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研究对序贯性机械通气三种切换时点进行比较,以探索序贯通气治疗COPD并呼吸衰竭的最优切换点。方法:选择本院ICU住院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90例,治疗采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策略,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改良GCS评分组以改良GCS评分达到15分并稳定2 h以上为切换点、感染控制窗组以达到肺部感染控制窗为切换点、自主呼吸试验组以自主呼吸试验成功为切换点。观察并记录三组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再插管率及死亡率等指标。结果:(1)改良GCS评分组及感染控制窗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VAP发生率均低于自主呼吸试验组(P0.05);(2)改良GCS评分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低于感染控制窗组(P0.05),但两组总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VAP发生率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间再插管率、院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尚无证据证明三种不同的切换时机可降低死亡率,但改良GCS评分可全面反映患者的整体病情变化和机体状态,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有创通气时间,降低VAP发生率及ICU住院时间,且应用简便、安全,是值得在临床推广的序贯机械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2.
丁伟琪  冯霞  刘钰 《浙江实用医学》2007,12(2):100-100,135
目的评价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序贯治疗组以同步间歇强制通气加压力支持加呼气末正压(SIMV+PSV+PEBP)方式行机械通气,待肺部感染基本控制时判为“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改为换经鼻(面)罩双水平正压(BiPAP)方式通气,直至脱离呼吸机;对照组常规有创通气以SIMV+PSV方式撤机。观察两组感染、通气及氧合指标,记录有创和总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及ICU住院天数。结果序贯治疗组有创通气时间和总的机械通气时间、VAP的发生率,ICU住院时间明显减少(P〈0.01)。结论对COPD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插管机械通气,以肺部感染控制窗为时机及时改用经鼻(面)罩无创通气可显著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伴有急性高碳酸性呼吸衰竭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以“肺部感染控制窗”的出现为切换点改用序贯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pressure,BiPAP)进行撤机的结果。方法序贯治疗组14例,COPD伴有急性高碳酸性呼吸衰竭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当临床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即拔除气管插管,改用序贯BiPAP面罩无创通气;传统治疗组(对照组)14例,继续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以SIMV+PSV模式撤机。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出窗的时间、撤机前后的动脉血气水平、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有创通气+无创通气)时间、呼吸重症监护室(respiratory intensive care unit,R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再插管率、气管切开的比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发生率、撤机成功率、住院死亡率以及药费和总费用。结果序贯组与传统组相比较,出窗的时间无明显差异,分别为(5.5±2.4)d和(5.7±3.3)d,P〉0.05,2组的气体交换相似。序贯组撤机成功率提高、VAP发生率降低、再插管率降低、气管切开率下降、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减少、总机械通气时间减少I、CU入住时间缩短、总住院时间缩短、住院死亡率降低、药费和总费用降低。结论COPD伴有急性高碳酸性呼吸衰竭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在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后序贯BiPAP面罩无创通气进行撤机的策略,明显降低了再插管、气管切开和VAP发生的,缩短了机械通气和住院的时间,提高了撤机的成功率,降低了住院死亡率,节约了医疗费用,是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以肺部感染控制(PIC)窗为切点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撤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0例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均接受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随机分为以PIC窗为切点有创-无创序贯撤机治疗组和有创通气传统撤机对照组,两组患者开始均采用气管插管进行有创机械通气,通气模式为辅助/控制模式逐渐过渡到压力支持通气。在PIC窗出现后治疗组序贯改用无创机械通气,直至脱机;对照组则继续有创通气,直至脱机。观察两组病例机械通气前后pH、PaO2、PaCO2、HR、RR、MAP及出现PIC窗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问、总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患者在PIC窗出现时循环、呼吸和血气指标均较机械通气前明显改善;治疗组总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VAP发生率(15%)较对照组(62%)明显降低,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以PIC窗为切换点行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能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明显降低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以肺部感染控制(PIC)窗为切点行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的撤机时机。方法选择40例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且接受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随机分为以PIC窗为切点有创-无创序贯撤机组和有创通气传统撤机对照组。两组患者开始均采用气管插管进行有创机械通气,通气模式为辅助/控制模式逐渐过渡到压力支持通气。在PIC窗出现后治疗组序贯改用无创机械通气,直至脱机;对照组则继续有创通气,直至脱机。观察两组病例机械通气前后pH、PaO2、PaCO2、HR、RR、MAP及出PIC窗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患者在PIC窗出现时循环、呼吸和血气指标均较机械通气前明显改善;治疗组总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组VAP发生率(15%)较对照组(62%)明显降低(P<0.05)。结论以PIC窗为切换点行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能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明显降低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以改良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13分作为有创-无创序贯通气切换点的效果。方法将80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GCS≥13分组(A组)和改良GCS≥10分组(B组),每组40例。A组患者在有创机械通气(改良GCS≥13分)后序贯进行无创机械通气,B组患者在有创机械通气(改良GCS≥10分)后序贯进行无创机械通气。比较两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再次插管发生率、有创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结果与B组比较,A组有创通气时间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VAP发生率、再次气管插率、住院总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拔除气管插管前及无创机械通气3h后氧合指数、平均动脉压、PaO2、PaCO2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以改良GCS≥13分作为有创-无创序贯通气切换点有助于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甘斌 《广西医学》2010,32(6):683-685
目的探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ICU住院的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序贯组32例,对照组28例。两组均给予有创机械通气(IPPV),在患者"肺部感染控制窗"(PIC)出现后,序贯组予拔除气管插管,改用口鼻面罩双水平正压通气直至脱机;对照组继续IPPV,以压力支持方式脱机。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序贯组IPPV时间、ICU住院时间显著缩短(P〈0.05),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总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再插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可以缩短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降低VAP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有创与无创序贯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52例COPD重症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并行机械通气,当肺部感染控制(PIC)窗出现后,随机分为序贯通气组和常规通气组,序贯通气组给予拔除气管插管改面罩机械通气,常规通气组继续有创机械通气,观察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VAP)例数、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监护时间、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结果序贯通气组VAP发生例数、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监护时间、住院时间及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常规通气组。结论以PIC窗为切换点实施序贯机械通气可缩短有创通气及住院时间,显著改善COPD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有创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重症呼吸衰竭救治中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137例COPD重症呼吸衰竭插管行机械通气,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后,随机分为序贯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相应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有创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例数、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撤机成功例数、住院费用和死亡例数.结果:两组患者发生VAP的例数、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撤机成功例数、住院费用和死亡例数.结论:在"肺部感染控制窗"指导下的序贯型机械通气治疗方法,可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VAP发病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综合治疗(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纤支镜吸痰,联合雾化吸入异丙托溴铵、沙丁胺醇和布地奈德)在老年COPD所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06年7月至2009年7月间ICU收治的老年COPD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59例,随机分为无创通气组(20例)、有创无创序贯通气组(20例)和综合治疗组(1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相应干预。监测患者治疗0 h、3 h、3 d、12 d的APACHEⅡ评分、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动脉血气、心率、血压,以及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病率、病死率等。结果三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CPIS评分、呼吸频率、心率、PaCO2、白细胞计数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P〈0.05),pH值、PaO2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P〈0.05)。三组间呼吸频率、心率、PaCO2、PaO2在治疗3 d及12 d时有显著差异(P〈0.05),序贯组优于无创组,综合组优于序贯组。三组肺部感染控制窗和VAP出现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序贯组总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明显短于无创组(P〈0.05),综合组总机械通气时间、有创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短于序贯组(P〈0.05)。序贯组VAP患病率高于无创组,住院病死率低于无创组。综合组VAP患病率低于序贯组但仍高于无创组(P〈0.05),住院病死率低于序贯组(P〈0.05)。结论对老年COPD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明显优于单用无创通气,且尽早给予综合治疗(有创无创序贯通气、纤支镜吸痰、联合雾化吸入)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VAP患病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应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序贯撤机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呼吸衰竭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者随机分为应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有创一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撤机组(A组,38例)和有创一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撤机组(B组,36例),比较两组病例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PIC)时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首次撤机成功率、RICU住院时间、住院病死率、住RICU费用及住院总费用等指标。结果A组和B组出现PIC时间分别为(6.0±2.5)d、(8.4±3.6)d,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6.3±2.7)d、(8.6±3.5)d,总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9.7±2.8)d、(12.7±4.1)d,住RICU时间分别为(7.9±2.8)d、(10.7±3.5)d,两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首次撤机成功例数分别为38、30,总住院费用分别为(28794±14618)元、(38746±22916)元,住RICU费用分别为(25936±12663)元、(35347±21696)元,两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无一例发生VAP,B组发生4例,A组死亡1例,B组死亡2例,未达到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序贯撤机能进一步缩短有创通气时间,能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而且是更经济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对36例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达到肺部感染控制窗(PIC窗)后,随机分为序贯通气治疗组20例和常规通气组16例,序贯通气组治疗方法:立即拔出气管插管,改口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d)治疗;常规通气组治疗方法:继续按常规有创机械通气方法治疗,随后以临床常用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脱机,两组同时进行监护,观察两组患者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例数、病死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等.结果:两组患者发生VAP的例数分别为2例(10%)和6例(37.5%)(P<0.05),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4.3±2.3)d和(11.8±5.3)d(P<0.05),住院时间分别为(22 +9)d和(25±14)d.结论:在PIC窗指导下的有创与无创序贯性通气治疗方法,可明显缩短有创通气时间,降低VAP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有创-无创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中的疗效。方法将符合条件的36例AECOPD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在“肺部感染控制窗(PIC窗)”出现时,治疗组给予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对照组常规给予有创机械通气,观察两组患者生理指标、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死亡数等。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发生VAP的例数分别为1例和8例(1/18,8/18,P〈0.05),有创通气时间为(5.56±0.37)d和(12.50±1.18)d(P〈0.01),总机械通气时间为(8.50±0.41)d和(12.50±1.18)d(P〈0.01);住院时间为(11.41±0.84)d和(17.72±0.98)d(P〈0.01);两组患者生理指标、住院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肺部感染控制窗将有创机械通气改为无创机械通气,可显著降低有创机械通气和总机械通气时间,减少VAP的发生,减少住院时间,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呼吸内科治疗的COPD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行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62例和对照组(持续有创机械通气)58例,试验组以“肺部感染控制窗(PIC)”作为有创通气和无创通气之间的切换点,对照组持续使用有创通气直至拔管。观察两组治疗后的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病率、住院时间及院内死亡率。结果试验组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VAP发病率、住院时间及院内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O.05)。结论采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可有效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且降低其VAP发生率及院内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有创一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9月1月间在我科进行机械通气的38例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临床出现“ARDS控制窗标准”后,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有创-无创序贯治疗组(序贯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序贯组持续气道正压(CPAP)无创机械通气直至脱机;对照组则继续常规有创机械通气,比较两组患者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和患者的转归。结果序贯组和对照组各19例,出窗时间和出窗时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组与对照组的总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11±5)d和(18±7)d(P〈0.05);ICU住院时间为(16±3)d和(24±7)d(P〉0.05);VAP发生率分别为15.8%和42.1%(P〉0.05);住院病死率分别为21.1%和47.4%(P〈0.05)。结论对ARDS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以“ARDS控制窗标准”为切换时机,采用有创一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可以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住院病死率,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有效的机械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16.
评价以肺部感染控制窗为切换点进行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01年11月至2004年10月呼吸科重症监护室(RICU)收治的COPD严重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的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临床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窗)后,随机分为有创-无创序贯性治疗组(序贯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序贯组立即拔除气管插管,应用鼻罩/口鼻罩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无创机械通气支持直至脱机;对照组则继续常规有创机械通气,以SIMV+PSV方式脱机.动态观察两组患者的感染、通气、氧合及生命征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和患者的转归.结果:序贯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基本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出窗时间和出窗时的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序贯组与对照组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7.5±1.9) d和(23.5±9.5) d(P<0.01);总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12.5±4.0) d和(23.5±9.5) d(P<0.05);序贯组的RICU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分别为(9.5±2.8) d和(15.5±3.5) d,均分别短于对照组的(23.5±9.5) d和(29.5±12.0) d(均P<0.05);序贯组的VAP发生率、再插管率、住院病死率分别为18.4%(7/38),13.2%(5/38)和7.9%(3/38),均分别低于对照组的39.5%(15/38),34.2%(13/38)和28.9%(11/38)(均P<0.05).结论:对COPD重症呼吸衰竭需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以肺部感染控制窗为切换时机,采用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可以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VAP发生率、再插管率及住院死亡率,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有效机械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17.
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联合治疗连枷胸合并肺挫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连枷胸合并肺挫伤的效果。方法:24例连枷胸合并严重肺挫伤的患者,随机分为序贯组和对照组:当压力支持通气(PSV)水平降至10cmH2O、呼气末正压(PEEP)降至2cmH2O时,序贯组拔除气管插管,行无创通气治疗;对照纽仍然使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逐渐降低通气频率至5次/min,后减低PSV至7cmH2O、PEEP降至0cmH22O,再脱机拔管。记录序贯组和对照组机械通气前、序贯组拔管前0.5h与无创通气2h后的呼吸频率(Rr)、心率(HR)、动脉血pH值(pHa)、收缩压(SBP)、氧合指数(PaO2/Fi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指标。记录两组资料接受机械通气总时间及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例数。结果:序贯组与对照纽比较,vAP的发生例数差异有显著性(5vs11,Y〈0.05),总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有显著性[(15±3)dvs(18±2)d,P〈0.05],入住ICU时间差异有显著性[(17±3)dvs(20±2)d,P〈0.05]。结论: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可用于;台疗连枷胸合并肺挫伤,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可显著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并减少患者总机械通气时间及入住ICU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疗效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室40例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住院时间的平均值分为2组:较长住院时间组(A组),即住院时间≥22 d;较短住院时间组(B组),即住院时间〈22 d.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影响患者住院时间的危险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2组患者年龄、病程、机械通气时间、治疗前动脉血氧分压(PaO2)水平、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气管切开发生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住院时间为因变量,进一步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年龄(β=0.255)、合并上消化道出血(β=0.203)和VAP(β=0.284)、机械通气时间(β=0.449)是影响患者住院时间的危险因素(均P〈0.01).结论:高龄、合并消化道出血和VAP、机械通气时间较长是影响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以呼吸泵衰竭改善窗为切换时机序贯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衰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COPD并呼吸衰竭经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好转,呼吸泵衰竭改善窗出现后的10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组(序贯通气组)52例和传统治疗组(对照组)54例。序贯通气组立即拔除气管插管,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支持脱机;对照组以传统有创机械通气方式脱机。比较两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再插管率和住院死亡率。结果两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3.9±1.5)d和(15.5±6.1)d,住ICU的时间分别为(4.9±1.8)d和(20.3±5.5)d,VAP发生率分别为15.38%(8/52)和35.19%(19/54),病死率分别为11.54%(6/52)和27.78%(15/5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再插管率分别为19.23%(10/52)和16.67%(9/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COPD并呼吸衰竭需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当呼吸泵衰竭改善窗出现后,立即拔管改无创序贯通气治疗,可以缩短有创通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的时间,降低VAP发生率及住院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