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俊  魏军平 《中医学报》2020,35(1):11-14
"热证用灸"的思想基础上溯《黄帝内经》。秦汉时期有灸法补泻理论;魏晋时期灸疗用于痈疽肿痛;隋唐时期"热证用灸"应用已从外科阳热痈肿疮疡拓展到内科急证、热证的治疗;宋金元时期"热证用灸"理论的愈加丰富,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明清医家对前人"热证用灸"的理论和应用做了全面继承和总结,同时出现了灸、熨法和药末相结合的神灯照法、太乙神针、雷火神针,提高了灸法用于疮疡肿毒的临床疗效;近现代出现了"热证贵灸"、灸感三相、腧穴热敏化灸、动力灸法、灯火灸、脐灸等理论和方法,有助于"热证用灸"的规范化研究。一方面,历史上还有不少医家持热证禁灸的观点。"热证用灸"的临床适应证和禁忌证尚缺乏系统、完善的研究总结,限制其理论的广泛传播和应用,故在临床诊疗和研究中,应该求同存异,探索和总结其临床适应证。另一方面,随着灸法的现代化研究不断深入,应用科学手段探究灸法疗效的客观化、规范化也越来越多,这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热证用灸"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2.
黄燕熙 《西部医学》2017,48(2):43-45
<正>灸疗是祖国医学的一种独特疗法,历代医家在临床中应用甚广,对临床实践的诸多疾病有显著疗效。从古至今,历代医家在以中医辨证理论为指导原则的基础上对灸法的机理展开了研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为现代学者对其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灸法是否可应用与"热病"为历代医家所争论的焦点。20世纪80年代初,著名灸法专家  相似文献   

3.
对近年来灸法干预中医热证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从灸法治疗表热证、里热证、实热证、虚热证、湿热证等方面进行概述,分析目前临床中应用灸法治疗热证的侧重方面和优势病种,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热证可灸"理论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好的文献支撑。  相似文献   

4.
论“热证忌灸”与“热证可灸”的文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归纳历代医家医著关于"热证忌灸"与"熟证可灸"的机理论述及临证经验,结合现代临床实际,指出"热证忌灸"理论的片面性与"熟证施灸"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系统说明热证用灸应当支持相关理论,以疏通经络为目的,合理选择灸材、操作方法而"辨热施灸".  相似文献   

5.
灸法是传统中医的疗法之一,灸法的治疗范围非常广泛,然而当今社会好多医生对灸法的治疗理解有些偏激,认为灸法只可应用于寒症、虚征、慢性疾病。其实这是对灸法的误解,本文结合古代文献和现代期刊对灸法在热证和急症方面的应用做了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浅谈灸法在疮疡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灸法在疮疡治疗中的运用。灸法为疮疡常用外治法之一,既可用于阴疮寒证,也可用于阳疮热证。以辩证论治为前提,采用经穴灸与非经穴灸、艾炷大小提出规范要求,明确其禁忌,探讨了艾灸治疗疮疡的机理。  相似文献   

7.
“热证忌灸”这是在针灸界比较盛行的信条。许多教科书、著作、论文均倡导此说。然而,古今大量的临床实践告诉人们,灸法不仅可以用于阴盛阳虚的寒证,也可用于实热证及虚热证。本文就“热证可灸”作一探析,求教于前贤同道。  相似文献   

8.
妊娠病如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不但影响孕妇的健康,甚则发生胎漏、胎动不安、坠胎、小产等病,而且大都殃及胎儿,常造成严重后果。《格致余论·慈幼论》说:“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则俱热,得寒则俱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可见孕期保健十分重要。倘妊娠期过食辛辣肥甘之物,则胃火内生常引发胎热之证;若饮食生冷无节,克伐脾阳,虚寒内生则引发胎寒之证。我在多年中医妇科临床实践中总结出胎热与胎寒之证的证治特点和规律。愿与同道磋商,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9.
热证施灸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证可灸与热证禁灸的争论由来已久,存在此争论的根据原因在于对灸法的作用机理认识不同。热证禁灸始于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论》,书中反复提出“火逆”、“火劫”等危害的告诫,把灸法作用等同于火法效果,即单纯温热刺激,认为热病用灸是以火济火。热证用灸,当以东晋葛洪为代表,认为灸法虚实寒热,无所不宜。  相似文献   

10.
热证禁灸说的产生源于人们对《伤寒论》的误解,张仲景只是针对"火法"临床应用过程中出现的"火逆"、"火劫"的危害,以提醒后人需谨慎用灸,并不代表着这些病证就在禁灸之列;热证施灸是指针对临床中医辨证病性属热的各科病证用艾灸治疗的方法,这些病证包括实热证、虚热证等外感、内伤及外科疮疡痈疽等病证。认为施用灸法只要辨证准确、取穴精确、灸时恰当、灸量适当就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并不必拘泥于"热证禁灸"或"热证可灸"之说。  相似文献   

11.
12.
“灸法适用于热证否?”,我带着困惑,翻古看今:《伤寒论》道:“脉夫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认为灸法属火疗范畴,有助火增热之弊,故灸法禁用于热证。而且,医祖张仲景还在《金匮要略.黄疸病症正治》篇中明确指出黄疸发病时禁灸治和温针,意思是黄疸由湿热蕴蒸而成,此病内有湿热,倘若误用火劫其汗,两热相得在里则热不能外解,必致心烦气喘,胸满口燥诸症。  相似文献   

13.
灸法的选穴要点与三种灸法的功效简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灸架结构 A.顶管:内部夹有弹片,可以上下移动,并适于粗细不同的艾条。 B.支架:是支持艾条的主体,既便于清除灰尘,又利用通风助燃。 C.防护网:是防止艾火脱落发生烫伤的,但并不十分重要,如旋开底座将其去除,反可使火力增强。 D.底袢:是固定支架的重要部分,防止掼坏。 E.橡皮带:用以固定底袢,长短各一,随宜  相似文献   

14.
灸法的选穴要点与三种灸法的功效简介(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可为临床诊断指明方位:由于感传第一相的基本特点,是以病患所在为其投射目标与行进终点,因此就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方位。例如肾脏疾患的病人,是一侧受病还是双侧同病?两侧同病是否轻重一致或轻重不同?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当然可  相似文献   

15.
"热证可灸与贵灸"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热证可灸"与"热证贵灸"的机制.方法:复制炎症、细菌与病毒感染等5种"热证"大鼠模型.观察灸治"肾俞"穴对其细胞因子、自由基、免疫功能、神经递质等方面的影响,分析灸法对"热证"是否"可灸"与"贵灸".结果:艾灸有抗炎、抗感染和抗病毒作用;能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与释放;纠正自由基代谢紊乱;抑制胸腺细胞凋亡,提高免疫功能;改善"热证"大鼠的微循环;调节中枢神经递质水平,促进内环境稳定.结论:艾灸对"热证"大鼠有行气活血、扶正培元、解毒化瘀的作用.艾灸的抗炎免疫作用可能是其主要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灸法的选穴要点与三种灸法的功效简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近距离反应:以上是指远离病处的远距离反应而言,而接近与紧邻病处的近距离反应穴更不可忽视。如肝胆病在肝俞、胆俞与期门日月等处出现压痛,则是近距离的反应穴,如出现在阳陵、中封等处,则是远距离反应。再如痈疽疖肿,在灵台、至阳等处出现压痛,则是远距离的,而在脓肿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慢性胃病胃寒热证时胃黏膜象的差异.方法:选择132例慢性胃炎患者,根据辨证分组,其中对照组48例,胃寒组43例,胃热组41例分别在胃镜下观察胃黏膜糜烂、色泽和出血点的多寡及轻重程度,并计分.结果:胃热组胃黏膜糜烂、色泽和出血点计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胃寒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胃热证、无明显寒热证、胃寒证胃病患者胃黏膜炎症程度依次减轻.  相似文献   

19.
灸法具有“扶正祛邪,温通散瘀”的功效。《心法》云:灸乃开结破硬之法,小艾炷直接灸作用于患处,既能发挥艾柱灸的作用又使患者痛苦小、易于接受,标本兼治可收良效。灸疗时应注重治神和守神,初次灸疗艾柱宜小,次数宜多,动作宜柔和而敏捷。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