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探索端粒酶活化对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以TRAP为基础的PCR-ELISA方法检测23例卵巢恶性肿瘤及对应的癌旁组织、10例的交界性卵巢肿瘤组织、12例正常卵巢与28例良性卵巢肿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在23例卵巢恶性肿瘤中有21例(91.3%)端粒酶活性阳性,癌旁组织中4例(17.3%)阳性,交界性卵巢恶性肿瘤中2例(20%)阳性,正常卵巢中未见增高,28例良性卵巢肿瘤中2例(7.1%)弱阳性。端粒酶在卵巢恶性肿瘤组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卵巢和良性卵巢组(P<0.05)、交界性卵巢肿瘤组、癌旁组织组(P值均<0.05);交界性卵巢肿瘤组高于正常卵巢和良性卵巢肿瘤组(P<0.05),而在正常卵巢和良性卵巢肿瘤中表达无差异(P>0.05)。各种病理类型的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化无差异,端粒酶活性增高在肿瘤的临床分期、恶性(分化)程度上差别显著,临床分期高、恶性度高的卵巢肿瘤其端粒酶活性也高。结论:端粒酶在卵巢恶变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卵巢恶性肿瘤形成中的普遍现象,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有助于卵巢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而且有助于预后的预测。  相似文献   

2.
陈文辉 《工企医刊》2005,18(6):10-11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癌旁及远端正常胃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其作为胃癌肿瘤标记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原住杂交法检测了68例胃癌组织、癌旁及远端正常胃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68例胃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表达61例(89.7%),癌旁组织为17例(33.3%),远端正常胃组织未检测出端粒酶活性。结论:端粒酶是特异性较强的恶性肿瘤基因标志,有可能成为胃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理想标记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肾细胞癌的关系。方法:应用PCR—ELISA法检测35例肾细胞癌肿瘤组织及肿瘤旁正常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并分析端粒酶活性与肾细胞癌的关系。结果:肾细胞癌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68.6%。肿瘤旁正常组织端粒酶活性为阴性,两者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肾细胞癌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可作为肾细胞癌诊断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乳腺癌端粒酶活性与PCNA表达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之间的关系及联合检测对乳腺癌术后治疗方案制定和预测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TRAP-PCR-ELISA)和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生物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对80例乳腺癌组织、36例乳腺癌相应癌旁组织和10例乳腺良性病变的端粒酶活性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进行检测。结果(1)80例乳腺癌患者癌组织标本、36例乳腺癌相应癌旁组织标本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5.0%和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标本中未检测出端粒酶活性;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与端粒酶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0例乳腺癌组织中PCNA的阳性表达率为63.75%;乳腺癌有淋巴结转移组PCNA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且呈正相关(P〈0.01),即淋巴结转移程度越低。PCNA阳性表达率亦越低。(3)端粒酶活性与PCNA表达具有一致性(P〈0.01)。且呈正相关(P〈0.01),一致率为86.25%。结论端粒酶活性与PCNA表达具有一致性,端粒酶活性与PCNA联合检测,可为乳腺癌术后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测预后提供辅助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胃癌与胃炎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差异,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胃癌标本60例和胃炎标本40例,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60例胃癌标本中端粒酶阳性率为88.3%,其中高分化腺癌组阳性率为90%,中分化腺癌组阳性率为95%,低分化腺癌组阳性率为80%;40例胃炎标本中端粒酶阳性率为20%,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组阳性率为5%,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组阳性率为35%。胃癌组与两组胃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组与慢性浅表性性胃炎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胃癌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和部分癌前病变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增高;端粒酶活性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但与胃癌的组织学类型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胃癌患者腹腔灌洗液中端粒酶活性与CA125水平在诊断胃癌腹膜转移中的灵敏度。方法应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程序(TRAP)-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46例胃癌腹腔灌洗液中的端粒酶活性,同时对其行腹腔灌洗液CA125水平检测。结果46例胃癌患者腹腔灌洗液中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率为47.8%,PT1—2、PT3和PT4胃癌分别为0、55.6%和92.3%;浆膜未受累、受累面积〈10cm^2、10—20cm^2和〉20cm^2患者,分别为5.3%、25.0%、76.9%和100.0%;无肉眼可见腹膜转移(P0)患者为42.9%;肉眼可见腹膜转移(P1—3)患者为100.0%。而46例胃癌患者腹腔灌洗液中CA125阳性率为34.8%,PT1—2、PT3、PT4胃癌分别为20.0%、33.3%、53.8%;浆膜未受累、受累面积〈10cm^2、10—20cm^2和〉20cm^2患者,分别为10.5%、25.0%、38.5%和80.0%;P0患者为28.6%,P1-3患者为100.0%。腹腔灌洗液中端粒酶活性检测的阳性率较CA125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腹腔灌洗液中端粒酶活性与胃癌腹膜转移呈正相关,其活性测定可用于胃癌腹膜转移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检测自然流产妇女蜕膜组织中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的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力,探讨氧化应激与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于2010年10月至2011年4月在广州3家医院收集进行流产刮宫术的孕妇蜕膜,选取正常早孕妇女为对照组。用化学比色法对蜕膜组织中MDA、H2O2、SOD、CAT、GSH—Px进行测定。结果共收集流产刮宫术的孕妇蜕膜124例,包括62例自然流产妇女及62例正常早孕的对照组妇女。自然流产组与正常早孕组平均年龄分别为(28.63±6.08)、(25.16±5.41)岁,BMI分别为20.99±3.82、19.32±2.17。在自然流产组和正常早孕组中,无流产史妇女分别占41.9%、66.1%,流产1次以上的分别占24.2%、12.9%。自然流产妇女蜕膜中MDA、H202水平分别为(1.23±0.65)、(35。68±22.48)mmol/gprot,而正常早孕妇女分别为(0.96±0.41)、(26.42±11.74)mmol/gprot,自然流产组均高于正常早孕组(P〈0.01);自然流产妇女蜕膜中SOD活力为(18.42±7.90)U/mgpro,而正常早孕组为(21.02±6.00)U/mgpro,自然流产组低于正常早孕组(P〈0.05);2组CAT、GSH—Px活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A与H202、CAT呈正相关(r=0.533、0.477,均P〈0.01),而与SOD呈负相关(r=-0.199,P〈0.05)。H202与CAT呈正相关(r=0.475,P〈0.01),与SOD呈负相关(r=-0.324,P〈0.01)。结论自然流产蜕膜组织中存在氧化应激,脂质过氧化增加和抗氧化酶活力减弱可能与自然流产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细胞肝癌(HCC)中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蛋白表达情况与端粒酶活性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2例HCC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hTERT蛋白表达,并用TRAP-ELISA法检测上述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HCC癌组织中hTERT蛋白与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6.5%(45/52)和80.8%(42/52),它们与相应癌旁组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且癌组织中hTERT蛋白阳性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呈高度正相关(r=0.761,P〈0.001)。hTERT蛋白阳性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有无乙肝、肝硬化、肝功能、肿瘤包膜、病理分级及分期等临床指标无关,而与HCC肿瘤大小有关(P〈0.05)。结论 HCC癌组织中hTERT蛋白过度表达,可能参与肝癌端粒酶活性的调控,而在HCC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hTERT蛋白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均可作为HCC诊断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RNA原位杂交方法 ,对 110例食管、贲门癌及 2 0例正常食管、贲门组织及 30例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 ,并行统计分析。结果  110例食管、贲门癌中 ,90例端粒酶表达呈阳性 ,阳性率达 81.8% ,癌旁组织中 5例呈阳性 ,阳性率 4 5 % ,正常食管、贲门组织中阴性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端粒酶表达与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和预后显著相关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食管、贲门癌诊断指标之一 ,与其生存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0.
杨俊玲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2):4611-4612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两步法测定了91例宫颈活检标本中端粒酶活性,2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结果:宫颈癌端粒酶阳性检出率为90.1%,正常宫颈组织中无阳性表达。端粒酶的表达与病理类型无关(P>0.05),腺癌中阳性表达占95.2%,鳞癌阳性表达占8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病理组织分化程度有关,随着病理组织级别的升高,端粒酶的阳性表达增强,Ⅰ级、Ⅱ级、Ⅲ级端粒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0%、88.9%、100.0%,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端粒酶活性可能与宫颈癌发生有关,与宫颈病变级别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端粒酶定量检测在上皮性卵巢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行实时定量端粒重复扩增PCR法(RTQ-PCR)定量检测患者肿瘤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20例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较良性卵巢肿瘤组织及正常卵巢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显著增高(P<0.001),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临床~期的端粒酶值(197.10±28.20)与临床~期(347.14±60.10)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端粒酶定量检测有助于卵巢癌的诊断及预后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食管癌端粒酶亚基因表达及其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端粒末端重复序列扩增技术检测29例食管鳞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正常组织、47例食管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组织的端粒酶活性;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端粒酶各亚单位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亚单位基因端粒酶逆转录酶(mTERT)mRNA表达在食管癌、不典型增生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端粒酶亚单位基因hTR或TP1mRNA在3种食管组织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05例食管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和不典型增生组织中hTERTmRNA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01);而hTR或TP1mRNA表达与端粒酶活性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端粒酶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关键性作用:hTERT与端粒酶活性密切相关;端粒酶有望成为食管癌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中端粒酶活性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PCR-TRAP方法检测23例CIN和20例正常宫颈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在23例C澡,10例端粒酶表达阳性,2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无1例有端粒酶表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端粒酶激活与CIN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且可能成为CI预后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肺癌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TRAP PCR ELISA试剂盒检测肺癌组织及其细胞株中端粒酶的表达。结果 肺癌组织及A_(59)细胞株和白血病HL60细胞株中均有较高的端粒酶活性,以吸光度(A)值表示分别为(0.92±0.38)U、(1.14±0.45)U和(1.06±0.27)U,而在正常肺组织及正常对照细胞株中为阴性,P<0.01。结论 肺癌组织及细胞中有较高的端粒酶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肺癌刷检脱落细胞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对30例中心型肺癌进行诊断,对比检测肺癌刷检脱落细胞中端粒酶活性、肺癌活检病理学检测、肺癌刷检涂片检查癌细胞3种方法对肺癌诊断阳性率的差异,为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30例中心型肺癌行肿瘤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刷检以检测其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及刷检涂片癌细胞检查.端粒酶PCR-ELISA试剂盒进行端粒酶活性半定量测定.资料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30例患者肿瘤刷检脱落细胞端粒酶阳性率为86.7%(26/30),肿瘤组织刷检涂片查癌细胞及活检组织病理切片阳性率分别为90%(27/30)及80%(24/30),3者联合使用,肺癌诊断阳性率提高至100%.结论肿瘤刷检脱落细胞端粒酶检测、肿瘤组织刷检涂片查癌细胞及活检组织病理切片,3种检测方法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肿瘤刷检脱落细胞端粒酶检测可作为肿瘤活检及刷检结果的补充,为中心型肺癌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检测手段,以提高其诊断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水平对卵巢癌化疗敏感性和预后的影响。方法:以TRAP-PCR-ELISA法检测卵巢癌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结果:在34例卵巢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者30例。在16例端粒酶活性低于2 U者中,15例化疗有效,仅1例出现复发,无死亡。在14例端粒酶活性高于2 U者中,化疗有效9例,进展与复发或死亡5例。结论:随着端粒酶活性的增高,卵巢癌对化疗的敏感性下降,复发率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水平对卵巢癌化疗敏感性和预后的影响.方法:以TRAP-PCR-ELISA法检测卵巢癌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结果:在34例卵巢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者30例.在16例端粒酶活性低于2U者中,15例化疗有效,仅1例出现复发,无死亡.在14例端粒酶活性高于2U者中,化疗有效9例,进展与复发或死亡5例.结论:随着端粒酶活性的增高,卵巢癌对化疗的敏感性下降,复发率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水平对卵巢癌化疗敏感性和预后的影响。方法:以TRAP—PCR—ELISA法检测卵巢癌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结果:在34例卵巢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者30例。在16例端粒酶活性低于2U者中,15例化疗有效,仅1例出现复发,无死亡。在14例端粒酶活性高于2U者中,化疗有效9例,进展与复发或死亡5例。结论:随着端粒酶活性的增高,卵巢癌对化疗的敏感性下降,复发率增加。  相似文献   

19.
观察端粒酶活性在子宫颈癌中的阳性率 ,探讨子宫颈癌发生过程中端粒酶被激活的关键点及其在子宫颈癌早期诊断及预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以 PCR为基础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TRAP)法测定 6 2例正常宫颈标本、6 8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 (CIN) ,2 9例浸润性鳞状细胞癌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它在正常宫颈标本中发现 5例有端粒酶的活性表达 (8.1% ) ,在 6 8例 CIN中发现 2 7例有端粒酶活性 (39.7% ) ,在浸润性宫颈鳞癌中有 2 8例端粒酶活性表达 (96 .6 % ) ,正常组和 CIN组比较 ,差异显著 (P<0 .0 0 1) ,CIN 和 CIN 组比较 ,差异显著 (P<0 .0 1) ,宫颈浸润性鳞细胞癌和 CIN 比较 ,差异显著 (P<0 .0 1)。结论 :端粒酶活性随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的加重而阳性率增高 ,端粒酶的激活是宫颈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事件 ,检测端粒酶活性对早期诊断宫颈癌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量元素与早期自然流产相关性,为临床上防治早期自然流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收集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早期妊娠妇女62名及未孕育龄妇女63名,分为自然流产组(31名)、正常早孕组(31名)、正常未孕组(31名)和有自然流产史未孕组(32名),采用原子吸收法检测4组妇女外周血铜、锌、钙、镁、铁元素的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4组妇女血清中钙及铁水平存在明显差异(F值分别为2.73、4.76,均P<0.05);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发现,正常早孕组血清中钙的水平明显高于早期自然流产组(P<0.05),且血清铁水平明显高于早期自然流产组和有流产史的未孕妇女组(均P<0.05),正常未孕组妇女血清铁水平则明显高于有流产史的未孕组妇女(P<0.05),4组妇女血清中铜、锌和镁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 F值分别为0.16、1.23、1.30,均P>0.05)。结论血清钙及铁水平低与早期妊娠自然流产有一定的相关性,妇女在妊娠前和妊娠期应注意保持营养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