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分别联合艾塞那肽与沙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 T2DM)的疗效及对血清HbA1c水平的影响。方法将该院收治的T2 DM患者118例随机分为艾塞那肽组和沙格列汀组各59例。艾塞那肽组给予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沙格列汀组给予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糖化血红蛋白( HbA1 c )、空腹血糖(FBG)、餐后2h 血糖(2hPG)、血压及体质量等指标的变化,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HbA1c、FBG、2hPG、收缩压、舒张压、体质量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且艾塞那肽组的HbA1c、FBG、2hPG、收缩压及体质量下降幅度明显高于沙格列汀组(P<0.05)。结论艾塞那肽与沙格列汀分别联合二甲双胍均可有效降低HbA1c的水平并控制T2DM患者血糖,但艾塞那肽更能有效改善HbA1c及血糖水平,更有利于控制血压和体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在初诊成人2型糖尿病( T2DM)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北京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2013年11月—2015年6月诊治的78例 T2DM 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将78例分为二甲双胍单药组和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组,每组39例。二甲双胍单药组在饮食控制及运动锻炼的同时给予盐酸二甲双胍0.5 g 口服、3/ d;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组在二甲双胍单药组的基础上加用艾塞那肽注射液5μg 皮下注射、2/ d,1周后调整为10μg 皮下注射、2/ d。疗程为12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体重指数(BMI)、体重、空腹血糖( FBG)、餐后2h 血糖(2 hBG)、糖化血红蛋白( HbAlc)、血脂、血压、空腹胰岛素(FINS)的变化。结果两组体重、BMI 及 FBG、2 hBG、HbA1c 与治疗前比较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组甘油三酯( TG)、收缩压较治疗前显著下降,FINS 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二甲双胍单药治疗组比较,治疗后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组体重、BMI、FBG、2 hBG、HbA1c、TG、收缩压显著下降,FINS 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可有效改善初诊成人 T2DM 患者的体重和糖代谢状态,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在二甲双胍基础上加用利拉鲁肽与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 T2DM)对血糖控制的疗效。方法将2012年11月-2014年1月收治的34例 T2DM 患者随机分为西格列汀组16例和利拉鲁肽组18例,西格列汀组给予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利拉鲁肽组给予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两组均治疗16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BG)及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化情况。结果治疗16周后两组 BMI、FBG 及2 h PBG、HbA1c 较治疗前均降低,且利拉鲁肽组 BMI 和 FBG 较西格列汀组明显降低(P〈0.05,P〈0.01)。两组均无低血糖发生,利拉鲁肽组发生胃肠道反应3例,西格列汀组发生1例,均自行缓解。结论西格列汀或利拉鲁肽联合盐酸二甲双胍均可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 BMI及血糖,但利拉鲁肽能更加明显的降低FBG及 BMI。  相似文献   

4.
研究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对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内分泌科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78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给予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FBG、2hBG、HbA1c、BMI、TC 和TG 水平。结果:(1)代谢指标:治疗后两组患者FBG、2hBG、HbA1c 和BMI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 TC、TG水平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BG、2hBG、HbA1c、BMI、TC 和 TG 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胰岛功能: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C肽水平均有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 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应用于肥胖型2型糖尿病具有很好的疗效,在控制血糖、体重、血脂水平的同时还可以改善胰岛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诺和灵30R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诺和灵30R联合二甲双胍治疗55例T2DM患者,比较治疗前后BMI、FBG、2hPBG、HbA1c、TG、TC、HDL-C、LDL-C的变化,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4、8周BMI、FBG、2hPBG、HbA1c、TG、TC、LDL-C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HDL-C较治疗前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45例(81.82%)FBG、2hPBG、HbA1c达标.17例出现轻度不良反应.结论 诺和灵30R联合二甲双胍治疗T2DM,能有效降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改善脂质代谢,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长效胰高糖素样肽-1(GLP-1)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控制血糖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给予长效胰高糖素样肽-1类似物利拉鲁肽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量指数(BMI)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在FBG、2 hPBG、HbA1c各项指标达标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14周后,治疗组患者体质量指数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两组患者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长效胰高糖素样肽-1类似物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较单用二甲双胍好,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临床对照分析研究在2型糖尿病(T2DM)临床治疗中二甲双胍联合罗格列酮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随机抽取作者所在医院最近两年间收治的34例T2DM患者,采取掷骰子分组法将患者分为联合组与单一组,分别采取不同治疗方案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血糖变化指数。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值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后联合组患者在血糖指标及总有效率方面均优于单一组。结论通过临床研究证实,在T2DM临床治疗中应用二甲双胍联合罗格列酮可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且具有较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沙格列汀与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安全性以及用药依从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沙格列汀组和二甲双胍组,分别给予沙格列汀和二甲双胍控制血糖,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G2h)、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血糖发生率、肝肾功能、体重变化情况,同时对两组患者用药的依从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沙格列汀组显效率明显高于二甲双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沙格列汀组患者FBG、PG2h、HbA1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二甲双胍组FBG、PG2h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但HbA1c水平较治疗前改善不明显(P>0.05)。沙格列汀组治疗后FBG、PG2h、HbA1c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二甲双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等肝肾功能检查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2周后体重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症状较轻微,均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格列汀组患者用药依从性明显高于二甲双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格列汀能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同时对肝肾功能、体重等无明显影响,且不良反应少,但由于沙格列汀为新药,临床试验随访时间较短,其远期疗效、安全性以及患者的耐药性仍需进行长期的大样本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艾塞那肽治疗,疗程3个月,治疗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的变化,计算血糖比值( FINS/FPG)。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2组HbA1c、FPG和2hP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治疗后HbA1c、FPG,2hPG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后BMI、FINS、FINS/FPG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在磺脲类继发失效(SFS)后改用二甲双胍联合甘舒霖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SFS的T2DM患者停用原有口服降糖药,改为三餐前口服二甲双胍,早、晚餐前皮下注射甘舒霖30R,治疗前后测定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胰岛素(Ins)、C肽(C-P),体重指数(BMI)及肝肾功能。结果口服二甲双胍联合甘舒霖早、晚餐前皮下注射治疗后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G)、HbA1C均有显著性下降(P〈0.01),餐后2hIns、C-P明显上升(P均〈0.01)。结论二甲双胍联合甘舒霖治疗2型糖尿病磺脲类继发失效可起到显著改善糖代谢及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分析.方法 36例患有2型糖尿病经过磺脲类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8例.对照组采用单用胰岛素治疗方案,观察组采用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方案,研究并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检查数据,对比其疗效.结果 观察组在控制血糖时间、每天胰岛素用量、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量指数(BMI)等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在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疗效,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冯栋 《中国医药指南》2011,9(28):261-26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应用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浦北县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10年8月间收治的经口服磺脲类药物治疗后血糖不达标的T2DM患者46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单用胰岛素(优泌林70/30)治疗,B组加用二甲双胍,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FBG、2hPBG、HbA1c比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BM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患者在血糖达标时间、每日胰岛素用量、FBG、2hPBG、HbA1c、BMI等各项指标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明显优于A组。结论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T2DM患者能更好控制血糖,并可降低胰岛素剂量及有效改善BMI,两组联合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国华 《河北医药》2010,32(15):1995-1997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并评价联合用药的安全性。方法 180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罗格列酮组、二甲双胍组和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组,每组60例,分别给予罗格列酮、二甲双胍和罗格列酮+二甲双胍,共治疗24周。观察3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G)、胰岛素(B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IAI)、体重指数(BMI)、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并观察3组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3组治疗后FBG、2hBG、FINS、HbA1c、TC及TG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0.01);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组FBG、2hBG、BMI较单用罗格列酮及二甲双胍显著下降(P〈0.05),FINS较二甲双胍组显著下降(P〈0.05);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组HOMA-IAI升高程度较其他2组更明显(P〈0.05)。结论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较二者单用疗效好,可作为理想的用药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对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17例,采用利拉鲁肽注射联合二甲双胍治疗16周,比较治疗前后空腹血糖( 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指数(BMI)的变化情况。结果采用利拉鲁肽治疗前后患者FPG、2 hPG、HbA1c、BM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应用,可有效降低FPG、2hPG,还可明显降低患者体重,减低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地特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对单纯应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0例单纯应用二甲双胍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于每日睡前应用1次地特胰岛素(Det)联合三餐口服二甲双胍(Det组,32例)、每日睡前1次中效胰岛素(NPH)联合三餐口服二甲双胍(NPH组,28例),治疗12周.对比治疗前后空腹血糖(The fasting blood glucose,FBG)、餐后2 h血糖(2-hour blood glucose,2hBG)、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变化及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FBG、2hBG、HbA1c、BMI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BG、2hBG、HbA1c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间FBG、2hBG、HbA1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t组发生3例(3/32)低血糖,NPH组发生13例(13/28)低血糖.Det组低血糖发生情况及体重增加情况明显低于NPH组(P〈0.05).结论 地特胰岛素与中效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均可有效控制血糖,但地特胰岛素低血糖发生率低,在控制体重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和对照组(二甲双胍)各40例。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95.0%,对照组仅为75.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FBG、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FBG、2hPG、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结论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确切,能有效的控制血糖,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卢乐 《海峡药学》2012,24(4):150-152
目的观察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选择7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对照组予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指数(BMI)的变化。结果两组FBG、2hPG、HbA1c、BMI均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更明显,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确切,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联合利格列汀的效果。方法 34例老年T2DM患者口服二甲双胍联合利格列汀5 mg,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体质量指数(BMI)、空腹C肽(FCP)、餐后2 h C肽(PCP)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差异。结果治疗后FBG、PBG、Hb A1c及TG下降,PCP较治疗前上升,HOMA-IR较前下降(P均<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利格列汀可有效降低老年T2DM患者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为2型糖尿病药物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来本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其中治疗组给予二甲双胍联合瑞格列奈治疗,对照组只给予二甲双胍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餐后2h血糖(2hPG)、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8周治疗组患者2hPG、FBG、HbA1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低血糖、恶心、呕吐、腹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良好,并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司美格鲁肽和沙格列汀分别与二甲双胍联用治疗2型糖尿病(T2DM)伴腹型肥胖(AO)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T2DM伴AO患者的病历资料,按队列法分为司美格鲁肽组和沙格列汀组。2组患者均口服二甲双胍,每次0.5 g,每天3次;司美格鲁肽组在二甲双胍治疗的基础上注射司美格鲁肽,每次0.25 mg, 2周后调整剂量为每次0.5 mg,均每周1次;沙格列汀组在二甲双胍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沙格列汀,每次5 mg,每天1次,均治疗3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糖代谢指标、胰岛功能指标、脂肪因子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司美格鲁肽组48例和沙格列汀组49例。治疗后,司美格鲁肽组和沙格列汀组的空腹血糖(FPG)分别为(7.45±1.22)和(7.98±1.30)mmol·L-1,餐后2 h血糖(2 hPG)分别为(9.78±1.64)和(10.55±1.82)mmol·L-1,糖化血红蛋白(HbA1c)分别为(5.66±0.94)%和(6.25±0.87)%,空腹胰岛素(FINS)分别为(29.12±6.46)和(34.34±7.15)pmo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