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组织工程化软骨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形成组织工程化软骨的条件。方法经体外原代及传代培养,获取骨髓基质干细胞,高密度传代培养第3代诱导MSCs分化为软骨样细胞,以纤维蛋白粘合剂(FS)为载体,两者混合培养形成组织工程化软骨植入物(细胞浓度为5×106/m l),观察细胞的形态及生长特点。结果骨髓基质干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能力,贴壁率高,能诱导分化为软骨样细胞,形成甲苯胺蓝异染的软骨基质。结论骨髓基质干细胞可诱导分化为软骨样细胞,并能形成组织工程化软骨组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达、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1例IMP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观察分析,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这组病例ER、PR、Her-2、EMA、E-Cadherin、CD31、p53、Ki-67的表达。结果:11例IMPC患者无特殊临床症状和体征。特征性组织学表现为肿瘤细胞呈微乳头状或腺样排列,细胞呈里面朝外(inside-out)的排列方式;肿瘤细胞团由纤细的纤维组织分隔,形成主间质分离。印片细胞特征性形态学表现为桑葚体样细胞球表面细胞质呈微绒毛样改变。11例中7例有血管淋巴管癌栓,淋巴结转移率63.64%。免疫组化EMA线状表达于微乳头和腺样结构的外侧缘;E-Cadherin肿瘤细胞间连接面的细胞膜强表达,而间质面的细胞膜表达减弱。Ki-67表达率平均30.3%。ER阳性率81.81%,PR阳性率72.73%。Her-2阳性率(+++)18.18%。结论:IMPC为一种具有特殊形态学表现的高增殖、高转移潜能的乳腺癌。特征性组织形态学结合免疫组化E-Cadherin、EMA等检测有助于IMP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乳腺腺样囊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发病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经验。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0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7例乳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临床表现、肿瘤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点。结果 7例女性患者平均发病年龄64岁,中位随访时间65个月(49~147个月),1例局部复发,7例患者均无转移。肿瘤呈结节样改变,镜下表现为混合型3例、筛状型2例、实体型2例。肿瘤细胞可见ER、PR、CerbB-2不同程度表达,其中三阴性型4例。结论原发性乳腺腺样囊性癌属于低度恶性肿瘤,具有特殊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治疗应与非特殊型乳腺癌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乳腺腺样囊性癌(ACC)的病理诊断、免疫表型及临床预后.方法 复习6例乳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进行免疫表型检测并进行分析,同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6例均为女性,中位年龄58岁,左乳2例,右乳4例,最常见临床表现为单侧乳腺肿块,影像学无特征性改变,大体境界清楚,也可呈浸润性生长,镜下病理形态学多样,肿瘤成分包括腺上皮细胞(腺腔细胞)和肌上皮细胞(基底细胞)构成,免疫组化表型腺腔细胞表达CK7、E-Cadherin、CK5/6、CD117,基底细胞表达P63、SMA、s-100,6例均获随访资料,未出现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 乳腺腺样囊性癌是一类少见类型的乳腺癌,有独特的组织学形态特征及免疫表型,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乳腺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报道1例乳腺原发性骨肉瘤临床病理表现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合文献对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和预后进行讨论.结果 乳腺骨肉瘤B超呈强回声光团改变.乳腺钼靶示:左乳BI-RADS4a级;右乳BI-RADS2级.镜检见正常乳腺组织结构已被破坏,由瘤组织替代.肿瘤由瘤细胞及肿瘤性骨样基质构成,粉红色的骨样基质在瘤细胞间呈花边状、条索状及片块状,埋于其中的瘤细胞形状多样,成梭形,圆形和多角形,极大、深染,散在核分裂相,并可见瘤巨细胞.在乳腺组织及残留的乳腺组织之间,有较明显的炎性纤维结缔组织带分界.残留乳腺组织显示萎缩.纤维化和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未找到上皮成分.免疫组化标记破骨细胞表达为巨噬细胞CD68、Vimentin阳性,梭形细胞不表达ER、PR和CK.结论 原发性乳腺骨肉瘤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骨外骨肉瘤.随访至今10个月,仍无病生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膀胱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对5例膀胱小细胞癌进行临床病理回顾性分析。结果男4例,女1例,肿瘤细胞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物Syn,NSE,CgA。结论膀胱小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乳腺基底细胞样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探讨其免疫学特征、病理学特征以及预后.方法?选取该院自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基底细胞样乳腺癌患者100例,并从中筛选出30例组织学Ⅲ级患者.探寻导致乳腺基底样细胞癌的病理因素.结果?在30例女性乳腺基底细胞样癌患者中,经免疫组化染色,有22例患者的ER、PR以及HER-2呈阴性,而CK5/6、CK14以及EGFR等呈阳性.结论?乳腺基底细胞样癌是乳腺癌的一种新的亚型,其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学特征独特,且预后较差,是今后临床研究的重点,应当引起广大医学者关注.  相似文献   

8.
《临床医学工程》2016,(5):595-596
目的探讨颈部胸腺样分化的癌的临床病理类型。方法入选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手术切除颈部软组织和颈部甲状腺组织肿瘤90例,将术中所切除的肿瘤组织和标本送入病理室检查,将标本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根据胸腺样分化的癌的形态、特征、分布等特点,评估恶性胸腺样组织及良性胸腺样囊肿上皮组织的特异性标记抗体CD5、CD117、CK19、TTF-1以及Tg阳性率情况。结果恶性胸腺样组织上皮的特异性标记抗体CD5、CD117、CK19、TTF-1、Tg检测阳性率与良性胸腺样囊肿上皮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胸腺样分化的癌临床病理类型与病变组织来源相关,免疫组化有助于鉴别诊断,可为病理诊断及临床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癌免疫表型分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K5、CK8及P63在13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分析乳腺癌免疫表型分化规律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CK5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较弱,CK8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表达较强;109例(80.1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呈现CK5-/CK8+腺腔表型,9例(6.62%)呈现CK5+/CK8-干细胞表型,15例(11.03%)呈现CK5+/CK8+混合表型,3例(2.21%)呈现CK5-/CK8-表型,且这种表达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以及临床分期相关;P6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有11例(8.81%)呈现少量的肿瘤细胞阳性,并且主要表达于低分化的乳腺癌中。结论:CK5+/CK8+、CK5+/CK8-或P63+表型乳腺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免疫表型可作为评价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子宫颈小细胞癌(SC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特点及生物学行为。方法复习30例子宫颈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切片及免疫组化标记,并随访及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4岁,临床表现为不规则阴道出血。组织学上肿瘤主要由大小一致的小圆形细胞组成,胞质少,核染色质深,核仁不明显,分裂象活跃,可见坏死。其中8例合并鳞癌或腺癌。免疫组化示30例均表达至少2种神经内分泌标记(NSE、C吕A、syn)。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以及三者相结合。5年生存率29.4%。结论宫颈小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具有独特的病理形态特征。免疫组化对诊断SCCC有一定帮助。SCCC侵袭性强,进展快,预后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PAK4在乳腺结构紊乱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临床影像学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相关性。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0月在东营市人民医院乳腺科住院手术的150例女性乳腺疾病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本院病理科取得患者乳腺标本蜡块,部分患者争取患者同意后行穿刺取乳腺样本。采用HE染色和PAK4免疫组化染色,制作切片在光镜下观察。结果:非增生性病变与乳腺增生伴不典型增生和乳腺癌组进行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增生伴不典型增生与乳腺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中PAK4染色的表达与临床影像学钼靶与超声诊断呈正相关性。结论:提示PAK4与乳腺癌演进和转移密切相关,对结构紊乱的乳腺疾病有指导手术治疗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6(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6,MMP-26)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阐明其在子宫颈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MMP-26蛋白在10例正常子宫颈及107例宫颈原位癌和浸润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子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MMP-26在宫颈原位癌和浸润癌中均呈强阳性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3.33%和82.47%,阳性表达部位主要集中于肿瘤细胞的胞浆中,同时可见癌巢的边缘和基底细胞样癌细胞呈现MMP-26强阳性。MMP-26在宫颈原位癌和浸润癌中的表达阳性率与正常宫颈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MMP-26的表达与子宫颈癌的肌层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与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患者的年龄无关。结论:MMP-26在子宫颈癌的早期侵袭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成为宫颈癌早期诊断和转移的标志性因子。  相似文献   

13.
p120ct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p120^ctn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0例乳腾癌组织中E-cadherin、p120^ctn的表达。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有29例(58%)E—cadherin表达异常,37例(74%)p120^ctn的表达异常,其中35例(70%)胞浆内异位表达。E-cadherin膜表达下降与p120^ctn的胞浆异位表达呈正相关(rs=0.53,P〈0.01)。p120^ctn 在浸润性小叶癌中的异常表达率(94.4%)明显高于浸润性导管癌(62.5%),P〈0.05。p120^ctn异常表达与分化程度相关(P〈0.05)。但p120^ctn异常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与否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p120^ctn在乳腺癌组织中呈异常表达,并与E-cadherin表达相关,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p120^ctn与浸润性小叶癌的发生和发展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的临床与病理,为前哨淋巴结转移寻找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为保腋窝手术(ALND术)提供理论依据;了解乳癌病理类型和ER、PR与SLN癌转移间的关系。方法:62例乳腺癌患者术前经空芯针穿刺石蜡切片确诊并确定其病理类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雌、孕激素受体(ER、PR),术中采用亚甲蓝示踪剂定位法对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采用印片法、冷冻切片常规HE染色及免疫荧光化学方法检测前哨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并与术后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比较,分析乳癌病理类型和ER、PR与SLN癌转移间的关系。结果:55例行SLNB,成功率为88.7%;SLN阳性印片法14例,灵敏性为66.67%(14/21),与石蜡切片免疫酶组织化学方法比较,χ2=6.17,P<0.05;冷冻切片常规HE染色SLN阳性15例,灵敏性为71.43%(15/21),与石蜡切片免疫酶组织化学方法比较,χ2=4.86,P<0.05;冷冻切片免疫荧光化学方法与石蜡切片免疫酶组织化学方法均为21例,灵敏性为100.00%(21/21);乳腺癌ER、PR表达与SLN癌转移无显著性差异;浸润性小叶癌15例,SLN阳性9例,浸润性导管癌40例,SLN阳性12例,两者比较,χ2=4.16,P<0.05;假阴性1例,假阴性率为2.94%(1/34)。结论:术中冷冻切片免疫荧光化学方法检测CK19对SLN癌转移的灵敏性高,可增加SLN转移的检出率,减少假阴性率;乳癌ER、PR表达与SLN癌转移无相关性;浸润性小叶癌SLN转移高于浸润性导管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煤矽肺并发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16例生前诊断为尘肺0+的煤尘接触工人并发肺癌者的尸检资料采用HE、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6~57岁(平均52.8岁),尸检肺内可见不同程度的煤尘沉积和煤尘纤维灶,煤矽结节检出率为93.75%(15/16),15例病理诊断为Ⅰ期煤矽肺,1例为煤矽尘性反应;16例肺癌中鳞状细胞癌5例、小细胞未分化癌5例、肺泡细胞癌3例、腺癌2例、腺鳞癌1例.煤矽肺并发肺癌最明显的特点是癌组织位于煤尘纤维灶和纤维化病变旁或与尘肺病变混合存在.免疫组化结果除2例未分化癌表达神经源性标记外,余均表达上皮性标记物.波形蛋白可显示纤维成分.结论 部分肺癌的发生可能与纤维化病变有关.接尘工人可患与普通人群组织学类型相同的癌.PCNA和Ki67可作为预测患者预后的指标,波形蛋白可作为煤尘纤维灶中纤维成分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大汗腺癌(AC)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方法:筛选出的8例乳腺大汗腺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采用过碘酸雪夫(PAS)、阿辛蓝(AB)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A-P法检测GCDFP-15、Mucin-1、Ki-67、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C-erbB-2。结果:8例均发生于中老年女性,因发现乳房包块就诊。组织学8例均为高级核,其中大汗腺导管原位癌(ADCIS)1例, ADCIS伴浸润性大汗腺癌(IAC)5例,IAC伴非大汗腺型DCIS灶2例。镜下主要有2种形态:A型,胞质嗜伊红染的粗颗粒状;B型,胞质淡染,呈细粉尘颗粒状,如毛玻璃样。8例AC的PAS染色阳性,AB染色在ADCIS阴性,在IAC可有50%细胞阳性,并同时表达GCDPF-15,AR,Mucin-1及Ki-67;除1例外,ER均不表达。结论:乳腺大汗腺癌的临床表现和大体形态与非乳腺大汗腺癌相似,多发生于单侧并且多数伴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预后较好。其诊断主要依靠病理:(1)特征性的AC型细胞;(2)GCDPF-15阳性率高;(3) AR阳性率高,ER阳性率低。  相似文献   

17.
谢余澄  徐颖  姜勇 《中国医师杂志》2011,13(9):1188-1190,1193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侵袭、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检测130例乳腺癌组织和1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MMP2和MMP9表达。结果在130例乳腺癌组织中,MMP2和MMP9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08%(108/130)和71.54%(93/130),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P〈0.01),且随肿块大小,临床分期的增加呈明显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腋下淋巴结转移组中MMP2和MMP9的高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结论乳腺癌中MMP2和MMP9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乳腺癌和乳腺良性病变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特异受体(uPA-R)和抑制物(PAI-1)的表达,并探讨其生物学意义。方法将存档的乳腺癌(观察组)和乳腺良性病变(对照组)石蜡标本重新制备3μm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用uPA、uPA-R、PAI-1单克隆抗体分别检测uPA、uPA-R、PAI-1在两组标本中的表达。结果uPA、uPA-R、PAI-1在观察组中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淋巴结转移病例中uPA、uPA-R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病例,uPA、uPA-R、PAI-1的表达与TNM分期及肿瘤大小相关,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无关,在病理分级较差的病例中,uPA、uPA-R、PAI-1也有不同程度升高。uPA、uPA-R、PAI-1同时阳性的乳腺癌病例有较高的浸润转移倾向。结论uPA、uPA-R、PAI-1的表达与乳腺癌浸润转移相关,是预测乳腺癌预后的一个强有力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