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淋巴管铸型方法观察家免阑尾粘膜层毛细淋巴管的三维结构,在其粘膜浅层观察到一层完整的毛细淋巴管网。从此网垂直向深侧发出较粗的毛细淋巴管,连接胸腺依赖区浅部的毛细淋巴管丛,它与胸腺依赖区的滤泡周围淋巴窦相连。  相似文献   

2.
家兔回肠淋巴管铸型的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家兔回肠淋巴管的三维结构和微细分布。方法:淋巴管铸型样品,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半薄切片样品,用光镜进行观察。淋巴管铸型剂是Mercox,采用回肠壁间接注射法,将注入铸型剂的回肠壁切下,置入NaOH水溶液中腐蚀,直到肠壁组织完全脱离为止,然后将淋巴管铸型样品置于扫描电镜下观察。结果:在小肠绒毛内清晰地显示出中央乳糜管,每个绒毛中有2~3个中央乳糜管,中央乳糜管与粘膜层毛细淋巴管丛相连通,粘膜层毛细淋巴管注入粘膜下层淋巴管,后与肌层淋巴管相吻合,肌层淋巴管连接浆膜层淋巴管,然后汇入小肠系膜淋巴管。淋巴管呈串珠样外观,其表面存在双凹切迹,该处相当于淋巴瓣的部位。铸型表面还可以见到淋巴管内皮细胞核的压迹。结论:淋巴管铸型清晰地显示家兔回肠壁粘膜层丰富的中央乳糜管和毛细淋巴管丛以及粘膜下层、肌层毛细淋巴管和大量的淋巴管的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3.
关于直肠的器官内淋巴管已有不少的研究,但关于各层淋巴管配布情况、年龄上的差异以及直肠各部淋巴管间的交通关系尚存有不同的意见。多数著者认为在直肠粘膜固有层的深侧,于腺底与粘膜肌之间存有一层毛细淋巴管网;但和认为在直肠粘膜上皮下,于直肠腺之间尚有一层毛细淋巴管网。很多著者都提到在直肠粘膜层淋巴小结的周围,有毛细淋巴管;但关于毛细淋巴管是否进入结内尚存有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4.
利用动脉内墨汁硝酸银注射法和普鲁士蓝间接注射法在34具新鲜胎儿尸体上研究了十二指肠壁内淋巴管分布及淋巴流向.结果表明,在十二指肠粘膜、粘膜下层、环肌与纵肌之间和浆膜下存在毛细淋巴管,但在肌纤维束之间未见到毛细淋巴管.十二指肠的淋巴经过局部淋巴结向上注入腹腔淋巴结,向下注入肠系膜上淋巴结.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食管癌淋巴管的形态分布规律、超微结构特征,为探讨食管癌淋巴转移机理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半薄切片光镜观察、超薄切片电镜观察人食管癌组织中央区、周边区和正常区内淋巴管的形态学变化.结果:食管癌中央区未见淋巴管,周边区淋巴管数量较正常区明显增多,管腔扩大;毛细淋巴管管壁破坏,细胞器发生明显改变.正常区毛细淋巴管的形态和超微结构未见明显改变.结论:毛细淋巴管壁的破坏和内皮细胞的开放连接可能是食管癌淋巴道转移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淋巴管形态学研究技术进展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淋巴系统是心血管系统的辅助系统,由淋巴管、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组成.淋巴管是淋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毛细淋巴管、集合淋巴管、淋巴干和淋巴导管四个部分.淋巴管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如运输组织液、脂肪等)和临床意义(与肿瘤转移、感染、淋巴水肿等关系密切),因此进行淋巴管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普鲁士蓝间接注射法和墨汁硝酸银动脉内注入法,在24具胎儿尸体上观察了睾丸和附睾器官内淋巴管及其淋巴流向,结果表明,睾丸淋巴管仅存在于睾丸白膜、睾丸小叶间结缔组织及睾丸纵隔内,睾丸小叶内没有发现淋巴管及毛细淋巴管。睾丸输出小管间存在淋巴管、睾丸和附睾淋巴大部分汇入腰淋巴结。  相似文献   

8.
大鼠直肠壁内淋巴管的微细分布和形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大鼠直肠壁内淋巴管的分布和形态、结构特点,为探讨直肠癌淋巴道转移的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用半薄、超薄切片、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大鼠淋巴管的微细分布。结果大鼠直肠壁的黏膜固有层深部可见毛细淋巴管,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均有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结论直肠壁各层内均有毛细淋巴管,除黏膜层外,还存有淋巴管。  相似文献   

9.
喉癌癌周毛细淋巴管增殖与扩张在淋巴转移中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研究喉癌癌周毛细淋巴管的增殖和扩张在喉癌淋巴转移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全自动图像分析仪,对75例喉癌及其癌周组织、8例正常喉组织毛细淋巴管的状态和相关参数进行定量分析和观察。结果:喉癌癌巢组织内未见毛细淋巴管;癌周毛细淋巴管的密度比正常组织明显增高(P<0.01),且均呈不同程度的扩张,部分管壁被破坏;各型喉癌癌周组织毛细淋巴管密度、管径及管腔面积均较正常组织明显增高(P<0.01),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组较无转移组亦明显增高(P<0.01)。结论:癌周毛细淋巴管的大量增殖、扩张是喉癌经淋巴道转移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探讨喉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过程、机理以及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胸膜淋巴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燕园  李继承 《医学综述》2001,7(5):296-297
淋巴孔是毛细淋巴管在间皮面的开口 ,故又称间皮孔(mesothelialstomata)。淋巴孔通过其下的淋巴引流单位 (lym phaticdrainageunit,LDU)与起始毛细淋巴管 (即淋巴陷窝 ,lym phaticlacunae)相连 ,从而使胸膜腔与脉管系直接沟通 ,成为引流胸腔内物质进入淋巴管的直接通路[1~ 3] 。胸膜淋巴孔与胸水形成和转归机制 ,感染性微生物和肿瘤细胞胸腔内转移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为此引起了许多学者的高度关注。 1975年Wang[4 ] 首次在胸膜上发现了淋巴孔的存在 ,随后一些学者又对胸膜…  相似文献   

11.
膈淋巴管三维构型和淋巴吸收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自行合成的新型铸型剂PAES-3,用扫描电镜淋巴管铸型技术对5例人胎膈淋巴管的三维构型进行研究。人胎隔淋巴管分布较密集,多形成淋巴管网。隔淋巴管网主要由集合淋巴管、淋巴吻合管和毛细淋巴管组成。在膈肌性部,有两层淋巴管网,即浆膜下淋巴管网和深淋巴管网,两者由丰富的淋巴吻合管相沟通;在膈中心腱部,仅一层淋巴管网,淋巴吻合管与集合淋巴告密集相连,呈密网状。膈中心腱部淋巴管网较膈肌性部密集。在膈淋巴管网中,毛细淋巴管常延续为呈扁平状膨大的淋巴陷窝。在集合淋巴管和淋巴吻合管的表面,有许多切迹和缩窄。经透射电镜证实,这些切迹和缩窄即是淋巴管瓣膜所在部位。通过本实验,对腹膜腔淋巴转归径路有了较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用色素穿刺注入法、动脉内墨汁硝酸银水溶液注入法研究了家兔盲肠和阑尾淋巴管的起始、走向及所属淋巴结。盲肠和阑尾的毛细淋巴管均起始于固有膜,后依次穿过肠壁各层移行为系膜内淋巴管。后者经阑尾、盲肠淋巴结与肠系膜上淋巴群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大鼠胃癌组织内淋巴管的形态、分布特点。为探讨胃癌淋巴道转移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取大鼠胃癌模型材料,用半薄切片,光镜观察癌组织内淋巴管的形态、分布特点。结果大鼠早期胃癌见到组织炎性渗出,淋巴细胞浸润和腺细胞异型性改变。除黏膜层外,在胃癌组织各层内均见到扩张的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并见到部分闭合的淋巴管。胃癌组织内淋巴管的数量和管径均大于正常区。结论大鼠胃癌组织内淋巴管的形态分布与癌转移密切相关。淋巴管的增多为癌细胞淋巴道转移提供了更多机会。  相似文献   

14.
大鼠直肠肛梳区的淋巴管形态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直肠肛梳区淋巴管的分布和形态结构特点,探讨大分子物质淋巴道转运的形态学基础. 方法:应用半薄切片和超薄切片技术行光镜及电镜观察大鼠直肠肛梳区的淋巴管结构. 结果:大鼠肛梳区的毛细淋巴管见于真皮乳头层,网状层、皮下组织、肌间可见到比较丰富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 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中含有大量的囊泡;内皮细胞连接有重叠、嵌插和端端连接三种类型,有的处于开放状态. 结论:肛梳区的淋巴管分布与皮肤的相似,大分子物质转运以囊泡系统和内皮细胞连接开放两种途径.  相似文献   

15.
家兔10只,4%戊巴比妥耳缘静脉注射麻醉,经灌流固定,迅速取材,经锇酸复固定,Epon 812环氧树脂浸透包埋,切成半薄及超薄切片,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兔阑尾也具备消化管的四层结构,但粘膜肌不明显,往往缺如。粘膜层及粘膜下层存在许多淋巴小结。阑尾是一淋巴器官,淋巴管非常丰富,于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及浆膜层均可见到毛细淋巴管的淋巴管。粘膜层的毛细淋巴管不但位于粘膜深层,而且在粘膜浅层也可见到,有的可达上皮下肠腺之间,这与盲肠和结肠不同,而和小肠近似。在淋巴小结周围及其之间存在大量毛细淋巴管和淋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内淋巴管的形态学及其与癌转移的关系。方法 研究32例人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内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的形态学改变。结果 在胃癌组织内以条索状毛细淋巴管为多,而在癌旁组织内则以开放的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为主;图像分析结果表明转移组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内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腔面积、周径和管径有显著差异(P<0.05);未转移组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内淋巴管毛细淋巴管腔面积、周径和管径也有显著差异(P<0.05);转移组与未转移组癌旁组织内淋巴管毛细淋巴管最大腔面积、周径和管径也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胃癌旁组织间质水肿导致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扩张,有助于癌细胞的转移,癌细胞转移是通过浸润癌周围成熟的毛细淋巴管转移到淋巴结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喉癌淋巴管的微细分布和超微结构特征,为探讨喉癌淋巴转移机理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半薄切片光镜观察、超薄切片电镜观察人喉癌组织中央区、周边区和正常区内淋巴管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喉癌中央区未见淋巴管,周边区淋巴管数量较正常区明显增多,管腔扩大;毛细淋巴管管壁破坏,细胞器发生明显改变。正常区毛细淋巴管的形态和超微结构未见明显改变。结论:喉癌淋巴管的分布及形态的改变与肿瘤细胞经淋巴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一、生理注入法生理注入法是生理状态下的注入法,这是利用淋巴管的生理吸收能力,把着色物质以自然方式或者死后类似自然的过程来充盈淋巴管的方法。例如向血管系统注入着色的松节油;把着色物质通过肠管吸收到乳糜管,或用色素液注入活体动物或新鲜尸体的胸膜腔、腹膜腔或心包腔中,从而显示淋巴管。日本木原教授曾用生理盐水加墨汁溶液向浆膜腔和髓膜腔内注入,注入物质从腔内流入到组织内的毛细淋巴管。虽然直接注入法可以显现近位方向较粗的淋巴管,而很难显示末梢方向的淋巴  相似文献   

19.
非小细胞肺癌早期淋巴转移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及癌周淋巴管形态学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机理。方法 应用双重免疫组化及图象分析和透射电镜观察55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癌周组织内淋巴管的细微分布、形态和结构。结果 发现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内有新生的毛细淋巴管,癌周组织中毛细淋巴管的分布明显高于正常组织,淋巴结转移组的Vv,NA,及Lv平均值较非转移组的增高。随着癌的浸润发展,癌周组织毛细淋巴管数量增多,密度增加,形态结构变异,内皮细胞间连接呈开放状态,并可见癌细胞通过开放的连接通道进入淋巴管。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及癌周组织内淋巴管增生,形态结构变异是癌细胞淋巴道转移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小肠壁内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从形态学方面探讨小肠淋巴的形成机理。方法:大白鼠10只,采用透射电镜生物样品制作技术,制成半簿切片用光镜观察及超簿切片用电镜观察,并用多功能图像分析系统做定量分析。结果:大白鼠小肠壁内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具有毛细淋巴管超微结构的一般特点,内皮细胞间的连接方式主要有端端连接、重叠连接和插入连接三种形式。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内的囊胞有三种分布形式,(1)游离于胞质内,(2)向管腔外开放,(3)向管腔内开放。囊泡的平均直径为0.721μm,体密度为0.0729μm^3/μm^3,数密度为20.5/μm^3。结论:在正常大白鼠小肠,组织液主要通过囊泡的转运和内皮细胞间的连接间隙两种方式进入毛细淋巴管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