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深静脉血栓形成中促炎症细胞因子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促炎症细胞因子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关系。方法 48例DVT患者根据病程分为A组(急性进展期)、B组(血栓机化稳定期)、C组(慢性恢复期)、D组(再复发组),并设正常对照组。均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清TNF—α、IL-1、IL-6和JL-8的浓度。结果 DVT各组的血清TNF—α、IL-1、IL-6和IL-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B组和C组血清TNF-水平均低于A组(P〈0.05,P〈0.01);D组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均高于A组(P〈0.01,P〈0.05)。结论 促炎症细胞因子参与了炎症反应及血栓形成。从而影响了DVT的病理生理过程,并可能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患46岁,2001年8月20日因停经43天,右下腹痛伴肛门坠胀感2小时急诊入院。既往:孕3产1,健康。入院时查体:体温36.0℃,脉搏92次/分,血压100/65mmHg,呼吸22次/分。精神状态差,痛苦面容,心肺听诊无异常。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阴道畅,阴道后穹隆饱满,触痛( ),宫颈  相似文献   

3.
正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s thrombosis DVT)是指深部静脉的血栓形成,血栓形成脱落可引起肺栓塞,继而引起猝死。抗凝和溶栓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常用的方法,临床上常用尿激酶溶栓治疗,但尿激酶用量尚无统一剂量标准,剂量过小常导  相似文献   

4.
亚急性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树军  陈磊  陈泳 《河北医学》2010,16(2):188-190
目的:探讨亚急性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方法:亚急性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86例,分为2组。常规组44例,采用低分子肝素钙、华法林治疗,溶栓组42例,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尿激酶治疗。结果:常规组中,4例治愈,20例有效,20例无效;溶栓组中9例治愈,27例有效,6例无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急性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在应用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基础上,加重尿激酶治疗,可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创伤后炎症因子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变化和作用.方法采用血管钳夹+固定制动的方式建立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动物模型,根据观察时间和/或血栓存在状态将实验动物分为7组,分别获取血清标本,进行TNF-α、IL-1β、IL-6和IL-10ELISA测定;分别切取股静脉血管测定血栓质量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中伴随急性炎症向慢性炎症转变的过程;血清中TNF-α、IL-1β、IL-6和IL-10在不同时相点、不同的血栓存在状态表达水平不同;血栓质量与TNF-α、IL-1β、IL-6和IL-10之间无相关性(P〉0.05),但血栓质量与IL-1β/IL-10的比值存在正相关(Pearson系数=0.87,P=0.01〈0.05).结论创伤后炎症反应与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监测IL-1β/IL-10的比值可以推测创伤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和预后.  相似文献   

6.
蒙秀林  张颖  马刚 《海南医学》2007,18(11):101-103
目的 探讨围产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高危因素、诊治预防措施及母婴预后.方法 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10年来21例围生期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例包括1例继发肺动脉栓塞和2例昏迷患者经积极治疗治愈,1例并发足坏疽行截肢术,1例严重肺栓塞病情稳定出院;DVT患者再次妊娠3例,2例孕期经过顺利,1例继发另处的DVT,经治疗痊愈;结论 围产期DVT高发于产褥期,其可致严重并发症,急性期使用溶栓、抗凝,降低血粘滞度等积极治疗多可治愈,对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如积极预防、早期诊治可减少并发症、远期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施仲伟  龚兰生 《上海医学》1994,17(2):91-91,66
老年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内科施仲伟,龚兰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常见病,具有某些危险因素的人群更容易发生。本文评价老年对于DVT的影响。材料和方法1990年6月到9月,连续282例临床怀疑DVT的患者经超声静脉显象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手术与溶栓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疗效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检索Medline、PubMed、CMCC、Ovid以及中国知网(CNKI),检索年限均自建库到2007年3月,并追查所有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利用Revman 3.2统计软件对纳入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符合标准的文献10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手术组急性期缓解率明显高于抗凝溶栓组[OR=3.62,95%CI(1.63,8.05)],肺栓塞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较溶栓治疗能更好地改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临床表现,肺栓塞的发生率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深静脉血栓形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在国内外都是常见病多发生于下肢 ,若未能及时诊断和处理 ,则演变成血栓形成后遗症 ,初期主要是静脉血液回流障碍 ,当血栓造成的闭塞段逐步再通后 ,由于静脉瓣膜的损坏 ,造成血液倒流性病变 ,长时期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部分患者甚至并发致命的肺栓塞 (PE) ,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我国尚无静脉血栓形成 (venousthrombosis,VTB)流行病学资料[1] ,本文就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 发病流行病学DVT发生的原因与血流停滞、血液高凝状态及血管壁损伤有关 ,发生DVT的风险人群特征一般是随年龄的增…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炎症因子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IL-8和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FIB)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急性期的关系。方法检测并比较30例DVT急性期患者治疗前后与15例对照组中CRP、IL-6、IL-8和FIB水平。结果 DVT急性期患者治疗前血清CRP、IL-6、IL-8及FIB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 CRP、IL-6、IL-8及FIB在DVT急性期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炎性细胞因子IL-6、IL-8和IL-10在恶性肿瘤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疾病中的水平及意义。方法选择未经治疗的恶性肿瘤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30例为恶性肿瘤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组,30例未经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DVT组,与患者年龄、性别比无统计学差异的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运用放射免疫分析检测血浆IL-6和IL-8水平,用ELISA法检测血浆IL-10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恶性肿瘤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组血清IL-6、IL-8、IL-10水平均升高(P<0.01);DVT组血清IL-6、IL-8、IL-10水平均升高(P<0.01);与DVT组相比恶性肿瘤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组血清IL-6、IL-8、IL-10水平均升高(P<0.01)。结论在恶性肿瘤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外周血中,均检测到血浆细胞因子的升高,炎性细胞因子可能在恶性肿瘤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疾病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孕妇血脂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子痫前期孕妇60例为子痫前期组,正常孕妇60例为正常妊娠组。比较两组血脂水平。结果:子痫前期组TC、TG、LDL-C、ApoB、AI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t=3.91、4.32、4.87、4.22、4.31,P〈0.05);ApoAI低于正常妊娠组(t=3.96,P〈0.05);HDL-C低于正常妊娠组,但无显著性差异(t=2.52,P〉0.05);重度TG、LDL-C、ApoB、AI明显高于轻度(t=5.11、4.13、3.94、4.43,P〈0.05),而TC、HDL-C、ApoAI与轻度无显著差异(t=1.21、2.12、1.87,P〉0.05)。结论:子痫前期孕妇存在着明显血脂代谢异常,并且随病情加重而更加紊乱,孕期应严密监测血脂水平,作为预测和诊断子痫前期发病与疾病程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进行预后随访,探讨影响孕产妇DVT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至2020年1月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产科产检并分娩的DVT孕产妇(n=37)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血栓是否消失将其分为血栓完全消失组(n=13)和血栓机化残留组(n=24),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大理市2016-2018年20~35岁孕产妇碘营养水平变化,为大理市碘缺乏病的防治和消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016-2018年大理市常住人口20~35岁孕产妇,采用过硫酸铵消化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检测中段尿样中碘含量。结果 2016-2018年共采集孕产妇中段尿样1 950份,各年尿碘中位数分别为167.87μg/L、165.07μg/L、154.45μg/L,总体尿碘中位数为165.07μg/L,处于碘适宜水平。结论大理市20~35岁孕产妇尿碘水平基本达到国家碘缺乏病防治和消除标准,但仍存在碘摄入不足或过多的情况。相关部门需继续加强大理市20~35岁孕产妇碘缺乏病防治的监测和健康教育宣传,保证碘的合理摄入及提高广大孕产妇对碘缺乏病的认知和重视,以保证孕产妇人群的合理碘营养。  相似文献   

15.
DVT患者血浆蛋白C活性和D-二聚体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深部静脉血栓(DVT)患者血浆蛋白C活性和D-二聚体水平及意义。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蛋白C)和免疫比浊法(D-二聚体)对28例DVT患者血浆蛋白C活性和D-二聚体进行了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n=20)进行比较。结果DVT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蛋白C活性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P〈0.01)。结论DVT与蛋白C活性减低有关。D-二聚体增高对于诊断DVT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患者血清中炎症相关因子的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后住院治疗患者88例,动态监测患者血清中IL-10、IL-8、TNF-α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急性颅脑损伤后患者的IL-10、IL-8、TNF-α的血清水平明显升高,且颅脑损伤的程度越严重,则损伤后即刻血清炎症因子的水平越高.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后患者血清炎症相关因子的水平高低可以作为患者伤情评价和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需氧菌性阴道炎(AV)孕妇阴道菌群分布及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于深圳市南山医院产科门诊常规产检建册、诊断为AV的孕妇150例为研究组,选取同期于门诊常规产检的正常孕妇100例为对照组。取阴道分泌物涂片及微生物培养,AV阳性依患者意愿治疗。分析AV孕妇阴道菌群分布情况,随访妊娠结局。结果 AV孕妇分泌物一般为黄色或黄绿色、稀薄脓性。阴道菌群主要以GBS(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粪肠球菌为主。AV孕妇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产后出血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应用克林霉素治疗后,以上妊娠结局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孕期AV可导致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产后出血等,规范治疗可改善妊娠结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内皮蛋白C受体(ERCR)在重度子痫前期孕妇胎盘组织和血浆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6月南昌市第一医院接收的70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研究组)和70名健康孕妇(健康组)作为本研究对象,两组进行胎盘组织和血浆ERCR检测,比较两组的血浆游离ERCR水平、胎盘组织结合型ERCR mRNA相...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9):52-55
目的研究产后深静脉血栓(DVT)患者血清CD40配体(CD40L)含量与凝血及血小板功能、炎症反应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8月我院分娩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产妇作为DVT组,另选取同期我院分娩后健康的产妇作为对照A组及正常体检女性(未妊娠)作为对照B组。测定外周血中CD40L及凝血指标、血小板功能参数及炎症细胞因子。结果 DVT组CD40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A组及对照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APTT、PT水平低于对照A组及对照B组,D-D、FI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A组及对照B组;对照A组APTT、PT水平低于对照B组,D-D、FI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PAF、P-selectin、vW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A组及对照B组,对照A组PAF、P-selectin、vW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TNF-α、IL-10、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A组及对照B组,对照A组TNF-α、IL-10、CRP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0L与APTT、PT呈负相关,与D-D、FIB、PAF、P-selectin、vWF、TNF-α、IL-10、CRP呈正相关(P0.05)。结论 CD40L的增多能促进分娩后产妇的凝血、血小板聚集及活化炎症反应,从而增加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技术在孕妇产前ToRCH检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技术对ToRCH特异Ig M抗体,Ig G抗体进行定量检测。结果:598例产前孕妇弓形虫检测中TOX-Ig M阳性1例(1/601),半月后复查转阴;TOX-Ig G无阳性。CMV-Ig M阳性2例,半月后复查CMV-Ig M下降,CMV-Ig G上升;CMV-Ig G阳性率93.87%(597/636)。RV-Ig M阳性率2.91%(17/584);灰区1.03%(5/584),1例半月后复查保持原有水平,4例RV-Ig M上升,RV-Ig G上升,干扰实验均为低干扰,RV-Ig G阳性率73.29%(428/584)。HSV I+II-Ig M阳性率15.0%(174/1160);HSV I+II-Ig G阳性率98.36%(1141/1160)。结论: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技术,可直接对产前孕妇特异Ig M抗体和Ig G抗体进行动态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