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低剂量肠内营养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0例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早期低剂量肠内营养组(观察组)100例与正常剂量肠内营养组(对照组)100例,起病后48h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二胺氧化酶( DAO)水平、肠脂肪酸结合蛋白( IFABP)、尿乳果糖/甘露醇( L/M)水平的变化。对比2组治疗后7天内VAP发生率,气管插管率,胃食管反流率,腹胀、呕吐、胃潴留发生率,腹泻率。结果治疗前2组DAO水平、IFABP、L/M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第7天2组DAO水平高于治疗前,IFABP、L/M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P发生率、气管插管率低于对照组,胃食管反流、呕吐次数、胃潴留、腹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腹胀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多伴有严重应激状态,肠道功能障碍明显。早期低剂量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以增加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肠黏膜上皮细胞的修复能力,提高肠黏膜组织的抗氧化能力,减轻肠壁黏膜血管通透性,减轻应激状态下肠道功能障碍,降低颅脑损伤并发症发生,有助于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并探讨食管癌患者手术后实施早期肠内、外配合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于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选取该阶段内本院收治的60例进行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早期肠外静脉营养支持,观察组实施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吻合口瘘、消化道和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并对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第14天的白蛋白水平、淋巴细胞计数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均P< 0.05).两组患者吻合口瘘、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为6.67%,较对照组的26.67%明显更低(P<0.05).术后第7天、第14天,观察组患者的白蛋白水平、淋巴细胞计数均较对照组明显更高(均P< 0.05).结论 在食管癌患者手术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减少术后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且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小;而留置空肠营养管并早期肠内营养不会增加患者消化道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改善食管癌术后患者营养状态的作用及评价早期肠内营养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选择食管癌术后进行营养支持的患者120例,根据所采用的营养方式不同分成研究组(64例)给予肠内营养、对照组(56例)经深静脉导管给予胃肠外营养,2组营养支持均等热量和等氮量.分别于术后第1天及第8天检测营养指标,测定每日氮平衡和计算累计氮平衡,术后第1、4、8天检测肠黏膜屏障指标:血浆内毒素水平、D-乳酸水平及二胺氧化酶水平.观察术后感染率和营养支持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①研究组在术后第8天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血糖水平、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②术后第3天起研究组每日氮平衡和累计氮平衡均优于对照组.③术后第8天研究组内毒素、D-乳酸及二胺氧化酶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④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血液、肺部、肠道等处感染率低(P<0.05).⑤研究组营养支持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研究组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42±11)h比(74 ±21)h,P<0.05],营养支持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6690±830)元比(12 340±1120)元,P<0.05].结论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可行的.早期肠内营养更能有效地改善术后患者的营养状态,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住院费用,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余艳  沈琼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2):3148-3149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和护理方法。方法将64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2例,术后第1天给予肠内营养;对照组32例,术后早期给予静脉营养支持,待患者排气后给予肠内营养。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营养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血尿素氮、血肌酐和中性粒细胞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7d血浆白蛋白、球蛋白、总蛋白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患者早期实施肠内营养能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患者恢复,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本院2009年9月~2012年9月住院的食管癌患者98例随机分早期肠内营养组(EEN)和传统肠内营养组(TEN),每组49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后第1、10天测定血红蛋白(Hb)、清蛋白(ALB)、总蛋白(TP)、淋巴细胞计数(TLC)、血清转铁蛋白(TF)水平,观察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各种不良反应.结果 与术前比较,治疗后1d及10 d两组患者Hb、TLC、ALB及TP均不同程度升高,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EN组比较,术后10 d EEN组患者Hb、TLC、ALB及TP均显著升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EN组排气时间比TEN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 1.057,P<0.05);EEN组发生轻度腹胀患者6例,轻度腹泻8例,TEN组患者出现腹胀2例,轻度腹泻3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05,P<0.05).结论 早期行肠内营养能改变食管癌术后患者的机体营养状态,维护和促进胃肠道功能.  相似文献   

6.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3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早期肠内营养组 )和对照组 (普通输液组 )各15例 ,术后24小时治疗组应用赫力广行肠内营养支持8天 ,对照组常规输液治疗。术前和术后第一天、第九天测定IgA、IgG、IgM及T淋巴细胞亚群 ,观察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术后第九天治疗组免疫指标较对照组迅速恢复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结论 :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恢复和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肠内免疫营养对食管癌手术后病人免疫功能及蛋白质代谢的影响.方法:将42例食管癌病人随机分为肠内免疫营养组(研究组)和常规肠内营养组(对照组),分别于术后第2~8天给予等氮、等热量的肠内营养支持.于手术前1天、术后第1天和第9天分别检测IgG、IgM、IgA、总淋巴细胞数,用药期间留24h尿计量,用自动生化仪检测24h尿中尿素和肌苷排泄量.结果:研究组IgA、总淋巴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4h尿尿素和肌苷排泄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肠内免疫营养可提高食管癌术后病人免疫力,改善机体蛋白质代谢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围手术期肠内免疫营养(瑞能及谷氨酰胺)对老年胃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50例营养不良行胃癌根治手术老年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采用等热量营养支持,术前7天和术后第2~8天分别接受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和标准肠内营养(能全力).术前1天和术后第1、9天分别检测外周m淋巴细胞计数、IgG、IgA、IgM、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和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水平,并观察两组术后感染并发症和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 研究组术后第9天淋巴细胞计数、IgG、CD4、CD4/CD8及HLA-DR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回升(P<0.05),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4%vs 20%)(P>0.05);研究组术后平均住院日少于对照组[(11.8±1.1)d vs.(12.7±1.2)d](P<0.05).结论 围手术期肠内免疫营养较标准肠内营养更有利于老年胃癌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全胃切除胃癌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70例全胃切除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EN)组和肠内、肠外联合营养(EN+PN)组各35例.比较2组术后早期恢复情况及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HB)、血白蛋白(ALB)、血前白蛋白(PA)、血淋巴细胞数(LYM)及血淋巴细胞百分比(LYM%),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结果 营养治疗后(术后第8天)EEN组各指标改善情况优于EN+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与(EN+PN)组相比,EEN组的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缩短,术后住院天数明显缩短,住院费用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可行的,其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减少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促进肠道功能的快速恢复,缩短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强化早期肠内营养在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免疫力下降中的作用。方法将60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5~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强化早期肠内营养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入院后48h内开始管饲肠内营养(观察组中额外添加精氨酸和谷氨酰胺),观察组和对照组等氮等热量营养支持,比较两组肠内营养第7、10天各患者的血糖、外周白细胞、CD4+、CD4+/CD8+.免疫力状况及机体感染等情况。结果肠内营养第7、lO天.观察组血糖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外周淋巴细胞总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检查观察组和对照组的CD4+、CD4+/CD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患者免疫力增强,医院内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早期肠内营养在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下降中作用显著.是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优先选择的营养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全胃切除胃癌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70例全胃切除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EN)组和肠内、肠外联合营养(EN+PN)组各35例。比较2组术后早期恢复情况及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HB)、血白蛋白(ALB)、血前白蛋白(PA)、血淋巴细胞数(LYM)及血淋巴细胞百分比(LYM%),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结果营养治疗后(术后第8天)EEN组各指标改善情况优于EN+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与(EN+PN)组相比,EEN组的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缩短,术后住院天数明显缩短,住院费用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可行的,其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减少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促进肠道功能的快速恢复,缩短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肠外营养支持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评价两种营养支持方法的临床效果有何不同。方法将2008至2009年某医院43例行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实验组(23例),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实验组术后24h进行肠内营养支持,两组患者每日给予的热量、氮量相等。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8天的营养指标、术后肠功能恢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天数。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第8天的营养指标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住院天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提高胃大部切除患者的营养指标,术后肠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魏祥志 《安徽医药》2013,34(4):423-425
目的探讨Orem理论指导下自制肠内营养液支持治疗对食管癌术后恢复的临床价值。方法统计胸外科行食管癌根治术自制肠内营养液营养支持23例与成品肠内营养液营养支持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后两组间血常规、生化指标、转铁蛋白(TF)、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等指标是否有差异。结果术后第10天血常规、生化指标、TF、RBP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感染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吻合口瘘发生率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给予自制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早期肠内营养在胃底贲门癌术后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应用于胃底贲门癌术后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应用价值。方法将胃底贲门癌139例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71例和肠外营养组68例,肠内组术后第1天起从肠内营养管输入自制营养液加少量能全力6~8d,肠外组术后第1天起经静脉输入肠外营养6~8d。分析2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并发症及术后恢复情况等改变的差异。结果术后平均住院日肠内组比肠外组缩短4.9d;平均住院费用/药费,肠内组与肠外组分别为(9416.3/2799.3)元、(12943.5/4107.5)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发症肠内组比肠外组减少(P<0.01);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肠内组比肠外组早;血清白蛋白2组比较(P<0.01)。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应用于胃底贲门癌术后安全可行,既符合生理要求,促进肠功能恢复,又可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研究经皮刺激足三里穴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需呼吸机支持患者的肠功能影响.方法 选择住急诊ICU的64例COPD患者.单纯随机抽样分组原则分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胃管鼻饲肠内营养液,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电刺激双侧足三里,观察2组24 h胃喂养量、潴留量,连续6 d,观察2组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期间发生腹胀、呕吐、腹泻、消化道出血、误吸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比较,试验组患者出现腹胀、呕吐及误吸、腹泻、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明显减少,鼻饲量和胃潴留量比较试验组患者在治疗第1~6天鼻饲量明显增加,胃潴留量明显减少.治疗6d后,试验组较对照组患者营养相关部分生化指标有所改善.结论 经皮刺激足三里穴可使COPD上呼吸机支持的患者发生恶心、呕吐、返流及误吸等肠功能紊乱的几率降低,增加鼻饲量,减少胃潴留.从而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早期肠内营养对脑外科患者手术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脑外科手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患者33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未应用肠内营养的脑外科术后患者3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患者术前1天、术后第1d、第1周及第2周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氮平衡,术后第2周患者上臂肌围及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变化,分析患者的营养状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指标。结果术后1周、2周观察组患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氮平衡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上臂肌围及肱三头肌皮褶厚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改善脑外科手术的营养状态,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6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于术后24h后开始逐渐肠内营养至125.52kJ/(kg·d),共实施7d。对照组给予常规输液治疗,肠功能恢复后逐渐进普通流质饮食。两组患者于术前及术后第8天测白蛋白(TP)、清蛋白(Alb)、转铁蛋白(TRF)。结果:两组患者淋巴细胞总数、TP、Alb、TRF较术前均有所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胃肠功能恢复,改善营养,提高外周淋巴细胞总数,增强免疫功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葛华  何学彦  黄永生 《安徽医药》2018,22(12):2379-2382
目的 探讨老年上消化道穿孔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恢复的影响。 方法 将60例老年上消化道穿孔的患者根据其术后不同的营养方式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术后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30例术后按传统治疗方案给予全肠外营养。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3、7天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的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营养和免疫状况等。 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总蛋白、前白蛋白以及白蛋白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7天上述各指标两组均出现下降,其中术后第3天观察组体质量、总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术后第7天各项营养指标在对照组与观察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C3、C4、IgG水平均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上述各指标与术前相比两组均出现下降,IgG水平在对照组术后第7天仍低于术前;组间比较发现补体C4和IgG水平在术后第3天观察组恢复较好,且术后第7天各免疫指标观察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术后感染性并发症、死亡率、腹胀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观察组均短于或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上消化道穿孔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加速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提高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缩短术后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具备较高的安全性、有效性,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前景。  相似文献   

19.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方法。方法170例食管癌患者术中放置十二指肠鼻饲营养管,术后第2天给与鼻饲营养液。结果全部成功应用,所有患者无死亡,出现吻合171瘘3例,腹泻10例,平均应用8.5d。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既能改善营养状态,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又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术后早期应用肿瘤专用型肠内营养液对胃癌患者免疫功能、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60例胃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试验组使用肿瘤专用型肠内营养液瑞能,对照组使用常规肠内营养液瑞素,均于术后第2天始,分别给予等热量的肠内营养支持,并于术前1天、术后第1、第9天检测两组患者IgG、IgM、IgA、CD4、CDR、CD4/CD8、IL-2、IL-6、TNF-α。结果:术后第9天试验组IgG、IgM、IgA、CD4、CD4/CD8较对照组明显升高,IL-6、TNF—α较对照纽呐显降低。结论:胃癌患者手术后早期应用肿瘤专用型肠内营养液可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改善其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