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2.
3.
目的 检测脑胶质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方法 对51例胶质瘤组织利用端重复序列扩增技术(TRAP0检测了端粒酶的活性。结果 51例胶质瘤组织中19例端粒酶活性为阳性,其中2例为星形细胞瘤Ⅱ级中阳性为阳性3例为星形细胞瘤Ⅲ级,8例为胶母细胞瘤,6例为少枝胶质细胞瘤。结论 部分脑胶质瘤具有端粒酶活性,端粒酶的激活可能伴随于星形细胞瘤的恶性进程中。 相似文献
4.
急性白血病端粒酶亚单位的表达与端粒酶活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端粒酶由人端粒酶RNA(hTR)、端粒酶相关蛋白质(TP1/TLP1)和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hEST2)三部分组成,研究表明,TP1mRNA在不同组织的表达无显差异,HrR的转录水平对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尚存争议,而hTERT转录水平的表达在端粒酶活性高的癌组织中明显升高。我们通过检测成人急性白血病患和正常人的端粒酶亚单位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及端粒酶的活性,探讨急性白血病的端粒酶活性的调节因子,为进一步寻找急性白血病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p53基因突变和端粒酶活性的异常可能是引发癌变的重要因素。然而,二者的关系仍没有被阐明。我们通过检测p53基因突变与端粒酶活性,探讨它们与贲门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ELISA法测定30例贲门癌和10例正常粘膜的端粒酶活性;流式细胞术(FCM)和荧光免疫技术检测p5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30例贲门癌组织中28例端粒酶阳性,阳性率为93.3%,而正常粘膜均为阴性。贲门癌组织中p53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端粒酶活性与D5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贲门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与p53蛋白表达具有协同性,p53基因突变与高端粒酶活性共同诱导贲门癌的发生,p53蛋白高表达可能是端粒酶活化的1个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7.
为了研究人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TRF1)蛋白质在急性白血病(AL)及正常骨髓组织中的表达水平,AL和正常骨髓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及TRF1蛋白质表达水平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定量分析了AL患者及正常人骨髓组织中TRF1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并应用经倍比稀释的TRF1^33-277纯化蛋白质作为定量标准,建立以抗TRF1^33-277单克隆抗体的定量Western blot的方法,而且以该方法检测TRF1蛋白质在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另外,应用TRAP-PCR-ELISA法检测AL患者及正常人骨髓组织端粒酶活性,以研究TRF1蛋白质表达水平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20例AL患者骨髓组织中TRF1表达水平较正常人骨髓组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TRF1表达水平较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略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缓解的患者TRF1表达水平较前增高,但仍低于正常(P〈0.01);化疗后完全缓解患者的TRF1表达水平较未缓解的患者显著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AL患者初发未治时骨髓细胞端粒酶的活性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和首次缓解者(P〈0.01);初发未治时,ALL患者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略高于ANLL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RF1蛋白质表达水平与端粒酶活性呈明显负相关(P〈0.001)。结论:TRF1蛋白质在AL患者骨髓细胞中的表达明显减低.且与疗效及端粒酶活性相关。 相似文献
8.
端粒酶活性调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忠心 《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2,23(4):197-199
端粒是真核细胞线性染色体末端6bp重复序列及相关蛋白质组成的特殊结构,端粒酶是合成端粒DNA重复序列的逆转录酶。普遍认为端粒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端粒酶在体内是如何被调节的,目前还知之甚少。对端粒酶活性调节的研究包括激活与抑制两个方面,抑制端粒酶以治疗肿瘤,激活端粒酶以延缓衰老。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 探讨调节性T细胞(Treg)、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结直肠癌(CRC)患者肿瘤微环境中的表达,以及Treg与Ki67、VEGF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21例CRC患者的外周血以及肿瘤微环境和24例健康人外周血中Treg的表达,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RC组织中Ki67和VEGF的表达.结果 CRC患者肿瘤微环境中Treg比较[(26.84±10.22)%]明显高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7.01±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reg细胞表达频率在Dukes C期和D期(晚期)的肿瘤组织中[(35.01±6.78)%],明显高于Dukes A期和B期(早期)[(24.40±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表明Treg与Dukes临床分期呈正相关(r=0.511,P<0.05);Treg与Ki67的表达呈正相关(r=0.455,P<0.05);Treg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198,P>0.05),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reg与Ki67、VEGF的相互作用可能促进了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转移,对CRC的预后评价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肉瘤组织中细胞凋亡与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利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骨肉瘤和良性骨肿瘤中凋亡细胞密度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 4种亚型骨肉瘤组织中凋亡细胞密度均明显低于良性骨肿瘤组织 ,而PCNA阳性细胞密度明显高于良性骨肿瘤组织 ;在 4种亚型骨肉瘤中凋亡细胞密度和PCNA阳性细胞密度呈明显负相关 ,而在良性骨肿瘤中两者呈线性正相关。结论在骨肉瘤的发生中可能普遍存在细胞凋亡机制的紊乱 ,可能以低凋亡高增殖表现为多 ,并认为细胞凋亡检测尚难以作为一种独立的预后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PCNA、VEGF-C在口腔颌面部的淋巴管瘤组织中表达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8例口腔颌面部的淋巴管瘤标本,20例正常淋巴结标本PCNA、VEGF-C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口腔颌面部的淋巴管瘤组织中PCNA表达阳性率为18.75%(9/48);VEGF-C阳性率为25%(12/48)。经统计学分析,在淋巴管瘤标本中PCNA、VEGF-C阳性率等无显著性。结论在口腔颌面部的淋巴管瘤组织中PCNA、VEGF-C表达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但同一患者口腔颌面部的淋巴管瘤病理组织中PCNA、VEGF-C阳性表达经统计学分析两者呈正相关。PCNA、VEGF-C与口腔颌面部的淋巴管瘤增殖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瘢痕疙瘩和增殖性瘢痕等异常疤痕中血管作者简介:李军辉 (1970-),男,江西人,整形外科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异常疤痕防治。 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以正常皮肤和正常瘢痕作对照,观察了瘢痕疙瘩和增殖性瘢痕中 VEGF和 PCNA的表达。结果 瘢痕疙瘩和增殖性瘢痕基底层角朊细胞均大量表达 VEGF,较正常皮肤和正常瘢痕显著增加。 PCNA的表达与 VEGF相似,但真皮内少量的成纤维细胞有较弱的 PCNA表达。结论 瘢痕疙瘩和增殖性瘢痕表皮基底层的角朊细胞大量表达 VEGF和 PCNA可能与异常疤痕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探讨急性白血病细胞端粒酶活性与细胞周期的关系。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酶联免疫吸附法 (PCR ELISA)检测了 14 8例急性白血病病人和 36例正常对照的细胞端粒酶活性 ,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L) 92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5 6例 ;同时对 1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和 4例正常对照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了细胞周期。结果发现 :①急性白血病患者细胞的端粒酶阳性率为 71.6 % (10 6 14 8) ,显著高于对照组 5 .6 % (2 36 ) ,其中复发组患者端粒酶阳性率为 88.9% (32 36 ) ,初治组 81.3% (6 1 75 ) ,二者显著高于完全缓解组 35 .1% (13 37) ,P <0 .0 5。ANLL 92例 ,端粒酶阳性率为 71.7% (6 6 92 ) ,ALL 5 6例 ,端粒酶阳性率为 71.4 % (40 5 6 ) ,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②端粒酶阳性组与阴性组细胞周期各期细胞数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端粒酶激活在急性白血病中极为普遍 ,且端粒酶阳性率的高低与急性白血病病期相关 ,它可能是急性白血病发展过程中白血病细胞增殖旺盛的分子标志。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与各期细胞数无明显相关 ,提示端粒酶活性的表达还受其它生物学因素的调控。 相似文献
16.
17.
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与微血管生成的关系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 (Transitionalcellcarcinomaofthebladder ,BTCC)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 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表达与微血管生成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 10例正常膀胱粘膜、5 0例BTCC组织中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 (Microvasculardensigy ,MVD) ,并与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① 5 0例BTCC组织VEGF阳性表达率为 72 % ,MVD为 4 .4~ 13.4个 /高倍视野 ,平均值8.94± 2 .0 8,10例正常膀胱粘膜VEGF的表达均为阴性 ;MVD0 .6~ 1.6个 /高倍视野 ,平均值 1.2 0± 0 .35 ;②浸润型肿瘤组较表浅型肿瘤组MVD高 (P <0 .0 1) ,G2 和G3 级肿瘤组较G1级肿瘤组MVD高 (P <0 .0 1) ,高MVD组较低MVD组复发率高 (P <0 .0 5 ) ;③浸润型肿瘤组较表浅型肿瘤组VEGF阳性表达率高 (P <0 .0 1) ,G2 和 (或 )G3级肿瘤组较G1级肿瘤组VEGF阳性表达率高 (P <0 .0 1) ,VEGF阳性表达组BTCC复发率高 (P <0 .0 1) ;④VEGF阳性表达组MVD高 (P <0 .0 1)。结论 :①BTCC中VGEF的表达以及MVD与正常膀胱粘膜相比具有明显的特征性 ;②VEGF的表达以及MVD与BTCC分期、细胞的分级、复发相关 ,VEGF、MVD均为较理想的预测膀胱癌复发的标志物 ;③VEGF表达与MVD相关 ,VEGF能促进BTCC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源性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肝细胞癌(HCC)病人临床病理特征及切除术后病人预后的关系,评价其联合检测在预测HCC术后复发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本所2001年1月-2002年7月外科手术切除治疗的202例HCC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并随访,统计分析VEGF、PD-ECGF、PCNA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并根据各指标的表达水平进行分组,分析其对HCC病人术后转移、复发及生存预测的效果。结果:VEGF、PCNA是影响肝癌病人术后总生存时间(OS)、无瘤生存时间(DFS)的独立危险因素,PD-ECGF不是术后OS、DFS的独立危险因素。VEGF、PCNA单独应用,其高表达组术后生存皆明显差于相应低表达组(P<0.01)。VEGF预测术后1、2年复发的特异度为70.6%和77%,PCNA预测1、2年复发的特异度为51.5%和55.7%。联合应用两个指标预测1、2年复发特异度为87.7%和90.2%,高于单个指标(P<0.001)。结论:VEGF、PCNA与HCC病人术后复发及预后有关。评价各指标的表达水平并联合应用,有助于改善HCC病人术后复发、预后的预测。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探讨外源性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正常小鼠造血干细胞的动员作用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将正常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VEGF短期组(5 d)和VEGF长期组(27 d);实验组腹腔注射VEGF 100 ng/d,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PBS;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不同时间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和淋巴细胞的比例,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外周血和脾脏的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亚群、调节T细胞(Treg)和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的数量,显微镜观察对照组和长期组脾脏形态学改变,测定脾指数.结果表明:注射VEGF后,小鼠外周血WBC数明显升高,第3天达峰值;短期组外周血和脾脏中干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长期组脾脏增大,脾指数升高(P<0.05),可见明显髓外造血;给药后,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没有明显改变,但长期组CD3+细胞比例和CD3+/B220+细胞比值下降;实验组外周血和脾脏CD4+ CD25+ Treg和Gr-1+ CD11b+ MDSC水平均增高(P<0.05),在长期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外源性VEGF可提高造血干细胞的动员,同时上调多种抑制性免疫细胞,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去甲基化酶5-氮-2’-脱氧胞苷(5-aza-CDR)对脾酪氨酸激酶(Syk)基因激活的作用,观察Syk基因的激活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从而研究Syk基因的激活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生长和转移的影响。方法检测用5-aza-CDR处理后的人胃癌SGC7901细胞株的生长情况、SYK基因的表达水平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的表达水平,与未接触5-aza-CDR的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经5-aza-CDR处理过的人胃癌SGC-7901细胞株的生长明显受抑;该细胞株SYK基因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减弱(P〈0.05)。结论 Syk基因的表达能够抑制人胃癌SGC-7901细胞株生长,抑制该细胞株VEGF的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抑制可能是SYK基因的激活,从而抑制该细胞株的生长和转移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