=12.441、7.897,P<0.05)。两组治疗后GAF评分较治疗前增加(观察组:t=33.597,对照组:t=16.166,P<0.05);观察组治疗后GAF评分高于对照组(t=10.880,P<0.05)。两组治疗后QOL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增加(观察组:t=11.249、16.045、11.758、12.823,对照组:t=10.228、10.627、7.176、7.051,P<0.05);观察组治疗后QOL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t=7.258、6.896、5.616、4.739,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临床疗效良好,可明显减轻患者焦虑障碍,且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艾司西酞普兰与西酞普兰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临床效果,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12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西酞普兰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第2、4、6周末,两组患者HAMA比较差异显著(P<0.01);治疗6周末,艾司西酞普兰组的总有效率为91.7%,西酞普兰组的总有效率为8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司西酞普兰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西酞普兰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临床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艾司西酞普兰与西酞普兰治疗癫痫合并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4例癫痫合并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照组给予西酞普兰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后8周、16周HAMD、MADRS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较对照组患者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HAMD、MAD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8周、16周两组患者HAMD、MADRS评分均呈现下降趋势,并且观察组患者HAMD、MADRS评分下降程度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比起西酞普兰治疗癫痫合并抑郁障碍效果更优,安全性更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ADHD)是否存在面部表情识别障碍.方法 采用宾夕法尼亚大学情绪识别测试系统,对38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和36例正常对照进行面部表情识别的测试,并对96张六种不同的面部表情测试结果按高低不同强度和不同表情分类,应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组对各类面部表情的总的识别率[(0.54±0.09)]低于正常对照组[(0.58±0.06)],P<0.05,其中对低强度面部表情的识别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组也低于正常对照组[ADHD组(0.42±0.10),对照组(0.48±0.08),P<0.05];对不同面部表情进行比较,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组对恐惧和厌恶表情的识别率要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而2组间对愤怒、愉快、悲伤以及中性面部表情的识别未发现明显差别.结论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存在一定的面部表情识别障碍.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9):108-112
目的 探讨在应用常规药物基础上,联合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认知行为疗法(VR-CBT)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 年5 月至2020 年5 月我院诊治的159 例抑郁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艾司西酞普兰(ES)组、认知行为疗法(CBT)组和VR-CBT 组,各53 例。ES 组给予ES 口服,每日1 次,CBT 组在ES 组基础上给予CBT 治疗,每次1 h,每周3 次,VR-CBT 组在ES 组基础上给予VR-CBT 治疗,每次1 h,每周3 次。各组均连续治疗3 个月。治疗前后,各组患者均接受17 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抑郁程度,并以HAMD 评分下降幅度作为疗效判定标准,接受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WCST)、数字符号转换测试(DSST)评定认知功能。治疗期间,接受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治疗安全性。结果 CBT 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2.35%,VRCBT 组总有效率为92.31%,均高于ES 组的67.31%,且VR-CBT 组总有效率高于CBT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后HAMD、SD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CBT、VR-CBT 组均低于ES 组,VR-CBT 组均低于CBT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后WCST 正确应答数百分比、DSST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CBT、VR-CBT组均高于ES 组,VR-CBT 组均高于CBT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各组TESS 评分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 联合VR-CBT 治疗抑郁症效果显著,明显优于联合传统CBT 疗法,能显著降低患者抑郁程度,提高认知功能,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不同试验情景下不同社交焦虑水平的大学生对威胁性面容表情图片的注意偏向.方法 根据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上的得分从500名大一学生中筛选出23名高分组被试和24名低分组被试,并将被试随机分入威胁性(预先被告知要发表演讲)和非威胁性试验情景,完成点探测试验,记录注意偏向得分(ABS).结果 在威胁性试验情景下,社交焦虑高、低分组被试的ABS分别为(-2.63±1.83)ms、(0.42±1.36)ms,差异有显著性(t=4.641,P=0.000);在非威胁性试验情景下,社交焦虑高、低分组被试的ABS分别为(-0.41±1.56)ms、(0.47±0.67)ms,差异无显著性(t=1.732,P=0.106).社交焦虑个体在威胁性、非威胁性试验情景下的ABS分别为(-2.63±1.83)ms、(-0.41±1.56)ms,差异有显著性(t=3.122,P=0.005);而低分组被试在威胁性、非威胁性试验情景下的ABS分别为(0.42±1.36)ms、(0.47±0.67)ms,差异无显著性(t=0.124,P=0.903).社交焦虑和试验情景的交互作用对注意偏向得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F=6.881,P=0.012);社交焦虑和试验情景的主效应因素均差异有显著性(F=20.429,P=0.000)、(F=6.413,P=0.015).结论 社交焦虑大学生回避威胁性面容表情图片,而且在威胁性试验情景下,这种回避倾向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艾司西酞普兰和氟西汀对抑郁症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30例)和氟西汀组(30例),进行临床对照试验,两组药物治疗量分别为10~20 mg/d,20~40 mg/d,疗程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临床整体量表-疗效总评估量表(CGI-SI)为疗效指标,以词汇流畅性测验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定患者认知功能,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为不良反应指标.结果 第1周艾司西酞普兰组有效率为20.00% 显著高于氟西汀组有效率(3.33%)(χ2=4.04,P <0.05).第8周治疗结束时艾司西酞普兰组有效率为73.33%,氟西汀组有效率为70.00%,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P >0.05);在治疗第8周时与基线评分相比,两组在词汇流畅性测验和WCST的总测验次数、持续错误数和随机错误数中的评分均有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 t =1.70~6.00, P <0.05),在WCST的正确数和分类数的评分改善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0.29~0.66, 均P >0.05).两组之间在词汇流畅性测验和WCST各项改善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0.02~0.49,均P >0.05);两组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出现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P >0.05).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和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疗效相当,均能部分缓解抑郁伴发的认知功能障碍,且副作用较小、安全性好,但艾司西酞普兰起效更快,有利于迅速缓解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艾司西酞普兰与氟西汀对首发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抑郁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组(A组)和氟西汀治疗组 (B组)各30例,在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认知测试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A、B两组患者的抑郁评分与基线比均明显下降(P<0.01),且A组显效率、有效率均高于B组(P<0.05).治疗后,A、B两组患者的P2、N2、P3 潜伏期及反应时间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P2、N2、P3波幅明显高于治疗前( P<0.01).A组较B组P3潜伏期、反应时间明显缩短,且N2、P3波幅A组高于B组(P<0.01).结论:在改善首发抑郁症认知功能方面,艾司西酞普兰优于氟西汀,且艾司西酞普兰疗效明显、耐受性更好.  相似文献   

16.
张怀伦  张英辉 《西部医学》2010,22(12):2251-2252
目的评价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符合入组标准的48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服用艾司西酞普兰,疗程8周,并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药物不良反应评定量表(TESS)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2、4、6、8周进行评分。依据HAMA总分减分率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第2周起,HAMA评分,CG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下降(P〈0.01),治疗第8周有效率为80.49%。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食欲下降(14.63%),其次恶心(7.32%),但不影响正常治疗。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广泛性焦虑症有效、安全,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自杀意念大学生在注意偏向上是否存在情绪干扰。方法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相关题目结合结构式访谈对4 669名大学生进行筛查,抽取其中一部分有自杀意念大学生(自杀意念组,n=32)及正常大学生(对照组,n=32)使用情绪图词Stroop实验范式,考察有自杀意念大学生和正常大学生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结果 2组被试的反应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6,P<0.05)。自杀意念组大学生对情绪词语有更加突出的反应延迟特点(F=8.20,P<0.01);自杀意念组大学生在图词一致时反应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词不一致时,反应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t=3.70,P<0.01)。结论有自杀意念大学生与正常大学生相比,表现出了明显的情绪干扰,且具有更多的负性认知偏向。有自杀意念大学生在图词不一致的情况下有更多的反应延迟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