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扫描参数下锥形束CT行造影间接门静脉造影诊断肝癌血供来源的准确度差异。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3年9月该院收治的肝癌患者102例,通过锥形束CT行间接门静脉造影,观察不同扫描参数下门静脉解剖结构显示清晰程度的探讨,并确认能否进行栓塞治疗,通过常规B型超声或CT判断栓塞术治疗效果。结果不同球管电流下肝癌血供来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辨率下肝癌血供来源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通过对患者治疗后的诊断结果显示,显效53例,有效42例,治疗有效率为93.1%(95/102)。结论不同扫描参数下锥形束CT造影间接门静脉诊断肝癌血供来源无显著差异,应用锥形束CT造影间接门静脉能够准确的诊断肝癌主要由动脉及少数量的门静脉侧枝血供,门静脉不参与供血,这有助于肝癌介入治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锥形束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血管造影诊断肝癌血供来源的差异。方法将154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锥形束CT组102例和DSA组52例,分别采用锥形束CT和DSA血管造影诊断肝癌血供来源,比较肝癌肿瘤由肝动脉、门静脉、门静脉侧支供血的差异,根据血供诊断结果行栓塞术,通过B型超声或CT诊断栓塞术治疗效果。结果锥形束CT组与DSA组诊断的肝癌血供来源结果及治疗效果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锥形束CT与DSA造影均能够准确的诊断肝癌的血供来源,有利于栓塞术的治疗,但相比较锥形束CT血管造影避免了DSA影像重叠的缺陷,能获得更纯粹的血管供血情况,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前行螺旋CT(SCT)平扫及增强双期扫描,结合术中血管造影,了解肿瘤存活区血供变化。方法对肝癌诊断明确,瘤体大小5~10cm,碘油沉积良好,在6个月内行3次TACE术,并在每次术前行螺旋CT平扫加增强双期扫描的27例患者进行肿瘤区血供分析。结果根据SCT表现将肿瘤存活区血供分为3种类型:肝动脉供血型、肝动脉及门静脉双重供血型、少血供型。结论原发性肝癌经TACE术后肿瘤存活区血供以肝动脉为主,肝动脉、门静脉双重供血及少血供较少,但随着TACE次数的增加,肿瘤存活区血供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即门静脉参与肿瘤区血供的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4.
苑静波 《河北医药》1999,21(1):15-16
目的:观察肝动脉插管化疗及栓塞对肝脏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探讨影响疗效的有关因素。方法;在X线电视监视下将导管选择性地插至肝动脉及肿瘤供血动脉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根据造影结果进行肿瘤组织的栓塞及灌注化疗。结果:共插管治疗154例次,血管造影显示门静脉癌栓4例,肝动脉-门静脉瘘7例,肝动脉-肝静脉瘘3例。经治疗生存期超过半年者占52.5%(21/40),结论: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是肝癌的有效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肝动脉灌注栓塞后非坏死低密度区血供的多层螺旋CT分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32例肝癌患者肝动脉灌注栓塞后行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双期扫描,6例同时行肝动脉、门静脉容积重建技术、曲面重建技术、表面成像和最大密度投影三维重建.结果:32例肝癌患者肝动脉灌注栓塞后非坏死低密度区CT平扫表现分为三个类型:周边型16例、侧边型5例、混合型11例;其血供分为四种类型:肝动脉供血型20例、门静脉供血型5例、双重供血型5例、少血供型2例.6例肝动脉和门静脉三维重建较好地显示了血管与非坏死低密度区之间的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及血管三维重建对肝癌肝动脉灌注栓塞后肿瘤内非坏死低密度区血供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并对继续治疗方案的选择与制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指导价值。方法对98例肝癌患者进行常规的多期增强扫描诊断后,在后处理工作站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血管重建。分析腹腔干动脉开口位置和方向;肝癌肿块供血血管来源,设定介入治疗计划。结果MSCTA可以清晰显示全部病例的腹腔干动脉开口位置和方向;显示大部分(78例)肿瘤供血血管。根据多排螺旋CT(MSCT)提供的腹部血管及肿瘤供血血管信息,指导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下进行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所有病例均能准确栓塞肿瘤供血动脉。结论MSCTA能够容易地确定介入治疗相关血管开口位置,很好显示肝癌供血血管,以此为向导,有助于提高介入治疗的准确性和效率,从而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前行MSCTA对指导TACE治疗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彩超(CDUS)与超声造影(CEUS)对不同类型肝癌及门静脉癌栓(PVTT)的血供灌注特征及临床价值。方法应用CDUS及CEUS对经临床证实的369例437个不同类型肝癌病灶及合并的PVTT进行血供灌注特征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分析。结果①肝癌血供灌注呈多样性:肝动脉血供为主型占72.8%(318/437),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血供型占16.7%(73/437),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血供兼动静脉瘘型占8.2%(36/437),门静脉血供为主型占2.3%(10/437)。②PVTT血供灌注也呈多样性,即肝动脉血供型或双重血供型。③肝癌血供的CEUS初始强化形态与肿瘤血管分布状态密切相关。结论 CEUS可明确判定肝癌及合并的PVTT的血供灌注特征,对肝癌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肝癌患者肝动脉栓塞术后并发消化逆出血的病因及出血机制.以降低出血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肝动脉栓塞术后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干血管造影,再超选择插管至肝癌供血动脉,注入化疗药物和超液态碘化油(5~30 ml)制成的混悬剂.结果 18例共行肝动脉栓塞术30次,发生出血21次,其中大出血12次,经抗酸、止血、降门静脉压等治疗,16例出血停止,2例死亡.结论 肝癌患者肝动脉栓塞术后并发消化道出血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包括门静脉高压,凝血机制障碍,急性胃十二指肠黏膜损害等;碘油逆流入门静脉引起门脉高压或/和加重原有门静脉高压是肝动脉栓塞术后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直接原因.预防的关键是,术前对肝癌患者门静脉高压病情的充分了解;术中间接门脉造影的正确分析以及尽可能超选择栓塞肝癌瘤体;合并脾亢的肝癌患者术中可行脾部分栓塞术;对高危患者木前应进行预防性降门静脉压处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膈下动脉灌注化学栓塞治疗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怀疑有膈下动脉参与肝癌供血的病例进行膈下动脉造影,确诊者给与超选择性化学栓塞治疗.结果 29例32例次证实膈下动脉参与肿瘤供血,这些病灶都位于肝脏上部或靠近肝脏边缘.造影表现为膈下动脉及分支增粗、肿瘤染色、与其他动脉形成交通支等.化学栓塞成功率100%,肝肿瘤被碘油完全充填占93.7%,其余则大部分充填.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尽早发现膈下动脉参与供血是提高肝癌介入疗效的关键,超选择性膈下动脉化学栓塞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探讨低功率超声空化治疗肝癌前后超声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经低功率超声空化治疗的肝癌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晚期肝癌,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超声血管造影和多螺旋CT增强扫描对患者进行检查,观察患者的检查结果变化情况,以增强CT扫描的结果作为依据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比较采用超声血管造影检查的结果与增强CT扫描的影像学征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经增强CT扫描可见,治疗后部分缓解18例,稳定16例,进展2例,影像学图像上可见,肿瘤病灶内有低回声区出现,且经增强扫描,病灶的增强程度、范围显著缩小。采用超声血管造影检查,则可见治疗前的肿块呈中央性弥漫性增强,病灶血供丰富,治疗后肿块虽然仍有弥漫性增强的表现,但是造影后显示充盈缺损区的范围显著扩大,血供下降。结论肝癌患者在行低功率超声空化治疗前后,可以选择超声血管造影的方法对患者治疗区域的微循环情况进行分析,对肿瘤的血供情况进行评价,是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采用急症CT扫描在肝癌破裂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临床价值。方法以我院收治的1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分别对患者进行血管造影检查以及CT检查,比较两次检查结果的确诊率。结果12例患者中,CT检查共确诊11例,确诊率为91.67%,显著高于造影检查结果的50.0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的征象包括活动性对比剂外溢、肿瘤包膜中断并伴瘤周血肿、被膜下及腹腔内高密度、去核征、假皱缩征、肿瘤突出肝表面以及肿瘤边缘模糊毛糙。造影检查的征象包括微动脉洒血、小动脉喷血以及毛细血管渗血。7例(58.33%)患者的CT检查发现门静脉癌栓或其他转移。结论螺旋CT对于真性以及隐匿性肝癌出血的敏感性明显高于造影检查,可以更好显示出血肿瘤的位置及更多细节,有利于评估出血范围,避免漏诊情况的出现,对于提高急性肿瘤破裂确诊率具有重要作用,临床应用价值较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肝癌介入治疗中的护理管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顾萍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8):1390-1390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目前介入治疗肝癌常采用的方法之一。正常肝脏组织具有门静脉及肝动脉的双重血供,其中门静脉供血占70%~75%,肝动脉供血仅占25%~30%,而肝肿瘤病灶的血供90%来自肝动脉,只有10%来自门静脉。因此,对肝癌进行肝动脉栓塞化疗,肿瘤内的药物浓度高于周围静脉给药,而肝的代谢作用使周围血管药物浓度不高,且栓塞阻断了肿瘤的营养供给血管而对正常肝组织供血影响不大。所以癌结节大部分坏死,而肝脏功能不受损或受损不严重。它的适应证是:各期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减轻肝癌引起的疼痛和控制肿瘤破裂出血。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肝癌是最难治疗的恶性肝癌之一 ,经皮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术 ,目前被公认为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首选疗法之一。我院自 1997年 11月至 2 0 0 0年 11月以来 ,开展经皮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 39例 ,现将介入治疗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原发性肝癌患者 39例 ,其中男性 33例 ,女性 6例 ;年龄最大 84岁 ,最小 11岁 ,平均 5 1岁。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或腹胀、消瘦、乏力等症状。2 方法常规消毒 ,铺无菌巾。采用 Seldinger穿刺技术在局麻下行右股动脉穿刺。超选择插管至肿瘤的供血动脉 ,常规造影明确诊断后 ,化疗…  相似文献   

14.
李福顺  李海 《中国医药》2014,(8):1232-1232
患者男,54岁,2011年4月因"右肝癌"在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行"右肝癌(S6段)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肝细胞癌Ⅱ级,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2012年4月复查CT,发现有肝一肿物(S8段),考虑为肝癌复发,不能手术切除,患者术前血常规、凝血常规、肝功能均正常,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将导管分别置于腹腔动脉及肝固有动脉行血管造影,明确肿瘤的部位、血供、范围、门静脉情况及有无动-静脉瘘等.后将导管选择性置于肿瘤的供血血管内行化疗栓塞治疗.注入药物:顺铂40 mg、替加氟0.2g、超液态碘10 ml、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手术顺利,术后24 h出现有侧腹股沟穿刺点处渗血,行纱布持续压迫止血,效果差,急查凝血常规、D-二聚体,血液已溶血,测不出,患者逐渐出现血压下降、呼吸、心跳停止,经积极心肺复苏,抢救无效,死亡.患者死后全身肿胀、皮下出血、淤血.根据1995年全国第三届血栓与止血会议所确定的标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均成立.死亡原因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5.
网膜支动脉参与肝癌供血的介入治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网膜动脉对肝癌的供血及其介入性栓塞在肝癌治疗中的价值。评价经导管做网膜动脉栓塞化疗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对19例经血管造影确认有网膜动脉参与肝癌供血者进行TACE。观察术后临床经过、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并与血管造影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病灶位于肝右叶周边区16例,3例位于S4段下部。29支网膜支参与肿瘤供血。15例患者(78.9%)网膜支被成功栓塞。肝癌破裂病例均成功止血。网膜动脉被成功TACE后71%的患者发生肿瘤复发。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网膜动脉参与肝癌供血多见于多次行TACE、肝癌破裂出血的患者及肿块位于肝右叶周边区。网膜动脉TACE是安全的,技术上是可行的,但肿瘤经常残留。  相似文献   

16.
肝癌肾上腺转移介入治疗(附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历摘要例 1,男 ,6 0岁。因体检发现肝癌于 2 0 0 0年 5月入住我科。接受 5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于 2 0 0 1年 2月 CT复查发现肝癌右肾上腺转移 ,遂在行第 6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时顺行右肾上腺动脉造影 ,显示右肾上腺转移瘤主要由起至右膈下动脉的肾上腺上动脉、起至主动脉的肾上腺中动脉与起至右肾动脉的肾上腺下动脉供血 ,经导管共注射碘油 8ml,右肾上腺转移瘤碘油集聚好。 2 0 0 1年 4月 CT复查发现肝癌左肾上腺转移 ,遂在行第 7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时顺行左肾上腺动脉造影 ,显示左肾上腺转移瘤主要由起自左膈下动脉的肾上…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膈下动脉侧支形成原因和膈下动脉供血病灶的分布范围,探讨膈下动脉供血在肝癌介入化疗加碘油栓塞(TACE)术中的价值。方法膈下动脉供血的肝癌27例,男20例,女7例,年龄36~69岁,平均年龄56岁。其中原发性肝癌22例,胃癌肝转移5例,术前行CT或MR I平扫,术中发现膈下动脉供血后,行膈下动脉造影,在确认供血范围后将导管超选择至供血支,灌注化疗药,注入碘油,明胶海绵栓塞血管,并摄肝区碘油平片。结果膈下动脉造影显示接受膈下动脉供血的肝内病灶沿膈下动脉走行分布,供血以右膈下动脉为主,病灶多发,多数与其他动脉支同时供养肿瘤组织。注入碘油后,病灶内碘油沉积良好。结论膈下动脉是供养肝肿瘤的重要侧支血管,原发于肝动脉的供血支闭塞是促使其形成的重要原因,在肝癌介入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蒋桂英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3):1950-195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原发性肝癌(HCC)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疗效评定中的价值.方法:对7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前、术后7天、术后30天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肿瘤大小及内部回声改变、肿瘤血供情况、记录肝动脉血流、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肿瘤显著缩小、血供明显减少,肝动脉峰值流速、平均流速明显下降,门静脉血流速度增快.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判断肝癌术前术后肿瘤大小及血流灌注状态,是目前检验肝癌TACE术疗效评定的有效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经动脉栓塞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经动脉栓塞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9例RAML患者,经肾动脉造影后,将导管超选至肿瘤的供血动脉,将平阳霉素一碘化油乳剂注入供血动脉,再将明胶海绵碎片注入肿瘤供血动脉,最后将导管置于肾动脉主干造影,监测栓塞程度。结果RAML经动脉栓塞治疗瘤体明显缩小。坏死囊变,术后随访疗效满意。结论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在RAML的非手术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影像学检查对于肿瘤介入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肝癌行介入治疗患者50例,对其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图像扫描,并将CT扫描图像同患者的血管造影(DSA)结果进行对比,对栓塞区域非坏死低密度灶同供应血管的关系及其强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 CT、DSA两种检查方式对于肝癌病灶供血情况的检查效果(66.00%,7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螺旋CT对于门静脉主干癌栓的检出率(28.00%)明显高于DSA(8.00%),DSA对于动脉-静脉漏的检出情况(26.00%)则优于螺旋CT(1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可有效反应栓塞后瘤体的供血及组织学变化,同时结合DSA检查,可有效检出新发病灶,有利于后续治疗的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