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检测稽留流产绒毛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厚街医院稽留流产60例及正常早孕20例患者绒毛中HIF-1α、VEGF的表达。结果 HIF-1α及VEGF在稽留流产患者绒毛中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正常早孕妇女绒毛中的表达,两组间表达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HIF-1α与VEGF呈显著正相关(r=0.706,p<0.05)。结论 HIF-1α、VEGF表达降低可能是导致稽留流产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111例稽留流产患者胎儿绒毛染色体进行分析,探寻流产原因。方法:对111例稽留流产患者取无菌绒毛进行细胞培养和染色体制备及核型分析。结果:111例稽留流产绒毛染色体中,染色体核型正常28例(25.23%),染色体核型异常83例(74.77%)。异常核型中,性染色单体2例(2.41%),三体19例(22.89%),嵌合体51例(61.45%),复合三体1例(1.20%),三倍体7例(8.43%),四倍体3例(3.61%)。结论:胚胎染色体异常是稽留流产的主要原因,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有利于查明胚胎停育的原因,为遗传咨询和优生优育指导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稽留流产患者缺氧诱导因子(HIF-1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其血清和绒毛中的表达情况并进行二者相关性研究。方法:采用ELISA试验和SP法分别测定66例稽留流产患者(流产组)与54例正常早孕孕妇(对照组)血清和绒毛中HIF-1α和VEGF的表达水平,并将稽留流产组按有无明确原因分为有因组和无因组;同时根据胚胎死亡后稽留宫内时间分为>4周组、2~4周组和<2周组分析相关性。结果:流产组血清HIF-1α和VEGF的水平分别为(317.3±116.8)ng/L和(34.2±4.9)ng/L,对照组分别为(416.8±121.1)ng/L和(51.4±55.2)n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产组患者绒毛中HIF-1α和VEGF的表达量分别为(3.1±2.2)ng/L和(3.7±2.1)ng/L,对照组分别为6.1±4.2和6.9±3.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VEGF和HIF-1α的表达成呈正相关(P<0.05),两组绒毛中VEGF与HIF-1α表达呈正相关(P<0.05);但稽留宫内时间<2周组、2~4周组和>4周组血清和绒毛中HIF-1α和VEGF的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F-1α和VEGF在血清和绒毛中的低表达可能是导致稽留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绒毛染色体检测对稽留流产病因研究的价值。方法:采集161例稽留流产患者绒毛组织,采用培养法和直接法制备绒毛染色体标本,G显带分析。结果:稽留流产绒毛染色体161例中,158例成功制备绒毛染色体,3例因稽留时间问题培养失败。158例中发现核型异常82例,检出率为51.90%,三体型45例,占54.88%,其中常染色体三体占51.22%,16-三体17例,占20.73%。结论:染色体异常是早期稽留流产的主要原因,绒毛染色体检测是稽留流产病因诊断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指导再次妊娠。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高通量基因测序检查稽留流产胚胎绒毛组织染色体,了解胚胎染色体异常与稽留流产之间的关系,为指导下一次妊娠提供依据。方法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对52例稽留流产绒毛组织物进行染色体检测,了解染色体异常的类型及所占比例。结果 52例稽留流产绒毛样本中,染色体异常28例,数目异常24例,其中三体17例,三倍体6例,单体1例;结构异常4例。结论胚胎染色体异常是早孕期稽留流产的主要原因,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检测绒毛染色体具有全面、快速、准确的优点,有助于明确稽留流产病因,合理指导再次妊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姜黄素(curcumin)对人喉癌细胞Hep-2增殖和端粒酶活性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姜黄素作用于Hep-2后24h、48h、72h的细胞增殖活性:集落形成试验检测不同浓度姜黄素作用于Hep-2后的细胞增殖抑制率;StretchPCR-银染法检测细胞端粒酶活性变化。RT—PCR分析端粒酶主要组分hTERT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①姜黄素对Hep-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五种浓度(20μmol/L、40μmol/L、60μol/L、80μmol/L、100μol/L)姜黄素作用12、24、48、72小时后,IC50分别为81.17μmol/L、40.90μmol/L、33.26μmol/L、31.63μmol/L;②四种浓度(20μmol/L、40μmol/L、60μmol/L、80μmol/L)姜黄素作用于Hep-2细胞48h,-周后各组Hep-2细胞集落形成数和细胞增殖抑制率均呈浓度依赖性.其细胞增殖抑制率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为36.25%、57.4%、98.48%、100%;③60μmol/L姜黄素作用于Hep-2细胞24、48、72小时后。与对照组相比,端粒酶活性总光密度值(IOD)分别下降23.19%、60.28%和70.15%,各时间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表达水平IOD值分别下降2.90%、58.69%和88.35%,各时间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o.01)。结论姜黄素可抑制体外培养的Hep-2细胞的增殖活性,下调hTERTmR.NA的转录水平并抑制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然流产(ESA)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改变及其应用。方法选择早孕有自然流产表现、经保胎成功的22例患者和45例保胎失败流产患者共67例为实验组,抽取同期的健康早孕妇女45例作为对照组,运用酶联免疫聚合反应(ELISA)法检测血清VEGF浓度;绒毛组织用采用4级半定量积分法进行结果判定。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VEGF值分别为(155.8±34.7)ng/L和(112.2±40.1)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保胎成功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0、20、30天VEGF水平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与保胎失败流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VEGF水平与绒毛组织VEGF的表达存在直线相关关系。结论VEGF与自然流产的发生有关,VEGF的高表达可能是自然流产的结果。血清VEGF可做为ESR观察治疗效果及预后的临床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VEGF在复发性流产患者绒毛及蜕膜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复发性流产(RSA)患者绒毛及蜕膜中的表达。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20例复发性流产(RSA)患者绒毛及蜕膜组织中VEGF的表达及分布,并以20例正常早孕妇女作为对照组。结果:RSA患者绒毛及蜕膜组织中VEGF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早孕组(P<0.05)。结论:VEGF在早期妊娠的维持中起重要作用,其表达水平降低可能与RSA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细胞肝癌(HCC)中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蛋白表达情况与端粒酶活性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2例HCC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hTERT蛋白表达,并用TRAP-ELISA法检测上述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HCC癌组织中hTERT蛋白与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6.5%(45/52)和80.8%(42/52),它们与相应癌旁组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且癌组织中hTERT蛋白阳性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呈高度正相关(r=0.761,P〈0.001)。hTERT蛋白阳性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有无乙肝、肝硬化、肝功能、肿瘤包膜、病理分级及分期等临床指标无关,而与HCC肿瘤大小有关(P〈0.05)。结论 HCC癌组织中hTERT蛋白过度表达,可能参与肝癌端粒酶活性的调控,而在HCC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hTERT蛋白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均可作为HCC诊断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11.
<正> 自然流产是造成胚胎丢失的魁首。有关学者从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其原因进行大量的探讨。仅1992年第三届全国优生科学大会上就有不少这方面的报道文章。对以往有反复流产史的夫妇进行外周血染色体分析,仅表明自然流产与亲代染色体异常之间的关系。但对有自然流产史的妇女继续怀孕后胚胎染色体异常情况所知甚少,本文对1827例人工流产的绒毛标本进行染色体分析,旨在深入探讨孕早期绒毛染色体异常与既往自然流产的关系,同时分析了本次出现先兆流产症状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以及有自然流产史的孕妇再次出现先兆流产的相对危险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Cath B)、D(cathepsin D,Cath D)及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胱抑素,Cystatin C)在人难免流产绒毛及蜕膜中的表达.探讨组织蛋白酶及胱抑素与习惯性流产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对早期难免流产者38例和正常早期妊娠行人工流产者40例的绒毛和蜕膜组织进行检测Cath B、Cath D和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的定位,并用Image Proplus5.0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定量分析比较,同时比较两组的血清中Cystatin C的含量.结果正常早期妊娠滋养层细胞和蜕膜细胞组,Cath B、Cath D、Cystatin C在早期妊娠蜕膜与滋养层细胞的表面均有表达,Cath B在绒毛中的表达,难免流产组明显低于正常的早期妊娠组.在正常早期妊娠组,Cath D在绒毛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蜕膜中的表达,在难免流产组中无显著差异.在难免流产组血清中Cystatin C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早期妊娠组.结论Cath B和Cath D在正常妊娠和难免流产蜕膜和绒毛中的表达差异及Cystatin C在血清中的含量差异提示它们在难免流产胚胎着床过程中可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稽留流产患者绒毛滋养叶细胞中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MMP)、活性氧物质(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的测定,探讨MMP、ROS与稽留流产的关系。方法:稽留流产患者20例作为研究组,正常早孕要求流产妇女2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20例胚胎稽留宫内时间<4周。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研究组及对照组绒毛滋养叶细胞中线粒体膜电位(MMP)、活性氧物质(ROS)的水平。结果:与正常早孕妇女相比较,稽留流产患者绒毛滋养叶细胞中MMP水平显著降低(P<0.05),ROS水平显著增高(P<0.05)。结论:绒毛滋养叶细胞中线粒体膜电位下降、活性氧物质增多可能是稽留流产发生的信号。  相似文献   

14.
米非司酮药物流产胎盘绒毛的组织学和染色体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米非司酮是一种抗孕激素甾体激素,通过与孕激素竞争受体而起到强效抗孕激素的作用,可用于抗早孕,与米索前列醇配伍,使抗早孕完全流产率达90%以上,并已被大量临床研究所验证。本研究通过光镜及电镜观察,探讨米非司酮对胎盘绒毛的形态学影响;分析及探讨米非司酮对绒毛染色体有无致突变作用,从而导致胚胎畸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检测孕妇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和游离β-人绒毛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在预测异位妊娠及稽留流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早期妊娠孕妇164例,其中正常妊娠组80例、异位妊娠组36例、稽留流产组48例,用时间分辨荧光法测定孕妇血清PAPP-A及游离β-hCG的浓度。结果:在正常妊娠组、稽留流产组及异位妊娠组妇女PAPP-A及游离β-hCG的中位值呈递减趋势,且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正常组比较,稽留流产组及异位妊娠组的血清游离β-hCG和PAPP-A的中位值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稽留流产组比较,异位妊娠组血清游离β-hCG和PAPP-A的中位值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孕早期母血清筛查PAPP-A和游离β-hCG指标对稽留流产及异位妊娠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流产绒毛染色体分析在诊断自然流产病因和妊娠指导中的作用。方法:对76例流产患者无菌下取绒毛进行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76例流产绒毛中培养成功63例(82.89%)。发现36例染色体异常(57.14%),异常核型以数目异常为主(27/36),并以三体征(12/27)最常见。结论:胚胎染色体异常是导致早期流产的重要原因,故对流产绒毛做常规染色体检查有利于查明流产原因,有利于对下次妊娠做出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IL-6、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在自然流产绒毛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选择37例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流产患者,其中正常早孕人工流产组20例,自然流产组17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各组患者早孕绒毛组织中IL-6、LIF的表达。结果:IL-6在正常人工流产组中阳性表在率为100.0%,在自然流产组中为47.1%;LIF在正常人工流产组中阳性表达率为85.0%,在自然流产组中为47.1%,自然流产组绒毛组织中IL-6和LIF表达较正常早孕组明显减弱(P<0.01)。结论:IL-6、LIF在早孕绒毛组织中有较高水平表达,可能与胚泡着床、妊娠维持有关,IL-6及LIF在绒毛组织中的表达降低可能是导致自然流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正常早孕和不明原因早期复发性流产血清、绒毛和蜕膜中的表达水平及在不明原因早期复发性流产(UERSA)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8年1~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计划生育科因不明原因早期复发性流产就诊的患者30例(UERSA组)以及同孕龄正常早孕妇女30例(正常早孕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两组外周血清中MIF的浓度,并采用实时荧光RT-PCR检测两组绒毛、蜕膜组织中MIF-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UERSA组血清MIF水平(10.98±3.02ng/ml)低于正常早孕组(17.53±5.34ng/ml),绒毛、蜕膜组织中MIF-mRNA的2-△△CT值(0.022±0.001;0.97±0.58)均较正常早孕组(1.290±1.110;1.20±0.85)显著降低。经过相关分析,血清MIF水平与绒毛、蜕膜组织中MIF-mRNA的水平呈正相关(r=0.69,0.71)。结论:妊娠期母胎界面MIF表达降低,可能在不明原因早期复发性流产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宫腔内夫精人工授精(AIH)与自然妊娠者早期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异常情况和助孕原因对流产绒毛染色体异常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早期自然流产患者临床资料104例,其中AIH组27例,自然妊娠组77例。所有流产绒毛样本进行核型分析检测,比较2组患者早期流产绒毛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分析女性年龄和AIH助孕原因对绒毛染色体异常的影响。结果:所有标本早期流产绒毛染色体异常率52.88%(55/104),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占94.55%(52/55)。2组患者早期流产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0,P=0.921)。2组患者分别按年龄<25岁、25~29岁、30~34岁、≥35岁分组进行比较,2组患者的各年龄段间绒毛染色体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每个年龄段的绒毛染色体异常率在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27例AIH早期流产者中15例存在绒毛染色体异常。结论:AIH不增加自然流产绒毛组织的染色体异常率,对自然流产患者应及时查找流产原因。对于有指征的不孕患者可以推荐AIH助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稽留流产与胚胎染色体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 在无菌条件下,采集87例首次稽留流产患者的胚胎绒毛,采用长期培养法制备绒毛染色体标本,进行绒毛320~400条带染色体分析。结果 有84例绒毛染色体制备成功,绒毛培养的成功率为96.6%,其中发现核型异常45例(核型异常发生率为53.6%),染色体数目异常43例(染色体数目异常发生率为95.6%)。年龄≥35岁的患者核型异常的发生率为71.4%,<35岁的患者核型异常的发生率为44.6%,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5.385,P<0.05)。结论 染色体数目异常是稽留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35岁患者的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发生率明显升高。绒毛染色体分析是稽留流产病因诊断的重要手段,可为再次生育提供优生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