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病大多热化耗伤气阴,若妄投辛、大热之附子,则其毒如鸩,令人立毖,历代温病学家视为戒律;然在一定条件下,“重阳必阴”、“热极生寒”,温病后期偶亦转化为寒化伤阳,出现阳气偏衰的一派证象,此时附子又为治病神丹,历代温病学家每每果敢用之,且常与姜、桂、参、茸、术、苓、甘草相伍为用,而力挽沉疴。诚如《本草汇言》所谓:“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无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  相似文献   

2.
张仲景方书,指《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而言。此二书载方三百一十八首(即《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金匮要略》二百零五方),用附子、乌头、天雄配方者,达三十七方之多,附子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本文拟就个人所学浅见,将仲景方书用附子作如下浅析:一、附子气壮功宏,用途面广,是仲师喜用此药的原因之一。李时珍《本草纲目》谓有七种。言“初种之小者为乌头,附乌头而旁生者为附子;  相似文献   

3.
附子临床配伍运用湖南中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410007)方立成主题词附子/治疗应用,中药配伍附子是临床常用的一种药,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祛寒止痛等功效。人心、脾、胃三经。根据本人多年临床实践,附子与其他药物配伍才能发挥应有效能。现将附子在临床上的...  相似文献   

4.
综述近年附子甘草配伍研究进展。附子甘草配伍研究包括活性成分变化、作用机制、代谢吸收、药效等,可为新药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兴阳法系山西省著名中医学家门纯德教授首创,并由门九章教授继承发扬。门九章教授认为"阴"属于物质,"阳"是在阴的基础上产生的功能,兴阳法是通过应用温性药物振奋阳气进而振奋人体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它不是用药物的温性来纠偏,而是在强调人体阳气重要性的同时更注重调整人体自身的功能。传统的温阳法,是回阳救  相似文献   

6.
附子甘草配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亭  徐暾海 《中草药》2009,40(8):1332-1334
附子和甘草均为常用中药,临床上配伍应用非常广泛.将从"减毒"和"增效"2个方面综述近年来附子、甘草配伍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对近年研究成果的综合和分析提示,甘草所含的三萜皂苷和黄酮类化合物是其对附子发挥"减毒增效"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附子配伍甘草减毒的机制可概括为煎煮过程、用药过程两个环节;而二者配伍的增效作用则主要表现为各自有效成分之间的协同作用.然而,二者配伍的具体物质基础和机制仍不完全清楚,甚至有相左的研究结果出现,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附子辛温大热,性走不守,通行十二经,回阳救逆,散寒止痛,为治疗寒证之要药。但必须配伍得当,方能奏效。如张景岳说:“附子性悍,独任为难,必得大甘之品,如人参、熟地、炙甘草之类,皆足以制其刚而济其勇,斯无往而不利。”虞搏对附子的配伍也有概括:“能引补气药行  相似文献   

8.
杨宜花  丁舸  王江 《四川中医》2008,26(8):123-124
附子是临床上常用药物,在许多方剂中均有配伍,其主要配伍意义表现在回阳救逆、助阳固表、温阳宣痹、温助脾阳、温补肾阳、温阳利水、散寒止痛、温阳敛疮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清代名医陈士铎所著《石室秘录》中附子之用颇具特色,通过活用附子、巧用附子、慎用附子三个方面,以实现开破之功、引火归原、散寒救逆三种功效,现略举如下。  相似文献   

10.
附子在心脏病中的配伍应用近况安徽省淮北市人民医院王玲(235000)安徽省濉溪县中医院李学文,陈传志(235100)附子太辛、大热、有毒性,性烈力雄,走而不守,人心、脾、肾经。内服能温心阳以通脉,中助脾阳以健运,下补命火以复阳,外固卫阳以止汗,内驱寒...  相似文献   

11.
浅谈附子在感染性疾病中的配伍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附子与人参、石膏、大黄一并被称为中药的四大主药。《本草汇言》谓其为“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用之得当 ,有“起死回生之殊功”,确能治愈沉疴顽疾 ;用之不当 ,也可杀人。因此医家临证用之谨慎。《本经》谓附子性味辛热 ,归心、肾、脾经 ,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故通常用于治疗亡阳证、虚寒证及痹证三大病证。但本人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时 ,辨证配伍使用附子 ,也取得了满意疗效。1 慢性咽喉炎刘某某 ,女 ,39岁 ,普通工人 ,1993年 4月 12日初诊。感冒后咽喉肿痛 1个月 ,药用润喉片、抗生素治疗 ,毫无效…  相似文献   

12.
附子临床配伍应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附子辛热有毒,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是治疗亡阳证、阳虚诸证、寒凝疼痛的要药[1].特别是因其温补、温散作用卓著,历代医药学家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不同配伍治疗不同疾病.兹列举临床上常与附子配伍的药对,以冀对临床用药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附子、半夏配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林平  李志强  李侠 《中成药》2007,29(12):1817-1818
中药配伍禁忌“十八反”明言半夏反乌头,附子又是川乌的附生根,两者同出一物,其所含成分也大致相同,故多认为半夏亦反附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就在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与附子条下指出:附子不宜与半夏同用。但古今医家对此多有异议,用此对药配伍治病者也屡见不鲜。据陈馥馨[2]统计,在《普济方》和《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中含十八反组对的共411方,以半夏配附子方数最多,达163方,可见其配对应用的普遍性了。本文就附子配伍半夏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1附子、半夏功效1.1附子功效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adiDebx的子…  相似文献   

14.
附子辛热有毒,功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是治疗亡阳证、阳虚诸证、寒凝痛证之要药.特别是因其温补、温散作用卓著,历代医药学家精于配伍变化,以适用于各种复杂的证候,并且经过长期的用药经验积累,提炼出许多行之有效的药对,屡用不衰.为了更好地把握历代医药学家应用附子的配伍规律,本文拟举其配伍之要,对附子配伍方法进行梳理和辨析,以冀对临床用药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正> 附子,大热纯阳,辛甘有毒,具回阳补火,暖水燥土,温中除寒之功。综观《伤寒论》112方中应用附子的汤方有23方,其运用之广泛,配伍之严谨,是仲师长期精心探索的宝贵经验总结,探讨其配伍运用规律,对今天研究经典著作,并用之临床,颇有现实意义。一、配干姜急救回阳破阴救逆附子纯阳燥烈,上助心阳以通血脉,下补命火以收散阳,伍干姜则相得益彰,论中诸四逆汤均以附姜为主而奏助心阳、温脾土、补命火、破阴散寒、回阳通脉、救逆固脱之功。用于心肾阳衰,阴寒内盛,亡阳虚脱,虚阳外越或阴阳格拒之证。亦可用治阳虚阴盛之血证、吐泻、产后汗多致痉、脏结、阴黄、麻毒内陷、阴疽等证。  相似文献   

16.
附子的常用临床配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附子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旁生块根.其味辛,性大热,有毒,归心、脾、肾经.主要功效为回阳救逆、助火补阳、温经散寒、除湿止痛,是治疗亡阳证、阳虚诸证、寒凝痛证之要药.因附子为纯阳燥烈之品,有毒,作用峻猛,且临床医生多缺乏其配伍及中毒防治知识,故多不敢用或用而不敢重用,致贻误病情.笔者总结了附子的常用临床配伍情况,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陈晓明  张金明 《陕西中医》1998,19(4):179-179
<正> 附子与大黄配伍应用,首推医圣张仲景。他在《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中云:“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相似文献   

18.
附子大辛大热有毒,为阳中之阳,其性善走,通上达下,行表彻里,功擅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是治疗阳虚、阴寒内盛之脏腑寒凝疼痛的要药。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炼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痛药对。笔者为探讨应用附子止痛的配伍规律,举其之要进行梳理研究,  相似文献   

19.
附子因其性大辛大热,易于动血耗阴,故而在血证治疗中有出血忌桂附之说,然而因附子具有温阳散寒、收纳潜阳、升举阳气的功能,所以在血证治疗,特别是在出血较缓时,附子仍是临床治疗血证的常用药物。  相似文献   

20.
外感热病 ,是感受外邪发病 ,在病变过程中出现各种证候类型 ,并有不同程度发热的一类疾病。属祖国医学伤寒、温病范畴 ,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性传染病和某些发热性疾病。临证时 ,遵六经和卫气营血辨证 ,按照伤寒、温病的治疗原则选方治疗。然由于患者体质因素各异 ,或误诊误治等原因 ,使用常法治疗效果不佳甚至无效者屡见不鲜。笔者从多年治疗外感热病的临证实践中体会到 ,外感热病部分患者其病邪不易祛除的主要原因与患者机体阳气不振、不能驱邪外出有直接关系 ,并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适当配伍附子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兹述于下。1 “从治”用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