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CD64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新生儿败血症时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Fcγ-RⅠ)表达水平,探讨CD64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将48例住院新生儿患儿分为败血症组,局部感染组和非感染组进行血CD64的检测,并与C反应蛋白(CRP)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败血症组CD64的水平较局部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均有显著升高(P<0.001),而当CD64取临界值为4 504分子数/细胞,其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敏感度为90.1%,特异度为100%.结论新生儿败血症时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表达水平明显增加,可考虑作为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分子表达水平及其在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住院的细菌性感染新生儿病例,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分子表达水平,并同时检测C-反应蛋白(CRP)?血培养;根据血培养阳性与否,将感染病例分为2组,血培养阳性组(23例)和血培养阴性组(30例);并与非感染对照组(23例)分别进行比较?结果:血培养阳性及血培养阴性的细菌感染组CD64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感染组(P < 0.05),而血培养阳性感染组与血培养阴性感染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 > 0.05)?CD64和CRP间呈正相关(P < 0.000 1)?结论: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分子表达水平可作为新生儿细菌感染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在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2-07-2013-07血液科住院的恶性血液病合并发热患者98例,其中感染性发热组(包括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及混合感染,除外病毒感染)65例、非感染性发热组(包括肿瘤性发热、药物热等)33例,对照组30例为同时期住院的非恶性血液病患者.流式细胞仪检测所有受试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的水平.结果 感染性发热组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3.24±0.42vs 1.09±0.41,P< 0.05),也较非感染性发热组(1.58±0.59)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非感染性发热组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水平则无明显升高(1.58±0.59 vs 1.09±0.41,P>0.05).经过有效治疗2周后,感染性发热组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1.11±0.72)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非感染性发热组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1.10±0.28)无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在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的鉴别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在新生儿早期败血症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6~11月于深圳市龙华新区中心医院产科产检并分娩的50例新生儿,分为感染组(n =18)和对照组(n =32),检测两组出生时脐静脉血、0~12 h外周静脉血CD64水平和血培养,并通过分析两组相同或不同时间CD64的变化,探讨其对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的诊断价值。结果  感染组脐静脉血CD64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15,P =0.010);感染组0~12 h外周血CD64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35,P =0.004);感染组脐血与0~12 h外周静脉血之间CD6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507,P =0.623)。结论  中性粒细胞CD64对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脐血中性粒细胞CD64可作为宫内细菌感染、早发型败血症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在鉴别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感染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62例RA患者及30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样本,其中RA活动期24例、稳定期20例、合并感染18例。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鉴别诊断RA合并感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果: RA合并感染组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为8.23±3.39,显著高于RA活动期组(2.61±0.94)、RA稳定期组(1.78±0.76)和健康对照组(1.65±0.61),P均<0.001;RA合并感染组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与白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462,P=0.037);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患者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为9.06±3.39,虽高于革兰阳性球菌感染者(6.07±2.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82,P=0.094);ROC曲线显示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诊断RA合并感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94.4%和91.7%。结论: 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可作为鉴别RA合并感染与RA活动期的一个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烧伤脓毒症患者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表面分子CD64表达水平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8例重度以上烧伤患者,分为脓毒症组(28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病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分子CD64值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同时检测CRP水平。对以上参数进行组间比较,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CD64及CRP诊断烧伤脓毒症的价值。脓毒症组治疗2周后再测CD64和CRP,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脓毒症组CD64的表达为(88.96±12.73)%,明显高于非感染组(23.35±21.87)%(P〈0.01)。脓毒症患者CRP水平(97.73±53.29)mg/L明显高于对照组(27.20±17.99)mg/L(P〈0.01)。脓毒症组经治疗2周后CD64(24.40±18.67)%和CRP(42.61±16.61)mg/L,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1)。通过ROC曲线比较,得出CD64较CRP诊断烧伤脓毒症更为敏感。结论:烧伤脓毒症患者CD64、CRP水平可作为诊断烧伤脓毒症的敏感指标,而CD64比CRP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7.
化脓性脑膜炎血液中性粒细胞CD64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在化脓性脑膜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化脓性脑膜炎患者30例及病毒性脑炎患者36例为研究对象,非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3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各组血液中性粒细胞CD64的表达.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血液中TNF—α的含量。结果:化脓性脑膜炎组中性粒细胞CD64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分别与病毒性脑炎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化脓性脑膜炎组TNF-α的水平显著升高,分别与病毒性脑炎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CD64诊断化脓性脑膜炎的敏感度为87%.特异度为88%;TNF-α诊断化脓性脑膜炎的敏感度为66%,特异度为62%。结论:化脓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的表达明显增高,提示中性粒细胞CD64可以作为诊断化脓性脑膜炎的可靠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表面标志物CD64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宜兴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住的107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107例患儿分为败血症组35例,非细菌感染组30例,健康对照组42例,对3组间IL-6、CRP阳性率及CD64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败血症组、非细菌感染组及健康对照组CRP阳性率分别为80.0%、63.3%和23.8%,败血症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非细菌感染组与健康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组IL-6阳性率分别为85.7%、33.3%和9.5% ,败血症组与非细菌感染组、败血症组与健康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间CD64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77.818,P<0.01),败血症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非细菌感染组(P均<0.05)。联合检测IL-6+CRP+CD64对新生儿败血症的特异性为94.6%,与IL-6、CRP、CD64、IL-6+CD64、CRP+CD64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联合检测IL-6+CRP+CD64可提高对细菌感染的特异性,为临床工作提供早期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学龄前小儿支原体感染外周血白细胞变化规律及其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选择支原体感染患儿200例作为支原体感染组,并选择我院小儿外科同期住院的非感染住院患儿10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学龄前小儿支原体感染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结果支原体感染组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中性粒细胞比例分布明显右移(P〈0.01),治疗后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下降(P〈0.01),但其白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龄前小儿支原体感染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而白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这种外周血白细胞变化规律可作为诊断学龄前儿童支原体感染快捷、简便、重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许自成  李林  沈洁 《安徽医学》2019,40(1):60-62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中性粒细胞CD64、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在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80例败血症患儿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80例非感染性疾病患儿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固相免疫测定法、免疫透射比浊法对两组患儿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血清PCT水平、CRP水平进行检测,比较3种独立检测和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CD64、PCT、CRP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中性粒细胞CD64[(7. 68±1. 40)比(1. 65±0. 25)]、CRP[(98. 92±36. 63) mg/L比(7. 52±3. 71) mg/L]及PCT[(28. 31±17. 77)μg/L比(0. 35±0. 10)μg/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 05)。另三者联合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度最高,分别为70. 1%、74. 3%、91. 8%、87. 4%,均高于中性粒细胞CD64、PCT及CRP单独检测。败血症新生儿治疗后中性粒细胞CD64、CRP和PCT水平低于治疗前(P <0. 05)。结论联合中性粒细胞CD64、CRP及PCT检测能有效提高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伴感染病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变化及检测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以单克隆免疫荧光法检测2型糖尿病伴感染病人23例(感染细)和2型糖尿病无感染病人20例(无感染组)T细胞亚群及NK细胞,并与健康体检者对照(对照组)。结果2型糖尿病伴感染组较健康对照组CD3^+、CD4^+、NK细胞明显降低(P〈0.01);2型糖尿病无感染组较健康对照组CD3^+、CD4^+、NK细胞显著下降(P〈0.05);2型糖尿病伴感染组与无感染组比较CD3^+、CD4^+、NK细胞显著下降(P〈0.05,P〈0.05,P〈0.01);2型糖尿病病人CD8^+、CD4^+/CD8^+比值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2型糖尿病病人存在机体免疫功能的下降,糖尿病合并感染时可使机体的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这可能是糖尿病病人易合并感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呼吸道感染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方法入选2012年11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经临床诊断42例细菌感染者设为A组,38例病毒感染者设为B组,另外抽选40例健康者设为对照组。对A、B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1周,于治疗前和治疗3 d、7 d时,分别用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分析法、快速免疫荧光法检测CD64、PCT、CRP 的表达变化,对三种方法所做出的结果作对比分析,比较其特异度与敏感度之间的差异。结果治疗前,A组CD64、PCT、CRP水平分别为(2611.5±252.4)MESF、(5.2±2.5) ng/mL、(60.5±13.4) mg/L,均明显高于B 组和对照组(均P<0.05);B组的CD64、CRP高于对照组(P<0.05);但是PCT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7 d后,A组的CD64明显降低,细菌感染程度降低,PCT、CRP也分别降低,与治疗3 d比较差异显著(P<0.05);而B组CD64有降低趋势,而PCT、CRP 变化不明显(P>0.05)。 CD64的灵敏度、特异性、诊断有效率分别为95.6%、92.4%、97.6%,均高于PCT和CRP(P<0.05);PCT和CRP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道感染患者细菌性感染,CD64表达会升高,与呼吸道细菌性感染程度成正相关,特异度与敏感度均比CRP 高,与降钙素原比较不仅能更灵敏的反映疾病情况的严重程度,也能观察疗效,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分类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应用。方法:选2011-12~2013-06间在我院治疗的已确诊的细菌感染组40例新生儿,另外选取同期住院治疗确诊的病毒感染的40例新生儿,同时选取健康的40例新生儿,比较三组新生儿的hs-CRP、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分类检测结果。结果:细菌感染组hs-CRP、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分类的检测结果分别为(15.92±12.52) mg/L,(19.10±3.34)×10^9/L,(56.57±13.60)%;与病毒感染组及健康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细菌感染组40例新生儿的hs-CRP、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分类的阳性率分别为77%(31/40)、38%(15/40)、67%(27/40),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x2=126.308)。细菌感染组40例新生儿中35例发热,35例发热新生儿治疗后hs-CRP、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分类检测结果分别为(4.66±2.48) mg/L、(9.74±2.44)×10^9/L ,(34.14±6.06)%,分别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分类联合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脑出血(ICH)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CD36、CD54表达的变化及外周血血常规的特点。方法选择急性ICH患者(ICH组)31例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27例,检测血常规,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CD36、CD54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CH组CD54表达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均升高(P〈0.01)。发病72hICH组CD36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1周后外周血单核细胞CD54表达率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ICH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CD54表达上调,可能与白细胞计数升高共同参与IcH发生、发展,可作为ICH预后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围生医学中手术麻醉对分娩时母婴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正常初产妇分为自然分娩(NL)组、择期手术分娩麻醉(PCS)组、急诊手术分娩麻醉(ECS)组,每组20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分娩时母体外周血和婴儿脐带衄巾B细胞、T淋巴细胞、NK细胞、NKT细胞、γδT细胞的百分比并进行比较。结果母体血中ECS组的B细胞和NKT细胞明显高于NL组、PCS组;婴儿脐血中PCS组的B细胞、NK细胞和T淋巴细胞CD4^+/CD8^+明显低于NC组和ECS组(P〈0.05),γδT细胞显著高于NL组和ECS组(P〈0.01)。结论急诊手术分娩对母体免疫方面的改变与自身应激反应有关,不影响婴儿的细胞免疫状态;择期手术分娩影响婴儿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对重症颅脑损伤继发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重症颅脑损伤继发感染31例(感染组),未继发感染的重症颅脑损伤30例(未感染组),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观察三组间血清PCT、白细胞计数(WBC)及C-反应蛋白水平(CRP)。另观察6例重症感染者PCT水平的动态变化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入院第1天感染组PCT水平高于未感染组和对照组(P〈0.001);感染组C-反应蛋白水平与未感染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感染组与未感染组的WB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都高于对照组(P〈0.001)。重症感染的6例中3例PCT水平持续〉7.3ng/ml者死亡,3例存活患者随着临床症状的改善PCT水平呈下降趋势。结论 PCT水平与临床感染症状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对诊断重症颅脑损伤继发感染有重要的意义,也可作为判断其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对于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患者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患者64例,按照是否有感染及感染程度分为严重感染组(n=12)、非严重感染组(n=34)及未感染组(n=18),检测感染症状出现24h内的血常规及CRP。结果:严重感染组CRP显著高于非严重感染组及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严重感染组CRP显著高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感染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低于非严重感染组及未感染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严重感染组ANC与未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P可以作为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患者合并感染的检测指标,对于感染程度的判断有较好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8.
谢飞  叶云 《热带医学杂志》2013,(12):1496-1497,1549
目的探讨发热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及高敏C一反应蛋白(HsCRP)水平在儿童不明原因发热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本院住院的172例发热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出院时的诊断结果将其分为细菌感染组(n=88)、非细菌感染组(n=61)和非感染组(n=23);同时,将同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n=42)。对各组儿童进行PCT、HsCRP检测。结果细菌感染组PCT值为(2.14~1.01)¨g/L,明显高于非细菌感染组的(0.09~0.15)斗g/L和非感染组的(0.15~0.12)斗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高于对照组的(0.08-0.05)斗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细菌感染组、非感染组和对照组血清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HsCRP值为(38.2±10.1)mg/L,明显高于非细菌感染组的(2.60~1.58)mg/L和非感染组的(15.3±10.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高于对照组的(5.0±1.1)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PCT≥0.5斗g/L为诊断细菌感染的阳性阈值,其诊断敏感性为77.3%,诊断特异性为94.0%;以HsCRP≥5.0mg/L为诊断细菌感染的阳性阈值,其诊断敏感性为81.8%,诊断特异性为50%,PCT的特异性明显高于HsCRP。结论检测血清PCT和HsCRP对发热性儿童患者细菌感染和非细菌性感染具有重要的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