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体部棘球蚴病的CT表现特点。方法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0例小儿体部棘球蚴病,其中单发棘球蚴病7例,多发棘球蚴病13例,共有32个囊肿,包括肝包虫囊肿17个,肺包虫囊肿9个,腹腔包虫囊肿4个,颈部包虫囊肿1个,胸膜包虫囊肿1个。20例患儿全部接受CT扫描,其中14例同时接受增强扫描。结果 20例患儿32个病灶中,21个表现为单纯性囊肿,11个呈囊肿破裂表现,未见钙化和多子囊征象。结论小儿体部棘球蚴病以多发和单纯性囊肿为主,CT表现特点与成人棘球蚴病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包虫病是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在人体内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是因人误食其虫卵在人体发育成囊状幼虫即棘球蚴,最终形成包虫囊肿,并逐渐增大,压迫寄生部位的组织而致病。此类患者牧区较多。包虫囊肿可发生于人体各器官和组织,以肝、肺包虫最多,腹腔、大网膜及眼次之,脾脏较少见。  相似文献   

3.
包虫是人体内最大的寄生虫,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人类作为中间宿主受害,主要流行在牧业发达地区,我国新疆是高发病流行地区之一,严重危害牧民及流行区居民的生命。肝泡性包虫病(肝泡棘球蚴病)的病理形态是由千万个小泡球蚴虫聚集成峰房状硬块,呈灰白色,触之坚硬如橡皮。临床体征与手术所见  相似文献   

4.
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由棘球绦虫的幼虫感染引起的疾病。此病可发生在人体的任何部位。近年来,包虫囊肿的微创介入治疗有了突破性进展。我科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对25例腹腔包虫病进行硬化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肝包虫摘除术预防污染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包虫是寄生在肝内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是人畜共患的流行性地方病。肝包虫多见于牧区,我国青海省是高发流行地区之一,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其治疗方法尚无新的措施,主要靠手术治疗,我院2000~2002年共施行肝包虫除术98例,通过采取有关措施预防肝包虫病的医源性传播,术后经病历随访无一例再行二次手术治疗。手术配合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6.
许如刚  李翔  杨际  陶新莉 《临床误诊误治》2009,22(7):28-28,F0003
棘球蚴病单独发生在眶内临床少见,与眶内囊性病变影像诊断鉴别困难,容易误诊,认识该病有助于临床处理囊肿时,避免包虫破裂导致含有头节的囊液引起转移性感染或过敏反应.现报告1例孤立性眼眶内棘球蚴病.  相似文献   

7.
脊柱包虫的MRI诊断(附3例报告)新疆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核磁共振室(830000)汪洁,贾文霄,陈宏,李琛玮新疆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盛军包虫病又称细粒棘球蚴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流行性地方病,其为血行传播,可累及全身各系统,骨包虫占人体包虫的0.35...  相似文献   

8.
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流行性寄生虫病,人体感染包虫后,包虫囊肿可寄生在人体任何部位。发生在常见部位的包虫囊肿超声诊断并不困难,但发生在少见部位的包虫囊肿由于其单发、体积大且不具有常见包虫囊肿的超声特点,确诊其发生部位和性质常有一定困难,我们采用ATL_HDI 3000型彩超仪诊断了4例发生在少见部位的包虫囊肿,其超声特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魏兴长  陈代云 《华西医学》1993,8(2):241-242
泡状棘球蚴病(Echinococcus Alveolaris)或称多房棘球蚴病(Echinrococcus Multilocularis),好发于肝脏,脑部少见。截止1992年文献仅查见1例脑部泡球蚴病CT表现的简略描述,未作病理学方面探讨。现报告我院1例如下。患者男性,45岁,青海农民,发现“肝包虫”3年,头痛、抽搐。有长期与狗密切接触史。包虫Casoni试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63岁。因心慌、气短2个月,外院疑心包包虫,患者为进一步确诊,来我院检查。患者既往有肝包虫病史数年,心脏彩超检查发现,于膈肌上心脏右后方见一13.0cm×9.1cm大小的混合回声区,以液性为主,内见多条强光带分隔,液性暗区呈轮状分布,边界清楚,壁较厚,该肿物向前挤压右心及左室(图1,2)。既往有肝包虫病史,肝右叶可见一较强回声区,壁较厚,内部回声不均匀。彩超提示:心包包虫可能性大。手术确诊为心包包虫。CY:包虫囊肿图1心包包虫病声像图讨论包虫病或称棘球蚴病,是人感染棘球绦虫CY:包虫囊肿图2心包包虫病声像图的幼虫(棘球蚴)所致的慢…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肝棘球蚴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提高对肝棘球蚴病的认识。方法:对1999~2007年,我院收治的12例肝棘球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无一例误诊,术后均治愈,随访至今,无一例复发。结论:肝棘球蚴病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B超检查及CT检查,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12.
超声引导穿刺硬化治疗肝包虫囊肿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肝包虫囊肿是由细粒棘球蚴引起 ,占人体包虫病的 70 %~ 80 %。外科手术治疗一直被视为主要的治疗方法。尽管手术治疗疗效肯定 ,但也存在着创伤大 ,并发症多 ,复发率高 ,再次手术困难等问题。近年来 ,随着阿苯达唑的应用 ,内科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治愈率仍较低 ,仅为 30 %左右。包虫囊肿张力较高 ,囊内含有较多的原头蚴 ,囊肿穿刺有可能造成囊液及原头蚴外渗 ,引起过敏性休克或原头蚴播散种植等并发症。因此 ,包虫囊肿穿刺一直被视为禁忌。但是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 ,对包虫病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特别是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典型性肺棘球蚴病X线与CT表现特点,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非典型性肺棘球蚴病X线与CT资料。结果:本组患者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36-55岁,平均年龄45.5岁。5例发生在左上肺,4例发生在左下肺,7例发生在右肺,均行X线检查与CT平扫,9例为左肺包虫囊肿破裂,囊肿内有液平,液平中部有阴影突出,呈水上浮莲征;空洞内见包虫破裂塌陷层叠状软组织密度灶。结论:非典型性肺棘球蚴病多具有特征性的X线与CT表现。  相似文献   

14.
棘球蚴病分二种类型,一是多见的由细粒棘球绦虫所引起的棘球蚴病;二是较少见的由多房性棘球绦虫所致的泡状棘球蚴病。泡状棘球蚴病以发生在肝脏多见,但少数原发性病变也可发生在脑、肺、脾、肾等处。我院于去年曾收住1例肺泡状棘球蚴病,现报  相似文献   

15.
肝脏囊性病变外科治疗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脏囊性病变(囊肿≥4cm)的外科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983年~2003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外科治疗的肝脏囊性病变的病因、外科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肝脏囊性病变64例,其中单纯性肝囊肿57例,肝棘球蚴病4例,肝胆管囊腺瘤2例,肝胆管囊腺癌1例。囊肿平均大小10.4cm。16例单纯性肝囊肿行经皮囊肿穿刺抽液术,术后所有病人囊肿复发。52例单纯性肝囊肿病人施行了手术治疗,方法有囊肿去顶术(28例剖腹行囊肿去顶术,6例术后复发;18例腹腔镜辅助下手术,2例术后复发),囊肿切除术2例,肝叶或肝部分切除术4例。4例肝棘球蚴病行包虫囊肿内囊摘除术,无复发。2例肝胆管囊腺瘤和1例肝胆管囊腺癌,均行肝叶切除术。结论:巨大(≥4cm)、有临床症状的单纯性肝囊肿行经皮囊肿穿刺抽液术均复发;囊肿去顶术复发率低,腹腔镜辅助下手术较剖腹手术创伤小。肝棘球蚴病行包虫囊肿内囊摘除术是有效的,复发率低。肝胆管囊腺瘤可能恶变,应早期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6.
肝脏泡状棘球蚴病的CT诊断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肝脏泡状棘球蚴病患者CT检查、随访,探讨CT对肝脏泡状棘球蚴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生化检查、手术及病理检查结果证实的肝脏泡状棘球蚴病的CT表现。结果14例肝脏泡状棘球蚴病患者CT检查①平扫肝实质内均见低密度实性占位,边缘模糊。②病灶内均见散在颗粒状钙化,分布呈地图状、放射状,部分钙化灶可相互融合。散在颗粒状钙化征象在CT诊断泡状棘球蚴病中具有特异性。③CT增强检查病灶均无强化改变。具有②、③特征可对肝脏泡状棘球蚴病做出定性诊断。结论CT对肝脏泡状棘球蚴病的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7.
细粒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 granulosa)是一种慢性、繁杂性、无临床症状的地方区域性寄生虫传染病。细粒棘球蚴病主要的致病是在其幼虫阶段,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目前细粒棘球蚴绦虫分布在全世界除南极洲以外的每个大陆,这也导致全世界有大量人口感染。本文主要研究细粒棘球蚴病在感染人体后,机体免疫状态和细粒棘球蚴免疫逃逸机制的探讨,提出免疫细胞能量代谢在检测细粒棘球病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高强度聚焦超声波(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对动物体内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的杀伤作用。方法用采自感染包虫病羊肝内的原头节接种小鼠腹腔,建立小鼠棘球蚴病模型。用一定剂量的HIFU照射小鼠腹腔棘球蚴后,B超观察HIFU杀伤棘球蚴的破坏作用并测量照射区域灰度值。结果HIFU对棘球蚴有明显的急性杀伤作用,随着HIFU照射时间延长,HIFU治疗时B超图像改变,囊腔边界渐模糊,囊内逐渐模糊,回声增强。在一定的照射强度下,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灰度值逐渐减少。结论高强度聚焦超声破坏小鼠体内棘球蚴,B超声像图及灰度值证明其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和探讨脑泡状棘球蚴病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7例脑泡状棘球蚴病标本进行光镜观察,对其临床及组织形态学资料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脑泡状棘球蚴病对人脑组织破坏性强,有向周围组织浸润性生长的生物学行为。结论脑泡状棘球蚴病在临床易误诊为胶质瘤、转移瘤及其他寄生虫病,需靠病理诊断确诊。  相似文献   

20.
棘球蚴病或包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人的棘球蚴病多发于肝、肺,而肾脏包虫病只占0.3%。肾包虫病的诊断,可离心尿液检出原头蚴确诊,而尿液检出细粒棘球蚴极少见。本例患者尿液中检出2个细粒棘球蚴。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