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许水莲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8):2579-2581
目的探讨改良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措施。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4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操作法,观察组采用改良操作法,比较两组患者的出血量、疼痛程度、置管成功率及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出血量及疼痛程度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及头静脉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PICC置管可以更好地保护血管以及周围组织,减少静脉炎及避免化疗药物渗漏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提高肿瘤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正确有效的护理是PICC留置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探讨利伐沙班预防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UEVT)的疗效。方法 选取应用PICC的肿瘤患者42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11例)和试验组(209例)。所有患者行PICC后,对照组采用物理预防UEVT;试验组在物理预防的基础上,于置管当日接受口服利伐沙班(10 mg/d,每日1次,连续30 d)。比较2组在置管前1 d与置管后30 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置管侧腋静脉最大流速、UEVT发生率及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置管后30 d,2组PT、APTT及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D-二聚体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置管后30 d的腋静脉最大流速较置管前1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置管后30 d的腋静脉最大流速较置管前1 d降低(P<0.01)。试验组UEVT发生率(2.87% vs. 8.53%)及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1.91% vs.5.69%)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利伐沙班可有效改善PICC置管后的高凝状态和血流减慢,从而降低PICC相关UEVT的发生率以及治疗过程中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针对性护理模式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5月我院肿瘤科收治的86例接受 PICC 置管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 PICC 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有针对性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对 PICC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7%)高于对照组(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6例出现相关并发症,观察组有2例出现相关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针对性护理模式护理 PICC 治疗的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并发症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两家三级甲等医院留置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共150例,其中45例患者出现PICC置管的并发症,即为对照组;并对105例未出现并发症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即为观察组。分析肿瘤患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发生并发症的原因以及采取护理对策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肿瘤化疗患者经PICC置管后,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其原因主要有导管材质因素、医源性因素、患者自身免疫因素等有关。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9%<30.0%),两组相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研究可知,肿瘤化疗患者经PICC置管后可出现相关并发症,其原因较多,经采取有效护理对策后,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延长导管使用寿命,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预见性护理措施对延长胃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留置时间的效果。方法将在本科住院胃癌化疗并接受PICC置管的72例患者,按实施护理措施不同分为干预组38例,分别于置管前、置管时及置管后给予预见性护理;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PICC留置时间,分析导致PICC拔管的并发症,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患者PICC留置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导致PICC拔管的主要并发症为血栓形成、感染、静脉炎、导管漏液及导管脱出,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措施能显著减少并发症,明显延长胃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的留置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治疗肿瘤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进一步指导临床护理。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700例行PICC置管治疗的肿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临床护理,对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并发症55例,发生率为15.7%;对照组患者发生并发症145例,发生率为4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PICC置管治疗的肿瘤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心理焦虑抑郁状况。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肘上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效果.方法超声引导下在肘上PICC置管92例(观察组),对比传统肘部或肘下PICC盲穿96例(对照组)穿刺成功率、舒适度等指标.结果 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尖端位置正确率、置管后舒适度评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颈内静脉异位率、静脉炎发生率、置管后对生活的影响评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超声引导下肘上PICC置管解决了盲穿PICC的弊端,降低了颈内静脉异位和静脉炎的发生率及留置PICC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提高了PICC尖端位置的正确率和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维护网在肿瘤PICC置管患者出院后导管维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江阴市人民医院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肿瘤PICC置管患者122例为对照组,行常规门诊PICC维护;另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肿瘤PICC置管患者122例为观察组,行信息化网络平台PICC维护网进行维护管理,包括成立PICC维护小组、建立PICC维护网点、建立PICC患者信息、建立微信公众平台、信息化网路平台PICC维护网运行与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02%、护理满意度为97.5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信息化网络平台PICC维护网应用于PICC肿瘤患者护理,可有效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化疗间歇期留置PICC的社区护理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78例应用PICC进行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按自愿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置管后至拔管均在医院住院治疗,接受常规导管护理,观察组38例患者置管后于化疗间歇期带PICC进入家庭休养,由社区护士进行导管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留置PICC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9%,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7%,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化疗间歇期的留置PICC导管护理可以在住所附近的社区进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改良塞丁格技术与传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需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67例,分为观察组(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32例和对照组(按传统PICC置管)35例,比较两组患者置管静脉、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穿刺点渗血、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选择贵要静脉比例高,头静脉比例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提高了置管成功率,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肿瘤患者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2011年10月1日~2013年9月30日,将124例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及导管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肿瘤患者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保证了置管的使用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得到了有效治疗,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同时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预防经外周静脉中心置管(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的方法.方法 将2009年3月-2010年3月在我院住院因恶性肿瘤化疗而经右侧贵要静脉行经外周静脉中心置管(PICC)的120例患者间隔分为康惠尔水胶体组、喜疗妥组,常规组,各40例;并进行护理效果对比.结果 康惠尔水胶体组发生1例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2.5%;常规组发生机械性静脉炎11例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27.5%;康惠尔水胶体组与常规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喜疗妥组发生械性静脉炎2例,发生率5%,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康惠尔水胶体组与喜疗妥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经外周静脉中心置管(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高,用康惠尔水胶体敷料敷贴或喜疗妥软膏外涂能有效预防经外周静脉中心置管(PICC)置管后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吴艳妹 《中国当代医药》2013,(2):129+131-129,131
目的探讨在妇科肿瘤患者中应用PICC置管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本院妇科2009年8月~2012年8月患有肿瘤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结果观察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为4.0%,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4.0%,观察组较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采用PICC置管的妇科肿瘤化疗患者中,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云南白药气雾剂对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方法将采用PICC置管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PICC置管后给予常规维护,试验组在常规维护的基础上,于距离穿刺点上方2cm沿静脉走形喷洒云南白药气雾剂,范围8cm×8cm。观察两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情况,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后两组均使用云南白药气雾剂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2.94%和17.65%,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后云南白药气雾剂治疗的显效率为14.29%,治愈率为85.71%。结论云南白药气雾剂可有效预防和治疗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武春  王晓娟 《中国当代医药》2014,(28):127-128,131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减少PICC置管后并发症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12例肿瘤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患者给予预见性护理指引措施,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导管堵塞、机械性静脉炎、穿刺部位出血、过敏性皮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5%(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能减少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预防经外周静脉中心置管(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的方法。方法将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在我院恶性肿瘤化疗而经外周静脉中心置管(PICC)的64例患者间隔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2例。实验组:地塞米松冲管联合喜疗妥外涂,对照组:未做处理。结果对照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21.9%;实验组发生率3.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冲管联合喜疗妥外涂能有效预防经外周静脉中心置管(PICC,)置管后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实体肿瘤化疗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护理管理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CNP)的效果。方法选取实体肿瘤化疗且行PICC患者220例,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1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PICC 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CNP 模式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等项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PICC留置时间分别为(17.4±3.7)d和(18.0±3.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实体肿瘤化疗患者PICC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可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降低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体现护理工作的知识价值,对实体肿瘤化疗患者乃至其他具备PICC适应证患者的护理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ICC置管后的安全管理措施与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6~2009年收治的PICC置管患者321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61例,观察组1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安全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与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长期PICC置管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必须认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从而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预防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随机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110例白血病化疗PICC置管患者分到观察组(n=55)和对照组(n=55),观察组施以集束化护理干预,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对比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置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为9.09%(5/55);对照组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为25.45%(14/55);经χ2检验,观察组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后施以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置管并发症的发生,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循证护理在预防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后堵塞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90例因肿瘤行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干预,通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置管后导管堵塞率、并发症发生率、非计划拔管率、护理满意度率这5个指标作为评价,进行临床观察。结果:实施循证护理的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与护理满意度率优于对照组,而导管堵塞率、并发症发生率和非计划拔管率则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循证护理为临床护理和科研提供了真实有效的依据,应用于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后堵塞率有明显降低,取得良好护理效果,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