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IP)对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IP组和无IP的对照组。结果IP组小面积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而肌酸磷酸激酶(CK)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KollipⅡ级以上泵衰竭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AMI具有保护作用,主要表现为限制梗死面积的扩大,维护梗死后心功能,降低泵衰竭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贾国力  邢程  周倩  高杰 《江苏医药》2015,(2):208-210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I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初发AMI患者186例分为有IP史(A组,106例)和无IP史(B组,8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瑞替普酶(18mg×2次)静脉注射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峰值及冠状动脉再通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住院期间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和近期病死率。结果 A组CK-MB和cTnT峰值较B组低(P<0.05),溶栓再通率及4周时LVEF较B组高(P<0.05),住院期间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均较B组低(P<0.05)。A组近期死亡率较B组低(P<0.05)。结论在有IP史的AMI患者,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效果优于无IP史者。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心电图V_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V_1)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变化及与慢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对照研究尚少。本文探讨AMI患者Ptf-V_1的临床意义。1 资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冠心病患者480例,均为我院近5年的住院病人。根据病史分为AMI早期、AMI后期和慢性心肌缺血组3组。1.1.1 AMI早期组140例,男性128例、女性12例,年龄49~74岁。均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4周以内的病人,其临床症状、心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70岁以上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我们观察分析了1990年1月~1996年5月住院AMI患者中≥70岁年龄组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185例经心电图、心肌酶学、临床表现确诊为AMI的患者分成Ⅲ组。Ⅰ组52例,年龄70~89岁,其中男性34例,女性18例;Ⅱ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房终末电势负值增大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1999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AMI患者4677例中,随机选无高血压AMI组109例(Ⅰ组),男61例,女48例;年龄35~81岁,平均(56.3±6.8)岁;有高血压并PFTv1负值异常组310例(Ⅱ组);男181,女129;年龄33~83岁,平均(59.5±7.9)岁。观察∑ST段振幅、ST段抬高导联数、QTc间期、对应导联ST段下移;AMI部位及并发症指标泵衰竭、梗后心绞痛、AMI扩展、住院病死率。结果高血压PFTv1负值增大组心电图指标及AMI部位发生前壁或复合前壁心梗和临床并发症指标异常发生率高(P<0.05)。结论 PTFv1负值增大是高血压并AMI患者临床近期高危预后独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4h动态心电图(DCG)检出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远期预后。方法对701例体检者进行24hDCG检查,并随访36个月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和死亡(CD)发生情况。结果根据24hDCG检查结果,将有心肌缺血发作患者108例(15.4%)作为心肌缺血组,其中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99例(91.7%);其他593例作为无心肌缺血组。无心肌缺血组第6、12、36个月随访时AMI和CD发生率低于心肌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心肌缺血时间<60min的患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为9.3%,无心肌缺血组发生率为3.7%,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心肌缺血时间≥60min的患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为33.3%,显著高于无心肌缺血组的3.7%,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4hDCG检出的老年人心肌缺血(主要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是常见的且有重要的预后意义,尤其是总心肌缺血时间≥60min者。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出现恶心呕吐症状,甚至以此症状首诊。我们统计了105例AMI患者有无伴恶心呕吐,探讨其在AMI时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为1996~1997年间我院CCU病房收治的105例AMI患者。其中男80例、女25例,年龄34~88岁,平均58.8岁。根据临床症状、心电图变化和血清系列酶谱确诊为AMI。其中广泛前壁AMI 26例,前壁19例,前间壁15例,下后壁45例。 1.2 观察方法 150例AMI患者按有(观察组)、无(对照组)恶心呕吐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对照组70例,所有患者均除外其它疾病引起的恶心呕吐(如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道炎、急慢性胃炎、胆道疾病、胰腺炎等)。也未服用引起  相似文献   

8.
肺心病合并急性心肌梗塞 (AMI)的发病率虽不高 ,国内报道为 1.2 5 % [1 ] ,其临床表现不典型 ,易造成误诊、漏诊 ,认真做好观察护理 ,早期识别肺心病并 AMI,及时抢救可降低死亡率。1 临床资料1995年 1月至 1999年 11月收入我院的老年肺心病患者 ,单纯慢性肺心病 85例 ,其中男 45例 ,女 40例 ;年龄 5 6~ 80岁。肺心病合并 AMI2 2例 ,其中男 12例 ,女 10例 ;年龄 5 8~ 8 5岁。两组临床指标的比较见附表。统计学处理 :两组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 X2 检验 ,P<0 .0 5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无显著性差异。附表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的比较单…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塞(AMI),依据心电图(ECG)有无病理性 Q 波出现,可分为有 Q 波心肌梗塞(QMI)和无 Q 波心肌梗塞(NQMI)。现将我们近年来收治的AMI 患者117例,根据 ECG 有无 Q 波出现分为两组,进行临床分析,现总结如下。一、病例选择在117例 AMI 中,QMI 95例(占82%)其中男84例,女11例;平均年龄61.8岁(30~80岁)。NQMI 22例(占18%),其中男14例,  相似文献   

10.
81例无痛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状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因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痉挛或粥样斑块内出血而导致血液中断心肌缺血坏死。多以胸痛为典型的临床症状,但部分患者发病时无胸痛表现。为了提高对无痛性心肌梗死的认识,现将我院收治的81例无痛性AMI患者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我院2000年1月至2006年1月初诊AMI住院患者204例(采用国际心脏病学会和WHO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根据来就诊时有无胸痛症状分为无痛性和有痛性心肌梗死两组。Ⅰ组为无痛性心肌梗死81例,男49例,女32例,年龄52~90岁,平均71岁;其中初诊时表现为胸…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结合常规抗凝治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AMI)伴高血压患者临床特征及心功能的效果。方法本文为随机对照试验, 病例纳入时间为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 研究对象为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3例AMI伴高血压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两组, 分别列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61例)。观察组中男32例, 女30例, 年龄(60.44±5.27)岁;对照组中男33例, 女28例, 年龄(61.25±5.16)岁。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抗凝治疗, 观察组采用替米沙坦结合常规抗凝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心血管内皮功能、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及用药安全性。采用χ2检验、t检验。结果治疗后, 观察组的收缩压为(115.25±20.33)mmHg(1 mmHg=0.133 kPa), 舒张压为(80.25±10.61)mmHg, 均低于对照组[(130.27±20.16)mmHg、(87.62±10.24)mmHg],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 观察组的血流介导下血管扩张程度(FMD)为(12.21±3.16)%, 硝酸甘油介导下血管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程度分析。方法 对2010年4月—2014年4月住院的急性初发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76例,按是否合并新发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分为2组,观察组(AMI合并新发CRBBB)者18例,对照组为单纯AMI患者58例,观察2组患者其CRBBB的发生率及有无CRBBB患者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TN-I)峰值;心功能Killip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的病死率之间有无差异等进行分析。结果(1)观察组心肌梗死部位前壁或前间壁要明显高于下壁或后壁;(2)观察组CK-MB、Tn-I峰值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3)两组心功能Killip分级方面,Ⅱ级不显著,观察组平均级别及Ⅲ级以上比例均高于对照组;(4)两组超声心动图所测得的LVEF值,观察组较对照组恶化严重;(5)观察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缓慢型心律失常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室上性快速型心律失常差异不显著;在病死率方面,观察组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MI合并CRBBB多示梗死范围较大,主要表现急性前壁及前间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多为左前降支,且病情严重,病死率高,需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蔡楚霞  徐仲帮 《江苏医药》1998,24(8):583-583
本文分别对AMI、慢性心肌缺血患者及健康人,测定同步12导联心电图的QTd值,以探讨QTd增加与冠心病及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1.AMI组:首发Q波型的AMI45例,男33例、女12例,年龄36~78岁,平均64.1岁,均为发病24h内住院患者。 2.非AMI组:40例,病史2个月~7年,男27例,女13例,年龄48~76岁,平均62.2岁,为住院或心脏专科门诊病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基于病史-心电图-年龄-危险因素-肌钙蛋白(HEART)评分的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方法 将2021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AMI急诊患者82例,将2021年1月~2022年1月入院的AMI急诊患者39例作为对照组,2022年2月~2023年1月入院的急诊患者43例AMI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采用基于HEART评分的急诊护理路径进行干预。评估两组急救效率情况、不良情况发生率(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家属对急救护理满意度[重危症患者家属满意度量表(CCFSS)]。结果 观察组急诊、会诊、球囊扩张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 0.05);观察组家属对急救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基于HEART评分的急诊护理路径,能有效提高AMI患者的急救效率,降低不良情况发生的风险,提高患者家属对急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自1995年~2000年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例51例,男38例,女13例,年龄31~83岁。有心绞痛病史者20例为观察组,无心绞痛病史者31例,为对照组。观察组中前间壁A-M118例,广泛前壁AMI12例,下壁AMI2。对照组前间壁AMI 11例,广泛前壁AMT 6例,下壁.AMI 2例。两组性别,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肺复苏术后溶栓治疗经验。方法观察组来源于本院近5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肺复苏术后溶栓的患者,入选共有22例患者,其中男性17例(77.2%),女性5例。年龄≤69岁。从心脏停搏至开始心肺复苏术的时间≤3min;人均除颤2.8次,均行胸外按压,气管插管2例(9.09%)。自主循环恢复时间≤10min 10例(45.4%),10~15min 8例(36.4%),16~20min 4例(18.18%)。溶栓距发病时间(172±92)min,溶栓后出血4例(18.18%),对照组选同期(近5年)我院心肌梗死患者22例,年龄、性别、发病距溶栓开始时间及溶栓药物均与实验组相同。观察二者溶栓后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未见危及生命的出血,两组对照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心脏停搏时间<3min、心肺复苏20min内恢复自主循环的AMI患者,静脉溶栓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美托洛尔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室性心动过速的影响 ,对 88例 AMI病人进行随机分组对照治疗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在我院 1998- 2 0 0 2年经临床、心电图检查证实的住院 AMI病人中入选 88例 ,其中男 60例 ,女 2 8例 ,年龄 40~ 82岁 ,平均年龄 5 2岁。以下情况者排除 :哮喘或支气管炎 ;心动过缓 (心率 <5 0次 / min) ;低血压 (收缩压<90 mm Hg) ; 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 ;心力衰竭。1.2 治疗分组 :入选者随机分为两组 ,即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 44例 ,两组病人性别、年龄、梗死部位与范围及发病到入院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糖尿病(DM)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38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DM并AMI(DM组)和非DM的AMI(非DM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梗死部位,并发症及预后等情况有无差别.结果 DM组发病平均(56&#177;10.1)岁,男女比例1.18∶1,非DM组平均(65&#177;9.7)岁,男女比例3.5∶1;DM组无痛性心梗,多部位心梗,合并心衰,室颤的比例明显高于非DM组(P<0.05).DM组病死率为31.3%,非DM组为12.2%,P<0.01.早期溶栓治疗或PTCA病死率降低.结论 DM合并AMI患者发病年龄相对较轻,女性比例高,无痛性心梗、多部位心梗多见,易合并心衰、室颤、感染、休克等,病死率高.及时治疗,控制血糖,及早进行溶栓治疗或PCTA,以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血浆B型脑钠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AMI急诊PCI患者160例, 男性117例、女性43例, 年龄(57.54±11.90)岁, 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 另选取80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 男性59例、女性21例, 年龄(56.96±10.84)岁。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血清BNP、hs-CRP的变化情况;分析血清BNP、hs-CRP水平与预后的关系。计量资料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曲线下面积(AUC)之间采取Z检验。结果对AMI患者随访1年, 失访5例, 失访率为3.13%(5/160);AMI患者1年内MACE的发生率为27.74%(43/155), 根据MACE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43例和预后良好组112例。AMI患者PCI手术前后血清hs-CRP、BNP水平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且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各种因素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总结分析某院近5年急性心梗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早期入院组与晚期入院组患者年龄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χ2=8.898,P=0.031)。当收缩压<80mmHg或舒张压<60mmHg时,AMI患者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其他组(分别为χ2=99.329,P=0.00;χ2=78.521,P=0.00)。发病前有无心绞痛对AMI患者死亡率有很大的影响(χ2=9.303,P=0.02);心肌梗塞面积对AMI死亡率有着重要的影响(χ2=25.016,P=0.00)。结论:心梗病人的年龄、血压、梗塞部位、范围及有无侧支循环直接关系到AMI患者病情的发展和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